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锥形束CT在疑难病灶牙诊断中的应用

张波;刘贤广;李业东;金新天;张健

关键词:牙体牙髓病, 锥形束CT诊断, 牙周软硬组织
摘要: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疑难病灶牙诊断的作用.方法:选择吉林省松原市博爱牙科诊所、辽宁省丹东市鸿信医院口腔科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因疑难病灶牙需要拍摄CBCT的患者资料30例,对这部分病例CBCT检查、分析.结果:经CBCT检查确定了因牙周病变需要拔除5例,因根折、根管台阶形成等情况需要拔除7例,定位了遗漏根管或根充不完善根管18例.结论:锥形束CT通过对牙体、牙周图像的综合分析,对明确疑难病灶牙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细胞与生长因子促进股骨头坏死骨修复的治疗进展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好发于中青年,是骨科常见且难治性疾病[1].ONFH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前者主要是由股骨颈骨折和髋关节脱位等髋部外伤引起,后者通常与一些高危因素有关,如酗酒、激素、镰状细胞贫血病或其他血红蛋白病、凝血障碍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戈谢氏病、妊娠和一些其他因素等[2].

    作者:黄世金;魏秋实;何伟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扩张型心肌病行经尿道前列腺绿激光汽化术1例

    患者男,76岁.患前列腺增生症20余年、扩张型心肌病6年.本次病情加重而住院.脉搏:102次/min;血压:120/70mmHg;全天尿量约400 mL.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干、湿性哕音;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尖部闻及收缩期Ⅲ/Ⅵ级吹风样杂音.彩超示:扩张型心肌病,左室收缩功能减低,二尖瓣大量返流,主动脉瓣大量返流,三尖瓣少量返流,射血分数33%;前列腺大小5.4 cm×4.5 cm×4.4 cm.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电轴左偏,左室肥厚劳损.

    作者:宋留新;王松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无肝期前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对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无肝期前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对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90例ASAⅡ~Ⅳ级晚期肝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无肝期前经中心静脉以10 mL/(kg·h)的速度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H组)、琥珀酰明胶溶液(S组)、生理盐水(N组),剂量为20mL/kg.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至术后28 d或患者死亡.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ICU停留时间、急性肺损伤(ALI)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术后28 d生存率.结果:H组术后呼吸支持时间为(20.4±4.7)h,短于S组的(24.8±7.1)h和N组的(27.1±7.7)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组ICU停留时间为(5.7±1.3)d,明显少于S组的(7.0±1.9)d和N组的(8.1±1.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术后急性肺损伤发生率为16.7%,而S组和N组分别为39.3%和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术后28 d生存率在各组间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与琥珀酰明胶溶液或生理盐水相比,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能有效减轻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损伤.

    作者:赵延华;何征宇;陈湧鸣;王祥瑞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持续输注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机械痛觉阈值的影响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瑞芬太尼为镇痛药的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机械痛觉域值的影响,明确Dex是否可以预防此类患者的痛觉过敏.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对照组(C组).各组麻醉维持用药为异丙酚及瑞芬太尼,D组加用Dex,P组加用帕瑞昔布钠,C组不使用Dex及帕瑞昔布钠.观察患者术后2、4、8、12、24、48 h的机械痛觉域值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C组各时相点的痛觉阈值较术前显著下降(P< 0.01);P组仅术后12、24、48 h的痛觉阈值下降(P<0.05);D组术后机械痛域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术后机械痛觉阈值皆增高,P组仅术后2、4、8h的机械痛觉阈值增高;与P组比较,D组的机械痛觉阈值在术后12、24、48 h增加.与术前相比,各组术后各时间点的VAS值升高(P<0.05),患者术后VAS值与机械痛觉阈值无相关性.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抑制瑞芬太尼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痛觉过敏,其抑制作用的持续时间优于帕瑞昔布钠.

    作者:李建玉;杨秀环;董文芳;陆建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放疗时机的探讨

    目的:探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的放疗时机.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放疗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活动性肺结核95例.早放疗组(抗痨1~2周后开始放疗)50例,晚放疗组(抗痨1~2个月后开始放疗)45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早放疗组与晚放疗组的结核吸收率分别为72.0%、82.2%,无变化率分别为28.0%、17.8%,恶化率均为0%,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238);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1%、43.3%、18.5%及63.6%、17.2%、2.9%(P=0.046,x2=3.635).结论: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放疗时机选择在抗痨1~2周后开始较合理,没有导致结核播散,延长了患者的总生存.

    作者:梁香存;梁凯;王庆;李华;张红斌;赵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microRNA-21、microRNAlet-7a在三阴性乳腺癌与LuminalA型乳腺癌血清中的表达差异

    目的:探讨microRNA-21、microRNAlet-7a在三阴性乳腺癌与LuminalA型乳腺癌中的差异及与临床参数间相关性,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分子靶点.方法:收集三阴性、LuminalA型乳腺癌各33例以及健康者血清29例,通过qPCR检测血清中microRNA-21、let-7a的表达情况.结果:microRNA-21在三阴组血清中表达高于LuminalA组(P<0.05)及正常组(P<0.05).Let-7a在三阴组血清中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三阴组血清中microRNA-21高表达与临床分期晚呈正相关(P>0.05).结论:microRNA-21在LuminalA型与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差异可作为三阴性乳腺癌特异性治疗的候选靶点.

    作者:曾梓涵;赵玫;彭华;黄声凯;王佳;罗清;冉立;黄常志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降钙素原在下肺叶结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在下肺叶结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疑似下肺叶结核患者80例,患者分为两组:降钙素原组和对照组.降钙素原组患者主要依据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判断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则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判断判断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结果:降钙素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误诊率更低(P<0.05);相对于对照组的患者,降钙素原组患者更少使用抗生素治疗(P<0.05),住院费用更少(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结核杆菌感染、细菌感染和非感染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三类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疑似下肺叶结核患者中依据降钙素原血清水平制定治疗方案,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抗生素使用和医疗费用更少.

    作者:杨贤明;刘新民;翁加豪;郑绍廷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GSK3β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感染早期炎症因子过量表达密切相关

    目的:探讨GSK3β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感染早期炎症因子过表达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的PBMCs,给予/不给予GSK3β抑制剂SB216763,同时使用LPS刺激,使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TNF-α、IL-6、IL-12的含量,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裂解液中p-GSK3β的表达情况.结果:LPS刺激肝硬化组PBMCs之后,可以产生过量的前炎症因子如TNF-α、IL-6、IL-12.GSK3β抑制剂SB216763抑制肝硬化组PBMCs的IL-12、TNF-α、IL-6的产生;LPS刺激肝硬化组患者PBMCs、GSK3β的磷酸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低.结论:肝硬化患者PBMCs在LPS的刺激下,可以产生过量的前炎症因子如TNF-α、IL-6、IL-12,这是由于肝硬化患者中GSKβ的磷酸化减低,进而导致其活性增强而造成的;同时,肝硬化患者炎症细胞因子的过量产生,仍然可以被GSK3β的抑制剂所抑制.

    作者:殷辉;宁会彬;曾艳丽;康谊;尚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单纯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与院内气管插管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院前与院内气管插管对单纯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救治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单纯重型创伤颅脑损伤(GCS评分≤8分)患者72例,按照单双日法随机分为院前气管插管组(38例)和院内气管插管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气管插管完成情况、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性肺炎、30 d病死率.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院前插管组插管时间长、平均插管次数多、2次内插管成功率低、围插管期并发症多,两组在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吸入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前气管插管并发症多,操作难度大,对于无气道阻塞和呼吸衰竭的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早期或预防性插管并没有使患者获益.

    作者:石齐芳;梁大胜;曾德福;黄旺业;甘盛典;熊泽忠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对比剂急性肾损伤早期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此项无创检查已在大多数医院普遍开展,它在获取患者血管图像方面较其他检查更为清晰完整,另外随着心、脑、肾等血管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含碘对比剂(contrast medium,CM)所致的对比剂急性肾损伤(contrast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CI-AKI)却伴随而来,约占医源性肾功能不全的第3位,其增加了患者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病情严重时需要血液透析治疗,无疑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医疗负担.

    作者:陈向宇;周志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咪达唑仑在脑损伤术后对应激指标的影响

    目的:通过在脑损伤术后应用咪达唑仑,研究在应激反应中咪达唑仑对β-内啡肤(β-EP)、热休克蛋白70(HSP70)、血乳酸、血糖的影响作用.方法:选择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92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对照组)48例、B组(咪达唑仑组)44例.测定两组患者转入ICU即刻、转入后24、48、72 h的β-EP、HSP70、血乳酸水平.测定转入即刻至转入后72 h,每4h的血糖值.结果:脑损伤开颅术后在入组后24、48、72 h两组患者的β-EP、HSP70、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组后4h两组血糖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可降低脑损伤应激反应过程中β-EP、HSP70及血乳酸的水平,并可增加机体对血糖的调控.

    作者:于航;王迪芬;王小智;刘旭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基于人工胰腺的血糖闭环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1型糖尿病(T1DM)患者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非常具有挑战性,理想的血糖控制与特定类型膳食结构的葡萄糖吸收率的变化和进餐胰岛素输注方式有关.人工胰腺(AP)是一个使T1DM患者血糖浓度(BGC)达到稳定状态的新技术.本文介绍了血糖的体内闭环控制方法,AP的血糖闭环控制方法,双激素AP,AP的安全性,AP的临床应用前景.AP闭环控制(CLC)技术还在不断进步中.

    作者:洛佩;徐冬香;贺艳菊;陈丽华;陈隶华;周里钢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缺血性青年脑卒中不同TOAST分型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缺血性青年脑卒中不同TOAST分型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青年脑卒中的预防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886例缺血性青年脑卒中及1 672例中年缺血性脑卒中、3 292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TOAST分型及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青年组TOAST分型为LAA 57.4%,SAO 26.4%,CE 2.6%,SOE5.3%,SUE 8.2%;中年组分别为67.3%、26.0%、2.0%、3.3%、1.4%;老年组为66.7%、22.8%、7.8%、1.2%、1.5%;3组比较差异明显(P<0.001),青年组SOE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青年组LAA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青年组CE低于老年组;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在体型肥胖等危险因素差异不明显(P>0.05),青年组在性别、饮酒、吸烟等因素高于老年组(P<0.05);中年组在高血压病史等因素高于青年组(P<0.05);老年组在心脏病等因素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结论:缺血性青年脑卒中TOAST分型及危险因素不同于中年组及老年组缺血性脑卒中,我们既要重视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更要关注少见的病因及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以指导青年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作者:刘淑玲;石志鸿;岳伟;管雅琳;刘帅;张雅静;王晓丹;纪勇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手术疗效

    目的:探讨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我院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患者41例,其中男22例,女19例,男女比例为1.2:1;术前均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并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进行交感神经症状20分评分、JOA评分、SF-36评分以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结果:术前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正常(<50分);交感神经症状20分评分、JOA评分、SF-36评分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优23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有效率为85.36%.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后纵韧带切除以及重建颈椎稳定性、生理曲度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可获得一定的疗效.

    作者:李贵强;唐大刚;王淼;张艳亮;王孝林;罗小辑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宫颈小细胞癌21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并探讨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1例宫颈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结果:按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ⅠB~ⅡB期16例,ⅢB~Ⅳ期5例,到随访截止日期共有4例失访,其余17例中7例发生远处转移,转移部位为肝、肺、脑、骨骼,2例局部复发;5例死亡病例生存时间分别为4、8、11、12、24个月,仅8例无瘤生存.17例患者中无瘤生存时间(PFS)为3~87个月,中位PFS为27个月,总生存时间(OS)为4~95个月,中位OS为27个月.结论:宫颈小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妇科恶性肿瘤,铂类化疗是宫颈小细胞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推断脉管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可能是宫颈小细胞癌的不良预后因素.

    作者:刘小莉;古丽娜·库尔班;程静新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国产磁珠法试剂在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核酸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国产磁珠法试剂在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核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首先,用国产磁珠法试剂B与进口磁珠法试剂A(罗氏试剂)对78例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核酸的平行测定,比较其相关性.然后,对8个梯度浓度的结果重复检测3次,评价其精密度.后,用试剂B与煮沸裂解法试剂C对58例标本进行比较,评价其阳性检出率.结果:在相关性方面,试剂A与试剂B显著相关(r=0.987,P< 0.05).在精密度方面,3次重复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无显著性(F=0.999,P>0.05).在阳性检出率方面,试剂B阳性检出率(60.34%)高于试剂C(39.77%).结论:国产磁珠法试剂与进口磁珠法试剂相关性强,精密度和阳性检出率高,且价格较低廉,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瑞莲;张婷;龙军;陈晓娇;林丽娟;方艳平;彭永正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鼻内镜手术治疗累及颅底的筛窦骨纤维异常增殖症5例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ribrous dysplasia,FD)临床上并非少见,而原发于筛窦并累及颅底者相对少见.自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笔者于鼻内镜下行累及颅底的筛窦FD切除术5例,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例筛窦FD患者,年龄28 ~ 54岁;其中男4例,女1例,病程2个月~5年.术前均行鼻内镜检查及CT扫描,5例患者均单侧发病,其中3例合并慢性鼻窦炎,1例合并患侧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

    作者:赵娜;孙伟元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右美托咪定引起心动过缓的心脏电生理机制及其与钾通道的关系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致心动过缓的心脏电生理机制及其与钾通道的关系.方法: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 ~ 2.5 kg,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模型,K-H液平衡灌注15 min后随机分为3组(n=6):对照组(C组)继续灌注K-H液60 min;右美托咪定组(D组)灌注含0.05 μg/L右美托咪定的K-H液60 min;四乙胺组(K组)灌注含10 mmol/L四乙胺的K-H液60 min.记录平衡灌注15 min (T0)、继续灌注15、30、60 min (T1~T3)时HR、单相动作电位(MAP),计算动作电位复极50%、90%的时程(MAPD50、 MAPD90).记录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比较,D组和K组T1~T3时HR减慢(P<0.01),MAPD50、 MAPD90延长(P<0.05);与C组比较,D组和K组HR减慢(P<0.01),MAPD50、 MAPD90延长(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能通过阻滞心肌细胞膜钾离子通道,引起动作电位时程延长,从而导致心率减慢.

    作者:安丽;高鸿;段宏伟;张凯强;刘艳秋;龙娟;李惠;钟毅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高致病性幽门螺杆菌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却)是一种螺旋状、微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可定植于胃黏膜起致病作用,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1-2].全世界约50%的人感染Hp,但仅有10% ~ 20%发生消化性溃疡,1%左右终发展为胃癌.

    作者:闵丛丛;石岩岩;丁士刚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曲面断层片与锥体束CT对正畸治疗后诊断牙根接触的比较性研究

    目的:以锥体束CT(CBCT)对样本牙根接触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检验曲面断层片(OPT)对正畸后牙根接触的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应用OPT和CBCT分别对结束固定矫治的30例患者进行研究,将两者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评估了396个相邻位点,通过OPT诊断38个牙根接触位点,而CBCT显示其中只有4个为真正的牙根接触位点,准确率为10.5%.结论:OPT对牙根接触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准确度较低,假阳性过高.CBCT能准确的反映牙根接触的情况,但现阶段还无法作为常规手段普及.

    作者:董一磊;吴清柱;丁静 刊期: 2015年第2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