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风险因素管理护理在降低手术室感染率中的应用效果

沈亚飞

关键词:风险因素管理, 手术室感染率, 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分析风险因素管理护理在降低手术室感染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强化对风险因素的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室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通过不同的护理服务之后,研究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1.22%)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险因素管理护理在降低手术室感染率中的应用效果突出,能够显著减少患者手术室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流脑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护理观察

    目的 对流脑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护理工作进行观察.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进行流脑疫苗接种的儿童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其正常程序疫苗接种,对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全部120例接种流脑疫苗的儿童中,有14(11.66%)例儿童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发生局部反应的儿童为9(7.50%)例,发生全身反应的儿童为3(2.50%)例,发生变态反应的儿童为2(1.66%)例.结论 对接种流脑疫苗的儿童进行良好的护理,能够减少儿童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儿童发生不良发应后也能够确保其接种安全,值得进行应用和推广.

    作者:钟欣 刊期: 2018年第54期

  • 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给予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的短期预后造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G、TC、HDL-C、LDL-C、AST以及ALT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DL-C与TG变化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AST、ALT、TC以及LDL-C与治疗前相比下降程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梗死后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以及随访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无患者死亡.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STEMUI患者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患者降脂效果不造成影响,但能有效减少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不同剂量对用药安全性不具备影响,对患者预后具有改善作用.

    作者:陈帅 刊期: 2018年第54期

  • 微创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探析

    目的 探究微创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行PTED,对照组行椎板开窗减压腰椎间盘切除术(FD).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和手术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而言,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更短、切口长度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且观察组术后6个月时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治疗LDH安全性高,能够取得理想的短期疗效,患者术后恢复快.

    作者:王晓云;王晓东;刘付军;董友 刊期: 2018年第54期

  •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行高压氧治疗的有效护理方式研究

    目的 探讨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行高压氧治疗的有效护理方式.方法 选取2013年03月~2018年0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2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在我院行高压氧治疗.通过电脑完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13例.常规组行常规化护理,研究组在常规化护理基础上加强早期优质护理服务.结果 研究组总体疗效为96.15%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的同时予以早期优质护理服务配合的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李虹;肖翊君 刊期: 2018年第54期

  • 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心衰护理中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的影响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慢性心血管衰竭患者的病情很容易出现反复,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并且这种疾病的死亡率非常高,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工作,从而防止这项疾病的进一步扩散,达到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而目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仅能够帮助患者与护理人员建立一个良好的护患关系,还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提升恢复的速度,从而在长期的治疗中保护患者的健康安全.因此,本文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应用进行研究,从而保证在护理过程中达到患者的满意.

    作者:李红艳 刊期: 2018年第54期

  •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布鲁杆菌病诊断中的应用

    布鲁杆菌病一般也会被称为波状热,这种疾病是由布鲁杆菌引发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或急性传染病,因而布鲁杆菌病是自然医源性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多汗、发热以及程度不同的关节痛等.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布鲁杆菌病诊断中的相关应用内容等进行研究和分析.

    作者:陈跃龙 刊期: 2018年第54期

  •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

    目的 本文主要就手术室护理干预模式对于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情况进行了探究.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手术护理干预,就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的机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手术室护理干预的模式,能够有效预防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的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的情况,因此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阎胜娟;朱庆巍;冯国强 刊期: 2018年第54期

  • 采用优化的院前急救网络系统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效果探讨

    目的 对采用优化的院前急救网络系统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效果进行探讨研究.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经由120急救车接收送至我院进行治疗的严重创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优化前的院前急救措施进行急救,研究组采用优化的院前急救网络系统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对两组患者的呼救到达时间、院前急救时间以及病死率进行记录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无论是呼救到达时间、院前急救时间还是病死率都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院前急救网络系统可以减少严重创伤患者的呼救到达时间和院前急救时间,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值得推广.

    作者:郎雪梅 刊期: 2018年第54期

  • 甘精胰岛素结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采取联合甘精胰岛素和阿卡波糖联合用药治疗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7年9月干休所老年糖尿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甘精胰岛素结合阿卡波糖片用药,以单纯应用阿卡波糖治疗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血糖水平达标时间和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情况,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积极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所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机体血糖水平达标时间方面,观察组血糖水平降至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单纯阿卡波糖用药,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糖尿病效果更加明显,能有效果持续稳定的控制血糖水平,有利于降低不良低血糖反应的发生,效果和安全性均较好,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王刚;李震;尹晓红 刊期: 2018年第54期

  • 自然早产与干预性早产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自然早产的胎儿与干预性早产的胎儿的差异性进行临床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2月我院妇产科住院部收治的早产的孕产妇3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了自然早产的产妇有16例,干预性早产的产妇有22例,对比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分析产妇出现早产的原因,并对早产的胎儿的基本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早产发生率为3.4%.在自然早产的产妇有16例当中,没有进行常规产检是导致早产出现的重要原因,而胎膜早破和宫内感染是导致早产发生的病因.进行了干预性早产的产妇22例,妊娠期的疾病是导致导致早产发生的病因.对新生儿的对比观察发现,自然早产的新生儿体重、基本生命体征、存活率、发病率等均要差于干预性早产的新生儿,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 对产妇进行系统对的产期检查是有效避免早产和早产儿死亡的主要手段.

    作者:彭贤容 刊期: 2018年第54期

  • 硫酸鱼精蛋白的液相分析方法在预混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中的应用及思考

    通过对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预混制剂中的鱼精蛋白的测定,确认硫酸鱼精蛋白的液相分析方法可用于预混型胰岛素制剂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鱼精蛋白原料药的质量控制,但不能很好的用于预混型胰岛素制剂产品的稳定性研究等质量控制.

    作者:秦丽静;田雪华 刊期: 2018年第54期

  •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用于胃癌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用于胃癌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8例,参照组给患者使用常规的开腹手术,研究组使用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干预治疗效果.结果 参照组产生的术后并发率33.3%(16/48)明显高于研究组6.2%(3/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中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均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对胃癌的根治具有较好的效果,创伤小,安全性高,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疗效,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是治疗胃癌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贾金华 刊期: 2018年第54期

  • 经皮射频消融术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疗效对比

    目的 对比小肝癌临床实施手术切除与经皮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通过经皮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通过手术切除病灶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随访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患者临床采用经皮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对改善患者治疗预后、提升生存质量有着促进的作用.

    作者:赵鹏翔 刊期: 2018年第54期

  • 可回收腔静脉滤器在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合并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围手术期肺栓塞预防及可回收腔静脉滤器使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5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介入科进行置入可回收IVCF治疗的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明确诊断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放置可回收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并在围手术期进行随访.结果 38例均成功置入腔静脉滤器,置入后3周内取出32例(84.2%),转为永久性6例(15.8%),围手术期随访无一例出现症状性或致命性肺栓塞.结论 可回收腔静脉滤器能有效地减少下肢骨折合并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围手术期肺动脉栓塞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同时避免滤器长期留置体内带来的并发症.

    作者:刘春锋;刘赛;李俊红 刊期: 2018年第54期

  • B超引导下行无痛人流与常规人流效果对比

    目的 对比探讨B超引导下行无痛人流与常规人流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3月在本院接受人流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分析,依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常流组(常规人流)和引导组(B超引导下行无痛人流),各100例.对两组的效果进行探讨分析.结果 引导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手术时间(17.35±2.21)min、术中失血量(12.63±5.23)mL、并发症发生率为3%,明显优于常流组的77%、(38.68±5.26)min、(39.28±5.47)mL、2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人流治疗效果相比,经B超引导下行无痛人流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值得推广.

    作者:何雪芹 刊期: 2018年第54期

  • 儿科护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的 为了对医院儿科护理人员岗位任职能力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儿科护理管理工作全面化发展,方法 在构建过程中采用查阅文献、板结构式访谈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法,进行儿科护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一二级指标的权重采用AHP分析法确定,然后通过专家评价分配法对其进行三级指标权重分配.结果 在儿科护理人员岗位的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当中,需要有四项一级指标,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技术以及综合素质.二级指标需要有40项,三级指标有40项.结论 通过以上方法所建立的儿科护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该体系当中各级指标当中,专家的意见比较集中,权重分配效果良好,通过进一步实验验证之后可以在儿科护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工作当中进行应用.

    作者:薛菲 刊期: 2018年第54期

  • 早发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冠脉病变特点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医疗水平也在不断的进步,而日常生活中因为人们的生活规律及饮食习惯的改变,造成了冠心病的发病人群不断早龄化.我们将这些低于正常发病年龄的人群成为早发冠心病,因为早发冠心病人群的发病造成了严重社会资源的浪费,所以降低其发病率非常重要,本次研究通过针对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希望能够为早发冠心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作者:逯晓艳 刊期: 2018年第54期

  • 早期诊断小儿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8月我院收诊的不典型川崎病患儿3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典型川崎病患儿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早期诊断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冠状动脉损害率、白细胞数升高率均高于对照组,但淋巴结肿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患儿高热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不典型川崎患者诊断过程中,需结合患者典型临床表征、实验室生化检查结果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情况等,应尽早使用静注丙球预防状动脉瘤.

    作者:刘彦婷 刊期: 2018年第54期

  • MRI与CT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价值比较

    目的 探究MRI与CT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33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对患者进行MRI与CT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MRI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检查率为93.93%,CT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检查率为72.72%,此外MRI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灶检出数量较多,小病灶检出明显,诊断时间相对较短.结论 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MRI诊断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聂龙 刊期: 2018年第54期

  •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21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将其分成无坏疽性胆囊炎组和坏疽性胆囊炎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肝硬化、糖尿病、体温、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AST、AKP、ALT、TBIL、等14个因素与坏疽性胆囊炎的关联性.结果 215例病例中有32例是坏疽性胆囊炎,占14.88%;单因素分析得出性别、年龄、肝硬化、糖尿病、白细胞计数、TBIL、ALT为坏疽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得出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糖尿病是坏疽性胆囊炎的独立因素.结论 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糖尿病是坏疽性胆囊炎主要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病死率发病率.

    作者:艾春 刊期: 2018年第54期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