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同一径路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后束不同分支临床效应的比较

江琦;黄焕森;杨进辉;翟中云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 定位, 臂丛神经阻滞, 成功率, 运动, 锁骨下, 麻醉医生, 一点法, 腋神经, 神经束, 桡神经, 两点法, 组成, 应用, 高阻
摘要: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受到越来越多麻醉医生的关注,特别是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阻滞成功率大大提高.在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发不同神经束所支配的运动反应下,到底引发出哪些运动反应阻滞成功率更高?Fuzier等[1]研究证实两点法要优于一点法.Harish等[2]认为定位后束可以提高阻滞成功率.后束由不同神经组成,具体阻滞哪支神经,引发出哪种运动反应可以完善阻滞效果?本研究进一步探索:在锁骨下臂丛神经中,定位外束+后束(桡神经)是否比外束+后束(腋神经)获得满意的效果[3-6].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内置小室毛发重建模型

    目的:建立一个高效、可重复的毛发重建模型,观察其诱导毛发的效果,探讨毛发发育的机制并为脱发的细胞学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制做假体小室置于裸鼠背部皮下,制备新生C57BL/6鼠真皮和表皮细胞混悬液,注射于裸鼠背部预置的小室内.7d后剪开表皮拆除小室,创面旷置,观察创面皮肤的愈合及毛发生长情况.结果:通过内置小室模型成功构建了毛发组织,新生毛发长出体表并具有良好方向性与生长密度,组织学检测其毛囊结构与正常组织无异.结论:内置小室是更为优化的毛发重建模型,成功诱导形成了正常结构的毛发组织,特别是毛发发育的早期,在有效避免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建立了类似于机体的内环境,更加有利于毛发的发育形成.

    作者:李泽华;胡志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脉冲射频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

    目的:观察脉冲射频神经根靶点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DLBP)的临床效果.方法:L4-5或L5-Sl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A组:脉冲射频+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B组:单纯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结果:术前两组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术后l、3和6个月A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A组优的病例数和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结论:脉冲射频神经根靶点治疗DLBP疗效显著.

    作者:黄乐天;和晓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缺血后处理在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期间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为了衡量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以及Cochrane,收集公开发表的有关缺血后处理在AMI行PCI患者中心肌保护作用的相关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并用RevMan5.1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4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总计纳入744例,其中缺血后处理组385例,对照组359例,荟萃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缺血后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肌酸激酶(CK)[加权均数差(WMD)=-544.83 IU/L,95%可信区间(CI)-834.27 ~ 255.38 IU/L,P=0.000 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WMD=-73.22 IU/L,95%CI-107.03 ~-39.4 IU/L,P<0.000 1)以及室壁运动计分(WMSI)(WMD=-0.31,95%Cl-0.49 ~-0.14,P=0.000 4)均有显著改善,而左室射血分数(EF)(WMD=2.81,95%CI 0.56 ~ 5.05,P=0.01)对照组高于实验组.结论: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的心肌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但对于射血分数的改善却并不满意,其临床效果还有待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验证.

    作者:公兵;段长恩;孙燕华;杨秀滨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RW-splint治疗前后患者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变化

    目的:探讨RW-splint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患者后颞下颌关节间隙的改变.方法:选取18例有临床症状的TMD患者,采用RW-splint进行治疗,治疗前、后用锥形束CT(CBCT)对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扫描,测量颞下颌关节上、前、后、内、外侧间隙,分析髁突位置变化.结果:RW-splint治疗后患者颞下颌关节上、后、内侧间隙变宽,前、外侧间隙变窄,但以上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W-splint治疗使髁突发生向前、向下、向外移动趋势,改善髁突位置可能是RW-splint治疗TMD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作者:姚君;刘从华;肖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Shikani喉镜引导慢诱导困难气道插管的临床观察

    对于预计困难气道或特殊气道的气管内全麻患者,保留自主呼吸的清醒气管插管是预防气道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方法.Shikani喉镜是一种可视、可塑、硬杆纤维支气管喉镜,具有操作简单、对张口度要求低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处理困难气道插管[1].近4年来作者采用Shikani喉镜经口引导清醒气管插管技术,成功地处理26例困难气道患者,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龚文魁;李玉娟;何妹仪;钟德勇;李志鹏;柳垂亮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分级与病理活检结果的对应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TCT)分级与病理活检结果的对应关系,提高临床诊治的针对性方法:对340例可疑宫颈癌或癌前变患者行TCT和病理活检,简单对应分析结果:不同TCT分级的病理活检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8.666,P=0.000 TCT的正常范围(WNL)及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的点集合与病理活检的正常或宫颈炎(N/C)的点集合近;低级别鳞状上皮病变(L-SIL)的点集合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及Ⅱ级的点集合近;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H-SIL)的点集合与CINⅢ级的点集合近;鳞状细胞癌或腺癌(SCC/AC)的点集合与宫颈癌(CC)的点集合近.结论:宫颈脱落细胞的TCT分级与病理活检结果有明显的对应关系,WNL、ASC以N/C为主,L-SIL以CIN Ⅰ级、CIN Ⅱ级为主,H-SIL以CIN Ⅲ级为主,SCC/AC以CC为主.

    作者:刘军防;王娜;尚延慧;张巧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儿童脓毒症患病现状调查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本地区儿童脓毒症/严重脓毒症的患病现状,并探讨影响患儿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2005年国际儿科脓毒症联席会议制定的标准,对2011年1-12月入住我院儿科的患儿进行筛选,了解脓毒症患儿的发病情况、治疗经过及预后转归.结果:纳入研究患儿共323例,儿童脓毒症的现患率是3.77%,PICU的现患率为18.08%,PICU严重脓毒症的现患率和病死率分别为8.37%和22.22%,脓毒症/严重脓毒症的发病与性别无明显关系,婴幼儿及乡村儿童是严重脓毒症的高发人群.感染的原发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以革兰氏阴性(G-)杆菌为主要致病菌,严重脓毒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多脏器功能衰竭,患儿的小儿危重病例(PCIS)评分及发生脏器衰竭的数目与死亡密切相关.结论:儿童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在PICU发病率及死亡率高,PCIS评分及脏器衰竭的数目是严重脓毒症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周小勤;涂丹娜;夏治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与肝功能、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分级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胃镜观察已确诊的107例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测定血清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肌酐及腹水量,肝功能进行Child-Pugh及MELD分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HG内镜表现以马赛克征、蛇皮样病变、猩红热样疹为常见,多位于胃底及胃体,其发生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肝功损害程度及酒精、胆汁等刺激性因素有关,与胃底静脉曲张无相关性.结论:肝硬化PHG内镜特征明显,门脉高压是PHG形成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有其他损伤因素的参与.

    作者:毛华;李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影响的比较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LRCL)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184例术前胆囊收缩率≥30%的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LC和LRCL,分别于术后3、12、24个月进行随访,B超测量胆总管内径,统计腹痛、腹泻、脂肪泻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个月LC组胆总管内径(7.6±0.4)mm,显著大于术前的(5.3±0.7)mm(P< 0.05);而LRCL组术前与术后比较胆总管内径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个月LC组腹痛的发生率57.6%,高于LRCL组的15.2%(P<0.01).LC组术前无腹泻和脂肪泻,术后3个月腹泻发生率为34.8%,脂肪泻发生率为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LRCL组腹泻及脂肪泻的发生率术前及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腹泻、脂肪泻的发生率差异为显著,LC组显著高于LRCL组(P< 0.01);LC组在术后24个月仍有少数患者存在腹泻(4.3%)、脂肪泻(6.5%),与LRC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的胆囊结石患者,LC后胆囊功能缺失,术后2年内包括腹痛、腹泻及脂肪泻在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LRCL保留了胆囊亦保留了胆囊功能,术后2年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作者:石玉宝;刘斌;鲁蓓;董万斌;孙太冉;王新波;郭为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角膜营养剂对HSK治疗促进作用的临床观察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keratitis,HSK)是眼科常见的感染性角膜炎之一,是眼科主要的致盲性眼病[1],因其具有起病急,病程长,易于复发,病情顽固,且长时间应用抗病毒药物后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可致角膜混浊和基质变薄,对视力损害较大,临床上治疗比较棘手,所以缩短病程、加快角膜修复是减轻角膜损害和挽救有用视力降低致盲性的有效方法.为探讨角膜营养剂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对HSK的治疗促进作用,我们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住院治疗的HSK患者39例40眼进行分析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9例20眼,对照组20例20眼,观察组静脉滴注更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纯静脉滴注更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两组局部点眼用药相同,将两组的治疗起效时间及药物治愈患者的治疗时间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郝兆芹;宋金鑫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慢性肾衰竭大鼠小胶质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CRF)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探讨CRF大鼠的脑内炎症反应,为尿毒症脑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应用5/6肾大部分切除术建立CRF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CRF组,n=20)和对照组(假手术组,n=20).术后10周,测定两大鼠血肌酐、尿素、24h尿蛋白及尿量;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两大鼠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及形态变化.结果:CRF组血肌酐、尿素氮及24 h尿蛋白定量均较对照组升高4~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F组大鼠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胞体变大,突起粗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RF模型大鼠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存在脑内炎症反应,可能与UE发病机制相关.

    作者:徐米清;殷英;孙卫文;张亚杰;洪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载基因壳聚糖纳米超声微泡转染miRNA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载Survivin-miRNA的壳聚糖纳米超声微泡对癌细胞凋亡、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壳聚糖纳米超声微泡组和低、中、高浓度载Survivin-miRNA的壳聚糖纳米超声微泡转染组(分别给予50、100和200 nmol/L miRNA转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Hela细胞凋亡指数(AI)和增殖指数(PI),RT-PCR检测靶向Survivin和caspase-3的mRNA表达,荧光分光光度法分析caspase-3活性变化.结果:各浓度转染组细胞A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转染率明显(P<0.05);各浓度miRNA转染组P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转染组明显(P<0.05);各浓度miRNA转染组Survivin mRNA转录水平有不同程度减弱.Caspase-3 mRNA的表达在各组细胞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各转染组细胞caspase-3活化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不同浓度靶向Survivin基因的miRNA能下调Survivin的mRNA表达水平,对caspase-3 mRNA的表达无明显作用,能激活caspase-3无活性前体,从而诱导Hela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

    作者:邱日想;王燕莉;郑婉;杨凤;陈智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的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

    目的:分析已有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是否能说明以肺部感染控制窗(PIC)为切换点的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呼吸衰竭能提高疗效.方法:用关键词途径对2000-2012年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行文献检索,将对象为COPD所致呼吸衰竭患者、序贯通气以PIC为切换点、以序贯通气为实验组和以常规通气为对照组比较疗效的RCT文献作Meta分析.结果:10项研究共489例患者被纳入.实验组病死率6.97%,对照组19.57%,OR值0.31(95%CI:0.18~ 0.56),P<0.05.实验组VAP患病率6.56%,对照组42.55%,OR值0.11(95%CI:0.07 ~ 0.19),P<0.05.有创通气时间的WMD值11.44(95%CI:14.45 ~ 8.38),P<0.05.结论:PIC应用在序贯通气治疗COPD所致呼吸衰竭能降低病死率、VAP患病率和有创通气时间.

    作者:黄华兴;陈飞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控氧灌注抑制犬肺局部及全身炎症因子表达

    目的:探讨控氧灌注对体外循环犬肺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及肺损伤的影响.方法:14只健康犬随机分为对照(IR)组和控氧灌注(OCR)组,每组7只,开胸建立体外循环,经过60 min升主动脉阻断和90 min再灌注.OCR组在主动脉开放瞬间FiO2为40%,随后每5 min依次上调10%,后达80%并保持至实验结束,IR组开放后再灌注全程FiO2保持80%不变.在开胸后(Tl)、主动脉开放后25 min(T2)、90 min(T3)分别留取血液标本及肺标本,检测血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肺组织NF-κB蛋白表达、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肺组织干湿重比及光镜下病理变化.结果:在T2和T3时点,OCR组肺组织NF-κB蛋白表达显著低于IR组(T2,0.321±0.116 vs.0.547±0.067;T3,0.318±0.071 vs.0.525±0.025,P< 0.05),MPO及MDA也较低.血IL-6(T2,166.7±28vs.1 088.3±300;T3,168.1±24 vs.1 052.5±315,P< 0.05)和TNF-α(T2,74.9±6vs.503.8±144;T3,73.2±6vs.451.2±130,P<0.05)也显著低于IR组.OCR组肺组织干湿重比在T2和T3时点高于IR组,病理改变也较轻.结论:控氧灌注降低犬肺局部及全身炎症因子表达,减轻肺损伤.

    作者:黄邵洪;覃杰;荣健;吴钟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大肠息肉824例发病情况及内镜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824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结肠息肉的内镜下特点,探寻其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近6年门诊及住院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对其中824例结肠镜诊断并有病理证实为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临床表现及内镜下结肠息肉发生部位及大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检查患者4630例,检出大肠息肉824例,检出率18%,其中男494例,女330例.好发年龄45~65岁,占65.2%.息内部位分别为直肠28.73%,乙状结肠25.09%,降结肠10.45%,横结肠17.91%,升结肠10.73%,回盲部7.09%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发生率为36.8%;便血发生率为22.6%;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发生率为17.3%.结论:大肠息肉患者多发生在中老年(年龄在45 ~ 65岁之间),临床表现以腹痛腹胀、便血和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为主;分布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和横结肠为主.

    作者:唐保东;陈志娜;孙玉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针对prominin-1的C-末端肽的适配子筛选和初步鉴定

    目的:采用SELEX技术筛选针对人prominin-1的C-末端18肽(C18)的适配子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采用微孔板法进行SELEX筛选.用合成的KLH-C18作为筛选靶标,进行7轮筛选后进行克隆测序.选取适配子C6进行结合ELISA检测,同时进行与转染prominin-1质粒的U87细胞的免疫组化;利用链亲和素磁珠来进行适配子C6的免疫共沉淀.结果:经过7轮SELEX筛选得到具有特定二级结构的适配子.适配子C6可结合C18肽和表达人prominin-1的U87细胞.Pull down实验证明了C6可识别天然状态的prominin-1蛋白.结论:利用“靶标切换”的SELEX技术,初步获得能与人prominin-1的C-末端18肽及其天然蛋白结合的适配子,为肿瘤的诊疗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张兴梅;石玉生;李晓文;李银;方莹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男性不育的遗传学病因诊断发展现状

    大约10%~ 15%的育龄夫妇不能够自然生育,其中由男性因素引起者占30% ~ 50%[1].大约一半的男性不育与遗传因素有关[2].明确遗传学病因,是正确处理不孕夫妇的必要步骤.但是,现有的遗传学病因诊断技术仍较为有限,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男性不育,为此学者们一直在不懈地研究新方法和揭示新病因.本文将男性不育遗传学病因诊断的研究和发展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夏冰;王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Bcl-2抑制剂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是维护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及维护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生理过程,细胞凋亡受阻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eukemia/lymphoma 2,Bcl-2)家族蛋白是细胞凋亡的一个重要的调节器,Bcl-2蛋白的过表达使得肿瘤细胞能够逃避凋亡以及对多种抗肿瘤药物耐药.Bcl-2抑制剂是针对凋亡机制开发的促进细胞凋亡的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本文将对Bcl-2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曾文;田俊波;肖建华;董自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直肠巨大广基息肉的治疗价值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直肠巨大广基息肉(基底直径≥2cm)的治疗价值.方法:通过对21例行ESD治疗的直肠巨大广基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ESD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1例病变基底直径在2~4cm之间,其中2~3cm的15例,>3 cm的6例,位于距肛缘4~15 cm之间.2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1例转外科手术,ESD治疗成功率95.2%.ESD治疗时间43~ 139 min(平均87 min).并发穿孔1例,迟发性出血4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ESD术后病理示管状腺瘤4例,管状-绒毛状腺瘤12例,绒毛状腺瘤4例,其中2例伴癌变,8例伴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切除标本基底及边缘均无病变组织残留.术后所有患者定期随访(>6个月),无残留及复发病例.结论:ESD可切除范围广,局部复发率低,对直肠巨大广基息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阮荣蔚;王实;刘永军;陶亚利;俞江平;朱舒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T174M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的Meta分析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T174M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相关性.方法:检索并筛检数据库中符合纳入AGT基因T174M多态性与EH关系的文献,应用RevMan5.0对结果进行异质性分析和效应值合并,并用Stata11.0评估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共计1577例EH患者及1383例对照.Meta分析显示,总体人群T174M基因多态性与EH的效应值不具统计学意义.按肤色进行亚组分层分析,黄种人C:T的OR=0.33(95% CI=0.15~0.73,P<0.01),CC:TT的OR=0.32(95%CI=0.11 ~0.95,P=0.04),CC+CT:TT的OR=0.62(95% CI=0.47 ~ 0.81,P<0.01),在其他人群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黄种人AGT基因T174M多态性的C等位基因及CC基因型能降低患EH风险,在其他人群中相关性尚不明确.

    作者:朱旭明;郁昊达;孙伟峰;陈国千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