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分子标记物预测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研究

李学瑞;廖宁;张国淳;王坤;祖健

关键词: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转移, 分子标记, Ki-67, 孕激素受体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原发肿瘤Ki-67、PgR等分子标记物预测腋窝前哨淋巴结(SLN)转移的可能性.方法:从2005年5月至2011年11月,对243例原发肿瘤大径≤5 cm、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进行了SLN活检,以SLN转移作为因变量,将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分子标记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把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0例(28.81%)患者有SLN转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当原发肿瘤Ki-67>14%时,发生SLN转移的可能性明显增加(OR=2.66,P=0.013);而原发肿瘤PgR中度阳性(++)较PgR阴性发生SLN转移的可能性亦明显增加(OR=3.167,P=0.009).结论:初步研究表明乳腺原发肿瘤的分子标记Ki-67、PgR表达能预测腋窝SLN转移,但仍需进行更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证实.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ALU(rs2307040)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CALU(rs2307040)基因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基因多态性与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稳定剂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napshot技术检测226例研究对象CALU(rs2307040)位点基因型,研究其基因型及等住基因频率;比较其中176例瓣膜置换术患者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稳定剂量的相关性.结果:226例研究对象,CALU(rs2307040)位点基因型AA、AG和GG分别有0、40和186例,各占0%、17.7%和82.3%,A和G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8.8%和91.2%;176例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服用华法林达稳定状态,AA型未检出,AG组与GG组比较,华法林日维持剂量、INR值和PT值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国汉族人群CALU(rs2307040)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个体剂量差异的影响因素.

    作者:刘寅强;杨百晖;夏健明;张学玉;张桂敏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单通道经皮肾镜下多种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90例

    目的:总结单一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90例上尿路结石均采用单通道PCNL结合不同碎石器治疗,鹿角形肾结石者联合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结石大小1.0 cm×0.8cm~3.5 cm×6.2 cm,平均1.7 cm×4.1 cm.结果:90例均一期碎石、取石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平均出血量30 mL(10~100 mL),结石清除率为93.3%(84/90);6例残余结石均为鹿角形结石,主要集中于与通道平行的肾后组盏,少部分位于肾中盏,于术后1~2周行二期碎石术,平均手术时间50 min,结石总清除率为95.6%(86/90).4例术后仍有少量结石残留,结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随访3个月,结石清除2例.结论:单通道经皮肾镜下多种碎石术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可有效提高结石清除率,减少创伤及并发症.

    作者:刘士贵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室结构、功能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左室结构及功能变化,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用心脏超声对138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行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检查,同时检测血iPTH、Lp-a并作相关分析.结果:(1)随着肾功能下降,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值增加,心室射血分数(EF)下降;同时iPTH、Lp-a水平逐渐升高.(2)CKD各期iPTH水平与EF呈负相关(P<0.05),与LVMI呈正相关(P<0.05);CKD各期Lp-a水平与EF呈负相关(P<0.05),与LVMI呈正相关(P<0.05).(3)进一步相关分析表明,iPTH与Lp-a呈正相关(P<0.05).结论:CKD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可能与iPTH、Lp-a水平有关,控制iPTH、Lp-a水平对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可能有重要意义.

    作者:沈文清;邢艳芳;黄丽;钱捷;梁敏灵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胸腔镜联合胃镜行食管平滑肌瘤摘除56例

    目的:探讨胸腔镜联合胃镜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10月至2012年9月行胸腔镜联合胃镜治疗食管平滑肌瘤56例(实验组),术前行超声胃镜了解瘤体的来源,术中胃镜行瘤体定位及检查食管黏膜有无破损.选取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于我院接受剖胸食管平滑肌瘤切除术的7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实验组60~150 min,平均95 min,对照组95~180 min,平均110min,P<0.05;术中出血实验组10~60mL,平均28mL,对照组80~150mL,平均106mL,P<0.05;术后停留胸管时间实验组2~4 d,平均2.3 d,对照组2~4 d,平均2.6 d,P=0.334;术后住院时间实验组3~9 d,平均5.5 d.对照组4~9 d,平均6.3 d,P=0.110.结论:胸腔镜联合胃镜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方法安全、有效.

    作者:叶雄;陈刚;周海榆;贲晓松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与IgA肾病蛋白尿、血尿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IgG-AECA)与IgA肾病蛋白尿、血尿的关系.方法:69例IgA肾病患者,根据病理类型分为4组,分析每组患者血清IgG-AECA的表达变化;将69例患者分为IgG-AECA阳性组、阴性组,分析两组蛋白尿、血尿的差异;将IgG-AECA阳性患者根据其滴度不同分组,分析IgG-AECA滴度与蛋白尿、血尿的关系.结果:在系膜增生型、局灶增生型、局灶增生硬化型和硬化型IgA肾病中,系膜增生型、局灶增生型患者血清IgG-AECA阳性率高(P<0.05);IgG-AECA阳性导致IgA肾病患者蛋白尿显著增加(P<0.05),IgG-AECA与患者血尿无明显相关性(P>0.05);IgG-AECA的滴度与IgA肾病患者蛋白尿、血尿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IgG-AECA在系膜增生型、局灶增生型IgA肾病中高表达,并且可导致患者尿蛋白增加.

    作者:翟英;李向东;李毅;赵明;沈海燕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他汀类药物对血管形成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近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通过非降脂作用起到稳定动脉斑块、抗肿瘤、促进缺血性疾病血管生成、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虽然进一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的这些作用部分是通过促进或抑制血管形成来实现的,但其调节血管生成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现对他汀类药物在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下对血管形成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予以综述.

    作者:王法斌;李京波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收住我院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测定入院时(0 h)及入院后6、12、24和72 h血乳酸水平,同时记录血氧分压,并进行APACHE Ⅱ评分.分析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APACHE Ⅱ评分和28 d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共6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纳入本研究.28 d病死率为67.2%.死亡组患者0、6、12、24和72 h血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所有患者入院时乳酸与APACHE Ⅱ评分显著相关(P<0.05),与血氧分压无相关性(P>0.05).46例患者入院时血乳酸>2.5mmol/L,随着12 h血乳酸清除率增加,患者的病死率降低(P<0.05),存活组6、12、24 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P<0.01,P<0.05).6 h乳酸清除率≥20.0%者,其病死率较<20.0%的患者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血乳酸值、6 h乳酸清除率及12 h乳酸清除率均为独立预后评估指标之一.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持续高乳酸血症提示预后不良,24 h血乳酸值、6 h乳酸清除率及12 h乳酸清除率可作为预后评价的指标之一.

    作者:祝小梅;冯辉斌;邵碧波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老年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老年晚期大肠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2例老年晚期大肠癌患者(年龄≥65岁)口服替吉奥40~60 mg/次,每天2次,第1~14天;奥沙利铂100 mg/m2,第1天.21 d为1个周期,至少治疗2个周期,评价疗效和毒副作用.结果:42例患者有效率为45.2%,临床受益率81.0%.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胃肠道反应、外周神经毒性和口腔黏膜炎.结论: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老年晚期大肠癌近期疗效好,毒副反应小,耐受性好,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应用.

    作者:郭守俊;康昭洵;曾红学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帕利哌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调查研究帕利哌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7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帕利哌酮组和利培酮组,每组38例,观察8周.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价临床疗效和社会功能,应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结果:共72例患者完成随访,帕利哌酮组35例,利培酮组37例.治疗4周末帕利哌酮组PANSS各项减分率更明显,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8周末时两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帕利哌酮组治疗有效率为82.9%.利培酮组治疗有效率为86.5%,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8周末时两组PSP值有不同程度提高,帕利哌酮组提高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帕利哌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利培酮无明显差异,但起效快,安全性高,能有效改善社会功能.

    作者:周怀忠;王朔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电子喉镜辅助支撑喉镜下治疗声带暴露困难患者48例

    目的:探讨电子喉镜在支撑喉镜下声带暴露困难病例中的作用.方法:全麻支撑喉镜下声带暴露困难患者,在电子喉镜辅助下完成切除声带病变,术后随访6个月,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48例声带暴露困难患者,术后随访均未见复发,声音恢复良好.结论:电子喉镜是治疗支撑喉镜下声带暴露困难较好的选择.

    作者:容庆丰;张国华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与癌变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及细胞周期分析

    目的:研究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aed papilloma,NIP)及癌变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以及细胞周期的变化.探讨PTEN蛋白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正常鼻黏膜、30例NIP、20例NIP伴不典型增生及36例NIP癌变组织中FTEN蛋白表达和细胞周期变化.结果:NIP、NIP伴不典型增生及NIP癌变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逐渐降低.统计学分析表明PTEN蛋白在NIP瘤癌变组织中的表达与正常鼻黏膜、NIP及NIP伴不典型增生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细胞周期分析显示:从正常鼻黏膜组织、NIP伴不典型增生到癌变组织的S期组分逐渐增加,NIP癌变组织的S期组分与正常鼻黏膜、NIP及NIP伴不典型增生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NIP癌变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降低导致细胞周期中S期组分升高.PTEN蛋白异常表达及细胞周期调控障碍可能在NIP恶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再兴;戴秀华;孙静涛;付兴华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改良低张法胃肠声学造影在胃肠间质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胃肠道间质瘤是发生于胃肠壁内外的一种非上皮性肿瘤.自2009年3月起,我科采用改良低张法胃肠声学造影对临床可疑胃肠间质瘤患者进行检查,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24例临床可疑胃肠间质瘤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40~65岁,平均(57.2±12.3)岁.临床表现腹痛21例,腹部肿块11例,腹胀10例,黑便3例,贫血2例.

    作者:曾南萍;曾玲;张和林;祝中荣;易斐;吴艳红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喉癌手术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喉癌患者术后复发情况.探讨影响其术后复发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收集2003-2007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初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复发与生存率的关系,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205例喉癌患者,总复发率为23.4%(48/205).经log-rank检验发现复发的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无复发者(x2=85.95,P<0.001),术后复发时间自术后3~38个月不等,中位复发时间为1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分型、甲状软骨受侵、手术切缘组间术后复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外科切缘是喉癌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科手术切缘是影响喉癌惠者术后复发的主要临床病理因素,喉癌术后复发时间多发生于术后3年内.因喉癌术后复发显著降低患者生存率,提示了尽可能获得喉癌外科手术切缘阴性以及术后3年密切随访以便尽早处理复发灶的重要性.

    作者:卢仲明;张思毅;宋新汉;陈良嗣;罗小宁;陈少华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处理与预防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PCNL)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PCNL术后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42~63岁,平均49岁,全部行PCNL,单通道1例,双通道2例,3通道2例,均表现为术后2~14 h内出现体温>39.0℃,血压降至80/50 mmHg以下.休克指教>1.5,均诊断为感染性休克.5例均及时抗休克和抗感染等治疗.结果:5例患者在12~60 h后逐渐停用升压药.4 d内体温和血压恢复正常,均治愈出院.结论:感染性休克是PCNL术后少见严重并发症,早期发现并及时采取合适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加强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术后重症感染.

    作者:甄洪涛;蔡懿;张杰;蔡宪安;陈夏;王继征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联合检测肿瘤指标在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癌胚抗原(CEA)联合血清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共入选病例85例,分为肺癌组及良性病变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CEA以及血清CEA、CYFRA21-1、NSE的含量.结果:肺癌组中检测的各项肿瘤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01),肺腺癌组中血清CEA、NSE与肺泡灌洗液CEA等指标水平要显著高于肺鳞癌组(均P<0.05),而肺鳞癌组中血清CYFRA21-1水平则要高于肺腺癌组(P<0.001).在单项指标中支气管肺泡灌洗液CEA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高,联合4项肿瘤标志物可继续提高诊断敏感性及准确性.结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CEA联合血清CEA、CYFRA21-1、NSE的检测有助于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CE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血清高,联合检测能提高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作者:高少勇;林其昌;陈公平;林晓;赵建铭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表达融合基因FCU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杀基因系统的建立及其对结肠癌抑制作用的体外验证

    目的:构建腺病毒载体介导表达融合自杀基因FCUl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验证其对结肠癌CT-26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小鼠BMSCs,构建重组FCU1基因腺病毒表达栽体,包装获取病毒上清并感染BMSCs,MTT法检测5-FC对感染重组腺病毒后的BMSCs的抑制作用.感染重组腺病毒后BMSCs与CT-26细胞共培养,MTT法检测5-FC对CT-26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FCU1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包装获得病毒滴度为2.6 × 1010pfu/mL,可有效感染小鼠BMSCs,MOI为200时,可感染95%以上的BMSCs,并且对5-FC敏感.与CT-26细胞共培养后,重组腺病毒感染的BMSCs达到7%时,可对超过50%的CT-26细胞发挥旁观者效应.结论:研究建立的表达融合基因FCU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杀基因系统,可有效实现对CT-26细胞的抑制作用.

    作者:孟辉;姜茂竹;卜俊国;丁为民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针形胸腔镜下不同节段胸交感干切除对足多汗的影响

    目的:探讨增加胸5节段交感干切断能否提高胸3-4交感切除术对足多汗的缓解率.方法:回顾分析比较本单位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间,行针形胸腔镜下胸3-4交感干切除术(T3-4)和胸3-4交感干切除+胸5切断术(T3-4/5)的手足多汗症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共计239例患者符合条件,A组(T3-4)155例,B组(T3-4/5)84例,B组失访2例.全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术后手多汗均得到缓解.137例(57.8%)患者术后足汗消失或得到缓解,其中B组55例(67.1%),A组82例(52.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两组患者术后代偿性多汗发生率分别为40.0%(A组)和36.6%(B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增加T5切断可以提高(T3-4)交感切除术对足多汗的缓解率而不增加并发症率,(T3-4/5)交感切除术尤其适合手足多汗症患者.

    作者:黄邵洪;覃杰;廖洪映;李昀;张健;蔡松旺;陈惠国;王翠苹;吴伟彬;谷力加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综合医院心理科集体心理治疗模式实践与研究

    目的:对患有抑郁症、焦虑症以及强迫症的患者进行集体心理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为更安全、更有效地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心理科门诊就诊并依据有关标准分别诊断为抑郁痘、焦虑症和强迫症的患者各60例,分别按病种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药物治疗配合一般性的心理治疗,观察组使用同种药物治疗配合集体心理治疗,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第2、4、8周进行评定,抑郁症患者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估,焦虑症患者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强迫痘使用耶鲁布朗量表评估.结果:观察组的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后第2、4、8周HAMD评分均比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的焦虑症患者仅在治疗8周之后,HAMA评分才比对照组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02).观察组的强迫症患者在治疗后第2、4、8周耶鲁布朗量表评分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各观察组服用药物的依从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集体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抑郁症以及焦虑症患者的精神状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强迫症疗效并不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冯冬梅;梁颂游;代娟;郑会民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胰岛素泵合用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5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胰岛素泵合用二甲双胍缓释片)和对照组(单用胰岛素泵),治疗15 d后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血糖均下降(P<0.01),但试验组血糖控制更好(P<0.05),且血糖达标时间更短,血糖完全达标的人数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的胰岛素抵抗改善也更明显(P<0.05),胰岛素用量比对照组少,体重增加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低血糖事件、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结论:胰岛素泵合用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能更有效地控制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和减少体重增加.

    作者:梁凯勇;卢燕琼;欧小娟;张耀文;周毅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食物不耐受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食物不耐受的流行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及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白蛋白相应资料,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受检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食物不耐受阳性率为80.12%,其中高度不耐受者占19.28%,食物不耐受发生频率的前三位依次为蛋清/蛋黄(37.50%)、牛奶/羊奶(25.00%)、蟹(15.00%),男性及26~40岁以下患者蛋清/蛋黄IgG水平较女性及其他年龄段患者高,食物不耐受阳性患者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阴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食物不耐受阳性率高,且与性别、年龄、C反应蛋白相关,提示护理人员针对本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应以检查结果为依据.协助患者及时调整饮食结构.

    作者:麻新灵;魏力;韩洪秋;王春梅 刊期: 2012年第2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