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周血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对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廖媛;潘淑茹;曹宝华;罗敏琪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栓塞化疗,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摘要:目的 评价外周血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的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前、治疗后3d外周血NLR的水平及变化趋势与预后生存的关系.结果 51例患者治疗前外周血NLR中位值为2.95,其中治疗前NLR≥2.95的25例患者归入NLR高水平组,另外26例归入NLR低水平组.NLR高水平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1 ~ 25)个月,NLR低水平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3 ~ 30)个月,两组患者之间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经TACE治疗后3d患者外周血NLR水平显著上升(P< 0.001),其中NLR水平升高的患者(46例)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NLR水平下降的患者(5例)中位生存时间为5个月,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甲胎蛋白水平升高(≥1 585 ng/mL)、血管侵犯、治疗前高水平NLR(≥2.95)和治疗后NLR水平下降均是影响总体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血管侵犯和治疗后NLR水平下降是影响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治疗后外周血NLR水平下降是影响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NLR水平高的患者其预后较差.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答与否成因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应用于临床治疗轻至重度且伴有QRS波增宽心力衰竭已超过20余年,可降低心衰患者的再住院率、发病率及死亡率.CRT的应答包括临床指标的改善以及患者症状和改善,然而仍然有20%~40%的患者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称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应答.导致CRT不应答的因素是多元的,本文将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嘉南;刘中梅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生并发症预测指标

    目的 评估常用的实验室指标在预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发生并发症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贵州省人医院儿科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期间HSP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入院首次血液学指标.纳入研究对象分为四组:(1)单纯HSP组;(2)HSP合并胃肠道症状组;(3)HSP合并肾脏损害患组;(4)HSP合并胃肠道症状和肾脏损害组.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HSP患儿出现并发症的佳指标和切点值.结果 共有纳入136例患儿,男84例(61.8%),平均年龄(8.0±2.9)岁.常用的血液学指标中: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RP在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有胃肠道症状组患儿的相关指标值要明显高于其他3组.在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中,CPR曲线下面积大为70.1% (95%CI:0.586 ~ 0.815) CRP取值6.5时,其灵敏度为71.1%,特异度为61%.结论 CRP可作为预测HSP患儿胃肠道并发症的有用指标,早期评估CRP水平对于判断HSP患儿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曾泽英;刘烨;陈智荷;范丽;崔玉霞;周浩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氧化苦参碱通过抑制炎症因子活性调控细胞凋亡基因水平改善肝硬化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

    目的 探究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硬化大鼠模型中,氧化苦参碱(OMT)能否通过改变细胞凋亡基因Bcl-2和Bax表达水平及下调NF-κB活性以及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来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方法 将50只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未行造模(10只),其余用四氯化碳注射造模,扣除造模过程中大鼠损失,模型组15只,治疗组15只.治疗组大鼠给予5%葡萄糖溶液配置的OMT肌注,对照组、模型组大鼠分别给予与体质量匹配剂量的5%葡萄糖溶液肌注.实验干预共计16周,干预结束后取大鼠回肠组织用于病理组织学检查、免疫组化检查、TNF-oα和IL-6浓度的检测及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肠黏膜绒毛形态正常,模型组因溃疡杯状细胞减少,黏膜肌层和腺体损伤,治疗组观察到杯状细胞增加和浸润性炎症细胞减少.病理损伤评分,TNF-α、IL-6及NF-κB p65的表达水平,TNF-α、IL-6、Bax及NF-κB p65 mRNA的表达水平等方面,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Bcl-2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Bcl-2 mRNA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OMT可以通过调节NF-κB p65信号传导来明显改善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调节TNF-α和IL-6的水平,破坏Bcl-2/Bax信号传导来抑制肝细胞凋亡,进而减少肠黏膜屏障损伤.

    作者:陈卫国;文剑波;张潇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大面积烧伤患者术中氧平衡的影响

    目的 探讨每搏量变异度(SVV)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灌注水平和氧供需平衡影响.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烧伤面积在40%以上患者80例,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常规补液组(C组)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各40例.记录麻醉诱导前30 min (T1)、手术开始1h(T2)、术毕(T3)、术后24 h(T4)的MAP、HR、CVP、CI、SVI.记录术中晶体输液量、胶体输液量、总输液量、总失血量、总输血量和尿量,记录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乳酸(Lac)、血糖和高敏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计算各时间点的氧供指数、氧耗指数.结果 两组MAP、HR、CVP、CI、SV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输液总量、胶体、尿量、失血量、输血量[(2 225.6±89.1)、(1 104.6±109.8)、(3.7±0.7)、(721.4±204.7)、(5.0±1.1)]明显多于C组[(1 735.5±119.3)、(807.4±189.4)、(2.6±0.8)、(531.3±112.3)、(3.1±0.5)](P<0.05);两组各时间点Scv02、La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3时间段G组的DO2I明显高于C组(P<0.05),液体治疗后两组cTnI逐渐升高,术后24h G组较C组升高(P<0.05).结论 以SVV为导向的目标的GDFT与常规治疗均能够维持患者稳定的心输出量,保证血流动力学平稳,增加机体氧供需平衡,保证组织器官微循环的灌注.

    作者:梁冰;曹阳;罗健华;罗福荣;彭伟龙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黄曲霉毒素B1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的抗氧化作用

    目的 探索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抗黄曲霉毒素B1(AFB1)致急性肝损伤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FB1组、EGCG低剂量干预组、EGCG高剂量干预组以及EGCG组,每组10只.EGCG低剂量干预组灌胃25 mg/kg EGCG,EGCG高剂量干预组及EGCG组灌胃100 mg/kgEGCG,空白组及AFB1组则灌胃等量双蒸水,每天1次,连续5d.AFB1组、EGCG低剂量干预组、EGCG高剂量干预组于第6天单剂量腹腔注射AFB12mg/kg,空白组及EGCG组则予以等量双蒸水腹腔注射,染毒后各组大鼠继续以EGCG或双蒸水继续灌胃.第8天,所有大鼠称量体质量后静脉取血及组织收集,测定脏器指数、生化肝功能、抗氧化能力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AFB1组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二醛(MDA)水平和肝、脾、肾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其肝组织过氧化氢酶(CAT)、总谷胱甘肽(GSH)、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AFB1组比较,EGCG低高剂量干预组可不同程度降低AFB1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DBIL、ALP、MDA水平及肝、肾指数(P<0.05),提高肝组织CAT、GSH、SOD水平(P<0.05).病理切片观察表明EGCG对AFB1所致急性肝损伤病理特征起到了明显保护作用.结论 EGCG能有效干预AFB1对大鼠所致的急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赵静芳;邓志杰;肖德强;黄丰;高伟;张勇胜;潘剑;邓祥发;鲁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HBx上调TGF-β/TβR-Ⅱ通路对肝细胞癌索拉菲尼耐药的影响

    目的 探讨HBx上调TGF-β/TβR-Ⅱ通路对肝细胞癌索拉菲尼耐药的影响.方法 选择稳定转染HBX蛋白的HepG2-HBx细胞与转染pcDNA3.1质粒的HepG2-3.1细胞,采用索拉菲尼进行药物处理,运用MTT法来检测索拉菲尼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接着流式实验对细胞凋亡率加以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TGF-β/TβR-Ⅱ通路中TβR-Ⅱ的蛋白水平.结果 HepG2-HBx细胞的HBX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普通的HepG2-3.1细胞(P<0.05).MTT检测结果显示索拉菲尼对HepG2-HBx细胞的IC50值为HepG2-3.1细胞的4.65倍.流式检测结果显示索拉菲尼作用24 h后,HepG2-HBx细胞的凋亡率要明显低于HepG2-3.1细胞的凋亡率(P<0.05).免疫印迹检测显示HepG2-HBx细胞较HepG2-3.1细胞的多药耐药蛋白TGF-β表达量明显增高(P<0.05).结论 HBx可通过上调TGF-β/TβR-Ⅱ通路的表达,从而提高索拉菲尼对肝癌细胞的耐药性,降低细胞凋亡率,HBx是引起肝癌细胞耐药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邢健鹦;何远学;曾洪兰;陈家诚;周钰;沈群;周文珂;陈晓玲;叶文玉;武金才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三种不同麻醉方式对中老年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对比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药物对中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年龄在45~60岁的中年患者60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600例,随机分为D、E、F三组,每组200例,A组和D组患者全麻以单纯静脉丙泊酚维持,B组和E组患者以单纯静脉依托咪酯维持,C组和F组以丙泊酚+七氟醚静吸复合维持,所有入选对象均于手术前1d,术后1、3、7d、1个月、1年做MMSE测试,记录分值.结果 六组患者术前认知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和术后3d,B组患者的MMSE评分均高于A组、C组(P<0.05),E组患者的MMSE评分均高于D组、F组(P<0.05);术后7d,A组、B组、D组、E组患者的MMSE评分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依托咪酯相比较,丙泊酚以及丙泊酚+七氟醚静脉麻醉均会增加中老年患者早期认知功能的障碍,对远期认知功能障碍无明显影响,依托咪酯对中老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

    作者:蔡立松;王蕊;郭平选;韩庆波;席文娟;王太;张辉;刘冰冰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麻醉期间低体温对发育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凋亡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麻醉期间低体温状态对发育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凋亡率的影响.方法 出生7d的SD新生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n=10):对照组(C组)、麻醉保温组(A组)、麻醉低温组(AH组)、物理低温组(H组).C组腹腔注射0.1 mL生理盐水并保持大鼠体温38 ~ 39℃;A组以25 mg/kg膜腔注射异丙酚0.1 mL,麻醉维持2h,同方法保持体温38~39℃;AH组麻醉方式及时间与A组相同,控制室温为23℃,使体温下降;H组大鼠腹腔注射0.1 mL生理盐水,同条件使体温下降.苏醒即刻,每组取5只大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海马凋亡率;每组剩余5只大鼠继续饲养至30日龄行水迷宫实验并检测海马凋亡率.结果 AH、H组大鼠体温明显下降(P<0.05).7日龄时,AH、H组海马凋亡率增高(P<0.05).36日龄时,四组大鼠凋亡率及行为学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本研究低体温范围内,麻醉期间体温降至25℃时可短期诱导新生大鼠海马组织凋亡率增高,而对其远期学习记忆能力无明显影响.

    作者:刘文博;熊兴龙;杨剑;禹文峰;欧炜;吕洁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与过敏毒素C3a水平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与过敏毒素C3a水平的相关性,并绘制ROC曲线测定界值,来探索过敏毒素C3a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共纳入195例患者,检查血液过敏毒素C3a值、总胆红素值、白蛋白值、凝血酶原时间及腹水与肝性脑病情况,采用Child-Pugh改良分级法评估患者肝功能.另取2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肝功能C级组C3a水平较B级组降低(P<0.01);两组均较肝功能A级组及对照组降低(均P< 0.01).肝功能受损程度越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液中C3a浓度越低.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其血液中过敏毒素C3a水平呈负相关性,血液中C3a水平可用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水平的评估.

    作者:谢亮;王姝;严德辉;雷俊阳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鸡尾酒关节周围注射对TKA患者围术期hs-cTnⅠ及儿茶酚胺的影响

    目的 探讨鸡尾酒疗法关节周围注射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围术期高敏心肌肌钙蛋白Ⅰ(hs-cTnⅠ)及儿茶酚胺变化的影响.方法 筛选从2014-2017年行择期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组,每组30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A组术后镇痛用单次鸡尾酒关节周围注射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B组采用鸡尾酒疗法关节周围连续注射联合PCIA,C组用PCIA.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静止状态和康复锻炼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在术前及术后检测患者血浆hs-cTn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结果 A、B组术后VAS评分、血浆hs-cTnⅠ、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比C组低,B组术后24、48 h均比A组稍有所降低.结论 鸡尾酒关节周围注射用TKA围术期的患者,可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hs-cTnⅠ及儿茶酚胺分泌.连续泵注给药较单次给药能更好地减轻术后疼痛,有利于早期膝关节活动,改善短期预后.

    作者:施志波;许福生;王少平;游仁芳;李炯希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手霉素通过上调P53诱导22Rv1前列腺癌细胞凋亡

    目的 探讨手霉素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细胞株22Rv1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使用MTT细胞毒性测定法评价人22Rv1细胞的活性,使用Annexin v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料标记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Caspase-3、H2AX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手霉素有效杀伤前列腺癌22Rv1细胞,随着手霉素剂量的增加,细胞活性逐渐下降.手霉素能诱导22Rv1细胞凋亡,早期凋亡率和晚期凋亡率均增加.手霉素通过caspase途径有效诱导22Rv1细胞凋亡.同时手霉素快速增加22Rv1细胞H2AX磷酸化和上调P53的表达.结论 手霉素通过上调P53的表达和激活H2AX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杀伤前列腺癌细胞.

    作者:李劲高;陈景;余妙容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外周血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对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评价外周血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的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前、治疗后3d外周血NLR的水平及变化趋势与预后生存的关系.结果 51例患者治疗前外周血NLR中位值为2.95,其中治疗前NLR≥2.95的25例患者归入NLR高水平组,另外26例归入NLR低水平组.NLR高水平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1 ~ 25)个月,NLR低水平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3 ~ 30)个月,两组患者之间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经TACE治疗后3d患者外周血NLR水平显著上升(P< 0.001),其中NLR水平升高的患者(46例)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NLR水平下降的患者(5例)中位生存时间为5个月,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甲胎蛋白水平升高(≥1 585 ng/mL)、血管侵犯、治疗前高水平NLR(≥2.95)和治疗后NLR水平下降均是影响总体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血管侵犯和治疗后NLR水平下降是影响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治疗后外周血NLR水平下降是影响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NLR水平高的患者其预后较差.

    作者:廖媛;潘淑茹;曹宝华;罗敏琪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加置引流对乳腺良性肿物患者术后恢复与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分析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加置引流对乳腺良性肿物患者术后恢复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间云南省玉溪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乳腺良性肿物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引流组及无引流组;引流组患者采用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加置输液管改制的引流管对残腔引流,无引流组仅接受麦默通微创旋切术,不采用任何引流方式;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瘀斑面积并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术后1个月评估残腔内积液情况;术后3个月观察手术瘢痕情况并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 引流组手术时间与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无引流组(P<0.05),引流组的手术后出血量、瘀斑面积、疼痛、残腔内积液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无引流组(P<0.05);两组瘢痕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加置引流对乳腺良性肿物患者治疗后,可改善患者术后恢复进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王超;张乘;冯海湛;罗云峰;史福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FUCA1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组织标本中FUCA1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和qRT-PC技术对72例肝癌患者癌组织与癌旁的FUCA1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合临床病理资料、随访数据,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进行预后分析,Cox回归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多因素分析.结果 FUCA1在肝癌组织学标本中较癌旁组织呈低表达,肝癌组织中FUCA1蛋白低表达与肿瘤大小、血管侵袭、卫星灶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指出:肝细胞肝癌中FUCA1高表达组患者比低表达组的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ox回归预后分析发现:FUCA1表达量、肿瘤大小、血管侵袭、卫星灶以及TNM分期为评价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FUCA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比癌旁组织明显降低,与肝癌的肿瘤大小、血管侵袭、卫星灶呈负相关且是独立的预后因子.FUCA1表达与肝癌预后联系紧密.

    作者:李林株;郭灵敏;杜佩铭;黄尚书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基因HLA-DR13、CW1及A24表达、BCP突变与HBV感染者性别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宿主基因HLA-DR13、CW1、A24表达、BCP突变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性别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82例临床确诊已感染HBV的患者及133例感染HBV后自动清除者血液,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样本血液中白细胞HLA-DR13、CW1及A24基因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测序法检测样本BCP变异,并分析相关因素在不同性别的人群中的差异表达.结果 4组结果:HLA-DR13定量结果以男性感染组低,与其他3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A24和HLA-CW1定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以男性感染组与自动清除组(男、女)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P测序结果:男性感染组双突变比率与女性感染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DR13基因与A24及CD4+/CD8+呈正相关(P<0.05).结论 HLA-DR13含量与清除乙肝病毒的宿主性别相关,感染HBV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清除病毒.

    作者:杨小蓉;秦建川;冯致婷;黄演婷;王卫闯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用于学龄前儿童全麻肠镜检查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右关托咪定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学龄前儿童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60例年龄4~6岁行门诊肠镜检查的患儿根据右美托咪定剂量不同随机分为四组:丙泊酚+右美托咪定0.8 μg/kg(PD1)组、1.0 μg/kg(PD2)组、1.2 μg/kg(PD3)组和丙泊酚(PNS)组.各组右美托咪定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 mL后于15 min输注完毕,PNS组予15 mL生理盐水输注.随后行丙泊酚靶控输注,达到效应室浓度后开始手术.记录手术及复苏过程中的生命体征,手术、苏醒及离开麻醉复苏室的时间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数.结果 与PNS组相比,PD3组在术中HR明显降低(P<0.05);右美托咪定各组患儿术中体动和术后躁动发生率降低,PD2、PD3组手术时间缩短(P<0.05),但PD3组患儿苏醒和离开复苏室时间延长(P<0.05).结论 1.0 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门诊学龄前儿童肠镜检查安全有效,苏醒平稳且不延长苏醒时间.

    作者:叶玉萍;刘涌;李水英;刘国栋;时文俊;周俊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ERCP+LC和LC+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和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到2017年4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ERCP+ LC组81例与LC+ LCBDE组85例,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总时间、手术成功率、中转开腹率、手术后疼痛、住院费用、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ERCP+ LC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总时间、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例数、腹痛患者例数、术后排气时间、恢复活动时间均少于LC+LCBDE组(P<0.05).而在住院费用方面,LC+ LCBDE组较低(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ERCP+ LC)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LC+ LCBDE)这两种微创术式均是处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的方式,具体术式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医院自身技术和设备条件合理选择.

    作者:何恒正;周峥;尹清华;李健;黄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脂肪酸转运蛋白-4在乳腺癌细胞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脂肪酸转运蛋白4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FABP4)在乳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收集乳腺癌患者一般资料和手术组织标本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检测FABP4的表达.用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不同转移能力的乳腺癌细胞FABP4表达和分泌的情况.用shRNA敲低FABP4或用慢病毒过表达FABP4,观察其对乳腺癌侵袭转移的情况.ELISA检测敲低或过表达FABP4对乳腺癌细胞分泌IL-33的影响,并在体内外实验中观察IL-33中和抗体(IL-33 nAb)对FABP4诱导的乳腺癌转移的影响.结果 发生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织中FABP4表达较原位癌的高,高转移乳腺癌细胞中FABP4表达和分泌较低转移的显著增多;敲低MDA-MB-231细胞FABP4表达后,其侵袭转移能力减弱,而过表达FABP4后,MCF-7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增强.敲低或过表达FABP4后,可分别抑制或促进乳腺癌细胞分泌IL-33;用IL-33 nAb可抑制MDA-MB-231细胞或过表达FABP4的MCF-7细胞的体外和体内侵袭转移能力.结论 FABP4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机制可能是促进乳腺癌细胞IL-33的分泌有关.

    作者:毛英;黄湖南;王建荣;桂雄建;吴冰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脓毒症休克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是临床急症,多方位集束化治疗是目前治疗共识,血管活性药物是重要组成部分.去甲肾上腺素为指南推荐首选血管加压药物,但可能导致与恶化脓毒症相关免疫麻痹,出现与死亡相关副作用及微循环不能有效改善等现象.研究发现应用血管活性药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相对心动过缓与生存率改善有关.选择性血管紧张素V1A受体激动剂在动物试验及小规模临床试验中证实可以代替去甲肾上腺素,并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改善生存率.

    作者:杨建坤;赵丽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微小RNA-758-3p在舌鳞状细胞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目的 观察微小RNA(miRNA,miR)-758-3p在舌鳞状细胞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探讨其对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miR-758-3p在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株和人正常口腔黏膜细胞细胞中的表达.脂质体转染miR-NC(对照组)或miR-758-3p(实验组)至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生物信息学预测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758-3p和靶基因的靶向关系.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RIM44基因及下游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MTT法和Transwell迁移实验分别检测过表达miR-758-3p对细胞周期、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miR-758-3p在舌鳞状细胞癌细胞株中呈现低表达(P<0.01).TRIM44为miR-758-3p的直接靶基因(P<0.01).转染miR-758-3p后的TSCCA中,TRIM44基因表达降低(P<0.05),细胞周期进展被抑制(P<0.01),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1),细胞迁移能力受到抑制(P<0.01).结论 miRNA-758-3p在舌鳞状细胞癌细胞株中表达降低,通过靶向干扰TRIM44基因的表达抑制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

    作者:王瑾;张梅君;李云峰;廖立凡 刊期: 2018年第1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