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清和;谢杰
目的:以门诊患者为对象,研究高血压与睡眠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春季在上海市普陀区甘泉社区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随机抽样,设立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采用问卷形式调查一般情况、文化程度、婚姻家庭情况、既往史以及睡眠障碍情况.统计高血压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调查677例,男375例,女302例;高血压组457例,非高血压组220例.经年龄标化后,高血压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65.34%,非高血压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7.85%,高血压组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家族史、睡眠情况与高血压相关(P<0.01),睡眠障碍程度每升高1个级别,高血压患病率将增加1.39倍;同时,血压情况亦与睡眠障碍相关(P< 0.01),血压每升高1个组别,睡眠障碍患病人数增加1.62倍.结论:通过对门诊人群初步研究调查,提示高血压与睡眠障碍相关,且睡眠障碍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同时血压值也与睡眠障碍相关.
作者:朱伟芳;孙嘉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吡嗪酰胺(PZA)耐药对初治菌阳肺结核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入我院治疗满2个月的81例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组,对PZA敏感并采用PZA治疗者为治疗组,对PZA敏感但未采用PZA治疗者为对照Ⅰ组,对PZA耐药并采用PZA治疗者为对照Ⅱ组.结果:(1)PZA敏感64例(79.0%),其中采用PZA治疗53例(82.8%);PZA耐药17例(21.0%).(2)治疗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2个月末痰菌阴转率分别为81.1%、70.6%、45.5%,治疗组与对照Ⅱ组痰菌阴转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Ⅰ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3组患者2个月末肺部病灶吸收好转率分别为84.9%、82.4%及36.4%,其中治疗组与对照Ⅱ组病灶吸收情况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Ⅰ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ZA在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中耐药率较高;在初治肺结核中,采用PZA治疗2个月末痰菌阴转率和肺部病灶吸收率较不采用PZA治疗高.
作者:饶运帷;谭耀驹;谭守勇;蔡杏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男,57岁,因“咳嗽、咯痰、腹泻5d”入院.患者为非刺激性咳嗽,可咳出较多白黏痰,间有咳血丝痰,量少,伴有黄色水样便,5~7次/d,未予治疗,4d后晨起时发现痰中带血块,颜色鲜红,量较前明显增多,咳嗽、咯血均以晨起时明显,次日至我院门诊就诊,当时查胸片示:右下肺占位,肺脓肿?血常规未见异常.遂拟“咯血查因:肺脓肿?”收入我科住院治疗.起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可、胃纳差、小便正常,1个月内体重下降约5 kg.既往体健.无毒物及放射线接触史;吸烟40年,15支/d,无酗酒史;否认冶游史.人院查体:T 36.6℃,P80次/min,R 20次/min,BP 125/74mmHg,神清,呼吸平稳,唇甲无发绀,皮肤黏膜无黄染、瘀点、瘀斑及出血点及皮下结节,未见肝掌、蜘蛛痣.
作者:李玉群;黎振兴;林敏;魏立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04例轻-重度COPD缓解期患者分为西药对照组、穴位注射组、穴位贴敷组、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组.治疗前后测定各组血白三烯B4(LTB4)、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r (TNF-α)、肺功能/COPD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评分,并统计平均住院日及住院次数.结果:穴位注射组LTB4、IL-8,穴位贴敷组IL-8,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组LTB4、IL-8、TNF-α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西药对照组治疗后LTB4、IL-8、TNF-α水平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敷组、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组FEV1%、FEVl/FVC治疗后明显改善(P<0.05),穴位注射组、西药对照组治疗后FEV1%、FEVl/FVC有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敷、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组治疗前后CAT评分、平均住院日、年住院次数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减轻缓解期COPD患者细胞因子释放,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急性发作次数及住院时间,对COPD稳定期患者有显著疗效.
作者:孙国华;吕纪玲;刘宝良;栾兆吉;邢国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应用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问卷(mMRC)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自我评估测试(CAT)问卷对慢阻肺患者进行症状评估,观察两者病情严重分组是否一致.方法:选择慢阻肺稳定期患者90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肺功能检测定,采用mMRC和CAT对患者症状进行评估,根据2011年版慢阻肺全球策略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A、B、C、D分组.结果:病情严重程度分组情况:以mMRC症状评估,A组30例(占33.3%),B组11例(占12.2%),C组22例(占24.5%),D组27例(占30.0%);以CAT症状评估,A组21例(占23.3%),B组20例(占22.2%),C组7例(占7.8%),D组42例(占46.7%);mMRC和CAT评估一致性Kappa系数为0.547;以mMRC≥1级为症状评估分界点,A组15例(占16.7%),B组26例(占28.9%),C组2例(占2.2%),D组47例(占52.2%),mMRC和CAT评估一致性Kappa系数升高至0.642.结论:选择mMRC或CAT不同的评估方法会导致慢阻肺症状评估不同,从而导致病情严重程度分组不同.
作者:熊小明;童国强;吴健卫;冯徐俊;付云杰;王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皮下气肿是腹腔镜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可使患者术后不适,使患者康复延迟,甚至可能发展为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严重的皮下气肿可引起气栓,如果气栓进入肺循环,引起肺动脉高压,将导致右心衰,甚至心跳骤停[1].腹膜后腔镜手术由于充气介质C02与组织接触面积较大,同时手术侧膈肌的运动影响气腹压力,需要较高的充气压力以维持稳定的操作空间,易发生皮下气肿和高碳酸血症[2-3].因此,筛选腹膜后腔镜手术患者的危险因素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拟对此进行研究.
作者:朱小兵;石翊飒;刘志群;彭学强;吴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介绍后腹腔镜解剖性肾上腺醛固酮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对13例患者采取后腹腔镜解剖性肾上腺醛固酮瘤切除术,其中左侧病变7例,右侧病变6例,均为单侧单发腺瘤,肿瘤大小0.6~3.0(1.65±0.62)cm.常规制备后腹腔操作空间,切开Gerota筋膜后,按顺序分别进入3个相对无血管解剖层面进行分离.第一分离层面位于肾脏内上方脂肪囊与前层Gerota筋膜之间;第二分离层面位于肾外上方脂肪囊与后层Gerota筋膜之间;第三分离层面位于肾上腺下方与肾上极之间,行肾上腺全切或部分切除术.结果:手术均成功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3±2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6±29 mL.恢复饮食和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1.2 d和1.0 d.1例出现术后引流液增多,1周后拔管.术后1个月复查电解质和醛固酮水平基本恢复正常,6个月后复查血压均正常.结论:后腹腔镜解剖性肾上腺微小肿瘤手术解剖层次清楚,术野清晰.肾上腺部分切除可以治愈醛固酮瘤,疗效确切.解剖性肾上腺部分切除手术为肾上腺醛固酮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加安全的选择.
作者:王恒兵;牛晓兵;王功成;刘坤;孟峻嵩;庄海军;徐宗源;候佩金;杨晓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黎明现象(DP)是糖尿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高血糖毒性的危害在于白天三餐后,尤其是早餐后血糖难以控制.研究发现高血糖是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效控制高血糖对防止糖尿病并发症非常重要[1].而治疗DP可通过控制好夜间葡萄糖毒性来改善白天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2].本研究采用睡前口服二甲双胍治疗DP,探讨其对DP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李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11及2013 COPD 全球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GOLD)在对COPD评估方面做了重要调整,转向为症状、气流受限的严重程度、急性加重风险及合并症情况进行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估(combined assessment)[1].COPD综合评估的目标在于决定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未来发生远期事件(比如急性加重、住院或者死亡)的风险[1].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必须分别评估以下几个方面:当前患者的症状、气流受限的严重程度、急性加重的风险和存在的合并症/共患疾病,见图1.
作者:郭禹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能力.方法:分离获得UC-MSCs与BM-MSCs,用10 mmol/L尼克酰胺,2 nmol/L活化素A,10 nmol/L唾液素4,100 pmol/L肝细胞生长因子,10 nmol/L胃泌素对两组细胞进行诱导分化,从基因表达、蛋白表达及激素分泌水平上比较其分化能力.结果:与BM-MSCs分化组相比,UC-MSCs分化组胰岛素分泌能力、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C-肽及胰高血糖素表达水平及分化后细胞活力更强.结论:UC-MSCs比BM-MSCs具有更强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能力,结合其来源稳定及免疫原性低,可以作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理想细胞来源.
作者:柴树宏;鲍艳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针刺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瘫模型幼鼠智力恢复以及脑海马组织BCL-2、BAX、Casp3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缺血缺氧(HIBD)的方法制备幼鼠脑瘫的模型,幼鼠出生后7d称重、实验分组、造模.实验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单纯针刺组、针刺+NGF组.术后3~ 15d按计划给予相应干预.术后18d取材,用荧光定量PCR(SYBRGreen Ⅰ染料法)检测其脑海马组织BCL-2、BAX、Casp3基因mRNA表达;用TUNEL法检测其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单纯针刺组和针刺+NGF组幼鼠的脑细胞抗凋亡BCL-2基因mRNA表达A值均数更高;BAX、Casp3基因mRNA表达A值均数更低;脑皮质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均数更低,且针刺+NGF组凋亡指数比单纯针刺组更低.结论:在抗脑神经细胞凋亡方面,针刺对HIBD幼鼠都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加用NGF后效果更好.
作者:林世坚;祁岩超;柴铁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miR-23a对人肺腺癌细胞95-D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人肺腺癌细胞95-D,经脂质体转染miR-23a mimic和inhibitors片段后,通过MTT、流式、Transwell实验,观察对95-D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MTT结果表明miR-23a mimic可促进细胞生长(P<0.05),miR-23ainhibitors可抑制细胞生长(P<0.05),但抑制率不高;流式结果表明miR-23a对细胞周期影响不大;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miR-23a mimic可以促进细胞侵袭和迁移(P<0.01),而miR-23a inhibitors可以减弱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P<0.01).结论:miR-23a可促进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
作者:李杰;刘惟优;袁小亮;赖庆文;罗耀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治疗前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样受体4(TLR4)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例COPD患者为实验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乌司他丁治疗前后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mRNA的表达.同时,收集外周血血清,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TNF-α.结果:实验组患者乌司他丁治疗前和治疗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NF-α在乌司他丁治疗前和治疗后COP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COP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mRNA表达和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患者(P<0.05).此外,TLR4 mRNA与TNF-α相关性分析显示呈正相关.结论:COPD患者TLR4 mRNA及TNF-α表达明显增加,可能与慢性肺疾病的炎症反应有关;乌司他丁可明显抑制COPD患者炎症反应.
作者:龙训辉;王齐国;杜岗;李颖;宋云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肾损伤分子-1(KIM-1)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入住绍兴市人民医院ICU的脓毒症患者73例,分别测定血清肌酐(Scr)、尿KIM-1(uKIM-1),计算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随访记录28 d病死率.依据AKIN定义的AKI诊断标准判断患者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检测两组患者入科后0、1、6、24、48 h的uKIM-1及SCr水平,运用ROC曲线评价uKIM-1诊断脓毒症AKI的效能.结果:73例脓毒症患者中,非AKI组38例,AKI组35例,AKI组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Scr、28 d病死率均高于非AKI组(P<0.05).AKI组患者SCr水平在入科48 h时达入科时(0 h)的1.81倍,可诊断AKI.AKI组患者uKIM-1水平在入科后6h高于非AKI组(P<0.05).uKIM-1与SCr呈正相关(r=0.621,P<0.05).ROC曲线分析,uKIM-1的曲线下面积为0.835,95%的可信区间为0.736~0.934,以2.86 ng/mL为截断值,其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77.5%.结论:uKIM-1能预测脓毒症AKI的发生,uKIM-1可作为脓毒症AKI的早期诊断标志物.
作者:何捷;李达;严一核;孙雪东;周蕾;应利君;邢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病率为8.2%[1].在被诊断出的慢阻肺患者中仅有67.7%有咳嗽、咳痰、气急等症状,35.1%的慢阻肺患者曾经被诊断[2].慢阻肺患者中42%现仍吸烟,6%仍然接触职业粉尘,无临床症状的慢阻肺患者基本未曾就诊接受宣教和诊治,仅6.5%的慢阻肺患者进行过肺功能检查.社区人群对慢阻肺和吸烟危害知晓率分别约为20%和40%,基层医务人员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慢阻肺危害性的认识不够,缺乏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综合防治模式和防治网络[3-4].基于此,加强针对慢阻肺患病因素的综合防治对提高该病的防治水平非常重要.
作者:冉丕鑫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入院空腹血糖与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2010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64例,入院后监测空腹血糖并予分组:A组,<6.1mmol/L(152例);B组,6.1 ~ 7.0 mmol/L(124例);C组,7.0 ~ 11.1 mmol/L(240例);D组,>11.1 mmol/L(48例).分析各组36个月后的心源性死亡率及不良事件.结果:D组心源性休克史较其他组明显偏高(P=0.004);左室收缩功能(LVEF)较其他组偏低(P=0.018);而肌酐、尿素氮均较其他组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18、0.038).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组较正常血糖组死亡率明显增多,且OR为4.476 (P<0.001).次要研究终点结果提示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时,空腹血糖水平与反复心衰发作明显相关(P<0.001).Kaplan-Meier法分析发现:D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低于其他3组(P< 0.001).结论:非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空腹血糖水平越高,提示远期预后越差,且与反复发作心衰明显相关.
作者:林耀望;魏学标;巧力翻·阿尔斯兰;杨醒;连丹;余丹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头颅锥形束CT检查,分析上颌窦骨分隔/骨瘤的解剖情况,为上颌窦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收集400例拍摄头颅锥形束CT的患者,通过三维重建,观察上颌窦骨分隔/骨瘤的发生、形态、位置,使用专用测量软件测量骨分隔的高度及其与腭中缝的夹角,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检查者人数为对象,上颌窦骨分隔发生率为32.25%,骨瘤为4.50%;以上颌窦数为对象,骨分隔发生率为22.75%,骨瘤为2.38%;52例(13.00%)出现多个骨分隔/骨瘤,36例(9.00%)双侧上颌窦同时出现骨分隔/骨瘤,不同缺牙分型上颌窦骨分隔/骨瘤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骨分隔形状中以锯齿状为主(39.4%);骨分隔/骨瘤主要发生在上颌窦中部(分别为51.52%、71.43%),上颌窦骨分隔的平均高度为(5.88±3.08)mm,与腭中缝的平均夹角为(66.36±16.17)..结论:应用锥形束CT能较准确地观察上颌窦骨分隔/骨瘤的情况.
作者:卿玲;连珊;王险峰;谢宇;刘天涛;黄建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开放特点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通过脑血管造影术评估288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开放特点,并比较侧支开放与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288例患者共出现侧支循环开放166例,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病变111例出现侧支74例(66.7%);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45例出现侧支27例(60.0%);大脑中动脉病变125例出现侧支63例(50.4%);大脑前动脉病变7例出现侧支2例(28.5%).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存在Willis环代偿或多侧支联合代偿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较无侧支代偿者轻(P<0.05);在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仅靠软脑膜代偿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与无侧支代偿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患者可通过多种侧支代偿途径减轻神经功能损害,软脑膜侧支多见而初级侧支Willis环代偿更有效.
作者:钟维章;黄光坚;陈渊;范秉林;肖继东;李燕华;吴永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miR-31在肺癌患者血清和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确诊为肺癌的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在我院门诊体检处100例体检者为对照,应用RT-qPCR技术检测两组人群血清及单个核细胞中miR-31的表达水平,分析miR-31与肺癌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血清miR-31表达水平(0.59±0.36)相比,肺癌组血清miR-31表达水平(1.17±0.54)升高,肺癌组单个核淋巴细胞miR-31表达水平(3.41±0.79)较对照组(4.54±0.53)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低、中、高血清miR-31表达水平依次为(1.13±0.28)、(1.39±0.34)、(1.07±0.38),分化程度不同肺癌患者miR-31表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高,而单个核细胞中miR-31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I~Ⅱ期、Ⅲ~Ⅳ期肺癌患者血清及单个核细胞miR-31表达水平分别为(1.15±0.27)、(1.40±0.36)及(3.50±0.39)、(3.37±0.55),不同分期血清/单个核细胞miR-31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肺癌患者血清及单个核细胞miR-31表达水平分别为(0.98±0.22)、(1.23±0.41)及(3.35±0.37)、(3.52±0.51),两者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这些研究结果表明,miR-31可能在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孝民;李玮;张伟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8∶1)治疗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急性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阳性对照试验设计.试验组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8∶1)口服,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7∶1),口服,每日2次,疗程7~ 14d.观察和记录受试者与感染有关的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疗效、细菌清除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可评价病例为35例,对照组可评价病例为34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临床治愈率分别为85.7%和91.2%,细菌清除率分别为43.6%(17/39)和53.8%(21/39),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3%(1/38)和5.26%(2/38),组间均无显著差异(均P> 0.05).结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8:1)治疗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急性细菌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罗昱澜;莫碧文;尹友生;吴学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