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晓春;陈建军;王舰平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00-2010年间在我科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245例患者,其中12例1年以上未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针.结果:12例患者中平均(3.89±1.76)年未用促红素针(1~7年).Hb平均水平(13.8±1.84)g/dL,铁蛋白(86.2±84.1)ng/mL,甲状旁腺素(479±476)pg/mL,血清白蛋白水平、Kt/V正常.超敏C反应蛋白(8.6±7.15)mg/L.血清促红素水平正常.肿廇标记物检查示3例患者CA125、1例患者TPSA、1例患者CEA轻度上升.9例非多囊肾患者仅4例超声检查见肾脏多发囊肿,1例子宫肌瘤.1例患者停用促红素5年后诊断肾癌.1例患者停用促红素1年后诊断肝癌.结论:极少数血液透析患者不需促红细胞生成素针也可维持Hb>11 g/dL,其病因以肾囊肿性病变和肿瘤多见.
作者:王文荣;李秋芬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观察羊栖菜多糖(SFPS)对离体小鼠脾细胞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方法:10、30、100mg/L浓度的SFPS分别作用离体培养的小鼠脾细胞24、48和72 h.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其所分泌IL-2、TNF-α和IFN-γ量.结果:SFPS可显著升高小鼠脾细胞IL-2、TNF-α和IFN-γ的分泌量,这些作用与时间、浓度相关.其中,各浓度组均使IL-2的分泌量明显升高,100 mg/L浓度组效应为显著,作用24、48、72 h后分别使IL-2的分泌量达到7.08、39.04、20.30 pg/mL;TNF-α的分泌的高值则是由100 mg/L SFPS作用48 h引起;SFPS对IFN-γ分泌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而不同时间组的差异不显著.结论:SFPS能明显增强离体小鼠脾细胞的免疫活性物质的分泌.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活性.
作者:况炜;陈慧玲;章皓;鲍建芳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结果与抗病毒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肝活检结果分为轻、中、重度组,均给予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治疗48周,观察HBV-DNA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YMDD变异率、ALT复常率.结果:重、中度组在各时间点HBV-D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轻度组,重度组虽高于中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4、48周重度组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轻度组.但与中度组无统计学差异,中度组在48周时高于轻度组.中、重度组24、48周ALT复常率与轻度组比较差异均存在显著性.在24周轻度组YMDD变异率(17.1%)明显高于重度组(2.9%),至48周轻度组变异率达34.3%,明显高于中度组(17.1%)及重度组(1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肝脏炎症程度与抗病毒的疗效显著相关,肝脏炎症分级在中度以上时,抗病毒疗效较好,同时YMDD变异率也较低.
作者:代雪枫;马勇;陈云兰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联合内分泌治疗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采用3D-CRT联合内分泌治疗的25例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放射治疗前应用手术去势,17例应用药物去势(诺雷德).抗雄激素治疗药物应用比卡鲁胺(康士德).放疗采用3D-CRT技术,2.0 Gy/次,5次/周,肿瘤量(DT)66~72 Gy,平均70 Gy.放疗后继续雄激素全阻断疗法,当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降至0.2 ng/mL以下,并稳定3个月后,停止药物内分泌治疗.当PSA连续3次超过4.0 ng/mL,则重新开始药物内分泌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治疗.治疗结柬后25例患者下尿路梗阻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SA下降明显,由35.83 ng/mL降至1.94 ng/mL.18例患者治疗6个月后血清PSA降至正常.平均随访36个月(12~72个月),完全缓解6例(24.0%),部分缓解8例(32.0%),稳定6例(24.0%),1年局部控制率为88.0%,3年生存率为96.0%.结论:3D-CRT联合内分泌治疗局部晚期前列腺癌近期疗效满意,是一种有效、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周毅彬;单玉喜;范秋虹;薛波新;阳东荣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CALU(rs2307040)基因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基因多态性与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稳定剂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napshot技术检测226例研究对象CALU(rs2307040)位点基因型,研究其基因型及等住基因频率;比较其中176例瓣膜置换术患者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稳定剂量的相关性.结果:226例研究对象,CALU(rs2307040)位点基因型AA、AG和GG分别有0、40和186例,各占0%、17.7%和82.3%,A和G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8.8%和91.2%;176例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服用华法林达稳定状态,AA型未检出,AG组与GG组比较,华法林日维持剂量、INR值和PT值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国汉族人群CALU(rs2307040)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个体剂量差异的影响因素.
作者:刘寅强;杨百晖;夏健明;张学玉;张桂敏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和抢救.方法:按Utsein模式要求登记本院急诊科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院内外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154例,对其可能与预后相关的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性剐、基础疾病史对患者预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复苏开始至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时间、复苏后72 h内的体温、复苏后第3天APACHEⅡ评分、复苏后有无肌阵挛或抽搐、复苏后血pH值、复苏后D-二聚体指标等7个指标对患者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心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复苏开始至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时间、复苏后72 h内的体温、复苏后第3天APACHE Ⅱ评分、复苏后有无肌阵李或抽搐、复苏后血pH值及复苏后D-二聚体指标.结论:心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复苏开始至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时间、复苏后72 h内的体温、复苏后第3天APACHE Ⅱ评分、复苏后有无肌阵李或抽搐、复苏后血pH值及复苏后D-二聚体指标是影响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基本指标.
作者:丁旻珺;谢娟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参附注射液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20例.麻醉维持分别采用参附注射液加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A组)和单纯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B组).麻醉中监测2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并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前1 min(T2)、气管插管后1 min(T3)、切皮后1 min(T4)、手术探查(T5)、手术结束(T6)采血测定血浆皮质醇(Cor)、血糖(BG)和IL-6水平.结果:B组T2、T3和T5点平均动脉压低于A组(P<0.05).血浆Cor、BG变化,B组T4和T5时点显著高于A组(P<0.05).血清IL-6变化,B组T5时点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机体应激反应.
作者:杨威;黄玫洁;许德奖;赵国栋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中年人主观性耳鸣的疗效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中年单侧主观性耳鸣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口服甲钴胺1个月,每日3次,每次0.5 mg;试验组口服甲钴胺同期行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1次/4 d,治疗4~6次;应用焦虑自测量表和耳鸣严重程度评估量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试验组平均焦虑心理评分分别为(58.42±3.56)和(40.32±2.89)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愈10例(21%),总体有效36例(75%).对照组治愈0例,总体有效12例(2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中年主观性耳鸣安全有效.
作者:李娟红;李长青;程斌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采用鼻空肠管进行幽门后喂养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ICU内62例危重症患者,其中32例采用空肠内留置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为研究组,30例行常规胃内留置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为对照组,时两组患者在肠内营养治疗过程中,胃潴留、食物反流、恶心、腹泻、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住ICU时间及患者的营养状况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并发症和病死率方面:胃潴留、食物反流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患者恶心的发生率、住ICU时间、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状况指标方面: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血清尿素氮水平,研究组治疗3及7 d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治疗3及7 d后,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鼻空肠管进行幽门后喂养是危重症患者安全、并发症少、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法.
作者:赵展庆;王俊娜;游锦燕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收住我院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测定入院时(0 h)及入院后6、12、24和72 h血乳酸水平,同时记录血氧分压,并进行APACHE Ⅱ评分.分析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APACHE Ⅱ评分和28 d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共6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纳入本研究.28 d病死率为67.2%.死亡组患者0、6、12、24和72 h血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所有患者入院时乳酸与APACHE Ⅱ评分显著相关(P<0.05),与血氧分压无相关性(P>0.05).46例患者入院时血乳酸>2.5mmol/L,随着12 h血乳酸清除率增加,患者的病死率降低(P<0.05),存活组6、12、24 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P<0.01,P<0.05).6 h乳酸清除率≥20.0%者,其病死率较<20.0%的患者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血乳酸值、6 h乳酸清除率及12 h乳酸清除率均为独立预后评估指标之一.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持续高乳酸血症提示预后不良,24 h血乳酸值、6 h乳酸清除率及12 h乳酸清除率可作为预后评价的指标之一.
作者:祝小梅;冯辉斌;邵碧波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总结单一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90例上尿路结石均采用单通道PCNL结合不同碎石器治疗,鹿角形肾结石者联合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结石大小1.0 cm×0.8cm~3.5 cm×6.2 cm,平均1.7 cm×4.1 cm.结果:90例均一期碎石、取石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平均出血量30 mL(10~100 mL),结石清除率为93.3%(84/90);6例残余结石均为鹿角形结石,主要集中于与通道平行的肾后组盏,少部分位于肾中盏,于术后1~2周行二期碎石术,平均手术时间50 min,结石总清除率为95.6%(86/90).4例术后仍有少量结石残留,结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随访3个月,结石清除2例.结论:单通道经皮肾镜下多种碎石术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可有效提高结石清除率,减少创伤及并发症.
作者:刘士贵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鼻腔扩容技术治疗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40例中度OSAHS患者,纤维鼻咽镜和上气道三维重建技术确定阻塞位置为鼻、鼻咽和腭咽平面,于内镜下鼻腔扩容治疗鼻腔病变,术后2个月行主观ESS评分及复查多导睡眠监测各项指标.结果:所有患者鼾声指数及ES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ESS评分从(14.65±6.19)下降到(5.35±3.15);鼾声指数从(185.63±90.58)次/h降至(82.73±41.56)次/h,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低血氧饱和度(LsaO2)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鼻腔扩容术可以改善患者主观症状及鼾声指数,但不能改善OSAHS患者的AHI及LsaO2水平,说明对于中重度OSAHS患者仍需行口咽部手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叶锦华;黄建华;盖锡球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金标法和ELISA在检测脐血HBsA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8例脐血血清同时应用金标法和ELISA(一步法)测定HBsAg,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Kappa分析,两种测定方法具有一致性,但一致性不是很强.用ELISA两步法对结果不一致标本进行复核,经判读都为阳性(有1例为污染,两步法仍为阴性).结论:建议脐血测定HBsAg应用ELISA两步法.
作者:葛高霞;张晓洁;邱胜丰;黎青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尿液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肾积水患儿诊断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选取50例单侧UPJO患儿,均经B超、静脉尿路造影(IVU)或磁共振水成像(MRU)等检查证实,并排除其他泌尿系统疾病,列为研究组;选取40例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患儿,列为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均在术前留取膀胱尿液标本.并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尿液ET-1,同时测定尿肌酐(Cr).结果:研究组尿ET-1/Cr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ET-1 845pg/mmol Cr为诊断界值,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90%,总准确率为82.5%.结论:尿液ET-1作为一个有效的生物学标志物,具有敏感、特异、方便、非侵入性等优点,在先天性肾积水患儿的尿生物学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伏雯;夏慧敏;刘国昌;温英泉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所承受的负担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对149名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有轻度照顾负担(ZBI为34.48±14.76),其所承受的负担与社会支持和能否承受医疗费用呈负相关、与照顾者的年龄成正相关(P<0.01).此外,照顾者负担还与照顾者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知、与患者的关系和有无躯体疾病相关(P<0.05).结论:应重视精神病对照顾者造成的负担,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减轻家属照顾者的负担,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赵春阳;周英;林建葵;潘胜茂;任雅欣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比较分析菌阳肺结核与菌阴肺结核、肺结核与肺外结核患者的血清蛋白质谱,从蛋白质组学层面了解不同结核病患者群血清蛋白质谱的特征,为结核病诊断标志物的筛选提供指导.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蛋白质芯片系统,采用弱阳离子交换蛋白质芯片(WCX)对54例菌阳肺结核、45例菌阴肺结核、18例肺外结核患者的血清蛋白质进行检测;应用ClinProTools分析软件依据各蛋白质的质谱峰面积计算相对强度表示该血清蛋白质的丰度,采用t检验(对Anderson-Darling检验P>0.05的正态分布者)或Wilcoxon检验(对Anderson-Darling检验P<0.05的非正态分布者)分析比较茵阳肺结核与茵阴肺结核、肺结核与肺外结核患者各血清蛋白质的平均丰度.结果:(1)在3种不同结核病患者人群中均捕获到102种相对分子质量在1 011.41~9 435.07的不同血清蛋白质,经Anderson-Dading检验,在菌阳肺结核、菌阴肺结核、肺外结核患者人群中分别有31、23和29种血清蛋白质呈正态分布.(2)正态分布的血清蛋白质在不同结核病患者人群间其水平未见显著差异.(3)非正态分布的血清蛋白质:在菌阳肺结核与菌阴肺结核患者人群间其水平未见显著差异;在肺结核与肺外结核患者人群间发现1个差异血清蛋白质(P=0.025 1),其相对分子质量为5 753.76,在肺结核与肺外结核患者人群血清中的平均丰度分别为15.42±4.86和28.29±14.08.结论:不同结核病患者群的血清蛋白质谱具有同质性,为普遍适用性结核病血清学诊断标志物的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黄业伦;刘玉美;谭守勇;刘健雄;李昕洁;罗强生;曹翌明;刘志辉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增加胸5节段交感干切断能否提高胸3-4交感切除术对足多汗的缓解率.方法:回顾分析比较本单位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间,行针形胸腔镜下胸3-4交感干切除术(T3-4)和胸3-4交感干切除+胸5切断术(T3-4/5)的手足多汗症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共计239例患者符合条件,A组(T3-4)155例,B组(T3-4/5)84例,B组失访2例.全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术后手多汗均得到缓解.137例(57.8%)患者术后足汗消失或得到缓解,其中B组55例(67.1%),A组82例(52.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两组患者术后代偿性多汗发生率分别为40.0%(A组)和36.6%(B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增加T5切断可以提高(T3-4)交感切除术对足多汗的缓解率而不增加并发症率,(T3-4/5)交感切除术尤其适合手足多汗症患者.
作者:黄邵洪;覃杰;廖洪映;李昀;张健;蔡松旺;陈惠国;王翠苹;吴伟彬;谷力加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男性人群肺结核病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166例男性初治涂阳肺结核病患者作为病例组,每个病例选取1名与患者同性别、年龄相近(≤3岁)的涂阳病例密切接触者(排除结核病)作为对照.由经培训的调查人员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将所获得的数据双录入,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首先采用配对x2检验、配对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筛选出13个变量与男性肺结核发病有关联,经多因素分析得出9个变量与男性肺结核发病有关联.其中低收入、承担家庭经济主要责任、吸烟、过量饮酒、生活事件总刺激量、消极应对是肺结核危险因素,其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4.506(1.949~10.415)、21.449(4.693~98.030)、2.553(1.223~5.331)、4.633(0.958~22.413)、1.023(0.996~1.052)、1.115(1.031~1.205),而居室通风、婚姻和客观支持是肺结核保护因素,其OR和95%CI分别为0.062(0.017~0.233)、0.157(0.065~0.380)、0.892(0.786~1.012).结论:个人低收入、在家庭经济中承担主要责任、吸烟、过量饮酒、生活事件刺激量大和消极应对是男性肺结核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家居通风、婚姻和客观支持可降低男性发生肺结核的风险.
作者:何志青;胡贵方;资青兰;唐惠红;龚芳;罗强生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在线血容量监测(BVM)对评估血液透析患者干体重及降低透析中低血容量症状发生率的临床应用.方法:监测30例受试者在常规透析、普通调整透析及BVM调整透析不同阶段的相对血容量变化、低血容量症状的发生率、透后血管再充盈情况.结果:常规透析、普通调整干体重、生物反馈BVM调整透析阶段干体重分别为(58.90±7.72)、(54.63±6.78)、(53.91±7.96)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阶段的低血容量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7.33%、34.85%和22.89%,BVM调节透析阶段的发生率较前两者低(P<0.05);三阶段的停止超滤后10 min的相对血容量变化分别为1.68±1.13、1.57±1.20和1.25±1.38,BVM调整透析阶段较常规透析阶段更低(P<0.05).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率、脱水率与透后血管再充盈呈正相关.结论:BVM调整透析有助于正确评估干体重,降低透析中低血容量症状的发生率.监测透后再充盈情况有利于干体重的评估.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心血管代偿能力.
作者:黎晓磊;陈红;孔耀中;黄英伟;邵咏红;肖观清;林敏娃;黄雪芳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灌注状况对左心功能和结构改变的长期影响.方法:43例AMI患者急诊PCI术后1周内行实时心肌声学造影(MCE),根据造影剂充盈强度分为灌注正常(14例)、灌注稀疏(18例)、灌注缺损(11例)组.随访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比较组间及组内不同时段LVEF、LVIDD的变化.结果:术后1周时,灌注缺损组LVEF明显低于另两组(P<0.05),LVIDD 3组间无明显差异;而术后6个月、12个月时,灌注缺损组LVIDD明显大于另外两组(P<0.05).与术后1周比较,灌注缺损组LVEF术后12个月时明显下降(P<0.05),LVIDD术后6个月、12个月时明显增大(P<0.05).结论:AMI患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较差时,其左心收缩功能减弱、左室内径变大;早期行MCE检测有利于对其长期左心收缩功能改变及左室重构的评估.
作者:汤裕华;钱建芬;林银康;周霖珺 刊期: 2012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