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MPT64分泌为结核杆菌生长指示的适宜检测时点研究

许婉华;黄业伦;刘燕文;胡丽环;罗少珍;孟繁荣;刘志辉

关键词:结核杆菌, MPT64, 分离培养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特异分泌蛋白MPT64指示结核杆菌生长的适宜检测时间,为创建新型、实用的结核杆菌分离培养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第7、14、21、28、35、42天(即1~6周末)对BACTEC MGIT 960分枝杆菌快速培养样本实验瓶进行MPT64检测,以出现阳性检测结果或第42天为检测终点,以BACTEC MGIT 960分枝杆菌快速培养及菌种鉴定结果为参照标准分析适宜的检测时间.结果:在1 265例临床样本分枝杆菌分离培养中,依据后续分枝杆菌菌种鉴定结果,应用BACTEC MGIT 960分枝杆菌快速培养法,178例样本分离到结核杆菌,其中168例MPT64检测阳性:168例MPT64检测阳性样本中,在第1、2、3、4、5、6周呈现MPT64检测阳性的样本数分别为29、75、47、9、6和2例,其阳性检出率分别占MPT64检测阳性的17.26%、61.90%、89.88%、95.23%、98.81%和100%.结论:应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特异分泌蛋白MPT64指示结核杆菌生长,在2、4周末可分别检测到60%与95%以上的MPT64阳性样本,可以分别视为快速检测和培养终点检测的适宜时点,但更望能有连续监测方法的问世.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的新分类

    近几年,随着医学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及癫痫外科学的迅猛发展使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致痫灶、治疗并控制癫痫成为现实.在接受手术的难治性癫痫患者中50%以上病理诊断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s,FCD)[1],FCD 不仅是儿童癫痫手术常见的组织病理类型,亦是成人癫痫手术的第二大常见病因,其中33%~50%头皮脑电图不能定位,同时MRI亦无异常发现[2].FCD明确、合理的分类对于癫痫外科术前评估、手术计划的制定及术后疗效判断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Taylor等(1971年)首次命名FCD以来,FCD的分类被不断更新,以下就FCD分类进展予以论述.

    作者:高曲文;廖卫平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感兴趣区大小对正常腰椎间盘ADC值测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EPI-DWI序列上感兴趣区(ROI)对腰椎间盘ADC值测量的影响,并分析不同节段腰椎间盘平均ADC值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33名健康青年志愿者在1.5 T MR上行弥散加权成像(DWI).在ADC图上分别放置两个大小不同的ROI(25、50 mm2).测量腰椎间盘中央区域的ADC值.结果:33名健康青年志愿者中30例获得较好椎间盘DWI,ROI=25 mm2时,150个腰椎间盘平均ADC值为(1.46±0.39)x10-3mm2/s,ROI=50 mm2时,150个腰椎间盘平均ADC值为(1.43±0.38)x10-3 mm2/s.不同大小ROI所测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不同解剖位置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健康志愿者腰椎间盘ADC值不受解剖位置的影响,但ROI大小可影响腰椎间盘ADC值测量.

    作者:邓绍强;杨汉丰;杜勇;胡富碧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自制子宫帽在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目前我国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占孕产妇死亡总数的50%[1].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也使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的发生率相应增加.而产后出血中子宫收缩乏力是首要因素,占产后出血的70%一80%[2],且80%以上发生在产后2 h内.我院产科于2009年采用自我设计的子宫帽,运用机械压迫的原理,应用于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并与采用欣母沛治疗的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自制子宫帽防治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桂霞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单侧海马硬化颞叶癫痫患者头皮脑电图发作间期棘波频率与手术疗效的关系

    目的:评估单侧海马硬化的颞叶癫痫患者头皮脑电图发作间期棘波(interictal spike,IEDs)频率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单侧海马硬化的颞叶癫痫患者头皮脑电图,随机抽取手术前1 h清醒期脑电图分析其IEDs频率和分布,并据此将患者分为2类:(1)IEDs高频组和IEDs低频组:(2)IEDs单侧颞叶组和IEDs双侧颞叶组.患者经1年以上随访统计预后.用Fisher确切检验法、广义线性模型分析IEDs频率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IEDs低频组17例,其中16例(94.1%)术后发作消失;lEDs高频组16例,其中10例(62.5%)术后发作消失,两组间疗效差异存在显著性(P=0.039).患者先兆和全面性发作的存在、病程与患者IEDs频率正相关.结论:单侧海马硬化颞叶癫痫患者清醒期IEDs频率高预示手术疗效不良.

    作者:舒伟;遇涛;张国君;杜薇;李莉萍;李勇杰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胎儿染色体产前诊断1108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胎儿染色体的产前诊断进行临床分析,观察胎儿染色体的异常情况,并对产前各诊断指彳正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就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1 108例孕妇进行回顾分析,为患者进行羊膜腔的穿刺手术或脐带血管的穿刺手术,抽取胎儿的羊水或脐带血,分析胎儿染色体核型.结果:40例染色体出现异常,占总受检人数的3.6%,其中染色体数目发生异常18例,占45.0%,染色体三体为主要异常核型有16例.染色体结构发生异常22例,占55.O%.在208例高龄(≥35岁)孕妇中,10例出现染色体三体,检出率为4.8%.在900例35岁以下的孕妇中,8例染色体数目发生异常,检出率为0.9%.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培养胎儿的羊水细胞、脐血细胞以及分析胎儿染色体的核型,能更为准确地检测出染色体的异常情况,提高其检出率,降低染色体病胎儿的出生率,对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有重要作用.

    作者:潘倩莹;孙筱放;孔舒;郑育红;黎青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喹诺酮耐药鲍曼不动杆菌52株的基因分型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分析广东省中医院喹诺酮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并进行多基因聚类分析,了解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利用Primer Premier 5软件设计11对喹诺酮耐药基因,利用PCR技术对52株喹诺酮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析,并利用Cross Checker 和ntsys软件进行多基因聚类分析.结果:PCR扩增结果:52株均有parC基因和parE基因、48株有gyrA基因、40株有gyrB基因、10株有Aac(6')-Ib基因、1株有qnrA基因,其余未检出;多基因聚类分析显示,主要还是以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基因突变为主.结论:52株鲍曼不动杆菌耐抗菌药物种类广泛,耐药水平高;ICU或许已成为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传播的一个重要枢纽.

    作者:马艳;张伟铮;杜任生;余欢度;鄂顺梅;屈平华;陈茶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右美托咪啶应用于区域麻醉的研究进展

    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是一种新型高效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其受体选择性高于可乐定,可广泛作用于哺乳动物的大脑,产生镇静、镇痛和抗交感作用.右美托咪啶早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这些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的镇静,有的患者行呼吸机支持治疗也需要使用镇静药物来减轻气管内插管带来的不适.随着临床使用的增多,右美托咪啶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很多研究发现,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前使用右美托咪啶能够明显地降低气管内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射,改善插管条件.

    作者:杜晓蓉;曾宪章;徐咏梅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幽门螺杆菌OipA与胃癌组织中p53、ras蛋白表达的关系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致病因子OipA与胃癌组织中p53、ras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OipA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60例胃癌组织为实验标本,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OipA,根据和OipA检测结果将其分为Hp感染阴性组(第1组)、Hp感染阳性且OipA阴性组(第2组)和Hp感染阳性且OipA阳性组(第3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胃癌组织中p53、ras蛋白的表达.结果:第3组的p53、ras 蛋白表达总阳性率和各等级表达量均高于第1组和第2组;其中第3组的p53蛋白表达总阳性率与第1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第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的ras蛋白表达总阳性率与委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的p53、ras蛋白各等级表达量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1组与第2组的p53、ras蛋白表达和各等级表达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致病因子OipA增加胃癌组织中p53、ras蛋白的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作者:吴文朝;徐雷鸣;赖运庆;文丽彬;汤淼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心电图变化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术后心电图变化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将2010年4-8月ACS介入术后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术后治疗和复查随访,干预组除常规的术后治疗和复查随访外,在术后3个月、半年、1年复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平板心电图,根据检查结果制定介入术后个性化治疗、心理辅导和康复运动方案,指导患者用药和运动、工作及生活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半年、1年的生存质量.结果:在术后3个月干预组的生存质量SF-36及SAQ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半年和1年干预组的生存质量SF-36及SAQ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通过建立ACS介入术后生物-心理-社会的心脏康复模式,提前干预,及早预防并发症和新的不良心脏事件,可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提高生存率,全面促进心脏康复,提高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郭望英;彭丽容;孙红梅;郭跃萍;程硕韬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血清胸苷激酶1在宫颈癌患者预后以及复发评估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胸苷激酶1(S-TK1)水平的变化情况与临床疗效以及复发评估的意义.方法:用免疫增强化学发光点印记法(ECL dot-blot)检测98例不同临床分期宫颈癌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周和术后1、3、6、12、18、24个月的S-TK1水平,观察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宫颈癌患者S-TK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宫颈癌不同分期的患者术后3个月S-TK1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病情平稳者术后6个月S-TK1接近正常水平;术后12、18、24个月的S-TK1水平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病情进展或复发患者于临床症状出现前1.5~3.1个月(平均1.8个月)出现S-TK1的再次上升.结论:S-TK1可以为宫颈癌的预后以及复发提供重要价值.

    作者:陈赛英;史佃云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发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导管取栓与介入治疗

    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发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单纯抗凝和溶栓治疗血栓复发率和血栓后遗症发生率高,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我院对17例该病患者采用导管取栓与介入综合治疗措施,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轲;王雅;马从乾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致痫性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29例影像学特征、手术疗效和中期随访结果分析

    目的:探索致痫性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的影像学特征和手术疗效.方法:自2005年8月至2008年11月行手术切除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FCD患者29例,其中在全麻唤醒麻醉下手术12例,导航指引下手术5例,8例合并海马硬化者行前颞叶切除术.随访患者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手术疗效.结果:术中病理检查显示FCD患者Ⅰ a型2例,Ⅰ b型3例,Ⅱa型11例,Ⅱb型13例.术后平均随访52个月,结果显示癫痫控制情况:Eagel分级Ⅰ级72.4%(21/29),Eagel Ⅱ级20.7%(6/29),EagelⅢ级6.9%(2/29).术后偏瘫3例,在3~6个月完全恢复2例,明显改善1例;轻度运动性失语1例,6周逐渐恢复.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磁共振检查是FCD术前诊断的有效手段.脑电监测下致痫性FCD的完全切除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前提.

    作者:王伟;王伟民;张晓鹏;刘一兵;王国良;郭晓绯;曹慧霞;韩立新;王蔚;陈晓东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人流吸宫手术中宫腔内摄像监护与经阴道超声引导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人流吸宫手术中宫腔内摄像监护与经阴道超声引导的优劣性,验证摄像人流管的实际性能.方法:32例患者进行人流吸宫术时,每例均同步采用经摄像吸引管视频与阴道B超实时监护同时录像观察.比较两种监护方式显示宫腔内胚胎组织清除完毕的时间差异和两种监护方式判断正确的敏感度.结果:两种监护方式显示宫腔内胚胎组织清除完毕的时间和判断的敏感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摄像吸引管在官腔内的监护更细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沛明;刘颖;罗艳华;谭淑娴;周龙书;钱德英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qnr耐药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目的: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分离株gzch770(SM gzch770)携带的喹诺酮耐药基因Smqnr进行扩增、测序及原核表达,为研究Smqnr蛋白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提取SM gzch770基因组染色体,PCR扩增Smqnr全基因并克隆入pMD18-T载体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将Smqnr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4T-1,转化大肠杆菌BL21,SDS-PAGE分析融合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以染色体DNA为模板,成功扩增660 BP Smqnr基因;序列比对分析显示其与相关报道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一致性达98%以上;SM gzch770 Smqnr序列已登录GenBank(登录号:HQ315851);SDS-PAGE显示,融合基因表达的蛋白约为50 kDa,其中smqnr蛋白约为24kDao.结论:从SM gzch770中成功克隆及表达了Smqnr基因,为进一步进行Smqnr蛋白高级结构测定的结晶试验提供了必须材料.

    作者:关小珊;周珍文;关锐梨;邓秋连;谢永强;钟华敏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早期妊娠反应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吗

    目的:探讨早孕期妊娠反应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关系,从FD的角度来认识早孕反应.方法:按照FD罗马Ⅲ标准纳入126例符合条件的早孕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分为轻、中、重度组各63、41和22例,基本症状为有早孕反应特征的恶心、呕吐、厌食、反酸和有FD特征的上腹痛、上腹烧灼、早饱、餐后饱胀.比较各组患者近3个月的症状发作程度和频率与受教育、职业及经济状况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对重度患者作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检查.结果:中、重度患者中FD 4种基本症状发生比例高于轻度患者(P<0.05).重度患者的年龄大、妊娠次数少、妊娠和病程时间均较短,而轻、中度患者间无明显差异.3组β-HCG均在正常范围,入选患者均存在与FD发生背景相关的精神-心理-社会生物背景.结论:早孕期妊娠反应与FD的病理生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廖常奎;胡红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致耐受树突状细胞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小鼠的研究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及1α-25-(OH)2D3诱导的致耐受树突状细胞(To1DC)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小鼠的疗效.方法:用地塞米松及lα-25-(OH)2D3诱导TolDC,光镜观察形态特点,流式检测细胞膜CD80、CD86水平.将To1DC腹腔注射给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小鼠,观察症状并检测小鼠的血小板水平及血小板相关自身抗体.结果:地塞米松及lα-25-(OH)2D3诱导的树突状细胞毛刺少、突起短,CD80、CD86水平低,符合To1DC的特点.To1DC治疗组小鼠血小板水平较模型组高(P<0.05),血小板相关自身抗体水平较模型组低(P<0.05).结论:地塞米松及1α-25-(OH)2D3诱导的To1DC能避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小鼠的血小板下降,血小板相关自身抗体减少,为其应用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黄睿;宋朝阳;王娅;武玉慧;张梅霞;郭坤元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青蒿琥酯对人肺成纤维细胞TGF-β1/smad通路的影响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对人肺成纤维细胞(HFL-I)的TGF-β1/smad通路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使用青蒿琥酯和重组人TGF-β1刺激因子的干预下对HFL-I在体外培养,然后WesteRN blOting(WB)检测TGF-β1、Smad3和Smad7蛋白的表达;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青蒿琥酯可抑制TGF-β1及Smad3蛋白的表达(P<0.05),刺激Smad7的磷酸化蛋白的表达(P<0.05);对Smad3非磷酸化蛋白无影响;对青蒿琥酯处理的HELF细胞使用重组人TGF-β1刺激因子可使TGF-β1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磷酸化的Smad3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HELF细胞经过青蒿琥酯处理后细胞主要停滞于G1期,经过重组人TGF-β1刺激因子处理的细胞主要分布于S期.结论:青蒿琥酯可以通过TGF-β1/smad通路对HFL-I有抑制的作用,抑制的细胞停滞在细胞周期的G1期.

    作者:黎洪秀;王昌明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组织浸润淋巴细胞CD4、CD8、γδT和肿瘤细胞P53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组织浸润淋巴细胞CD4、CD8、γδT和肿瘤细胞P53的表达变化特征、相关性及贲门癌组织浸润淋巴细胞CD4、CD8和γδT的表达与贲门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40例贲门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并采用免疫组化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分析其浸润淋巴细胞CD4、CD8、γδT的表达状况和肿瘤细胞P53的表达状况.结果:40例贲门癌组织,P53染色阳性率是75.0%,30例P53阳性贲门癌组织中,P53阳性肿瘤细胞数为99±22.CD8和γδT阳性淋巴细胞数在P53阳性组明显高于P53阴性组(P<0.05);而CD4阳性淋巴细胞数在P53阳性组低于P53阴性组(P>0.05);P53阳性肿瘤细胞与CD8阳性淋巴细胞呈正相关(P<0.05).CD4、CD8、γδT阳性淋巴细胞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分化、不同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贲门癌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均无显署性(P>0.05).结论:贲门癌患者中P53蛋白可能作为肿瘤抗原引起以CD8+T淋巴细胞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为P53作为贲门癌患者免疫治疗的一个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贲门癌组织浸润T淋巴细胞亚群类型与贯门癌临床特征(中低分化、肿瘤中晚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

    作者:江亚南;范宗民;王苒;任景丽;王立东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320排动态容积CT误诊主动脉溃疡1例

    患者女,43岁,体质量56 kg.因右侧上颌骨囊肿并瘘道形成人院.患者贫血,无6个月以内的心肌梗死、心律不齐、急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肝炎、肝硬化等其他病史.入院后行各项检查.血常规显示患者白细胞及红细胞计数均偏低.凝血功能、心电图等余各项常规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胸透及胸片提示右中纵隔增宽,建议进一步检查,除外主动脉病变.

    作者:牛娟琴;韩月东;罗樱;郝晓东;杨晓萍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宫颈癌诊治中的应用初探

    目的:建立活人体官颈癌患者女性盆腔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宫颈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女性盆腔CT薄层扫描数据,在腹部医学三维可视化系统进行图像分割及三维重建,然后将重建模型导入FreeForm Modeling System平台进行平滑、上色、透明化、旋转等操作,获得三维可视化模型.结果:成功重建出宫颈癌患者女性盆腔的三维图像,包括盆腔主要脏器、血管、宫颈癌肿块、肿瘤供血血管等,并可从任意角度观察子宫与毗邻主要脏器空间立体位置关系.结论:通过腹部医学三维可视化系统重建的官颈癌女性盆腔数字化模型,能够辅助判断宫颈癌患者分期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为进一步的仿真手术研究提供基础.

    作者:朱洪磊;何援利;王雪峰;彭冬先;王显龙;李克晓;李湘元 刊期: 2012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