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地佐辛预防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临床观察

宋树叶;岳修勤

关键词:全麻苏醒期躁动, 地佐辛
摘要:目的:观察地佐辛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 ~Ⅱ级择期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静脉注射地佐辛注射液0.1 mg/kg,对照组患者不静脉注射地佐辛.结果:两组患者的躁动评分:对照组患者躁动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地佐辛可有效地预防全麻苏醒期兴奋躁动的发生,剂量采用0.1 mg/kg时苏醒质量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贫血患者七氟烷吸入与丙泊酚静脉麻醉效果的比较研究

    贫血患者因血中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是否较正常患者易出现苏醒延迟,如何选择适合的麻醉药物是临床麻醉工作中常会遇见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更适合贫血患者的麻醉药物,寻求为贫血患者更完善的麻醉方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择期全麻手术的40例轻度贫血患者(Hb 90~ 110 g/L),年龄20~55岁,体重40~ 70 kg,男21例,女19例,手术时间<2h,失血量不超过200 mL,无心肺肝肾内分泌疾病,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镰状红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随机分为两组,七氟烷吸入组(S组)和丙泊酚静脉麻醉组(P组).

    作者:刘丽英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1年5月在我科收治的7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这些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7例,接受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观察组45例,接受干扰素、利巴韦林、胸腺肽联合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具有可比性.在治疗过程中,我们监测所有患者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HCV RNA拷贝数.结果:观察组治疗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的HCV R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腺肽可以提高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

    作者:唐武成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进展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是导致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其长期存活和功能的重要因素.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使AR临床表现不典型,难治比例增高,因此,AR早期诊断尤为重要.AR早期诊断从有创向无创,从发作时诊断向预警诊断进展.建立一种技术简单、花费少、无创、集成、敏感性高与AR相关的分子监测体系,提供AR预警信息,是今后值得关注的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1 移植肾活检是诊断肾移植术后AR的传统金标准肾移植术后AR主要表现为发热(37.5 ~ 38.5℃),体重增加,血压升高,尿量每日减少,幅度在60%以上.血肌酐升高,超出原来25%.尿蛋白阳性,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值下降.彩超示移植肾各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增高.此时,行移植肾活检可确诊AR,按Banff标准行病理分类.AR除2%~3%病例不能逆转外绝大多数经及时抗排斥治疗可成功逆转.

    作者:张智;陈洁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术前护理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on,AD)是各种原因造成的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沿内膜与中外层之间层面纵行剥离而形成夹层血肿,并向远端延伸,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1].它起病急,病情恶化快,早期死亡率高,发病初期得到各方面正确的护理能够有效协助患者度过危险期,为手术赢得宝贵时间.现将临床该类患者的术前护理经验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年龄18~79岁,其中男21例,女2例.22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本组患者中采取经股动脉穿刺腹膜支架置入术15例,人工血管置换术5例,术后均康复出院,有3例在进行术前准备过程中因动脉瘤破裂猝死.

    作者:汪梅;曹涌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蜂蜇伤致肝脏损伤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蜂蜇伤患者肝脏损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蜂蜇伤患者临床资料,分别根据蜂蜇伤针眼数、肝功能状态分组,比较各组肝功能和其他器官功能损伤.结果:蜂蜇伤肝脏损伤的发生率为45.45%;蜂蜇针眼数>10组与蜂蜇针眼数≤10组比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分别为(171±308) U/L、(47±56) μmol/L、(38±7)g/L;(53±76)U/L、(20±14) μmol/L、(42±5)g/L,ALT、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肝功能异常组与肝功能正常组比较,WBC、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血肌酐(SCr)分别为(21±8)×109/L、(1 799±1 760)U/L、(4 072±6 667) U/L、(247±266)μmol/L;(13±5)×109/L、(288±311)U/L、(560±1 270)U/L、(226±427) μmol/L,WBC、LDH、C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r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蜂蜇伤患者肝脏损伤发生率高,损伤程度与蜂毒剂量有关,中性粒细胞引起的组织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肝脏损伤.

    作者:张祥文;吴孟君;徐双双;刘晓姣;夏敬彪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测定试剂盒对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V)联合测定试剂盒(BV法)对BV的诊断效能及临床价值.方法:用BV法和Amsel法对1 691例妇科门诊就诊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测定,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以Amsel法作为金标准,BV法检测BV的敏感度为96.54%、特异度为98.66%、准确度为98.23%、阳性似然比为72.04、阴性似然比为0.04,经x2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3,P>0.05);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性很高(Kappa值为0.95).结论:BV法快速、简便,BV法的检测结果与Amsel法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作为临床诊断BV的常规方法来推广.

    作者:王昌壁;唐燕;许慧;陶洁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二甲双胍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自从2005年Evans等[1]研究者首次发现二甲双胍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后,近7年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二甲双胍的抑制恶性肿瘤作用.1 二甲双胍抑制恶性肿瘤作用的流行病学资料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在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与恶性肿瘤发生和预后存在密切的关系.Lee等[2]通过前瞻性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可以降低结直肠癌、肝癌及胰腺癌等恶性肿瘤发生率.Bowler等[3]通过基于人群的大型回顾性研究提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二甲双胍降糖的患者恶性肿瘤死亡率低于使用磺脲类及胰岛素降糖的患者.Landman等[4]于1998-1999年间入组了1 353位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289为患者服用二甲双胍,1 064位患者不服用二甲双胍),平均随访了9.6年,研究结果提示使用二甲双胍可以降低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且这种抗恶性肿瘤作用是剂量依赖性的.Jiralerspong等[5]发现在早期乳腺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使用二甲双胍作为新辅助化疗药物可以提高乳腺癌化疗的病理完全缓解率.近的一项荟萃[6]分析提示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可以使肿瘤发生率或死亡率降低31%.

    作者:赖水青;李延兵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Bim介导氧化应激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

    目的:研究Bim在氧化应激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过氧化氢(H202)刺激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oechst 33258染色细胞核,计数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Bim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RT-PCR检测Bim mRNA表达水平;小分子于扰片段敲除Bim后观察干扰效率.结果:H202刺激人晶状体上皮细胞4、8、12h后,凋亡率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Bim mRNA及蛋白质呈时间依赖的表达上调.小分子干扰Bim的表达后,细胞12h凋亡率从约(49.91±1.20)%下降到约(14.23±0.90)%(siBim1)、18.44%±1.52%(siBim2).结论:Bim介导了H2O2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可能在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鑫;方梦园;张金嵩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紫杉类药物用于可手术乳腺癌的辅助化疗

    目的:蒽环类药物化疗方案中加入紫杉类药物能否提高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获益.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的初治乳腺癌患者391例,分为不含紫杉类药物组(CEF组138例,CTF组97例),含紫杉类药物组(TEC组98例,TTC组58例).以无病生存作为第一观察终点,以死亡作为第二观察终点.结果:中位随访47个月,不含紫杉类药物组患者中无病生存(DFS)占90.1%,总生存(0S)为97.7%,含紫杉类药物化疗组患者中DFS为90.0%,OS为97.6%,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含紫杉类药物组有较高的Ⅲ度以上白细胞下降率和心脏损害发生率(P<0.01).结论:蒽环类方案中加入紫杉类药物未显著改善患者DFS和OS.

    作者:牟鹏;厉红元;李焰;闵捷;张翔;梁欣洁;刘强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微小肝癌的MDCT和MRI诊断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微小肝癌(MHC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HCC的MDCT和MRI资料,对其检查方法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5例MHCC中,中央型19例,边缘型16例;31例MDCT平扫+多期扫描发现病灶29个,阳性率为93.6%;29例MRI平扫+DWI+增强发现病灶28个,阳性率为96.5%.两两比较,MDCT和MRI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DCT和MRI对MHCC均有较高的检出率,综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MHCC的检出率.

    作者:柏根基;张建淮;王书中;郭莉莉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动脉僵硬指数和24h脉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动脉僵硬指数(AASI)与24 h脉压(24hPP)的相关关系.方法:入选2型糖尿病患者共100例,按照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非合并高血压组(n=32例)和合并高血压组(68例).记录患者临床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ACR),记录患者24 h动态血压参数,包括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脉压(24hPP)、夜间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比值(nSBP/dSBP)、夜间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比值(nDBP/dDBP).然后按AASI=1-舒张压对收缩压的回归斜率计算每个个体的AASI值.结果:两组患者在ACR、24hSBP、24hDBP、24hPP和AASI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AASI与年龄、ACR、24hPP、nSBP/dSBP和nDBP/dDBP有显著性相关性(均P< 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合并存在高血压,AASI均与24 h脉压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可以反映动脉的僵硬度.

    作者:莫小丽;安巍;万国华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负压引流在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胸壁结核是常见的胸壁疾病,也是我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临床工作中对于病变波及肋骨深面且范围广的病灶,术中常需切除肋骨,手术难度大,术后残腔大,需要游离肌瓣填充残腔,创面渗出较多,既往残腔放置橡皮引流条引流,常常出现皮下积液、皮缘坏死等并发症,影响刀口愈合,为后期综合治疗带来不利影响,术中改用持续负压引流后,残腔集聚物引流通畅,肌瓣与残腔底部及其浅面的皮肤紧密贴合,创口愈合速度快,并发症明显减少,效果良好.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自2008年8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胸壁结核患者.对照组男18例,女7例,年龄15~ 44岁,平均26.5岁.治疗组病例,男17例,女6例,年龄16~ 47岁,平均27.5岁.

    作者:秦秀广;李嵩岳;赵宝生;王忠民;李汉臣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

    目的:研究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按照严格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组与内科保守治疗组各30例,其中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组采用直角坐标尺定位行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内科保守治疗组使用常规治疗,不进行手术.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愈率,血肿吸收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组血肿完全吸收时间为(5.9±0.5)d,显著短于内科保守治疗组(P<0.05),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为7.51±3.1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97.11±3.44.其水平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患者相应评分(11.35±6.93 vs.81.59±2.51),P<0.05.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组痊愈者23例,疗效显著4例,有效3例.有效率100.0%.内科保守治疗组其痊愈者13例,疗效显著9例,有效4例,无效3例,死亡1例.有效率86.6%.结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具有明显疗效,恢复迅速,不良反应少,值得于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余波;崔建忠;史楠;洪军;周开顺;刘晶;刘兴宇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产后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胰胆管合流异常l例

    患者女,33岁,G3P2孕39+5周,剖宫产术后l天起出现右侧腰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有发热,体温高39℃,无畏寒、寒战,无肛门排气、排便,查体:血压110/80 mmHg,神志清,呼吸平,双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啰音,心率86次/min,心律齐,未及杂音,右腹稍紧,右腹压痛,无明显反跳痛、肌卫,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扣痛,肠鸣音未及,双下肢不肿.查血淀粉酶347 U/L,尿淀粉酶10 506 U/L;血常规:白细胞22.0×109/L,血红蛋白106 g/L,C反应蛋白> 160 mg/L;肾功能:尿素氮3.60 mmol/L,肌酐71.8μmol/L,葡萄糖6.96 mmol/L,血钾3.44 mmol/L,血钠130.3 mmol/L,血钙1.73 mmol/L;肝功能:谷丙转氨酶8 IU/L,谷草转氨酶17 IU/L,乳酸脱氢酶263 IU/L,白蛋白15.6 g/L;甘油三酯1.12 mmol/L.

    作者:陈丽芬;周群燕;占强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血浆8-iso-PGF2α的水平与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关系

    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 oid purpura,HSP)是儿科常见的一种以周身性小血管炎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HSP是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皮肤紫癜,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1].8-iso-PGF2α是经自由基催化不饱和脂肪酸脂质过氧化后的稳定终末产物,故在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其血浆和(或)尿液含量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本实验通过检测血浆8-iso-PGF2α浓度的改变来探讨其在不同类型的HSP的关系.

    作者:李世钢;曹卫红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预防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护理干预

    目的:介绍多功能产妇美腹带及其临床应用方法,评估其在预防剖宫产产妇因宫缩乏力所致的产后出血中的作用.方法:设计多功能产妇美腹带,选择2011年8月1日至2011年10月1日在我院剖宫产分娩的产妇102例,随机分成两组:(1)研究组(n=52):应用多功能产妇美腹带,在腹部切口处定位定量放置砂袋,并减少按压子宫次数;(2)对照组(n=50):在腹部手术切口处放置砂袋,常规次数按压子宫.观察两组产后出血及产妇恢复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产后出血人数明显减少(P<0.05);(2)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产后2h及产后24 h出血量均明显减少(P<0.05);(3)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按压子宫次数减少,减轻了产妇痛苦,而且并不影响护理质量.结论:定位定量放置多功能产妇美腹带及砂袋能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因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的发生,减轻产妇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作者:陈郁葱;潘琰梨;李映桃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GLP-1类似物的临床应用

    随着全球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新药开发成为各国学术机构和开发商共同关注的目标,近年来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也应运而生并开始应用于临床,GLP-1类似物作为糖尿病新药物的作用机制、疗效和安全性有待了解和经验总结.1 GLP-1的来源、结构及作用机制GLP-1是胰高血糖素原衍生肽,相对分子质量是3 298,有生物活性的GLP-1以GLP-1(7-36)酰胺或GLP-1(7-37)酰胺的形式出现;其中,GLP-1(7-36)酰胺是人体内GLP-1主要的天然形式,约占80%.进食数分钟后体内GLP-1浓度开始升高,并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其生理效应,餐后30 ~ 60 min内达到峰值,但很快被体内广泛表达的DPP-4所降解.

    作者:林少达;鄞国书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AMACR/p504S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AMACR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78例胃癌组织中AMACR/p504s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AMACR/p504s的阳性表达率为42.3%(33/78).胃癌中AMACR/p504s的表达在肠型胃癌中表达为61.3%,明显高于弥漫型胃癌29.6%,差异有显著性(P< 0.01);AMACR/p504s在高、中和低分化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48.3%和23.5%,差异有显著性(P<0.01).胃腺癌中AMACR/p504s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结论:AMACR/p504s的表达与胃癌Lauren分型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胃肠型腺癌的发生.

    作者:陆勤平;黄文斌;刘家祥;徐正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头孢曲松联合利奈唑胺治疗成人化脓性脑膜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联合利奈唑胺治疗成人化脓性脑膜炎疗效评价.方法:将确诊为化脓性脑膜炎成人案例65例随机分为两组:36例为对照组即单用头孢曲松静脉点滴抗炎治疗组;29例为实验组即应用头孢曲松静脉点滴抗炎治疗,3d后加用利奈唑胺静脉点滴治疗组.选取体温恢复正常天数,外周白细胞恢复正常天数,1周后复查腰穿,脑脊液恢复正常例数作为观察指标,观察对照组与实验组疗效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缩短约3.1d,外周血象恢复正常时间缩短约3.3 d,两组间治疗效果对比具有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复查腰穿,脑脊液白细胞恢复正常例数实验组多于对照组,两组间治疗效果对比具有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头孢曲松联合利奈唑胺治疗成人化脓性脑膜炎疗效优于单用头孢曲松治疗疗效.

    作者:贾冬;李铁刚;赵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以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会厌癌1例

    患者男,61岁,主因言语不清、行走困难1年半余,伴吞咽困难、偶有饮水咳呛,就诊于我院针灸门诊.既往:支气管扩张病史1月余;疑似副肿瘤综合征2年,未系统治疗;成人still病6年.查体除左颌下淋巴结肿大明显外,余项均正常.神经系统检查:言语含糊不清,眼球位置居中、活动不受限,双眼侧视现水平眼震,垂直视现垂直眼震,舌体卷曲不能外伸;站立不稳,宽基底步态,四肢肌容量正常,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膝腱反射亢进;双侧指鼻不准、跟膝胫试验(+),Romberg征(-);深浅感觉无异常;右Babinski(±).实验室检查:肿瘤全项:甲胎蛋白9.0 ng/mL;纤维蛋白原4.45 g/L;血小板聚集率:72.26,余项大致正常.辅助检查:头颅MRI、胸腺CT未见异常;副鼻窦CT示右筛窦炎;腹部CT示胆囊炎;新斯的明试验阴性;视诱发正常;电生理示BAEP正常,重频电刺激无异常;上下肢体感觉诱发电位正常,双正中、双尺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抗神经元细胞核自身抗体(抗Hu)(+).

    作者:吴云粲;杜宇征;张丽丽 刊期: 2012年第1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