阚艳敏;王艺桦;孙玉伟;刘洋;李建;张莹;刘水澎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不同感染途径的临床特点及自然病程.方法 收集2010-2016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确诊为CH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疾病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统称为进展肝炎组(DH组),其余为慢性肝炎组(H组).结果 (1)共收集CHC患者198例,其中输血感染115例,非输血感染83例.(2)2003年前以输血感染为主,2003年后以非输血感染为主.(3)共124例测基因分型,1b型66例(53.2%),3b型15例(12.1%),6a型16例(12.9%),3a型11例(8.9%),1a型10例(8.1%),2a型4例(3.2%),6a或6b型2例(1.6%).输血感染以1b型为主,非输血感染以3b、6a为主.(4)病程进展:感染到首次诊断CHC的时间为(17.36±7.46)年.输血、非输血感染到确诊CHC的时间为(18.90±7.49)年、(14.00±6.2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输血感染病程特点:感染进展至肝硬化时间平均(18.77±5.29)年,至肝癌平均(20.00±1.63)年.慢性肝炎组与进展肝炎组的TBIL、DBIL、IBIL、ALB、GLO、A/G、TBA、ALP、PA、CHE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C患者2003年前输血感染为主,2003年后以静脉药瘾、性接触感染途径为主.输血感染基因型以1b型为主,非输血感染3b、6a为主.CHC进展为肝硬化的平均时间为18年,至肝癌的平均时间约为20年,疾病进展后出现肝功能损害明显.
作者:周奕;苏明华;江建宁;陈旭;韦智;伍菲菲;刘志红;滕春玲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利用慢病毒转染的方法将人干扰素β基因(hIFN-β)、人干扰素γ基因(hIFN-γ)分别导入人羊水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FMSCs),以期获得稳定表达hIFN-β、hIFN-γ的AFMSCs.方法 产前诊断获得羊水标本,培养出AFMSCs,对其增殖能力、细胞表面分子和体外分化能力进行鉴定.用携带hIFN-β、hIFN-γ基因的重组慢病毒颗粒感染AFMSCs,并用Elisa法对培养基上清中hIFN-β、hIFN-γ的分泌情况进行鉴定.结果 人羊水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样形态,不表达CD34,高表达CD44、CD105和HLA-ABC,能稳定传代培养,具有成骨、成脂分化能力.ELISA结果显示hIFN-β、hIFN-γ修饰的AFMSCs能稳定表达hIFN-β、hIFN-γ,其表达量分别达1 830 pg/mL和65.33 pg/mL.结论 利用慢病毒转染的方法成功制备了hIFN-β、hIFN-γ修饰的人羊水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刘安琪;杜晶春;蓝晓;陈柳池;徐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HBx上调TGF-β/TβR-Ⅱ通路对肝细胞癌索拉菲尼耐药的影响.方法 选择稳定转染HBX蛋白的HepG2-HBx细胞与转染pcDNA3.1质粒的HepG2-3.1细胞,采用索拉菲尼进行药物处理,运用MTT法来检测索拉菲尼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接着流式实验对细胞凋亡率加以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TGF-β/TβR-Ⅱ通路中TβR-Ⅱ的蛋白水平.结果 HepG2-HBx细胞的HBX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普通的HepG2-3.1细胞(P<0.05).MTT检测结果显示索拉菲尼对HepG2-HBx细胞的IC50值为HepG2-3.1细胞的4.65倍.流式检测结果显示索拉菲尼作用24 h后,HepG2-HBx细胞的凋亡率要明显低于HepG2-3.1细胞的凋亡率(P<0.05).免疫印迹检测显示HepG2-HBx细胞较HepG2-3.1细胞的多药耐药蛋白TGF-β表达量明显增高(P<0.05).结论 HBx可通过上调TGF-β/TβR-Ⅱ通路的表达,从而提高索拉菲尼对肝癌细胞的耐药性,降低细胞凋亡率,HBx是引起肝癌细胞耐药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邢健鹦;何远学;曾洪兰;陈家诚;周钰;沈群;周文珂;陈晓玲;叶文玉;武金才 刊期: 2018年第11期
患者男,68岁,2017年5月26日因“头昏、乏力”来我院就诊,生化检查如下:尿素氮(BUN) 46.6 mmol/L,血肌酐(CR)976μmol/L,血钾5.57 mmol/L,血钠124 mmol/L,血钙1.71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6.23 mmol/L,血乳酸0.46 mmol/L,血尿酸628 μmol/L,β2-微球蛋白18.86 mg/L,诊断为慢性肾脏病(Ⅴ期),建议建立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由于经济原因,患者及家属不同意建立动静脉内瘘.2017年6月10日患者因上述症状加重再次来我院就诊.
作者:尹学军;郭文;吴仁胜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HOXA3基因对口腔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使用Western blot检测HOXA3基因在口腔癌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使用RT-PCR检测HOXA3基因在口腔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使用慢病毒干扰载体建立稳定低表达HOXA3蛋白的口腔癌细胞.平板克隆、MTT试验验证HOXA3对口腔癌细胞生长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敲除HOXA3之后对口腔癌细胞凋亡比率的影响.细胞迁徙试验,划痕试验验证HOXA3对口腔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HOXA3基因在口腔癌组织及细胞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敲除HOXA3之后,可以使口腔癌细胞生长能力减弱并促进细胞凋亡.HOXA3敲除后,还可以降低口腔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结论 HOXA3为促进口腔癌细胞生长及侵袭一个癌基因,HOXA3可能作为口腔癌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方盛华;柳子川;邓旭斌 刊期: 2018年第11期
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应用于临床治疗轻至重度且伴有QRS波增宽心力衰竭已超过20余年,可降低心衰患者的再住院率、发病率及死亡率.CRT的应答包括临床指标的改善以及患者症状和改善,然而仍然有20%~40%的患者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称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应答.导致CRT不应答的因素是多元的,本文将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嘉南;刘中梅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手霉素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细胞株22Rv1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使用MTT细胞毒性测定法评价人22Rv1细胞的活性,使用Annexin v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料标记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Caspase-3、H2AX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手霉素有效杀伤前列腺癌22Rv1细胞,随着手霉素剂量的增加,细胞活性逐渐下降.手霉素能诱导22Rv1细胞凋亡,早期凋亡率和晚期凋亡率均增加.手霉素通过caspase途径有效诱导22Rv1细胞凋亡.同时手霉素快速增加22Rv1细胞H2AX磷酸化和上调P53的表达.结论 手霉素通过上调P53的表达和激活H2AX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杀伤前列腺癌细胞.
作者:李劲高;陈景;余妙容 刊期: 2018年第11期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是一种累及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以骨髓/外周血中髓系细胞增殖、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为主要特征.虽然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仍是目前唯一可以治愈CML的方法,但随着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出现,其治疗状况已经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尽管伊马替尼具有显著的疗效,但仍然存在原发性和获得性耐药以及对伊马替尼不耐受.因此,寻求研发一种治疗CML和伊马替尼耐药的药物迫在眉睫.本文回顾了CML的各种耐药机制,并讨论了近被发现在耐药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靶点的治疗策略.
作者:程艳红;徐修才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外周血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的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前、治疗后3d外周血NLR的水平及变化趋势与预后生存的关系.结果 51例患者治疗前外周血NLR中位值为2.95,其中治疗前NLR≥2.95的25例患者归入NLR高水平组,另外26例归入NLR低水平组.NLR高水平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1 ~ 25)个月,NLR低水平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3 ~ 30)个月,两组患者之间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经TACE治疗后3d患者外周血NLR水平显著上升(P< 0.001),其中NLR水平升高的患者(46例)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NLR水平下降的患者(5例)中位生存时间为5个月,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甲胎蛋白水平升高(≥1 585 ng/mL)、血管侵犯、治疗前高水平NLR(≥2.95)和治疗后NLR水平下降均是影响总体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血管侵犯和治疗后NLR水平下降是影响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治疗后外周血NLR水平下降是影响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NLR水平高的患者其预后较差.
作者:廖媛;潘淑茹;曹宝华;罗敏琪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加置引流对乳腺良性肿物患者术后恢复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间云南省玉溪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乳腺良性肿物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引流组及无引流组;引流组患者采用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加置输液管改制的引流管对残腔引流,无引流组仅接受麦默通微创旋切术,不采用任何引流方式;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瘀斑面积并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术后1个月评估残腔内积液情况;术后3个月观察手术瘢痕情况并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 引流组手术时间与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无引流组(P<0.05),引流组的手术后出血量、瘀斑面积、疼痛、残腔内积液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无引流组(P<0.05);两组瘢痕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加置引流对乳腺良性肿物患者治疗后,可改善患者术后恢复进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王超;张乘;冯海湛;罗云峰;史福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替诺福韦酯(TDF)治疗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为此类患者抗病毒治疗提供临床思路和参考.方法 纳入182例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CHB患者,其中单纯CHB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合并NAFLD患者82例为观察组,两组均予48周TDF 300 mg/d抗病毒治疗,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1)观察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HBV-DNA清除率及HBeAg血清阴转率在TDF治疗12和24周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6和48周时两组间HBV-DNA清除率和HBeAg血清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LT复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Kaplan-Meier分析发现,对照组患者ALT复常(Log Rank=8.626,P=0.003)、HBV-DNA清除(Log Rank=4.342,P=0.037)及HBeAg血清阴转(Log Rank=3.962,P=0.047)均显著早于观察组.结论 NAFLD既可影响HBeAg阳性CHB患者应用TDF抗病毒治疗的生化学、病毒学及血清学应答,又是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基础上获得病毒学和血清学应答,但生化学应答不佳的重要原因,延长TDF治疗疗程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抗病毒疗效,并应在抗病毒治疗同时对NAFLD同步治疗.
作者:王浩;常彩芳;范敬静 刊期: 2018年第11期
患者男,肥胖(BMI 32.7 kg/m2),56岁,因“腰部疼痛1个月余,加重伴左下肢疼痛、无力3d”入院.查体:神清,痛苦面容,腰部左侧压痛(+),L2-4棘突叩痛(+),放射痛明显,从左大腿后外侧到足跟.双下肢皮肤深浅感觉正常,右下肢肌力Ⅴ级,左下肢肌力Ⅱ级.身体多关节皮下可见大小不等痛风结节.双足第一跖趾关节肿胀,压痛(+).既往史:痛风病史8年,未系统治疗.糖尿病史5年,降糖药物控制欠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
作者:韩飞;杜建洋;杨见林;常盼盼;李毅平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二种复位、固定方式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对74例三踝骨折患者(均伴中大块后踝骨折)进行研究.随机分两组:一组,间接复位、经皮从前向后固定(前后固定组,37例);另一组,通过后外侧入路直接复位、从后向前固定(后前固定组,37例).终69例患者得到随访,其中前后固定组34例,后前固定组组35例.分别统计骨折类型、活动度和并发症等.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12.6个月(8.5 ~ 24个月).踝关节X线评估显示,后前固定组患者的复位质量明显优于前后固定组,两组患者分别有65.7%和38.2%完成优秀复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前后固定组背屈平均限制(5.91±0.67°)略低于后前固定组(6.47±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8.7%,有5例深静脉血栓,前后固定组3例,后前固定组2例;后前固定组中有1例浅表伤口感染,用抗生素和局部伤口换药治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结论 后踝骨折在从后向前固定中能直视下复位,达到更好的复位和固定;间接复位,从前往后固定有更好的功能结果趋势.
作者:李远辉;蒋煜文;曾浪清;林志荣;向阳;符江 刊期: 2018年第11期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改变,颅脑损伤、脑血管病和脑肿瘤患者越来越多,这些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持续颅高压会导致脑细胞损害,严重者是不可逆性损害,对患者的生存、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所以在临床工作中,颅内压的测量与监护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准确而又及时地了解患者颅内压的变化,并采取内科或者外科手段进行有效地降压处理,是拯救患者生命的首要条件[1-2].
作者:黄青良;周翔;刘国华;徐春祥;许婷;吴俊;周于凡;游海峰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汉族人群中节律基因Clif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联.方法 通过收集心内科确诊的汉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病例组;并采集体检科确诊的78例汉族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通过采用单碱基引物延伸法基因分型(SnapShot)检测节律基因Clif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62758860和rs2289709)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利用慢病毒干扰技术沉默小鼠体内Clif基因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及血栓素(Tm)mRNA的表达水平;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干扰前后小鼠血浆中PAI-1和TM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 Clif基因rs2289709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rs62758860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病毒敲低小鼠体内Clif基因的表达明显导致Pai-1和Tm基因mRNA表达下调(P<0.05),同时导致其血浆中PAI-1和TM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节律基因Clifrs2289709位点多态性与汉族人群急性心肌梗死存在关联.慢病毒敲低小鼠体内Clif基因的表达可引起其血浆中PAI-1和TM水平降低,导致血液易凝血而形成血栓.
作者:陈晨;江舟;程敏;曹丽萍;周刚;王正荣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旨在分析远端缺血后适应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支架置入术(PCI)治疗对血小板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71例AMI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7例,观察组给予远端缺血后适应;分别于PCI术前、干预即刻、PCI术后24 h和48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和活化的Ⅱb/Ⅲa(PAC-1)百分率,采用比浊法检测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大聚集率,随访6.0个月,比较两组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PCI术后24 h的CD62P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时间点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PAC-1百分率在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大聚集率在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端缺血后适应可以降低AMI患者急诊PCI治疗的近期MACE发生率,可能与改善血小板CD62P的活化程度有关.
作者:吴方辉;刘金来;张江武;谢志辉;许云耀;侯冬子;黄世安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和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到2017年4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ERCP+ LC组81例与LC+ LCBDE组85例,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总时间、手术成功率、中转开腹率、手术后疼痛、住院费用、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ERCP+ LC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总时间、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例数、腹痛患者例数、术后排气时间、恢复活动时间均少于LC+LCBDE组(P<0.05).而在住院费用方面,LC+ LCBDE组较低(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ERCP+ LC)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LC+ LCBDE)这两种微创术式均是处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的方式,具体术式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医院自身技术和设备条件合理选择.
作者:何恒正;周峥;尹清华;李健;黄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鸡尾酒疗法关节周围注射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围术期高敏心肌肌钙蛋白Ⅰ(hs-cTnⅠ)及儿茶酚胺变化的影响.方法 筛选从2014-2017年行择期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组,每组30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A组术后镇痛用单次鸡尾酒关节周围注射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B组采用鸡尾酒疗法关节周围连续注射联合PCIA,C组用PCIA.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静止状态和康复锻炼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在术前及术后检测患者血浆hs-cTn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结果 A、B组术后VAS评分、血浆hs-cTnⅠ、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比C组低,B组术后24、48 h均比A组稍有所降低.结论 鸡尾酒关节周围注射用TKA围术期的患者,可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hs-cTnⅠ及儿茶酚胺分泌.连续泵注给药较单次给药能更好地减轻术后疼痛,有利于早期膝关节活动,改善短期预后.
作者:施志波;许福生;王少平;游仁芳;李炯希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抗黄曲霉毒素B1(AFB1)致急性肝损伤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FB1组、EGCG低剂量干预组、EGCG高剂量干预组以及EGCG组,每组10只.EGCG低剂量干预组灌胃25 mg/kg EGCG,EGCG高剂量干预组及EGCG组灌胃100 mg/kgEGCG,空白组及AFB1组则灌胃等量双蒸水,每天1次,连续5d.AFB1组、EGCG低剂量干预组、EGCG高剂量干预组于第6天单剂量腹腔注射AFB12mg/kg,空白组及EGCG组则予以等量双蒸水腹腔注射,染毒后各组大鼠继续以EGCG或双蒸水继续灌胃.第8天,所有大鼠称量体质量后静脉取血及组织收集,测定脏器指数、生化肝功能、抗氧化能力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AFB1组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二醛(MDA)水平和肝、脾、肾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其肝组织过氧化氢酶(CAT)、总谷胱甘肽(GSH)、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AFB1组比较,EGCG低高剂量干预组可不同程度降低AFB1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DBIL、ALP、MDA水平及肝、肾指数(P<0.05),提高肝组织CAT、GSH、SOD水平(P<0.05).病理切片观察表明EGCG对AFB1所致急性肝损伤病理特征起到了明显保护作用.结论 EGCG能有效干预AFB1对大鼠所致的急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赵静芳;邓志杰;肖德强;黄丰;高伟;张勇胜;潘剑;邓祥发;鲁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宿主基因HLA-DR13、CW1、A24表达、BCP突变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性别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82例临床确诊已感染HBV的患者及133例感染HBV后自动清除者血液,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样本血液中白细胞HLA-DR13、CW1及A24基因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测序法检测样本BCP变异,并分析相关因素在不同性别的人群中的差异表达.结果 4组结果:HLA-DR13定量结果以男性感染组低,与其他3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A24和HLA-CW1定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以男性感染组与自动清除组(男、女)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P测序结果:男性感染组双突变比率与女性感染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DR13基因与A24及CD4+/CD8+呈正相关(P<0.05).结论 HLA-DR13含量与清除乙肝病毒的宿主性别相关,感染HBV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清除病毒.
作者:杨小蓉;秦建川;冯致婷;黄演婷;王卫闯 刊期: 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