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新的药物以及新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但是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卒中单元的提出,为卒中患者的治疗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而在卒中单元中,重要的是康复治疗的应用.
作者:张通;崔利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定量评价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和脑外伤中的康复效果.方法 9例脑卒中和脑外伤患者使用夹板固定限制健侧手,患侧手进行每日6小时康复训练,共2周;在治疗前2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Carrol上肢功能评定和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定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和治疗前及基线相比,两种评价方法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和脑外伤上肢功能有显著的康复效果.
作者:毕胜;瓮长水;秦茵;霍春暖;张雅静;朱春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抑郁血清单胺类递质浓度的变化.方法选择8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经美国流行病学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筛选及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按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标准确定诊断,入选脑卒中后抑郁患者34例(PSD组),脑卒中后无抑郁患者51例(无抑郁组),正常对照2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荧光分光光度仪测定三组空腹血清单胺类递质的浓度.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组血清单胺类递质浓度显著下降.结论脑卒中后抑郁与血清单胺类递质浓度降低有关.
作者:许晶;孙玉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患急性非淋巴性细胞白血病2月余,正值第2疗程化疗.为减轻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医嘱给予格拉司琼(granisetron)3mg+生理盐水100ml静滴,给药时间10min.当液体输注50ml时,患者自觉头痛,面部及全身潮红、胸闷、气急,脉搏细速,立即停药,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推注,异丙嗪(非那根)25mg肌肉注射,30min后症状逐渐缓解.该患者在输格拉司琼以前,尚未输任何化疗药物,也未曾口服任何5-羟色胺(5-HT)受体拮抗剂.
作者:吴小玲;王晓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脑出血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31例患者在脑出血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后,随机分为康复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对康复组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前后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Fugl-Meyer评分、Bathel指数评定.结果康复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Fugl-Meyer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后,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降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聂海岭;李朝武;涂明义;成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 stimulation,NES)是指任何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或肌肉引起肌肉收缩,达到提高肌肉功能或治疗神经肌肉疾患的一种治疗方法,国外用于瘫痪治疗已有40多年的历史[1-3],国内尚未受到足够重视.本文对NES及其在痉挛性瘫痪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燕铁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各种伤病,尤其是脑卒中所致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偏瘫是目前康复临床中常见的症状,运动疗法是其重要的康复手段之一.近年来,运动疗法在康复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令人瞩目的进步.
作者:纪树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人工神经-壳聚糖复合胶原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5mm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借助人工神经修复10只大鼠坐骨神经缺损15mm,神经缺损7只为对照组,术后2个月、4个月行免疫组化、Osmium染色、Bodian染色、运动终板的特异染色、WGA-HRP神经示踪及大体观察.结果术后2个月再生神经修复了坐骨神经的缺损,实验动物未出现排斥反应及明显的炎症反应.结论人工神经导管对缺损的坐骨神经修复具有良好的桥梁作用和促神经生长的作用.
作者:杨朝阳;蔡青;鲁强;姬曼;王元身;高尔静;刘玉军;李晓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联合电针疗法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机理.方法 60大鼠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24只)、对照组(24只)、正常组(12只),前两组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给予尼莫地平联合电针处理,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正常组不治疗.再灌注1d、3d后检测脑组织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的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后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高,缺血灶周围GAP-43、MAP-2和cyclin-D1表达增高,治疗可减轻脑损害,增强GAP-43和MAP-2表达,抑制cyclin-D1表达.结论尼莫地平联合电针疗法可清除自由基,抑制细胞凋亡和蛋白水解,并促进损伤神经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作者:呙登俊;杨万同;田峻;邓子牛;廖维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管误入气管的鉴别方法.方法用水封瓶(闭式胸腔引流瓶)测量胃管在胃及气管内的气压.结果胃管在胃内时气压为(1±0.45)cmH2O,在气管内时为(7±2.03)cmH2O(P<0.01).结论在无法从胃管抽出酸性胃内容物,难以鉴别胃管是否误入气管时,可用水封瓶测压进行鉴别.
作者:陈燕;刘巧梨;苏霞;杨秀玉;黄东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采用光化学诱导法制作脑梗死大鼠模型,于24h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制动组.前者每天进行水迷宫、转棒和滚笼训练,后者置于筒状网笼内限制活动.分别在1d、3d、7d、10d、14d取脑行免疫组化染色,每组每个时间点各6只,观察各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BDNF的表达.结果 1d两组梗死灶周围BDNF阳性神经元均明显增多;3d训练组较制动组有更多BDNF阳性神经元(P<0.01);随时间延长,BDNF阳性神经元减少,染色亦变浅,在7d两组梗死灶周围仅有少量BDNF阳性神经元;10d、14d两组梗死灶周围偶见BDNF阳性神经元;BDNF阳性胶质细胞在3d、7d、10d、14d大量表达,且康复训练组较制动组多(P<0.01).结论康复训练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表达较高水平的BDNF.
作者:张松涛;李玲;邱建勇;李薇;徐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针灸足三里穴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对6例男性健康志愿者行针刺右侧足三里18FDG-PFT脑功能成像检查,获得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的实验数据,利用SPM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获得脑功能变化的可视性实验依据.结果针刺右侧足三里可以引起同侧视丘下部、延髓背侧,双侧岛叶,对侧旁中央小叶、中央前、后回上部、额叶及颞叶的岛盖部、扣带回中部、尾状核头部、中脑和桥脑背侧中部、小脑深部葡萄糖代谢率增加,同侧中央前、后回上部及小脑前叶外侧部葡萄糖代谢率减低.结论针刺足三里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皮层及皮层下内脏神经中枢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作者:金香兰;尹岭;姚斌;尹大一;姚树林;邵明哲;单保慈;唐一源;朱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是神经康复包括脑卒中康复的主要机制.近年来以PET、fMRI、经颅磁刺激(TMS)和脑磁图(MEG)等手段获得的脑损害后康复的资料均支持脑卒中后皮质功能重组的概念.我国也己有类似的报道[1].
作者:朱镛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康复疗效.方法对24例住院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3个月)后进行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认知功能的评定.结果康复前后手运动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改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ADL能力及认知功能改善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综合性康复治疗对患侧手运动功能改善不明显,对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改善明显,并可提高ADL能力及认知功能.
作者:何静杰;朱镛连;杨雅琴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褪黑素(melatonin,MT),化学名称N-乙酰-5-甲氧基色胺,是松果体合成分泌的吲哚类神经内分泌激素.MT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保守性,存在于从藻类到人类的多种不同生物,在人类主要由松果体分泌,视网膜和胃肠道等组织也有少量分泌.MT的分泌主要受光-暗转换的控制,通过去甲肾上腺素能节后纤维作用于松果体细胞膜上的β1受体来调节其分泌水平,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MT具有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功能,对机体有着广泛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MT是高效多能的氧自由基清除剂,能够抑制神经毒性物质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毒性作用,显著减轻缺血/缺氧导致的脑损伤.
作者:王琦;赵兰峰;吕国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足三里穴属阳明经脉,是四大总穴之首,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气,通经活络,开降气机的功用,主治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神经多个系统数十种疾病.针刺足三里的临床疗效已得到肯定,但其作用机制尚有待研究.脑肠肽同时存在于脑和胃肠道,主要包括:胆囊收缩素(CCK)、生长抑素(SOM)、胃泌素(GAS)、胃动素(MTL)、P物质(SP)、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血管活性肠肽等.针刺同时影响中枢及周围脑肠肽的变化,共同参与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作者:田庆华;尹岭;孙锦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易化技术配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易化技术配合针刺组(A组)、易化技术组(B组)、针刺组(C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各50例,采用Brunnstrom偏瘫分期、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A、B、C各组治疗后患肢恢复至Brunnstrom Ⅳ级以上的患者数和FIM评分均明显高于D组(P<0.05);B组治疗后Brunnstrom Ⅳ级以上和FIM评分与C组无差异(P>0.05);A组治疗后Brunnstrom Ⅳ级以上和FIM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易化技术配合针刺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作者:周光辉;谢克亮;赵青;张征宇;韩志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脑卒中的早期康复几乎已经成为康复医学工作者的共识.国内一般认为,只要脑卒中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症状和体征48小时内无加重,即可开始康复.
作者:许健鹏;魏鹏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病,我国每年新发生的脑卒中患者达150-200万,发病率高达125-180/10万,现在脑卒中患者600万,约有450万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1].
作者:丁丽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