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iR-31在肺癌患者血清和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刘孝民;李玮;张伟民

关键词:肺肿瘤, miR-31,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单个核细胞
摘要:目的:探讨miR-31在肺癌患者血清和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确诊为肺癌的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在我院门诊体检处100例体检者为对照,应用RT-qPCR技术检测两组人群血清及单个核细胞中miR-31的表达水平,分析miR-31与肺癌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血清miR-31表达水平(0.59±0.36)相比,肺癌组血清miR-31表达水平(1.17±0.54)升高,肺癌组单个核淋巴细胞miR-31表达水平(3.41±0.79)较对照组(4.54±0.53)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低、中、高血清miR-31表达水平依次为(1.13±0.28)、(1.39±0.34)、(1.07±0.38),分化程度不同肺癌患者miR-31表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高,而单个核细胞中miR-31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I~Ⅱ期、Ⅲ~Ⅳ期肺癌患者血清及单个核细胞miR-31表达水平分别为(1.15±0.27)、(1.40±0.36)及(3.50±0.39)、(3.37±0.55),不同分期血清/单个核细胞miR-31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肺癌患者血清及单个核细胞miR-31表达水平分别为(0.98±0.22)、(1.23±0.41)及(3.35±0.37)、(3.52±0.51),两者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这些研究结果表明,miR-31可能在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HCV病毒对中国HIV/HCV共感染者白细胞介素-7/白细胞介素-7受体的影响

    目的:探讨HCV病毒对中国HIV/HCV共感染者白细胞介素-7(IL-7)/白细胞介素-7受体(IL-7R)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HIV单纯感染者、HIV/HCV共感染者及健康对照组每组各30例,抽血检查血浆IL-7水平、CD4+T细胞上IL-7R(CD127)的表达、CD4+T细胞数量,各组进行比较.结果:HIV/HCV合并感染组IL-7水平(8.55±3.15)pg/mL与HIV单纯感染组(8.63±3.64)pg/mL无显著差异(P>0.05),但HⅣ/HCV合并感染组CD4+ CD127+T细胞百分比(53.82±15.24)%及CD4+T细胞数量(210,58±112.95)个/μL较HIV单纯感染者(61.25±16.75)%、(301.65±181.54)个/μL明显下降(P<0.05).结论:合并HCV病毒感染可能通过影响IL-7R进一步损害HIV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何纲;谭雁冰;刘翠珍;丁佩佩;甄沛林;吴兴柳;胡长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miR-23a对肺腺癌细胞95-D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miR-23a对人肺腺癌细胞95-D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人肺腺癌细胞95-D,经脂质体转染miR-23a mimic和inhibitors片段后,通过MTT、流式、Transwell实验,观察对95-D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MTT结果表明miR-23a mimic可促进细胞生长(P<0.05),miR-23ainhibitors可抑制细胞生长(P<0.05),但抑制率不高;流式结果表明miR-23a对细胞周期影响不大;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miR-23a mimic可以促进细胞侵袭和迁移(P<0.01),而miR-23a inhibitors可以减弱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P<0.01).结论:miR-23a可促进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

    作者:李杰;刘惟优;袁小亮;赖庆文;罗耀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空腹血糖对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入院空腹血糖与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2010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64例,入院后监测空腹血糖并予分组:A组,<6.1mmol/L(152例);B组,6.1 ~ 7.0 mmol/L(124例);C组,7.0 ~ 11.1 mmol/L(240例);D组,>11.1 mmol/L(48例).分析各组36个月后的心源性死亡率及不良事件.结果:D组心源性休克史较其他组明显偏高(P=0.004);左室收缩功能(LVEF)较其他组偏低(P=0.018);而肌酐、尿素氮均较其他组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18、0.038).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组较正常血糖组死亡率明显增多,且OR为4.476 (P<0.001).次要研究终点结果提示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时,空腹血糖水平与反复心衰发作明显相关(P<0.001).Kaplan-Meier法分析发现:D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低于其他3组(P< 0.001).结论:非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空腹血糖水平越高,提示远期预后越差,且与反复发作心衰明显相关.

    作者:林耀望;魏学标;巧力翻·阿尔斯兰;杨醒;连丹;余丹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食管穿孔132例外科诊疗分析

    目的:探讨食管穿孔的临床诊疗特征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同仁医院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32例食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4例,女58例;年龄7~71岁,中位年龄43岁.穿孔原因包括:食管异物96例(72.7%),医源性17例(12.9%),外伤性11例(8.3%),自发性食管穿孔8例(6.1%).53例采取保守治疗,21例安放食管支架,58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132例食管穿孔患者,痊愈117例,治愈率为88.6%;死亡15例,死亡率为11.4%.结论:食管穿孔治疗原则是尽早闭合瘘口,治疗原发病变,控制感染,营养支持,通过综合分析穿孔类型、部位、感染程度、全身情况及原发病变,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余振;李建业;于磊;蒋俭;张云峰;李飞;柯冀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颅内弓形虫感染误诊为巨大少枝胶质细胞瘤1例

    患者男,23岁,因“头晕头痛5年,加重伴抽搐发作3+月”入院.患者于人院前5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间断发作,无恶心呕吐,无四肢乏力,2+月前突发全身抽搐,双眼上斜视,四肢抽动,数分钟过后自觉苏醒好转,对发病过程不能回忆.入院查体:一般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精神可,双瞳等大形圆(D=2.5 mm),光反射灵敏,神经系统查体阴性.辅查:入院CT(图1)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头颅增强CT示:右额占位,伴其内及右侧脑室前角旁不规则钙化团,考虑少枝胶质细胞瘤可能;MRI及增强(图2~6)示:右额叶及双侧脑室周围病变,伴其内多发异常信号影,结合CT扫描,考虑少枝胶质细胞瘤可能性大;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未见异常.

    作者:王良斌;杨福兵;彭里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维甲酸X受体α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及芬维A胺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前期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criptaid、曲古抑菌素A(TSA)分别联合芬维A胺能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本研究将探讨维甲酸X受体α (RXRα)在其中的作用.方法:Scriptaid(10 μmol/L)、TSA(1μmol/L)联合芬维A胺(10 μmol/L)分别处理人肝癌细胞株(Huh-7、HepG2)及正常的人原代肝细胞,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分别检测RXRα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Scriptaid(10 μmol/L)、TSA(1 μmol/L)联合芬维A胺处理能显著降低人肝癌细胞株Huh-7、HepG2 RXRα表达(P<0.01),而对正常的人原代肝细胞RXRα表达无影响.结论: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Scriptaid、TSA联合芬维A胺可能通过下调RXRα表达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作者:吴小琴;杨辉;魏宜胜;钟赟;苏杭;林漫鹏;丁元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防治与研究热点问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该疾病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给患者个人、社会及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我国对7个地区20 245名成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高达8.2%[1],推算我国约有3 800万慢阻肺患者.另据2010年卫生部发布的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十大病因中,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慢阻肺)位于城乡死亡原因的第4位,并在过去30年呈增加趋势[2];同时我们还面临经济状况发展的不平衡,人口的老龄化,生物燃料在农村地区的广泛使用,庞大的吸烟人群,空气污染的日益加剧,所有这些都预示着现阶段我国慢阻肺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做好慢阻肺的防治工作,需要重视下几个方面.

    作者:陈荣昌;高永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粒细胞肉瘤临床及病理特征观察

    目的:提高对粒细胞肉瘤(GS)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从1993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确诊的直肠粒细胞肉瘤及其他部位粒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为7 ~ 62岁,男8例,女4例.多数以局部疼痛为主,少数以发病部位出血等为首发症状.4例白血病性GS,分别发生于骶尾部、鼻根、双眼、牙龈.3例为独立性GS,分别发生于左肺、骶骨、胸椎.5例未行骨髓穿刺.免疫组化染色显示10例瘤细胞表达髓过氧化物酶(MPO),6例瘤细胞表达CD99,4例表达CD68,4例表达CD43,4例表达LCA,3例淋巴细胞抗体阳性.结论:GS少见,各个部位均可发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免疫标记物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该疾病的诊断.

    作者:徐艳松;赵波;刘刚;李辉;唐卫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口服氢吗啡酮渗透泵制剂的临床应用进展

    氢吗啡酮(hydromorphone,HM)是一种半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为吗啡的衍生物[1].1921年它首次在德国合成,1926年被引入临床.HM在国外已被广泛地用于治疗围手术期的急性疼痛、癌性疼痛、慢性疼痛等.HM渗透泵制剂是一种利用口服渗透泵技术的缓释剂,近几年在国外被广泛用于癌症疼痛的治疗.口服氢吗啡酮渗透泵制剂效力持久,脂溶性好,口服易吸收,容易通过血脑屏障,主要代谢产物无活性,瘙痒和恶心的发生少于吗啡,适合用于慢性疼痛以及长期的癌症疼痛的治疗,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简文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上颌窦骨分隔及骨瘤患者锥形束CT影像学分析

    目的:通过头颅锥形束CT检查,分析上颌窦骨分隔/骨瘤的解剖情况,为上颌窦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收集400例拍摄头颅锥形束CT的患者,通过三维重建,观察上颌窦骨分隔/骨瘤的发生、形态、位置,使用专用测量软件测量骨分隔的高度及其与腭中缝的夹角,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检查者人数为对象,上颌窦骨分隔发生率为32.25%,骨瘤为4.50%;以上颌窦数为对象,骨分隔发生率为22.75%,骨瘤为2.38%;52例(13.00%)出现多个骨分隔/骨瘤,36例(9.00%)双侧上颌窦同时出现骨分隔/骨瘤,不同缺牙分型上颌窦骨分隔/骨瘤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骨分隔形状中以锯齿状为主(39.4%);骨分隔/骨瘤主要发生在上颌窦中部(分别为51.52%、71.43%),上颌窦骨分隔的平均高度为(5.88±3.08)mm,与腭中缝的平均夹角为(66.36±16.17)..结论:应用锥形束CT能较准确地观察上颌窦骨分隔/骨瘤的情况.

    作者:卿玲;连珊;王险峰;谢宇;刘天涛;黄建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自发性再通冠状动脉的虚拟组织学特征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自发性再通与无再通冠状动脉的虚拟组织学特征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表达水平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揭示斑块物理性状和炎症反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自发性再通的作用.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行直接介入治疗的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经TIMI血流分级为2~3级的患者共30例(自发性再通组,SR组).另选30例TIMI血流0~1级,一般临床情况与SR组匹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无再通组,NSR组).记录所有入选对象的一般临床指标.ZEEK导管抽吸梗死相关动脉血,并留取抽吸组织,ELISA法测定PAPP-A浓度,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抽吸组织PAPP-A mRNA表达水平.血管内超声分析梗死相关动脉的虚拟组织学影像.结果:两组一般临床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SR组冠脉PAPP-A浓度明显低于NSR组[(0.56±0.17)ng/mL vs (0.82±0.26)ng/mL,P< 0.01].两组PAPP-A mRNA表达水平分析,SR组PAPP-A mRNA表达低于NSR组(P<0.05).SR组与NSR组相比,NSR组斑块脂质成份及坏死组织较多,钙化成份少,NC/DC比值较大(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FF、NC和NC/DC与PAPPA有统计学相关(P<0.05).结论:斑块物理性状和炎症反应是影响自发性再通的重要原因,自发性再通冠状动脉PAPP-A表达水平低,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学特征.

    作者:陈少伯;赵季红;梁国庆;姜铁民;李玉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Gp73在健康人群中的参考范围调查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广州地区健康人群中不同年龄段的参考范围及其意义.方法:选取肝功能正常无肝脏疾病的广州军区总医院体检人群血清样本,依据年龄段分青年组(18 ~ 40岁)、中年组(41~59岁)、老年组(≥60岁)3组,分别收集201份、188份及219份,共计608份血清样本,另设107例肝癌患者血清为对照组,分别进行Gp73测定,计算各组Gp73参考范围,并对组间及组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及肝癌对照组Gp73含量参考范围分别为42.64~47.62 μg/L、51.60~58.06 μg/L、69.93 ~ 79.44μg/L及180.89~230.67 μg/L.中年组Gp73含量男性与女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老年组男性范围为78.20~ 94.30 μg/L,女性为59.26~68.40μg/L;青年组男性范围为38.58 ~45.28 μg/L,女性为44.60~51.86 μg/L,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肝癌组确立Gp73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界值为101.54 μg/L,在此临界值下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6%和93.1%.结论:通过对健康人群各年龄段Gp73含量参考范围调查发现,Gp73的表达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表达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中年组男性与女性Gp73含量无明显差异,而青年组和老年组男性与女性差异明显.因此,实验室建立自身的参考值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避免误诊误治,也是临床作出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陈建芸;石玉玲;李佩珊;李林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高血压病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以门诊患者为对象,研究高血压与睡眠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春季在上海市普陀区甘泉社区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随机抽样,设立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采用问卷形式调查一般情况、文化程度、婚姻家庭情况、既往史以及睡眠障碍情况.统计高血压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调查677例,男375例,女302例;高血压组457例,非高血压组220例.经年龄标化后,高血压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65.34%,非高血压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7.85%,高血压组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家族史、睡眠情况与高血压相关(P<0.01),睡眠障碍程度每升高1个级别,高血压患病率将增加1.39倍;同时,血压情况亦与睡眠障碍相关(P< 0.01),血压每升高1个组别,睡眠障碍患病人数增加1.62倍.结论:通过对门诊人群初步研究调查,提示高血压与睡眠障碍相关,且睡眠障碍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同时血压值也与睡眠障碍相关.

    作者:朱伟芳;孙嘉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烧伤与自然杀伤细胞关系的研究进展

    烧伤后免疫紊乱仍然是临床烧伤死亡的重要原因.关于烧伤免疫,研究焦点大多集中在固有免疫系统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以及获得性免疫系统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而对调节淋巴细胞在烧伤中的角色和作用报道较少.调节淋巴细胞中的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在肿瘤发生及其转移[1]、感染[2]和自身免疫病[3]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将对NK细胞在烧伤感染、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方面的生物功能展开论述.

    作者:许永杰;李学英;王大忠;罗蔓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乌司他丁治疗前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TLR4及血清TNF-α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治疗前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样受体4(TLR4)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例COPD患者为实验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乌司他丁治疗前后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mRNA的表达.同时,收集外周血血清,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TNF-α.结果:实验组患者乌司他丁治疗前和治疗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NF-α在乌司他丁治疗前和治疗后COP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COP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mRNA表达和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患者(P<0.05).此外,TLR4 mRNA与TNF-α相关性分析显示呈正相关.结论:COPD患者TLR4 mRNA及TNF-α表达明显增加,可能与慢性肺疾病的炎症反应有关;乌司他丁可明显抑制COPD患者炎症反应.

    作者:龙训辉;王齐国;杜岗;李颖;宋云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后腹腔镜解剖性肾上腺原发性醛固酮瘤切除术13例分析

    目的:介绍后腹腔镜解剖性肾上腺醛固酮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对13例患者采取后腹腔镜解剖性肾上腺醛固酮瘤切除术,其中左侧病变7例,右侧病变6例,均为单侧单发腺瘤,肿瘤大小0.6~3.0(1.65±0.62)cm.常规制备后腹腔操作空间,切开Gerota筋膜后,按顺序分别进入3个相对无血管解剖层面进行分离.第一分离层面位于肾脏内上方脂肪囊与前层Gerota筋膜之间;第二分离层面位于肾外上方脂肪囊与后层Gerota筋膜之间;第三分离层面位于肾上腺下方与肾上极之间,行肾上腺全切或部分切除术.结果:手术均成功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3±2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6±29 mL.恢复饮食和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1.2 d和1.0 d.1例出现术后引流液增多,1周后拔管.术后1个月复查电解质和醛固酮水平基本恢复正常,6个月后复查血压均正常.结论:后腹腔镜解剖性肾上腺微小肿瘤手术解剖层次清楚,术野清晰.肾上腺部分切除可以治愈醛固酮瘤,疗效确切.解剖性肾上腺部分切除手术为肾上腺醛固酮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加安全的选择.

    作者:王恒兵;牛晓兵;王功成;刘坤;孟峻嵩;庄海军;徐宗源;候佩金;杨晓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耳聋胶囊联合强的松片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耳鼻咽喉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如果延误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可造成患者听力永久性丧失[1-2].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尽力减轻患者痛苦,弘扬中医文化,笔者于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对42例确诊为突聋的门诊患者使用耳聋胶囊联合强的松片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芊;朱怀文;蔡卓;石雄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

    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动脉瘤位置较深在,与脑干和颅神经关系密切,解剖结构复杂,显微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手术并发症多,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治疗难点.本文总结了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5月对11例PICA动脉瘤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的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德宝;蒋栋毅;陈寒春;王之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服用不同抗高血压药物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变化与血糖水平的关系

    目的:探讨服用不同抗高血压药物1年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变化与血糖水平变化间的关系.方法:36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氢氯噻嗪组(119例)、螺内酯组(126例)和卡托普利组(123例),服用不同药物1年后分析RAAS活性变化与血糖水平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服用不同抗高血压药物1年后,基线血糖水平(B=-0.200,P<0.001)、服药后肾素活性变化幅度(B=0.144,P=0.020)、血管紧张素Ⅱ变化幅度(B=0.004,P=0.039)与服药后血糖变化幅度相关.结论:服用不同抗高血压药物1年后,RAAS活性下降幅度与血糖水平下降幅度呈正相关.

    作者:李云;杨鹏;吴寿岭;梁洁;刘楠;王砚飞;任琦;武英;赵丹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治疗新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影响着超过5%的人口,目前在美国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仍然呈升高趋势的疾病.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发布的2010年新的美国十大死因统计数据,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已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排名第3[1].WHO估计至2020年,目前排在全球死亡率第4名的COPD将跃居第3位[2-3].伴随而来的是更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严重者将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较直接医疗消费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作者:赵子文;李晓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