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HBV感染对腹膜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的影响

吴秋杰;窦艳娜;袁文明;肖静;刘栋;刘章锁;赵占正

关键词:腹膜透析, HBV, 钙磷代谢
摘要:目的:评估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患者中慢性HBV的感染对钙磷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CAPD患者85例,其中慢性HBV感染者33例,HBV阴性者52例.比较HBV感染组和对照组的血清矫正钙、磷、钙磷乘积(Ca×P)和iPTH水平及各指标达标率有无差异,并分析Ca×P和iPTH不迭标的危险因素.结果:慢性HBV感染组的血磷、Ca×P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两组血清矫正钙、iPT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感染组矫正钙达标率(42.42% vs.67.31%,P<0.05)、Ca×P达标率(51.51% vs.80.77%,P<0.01)、iPTH达标率(48.48% vs.73.08%,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血磷达标率(48.48% vs.50.00%,P> 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慢性HBV感染与Ca×P呈正相关(B=11.515,P<0.01).单自变量和多自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HBV感染是Ca×P不迭标(P<0.05)和iPTH不迭标(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慢性HBV的感染可能是CAPD患者钙磷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单纯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与院内气管插管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院前与院内气管插管对单纯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救治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单纯重型创伤颅脑损伤(GCS评分≤8分)患者72例,按照单双日法随机分为院前气管插管组(38例)和院内气管插管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气管插管完成情况、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性肺炎、30 d病死率.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院前插管组插管时间长、平均插管次数多、2次内插管成功率低、围插管期并发症多,两组在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吸入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前气管插管并发症多,操作难度大,对于无气道阻塞和呼吸衰竭的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早期或预防性插管并没有使患者获益.

    作者:石齐芳;梁大胜;曾德福;黄旺业;甘盛典;熊泽忠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在结核性胸膜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在结核性胸膜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9月至2015年1日住院治疗的61例疑似结核性胸膜炎致胸腔积液患者(A组)和44例其他疾病致胸腔积液(B组)的患者进行外周血T-SPOT·TB检测,所有患者同时进行结核菌素试验(PPD)、血清结核抗体检测(Mtb-AB)并对比,结果与终诊断比较.结果:A组T-SPOT·TB的阳性率为90.9%,明显高于B组的20.5%(x2=52.19,P<0.001).A组T-SPOT·TB的阳性率明显高于PPD试验的54%(x2=19.74,P< 0.01)、Mtb-AB检测的41%(x2=32.68,P< 0.01).T-SPOT·TB在B组中阴性率为79.5%.结论:T-SPOT·TB检测特异性和敏感度要明显优于PPD试验和Mtb-AB检测,可用于结核性胸膜炎的鉴别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波;齐凤娥;张建华;翟亚军;杨良杰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鼻内镜手术治疗累及颅底的筛窦骨纤维异常增殖症5例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ribrous dysplasia,FD)临床上并非少见,而原发于筛窦并累及颅底者相对少见.自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笔者于鼻内镜下行累及颅底的筛窦FD切除术5例,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例筛窦FD患者,年龄28 ~ 54岁;其中男4例,女1例,病程2个月~5年.术前均行鼻内镜检查及CT扫描,5例患者均单侧发病,其中3例合并慢性鼻窦炎,1例合并患侧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

    作者:赵娜;孙伟元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性肾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预计到2020年COPD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疾病负担的第五位[1].随着对COPD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COPD的病理生理变化不仅仅局限于气道和肺部,而是一种可以累及肺外各种器官的全身性疾病[1-2].

    作者:肖亚军;王宋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microRNAs和红系分化的关系

    目前慢性高原病的红细胞生成的机制主要还是集中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缺氧诱导因子1(HIF-1)的下游血管生成、红细胞生成和能量代谢、细胞增值或分化及凋亡相关基因.目前EPO不能解释慢性高原病的全貌,另外涉及呼吸驱动的减弱及骨髓有核红细胞凋亡的减少.

    作者:解友邦;顾玉海;冯建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初诊乳腺癌患者社会支持与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目的:描述初诊乳腺癌患者的社会支持、心理压力和焦虑抑郁状况并探讨这三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452例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确诊乳腺癌的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诊乳腺癌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为(54.11±6.37)分,焦虑和抑郁总分分别为(8.51±3.36)分和(7.44±3.76)分,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5个方面:担心健康受到损害(3.45±0.86)、害怕机体功能降低(3.44±0.67)、害怕工作受到影响(3.05±0.80)、担心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受到限制(3.18±0.69)和害怕家庭受到伤害(3.37±0.77).社会支持、心理压力和焦虑抑郁状况之间有显著相关.结论:初诊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状况堪忧,适当的社会支持可帮助其缓解焦虑抑郁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作者:张丽娟;辛明珠;颜君;吴燕;孙昆仑;廖魏玫芳;唐海林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GSK3β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感染早期炎症因子过量表达密切相关

    目的:探讨GSK3β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感染早期炎症因子过表达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的PBMCs,给予/不给予GSK3β抑制剂SB216763,同时使用LPS刺激,使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TNF-α、IL-6、IL-12的含量,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裂解液中p-GSK3β的表达情况.结果:LPS刺激肝硬化组PBMCs之后,可以产生过量的前炎症因子如TNF-α、IL-6、IL-12.GSK3β抑制剂SB216763抑制肝硬化组PBMCs的IL-12、TNF-α、IL-6的产生;LPS刺激肝硬化组患者PBMCs、GSK3β的磷酸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低.结论:肝硬化患者PBMCs在LPS的刺激下,可以产生过量的前炎症因子如TNF-α、IL-6、IL-12,这是由于肝硬化患者中GSKβ的磷酸化减低,进而导致其活性增强而造成的;同时,肝硬化患者炎症细胞因子的过量产生,仍然可以被GSK3β的抑制剂所抑制.

    作者:殷辉;宁会彬;曾艳丽;康谊;尚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肾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复发或转移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肾部分切除术(PN)治疗肾癌出现术后复发及转移情况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我中心2000-2014年508例接受PN治疗的肾癌患者的病历和随访资料,对术后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描述和讨论.结果:508例肾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1~ 133个月),共有3例局部复发,4例远处转移(局部无肿瘤复发).结论:PN术后仍有少数患者会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所以术前避免漏诊卫星灶、肿瘤界线不清的患者行术中病理会诊、级别较高的患者注意术后长期随访是必要的.

    作者:陈东;郭胜杰;叶云林;董培;张志凌;刘卓炜;周芳坚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蛛网膜下腔及硬膜外腔分别注入生理盐水对预防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硬脊膜穿破后头痛的临床观察

    腰-硬联合麻醉(CSEA)广泛应用于剖宫产手术.产妇因体内雌激素含量增高,妊娠期间脑脊液密度较低及分娩后硬脊膜外腔压力降低等因素,是硬脊膜穿破后头痛(PDPHA)的高发人群.笔者观察了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60例硬脊膜穿破患者,分别给予蛛网膜下腔及硬膜外腔联合注入生理盐水和单纯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两种处理手段后,PDPHA的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卓;夏建国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雌激素缺乏对大鼠肝脏胆固醇代谢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女性绝经后胆固醇水平升高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然而雌激素缺乏如何影响胆固醇代谢及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通过卵巢切除术模拟女性雌激素缺乏状态,并对调节肝脏胆固醇代谢的基因进行检测以明确分子机制.方法:试验采用8周龄Wistar大鼠,分别于卵巢去除后1、4、8周,检测血清胆固醇、粪便胆固醇等指标,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卵巢去除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上升.PCR结果显示,胆固醇分解关键酶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的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5),其负向调节转录因子小异二聚体伴侣(SHP)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雌激素缺乏状态下,肝脏胆固醇分解代谢受到抑制可能是导致循环胆固醇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其中SHP抑制的CYP7A1水平的显著降低是其主要分子机制.

    作者:李松涛;李然;李琳;宁华;郭福川;孟凡玉;吕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第二代儿童死亡指数在儿科重症监护室的应用价值及护理对策

    目的:评估第二代儿童死亡指数(PIM2)在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的死亡风险预测能力,总结护理对策.方法:入组患儿312例,进行PIM2评分,预测结果及患儿具体病情采取升阶梯式护理及相关特殊护理模式.记录患儿预后及死亡原因.分析PIM2的预测可靠度及总体性能.结果:入组患儿312例,其中43例因不同原因病逝,PIM2预测患儿死亡率曲线下面积0.832,95%置信区间,对区分患儿的生存和死亡有充足的分辨力(P=0.000).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卡方值7.944,P=0.439,PIM2在可接受的水平上估计拟合了数据.所得标准死亡率0.99,PIM2对PICU患儿死亡风险预测效果好.结论:PIM2预测系统在PICU应用价值较高,对入住PICU的患儿生存与死亡的有充足的分辨力及拟合度,可指导护理人员的工作.

    作者:管璇;林凌洁;童柳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紫杉醇联合两种不同剂量的放疗治疗胸段食管癌的比较

    目的:比较足量的紫杉醇(135 mg/m2)联合较高剂量放疗(66 Gy)与较低剂量放疗(50 Gy)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2012年临床分期T1 ~4N0~ 1M0的75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紫杉醇(135 mg/m2)联合66 Gy的适形放疗,另一组给予较低的剂量50 Gy.结果:66Gy剂量组与50 Gy剂量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0%、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生存率分别为54%、51%,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6 Gy剂量组放射性食管炎却明显增加,治疗相关死亡率明显增高.结论:足量的紫杉醇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放疗剂量不宜过高.

    作者:王玉芳;刘文举;孙莹莹;李学章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基于人工胰腺的血糖闭环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1型糖尿病(T1DM)患者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非常具有挑战性,理想的血糖控制与特定类型膳食结构的葡萄糖吸收率的变化和进餐胰岛素输注方式有关.人工胰腺(AP)是一个使T1DM患者血糖浓度(BGC)达到稳定状态的新技术.本文介绍了血糖的体内闭环控制方法,AP的血糖闭环控制方法,双激素AP,AP的安全性,AP的临床应用前景.AP闭环控制(CLC)技术还在不断进步中.

    作者:洛佩;徐冬香;贺艳菊;陈丽华;陈隶华;周里钢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曲面断层片与锥体束CT对正畸治疗后诊断牙根接触的比较性研究

    目的:以锥体束CT(CBCT)对样本牙根接触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检验曲面断层片(OPT)对正畸后牙根接触的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应用OPT和CBCT分别对结束固定矫治的30例患者进行研究,将两者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评估了396个相邻位点,通过OPT诊断38个牙根接触位点,而CBCT显示其中只有4个为真正的牙根接触位点,准确率为10.5%.结论:OPT对牙根接触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准确度较低,假阳性过高.CBCT能准确的反映牙根接触的情况,但现阶段还无法作为常规手段普及.

    作者:董一磊;吴清柱;丁静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microRNA-21、microRNAlet-7a在三阴性乳腺癌与LuminalA型乳腺癌血清中的表达差异

    目的:探讨microRNA-21、microRNAlet-7a在三阴性乳腺癌与LuminalA型乳腺癌中的差异及与临床参数间相关性,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分子靶点.方法:收集三阴性、LuminalA型乳腺癌各33例以及健康者血清29例,通过qPCR检测血清中microRNA-21、let-7a的表达情况.结果:microRNA-21在三阴组血清中表达高于LuminalA组(P<0.05)及正常组(P<0.05).Let-7a在三阴组血清中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三阴组血清中microRNA-21高表达与临床分期晚呈正相关(P>0.05).结论:microRNA-21在LuminalA型与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差异可作为三阴性乳腺癌特异性治疗的候选靶点.

    作者:曾梓涵;赵玫;彭华;黄声凯;王佳;罗清;冉立;黄常志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3D-TOF MR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3D-TOF MRA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方法:对首次DWI表现为脑干梗死的65例患者同时予以3D-TOF MRA检查,并在3d后行DWI复查,观察DWI表现诊断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患者首次3D-TOF MRA的影像学表现.结果:65例脑干梗死患者,3D-TOF(+)35例,3D-TOF(-)30例,复查时3D-TOF(+)的35例患者中有23例(65.7%)确诊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D-TOF(-)的30例患者中有2例(6.7%)确诊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首次MR检查脑干梗死患者3D-TOF(+)的发展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比率高于3D-TOF(-)的患者,在影像学上3D-TOF(+)可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起到预警提示作用.

    作者:隋海晶;赵振国;白青科;谢秀海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血液透析时血压变异性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时血压变异性(BPV)等因素同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MHD 6个月以上发生心血管事件的32例终末期肾病(ESRD)伴高血压患者,对照组为同期接受MHD但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40例ESRD伴高血压患者.分析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患者率、体质指数、血压参数、KT/V、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等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患者糖尿病患病率、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透析时BPV及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可能为影响心血管事件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较高的SBP-SD(B=0.414,OR=1.512,P=0.000)和DBP-SD(B=0.606,OR=1.833,P=0.000)为本组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心血管事件同多因素相关,其中透析时高SBP-BPV和DBP-BPV作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

    作者:赵海丹;高冬梅;李明旭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放疗时机的探讨

    目的:探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的放疗时机.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放疗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活动性肺结核95例.早放疗组(抗痨1~2周后开始放疗)50例,晚放疗组(抗痨1~2个月后开始放疗)45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早放疗组与晚放疗组的结核吸收率分别为72.0%、82.2%,无变化率分别为28.0%、17.8%,恶化率均为0%,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238);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1%、43.3%、18.5%及63.6%、17.2%、2.9%(P=0.046,x2=3.635).结论: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放疗时机选择在抗痨1~2周后开始较合理,没有导致结核播散,延长了患者的总生存.

    作者:梁香存;梁凯;王庆;李华;张红斌;赵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Ⅰ型干扰素治疗病毒相关肝病的研究进展

    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5种肝炎病毒,其中超过半数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由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CHB)和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CHC)感染发展而来,约有15% ~ 40%患者会进展为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期和HGC,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HCC[1].目前治疗病毒相关肝病的药物主要有Ⅰ型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和直接抗病毒药,其各有利弊.

    作者:鲍素霞;郑建铭;陈明泉;施光峰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锥形束CT在疑难病灶牙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疑难病灶牙诊断的作用.方法:选择吉林省松原市博爱牙科诊所、辽宁省丹东市鸿信医院口腔科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因疑难病灶牙需要拍摄CBCT的患者资料30例,对这部分病例CBCT检查、分析.结果:经CBCT检查确定了因牙周病变需要拔除5例,因根折、根管台阶形成等情况需要拔除7例,定位了遗漏根管或根充不完善根管18例.结论:锥形束CT通过对牙体、牙周图像的综合分析,对明确疑难病灶牙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波;刘贤广;李业东;金新天;张健 刊期: 2015年第2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