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侧卧位与单肺通气对老年人每搏量变异与脉压变异值的影响

李凤仙;徐世元;刘辉;许睿;雷洪伊

关键词:食管肿瘤, 单肺通气, 侧卧位, 每搏量变异, 脉压变异, 老年
摘要:目的:观测老年食管癌患者侧卧位与单肺通气(OLV)对每搏量变异(SVV)与脉压变异(PPV)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6例,年龄65 ~ 82岁,ASAⅠ~Ⅱ级.围术期使用PiCCOTM plus系统监测SVV、PPV,观测双肺通气下侧卧位前(T1)、侧卧位后15 min(T2)与OLV 15 min后(T3)SVV、PPV的变化.结果:与T1时点比较,SVV于T2及T3时点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V均数虽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食管癌患者手术麻醉中,胸膜腔闭合状态下,由仰卧位、双肺通气改换为侧卧位、OLV时,SVV较PPV波动大,可能影响其作为容量治疗效果指标的临床意义.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沙利度胺联合佳支持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重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比较沙利度胺联合佳支持治疗和佳支持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重变化和生存质量的影响,评价沙利度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每日睡前口服沙利度胺1次,剂量l50 mg,同时接受佳支持治疗.对照组23例接受佳支持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体重增加情况及KPS评分.治疗后2个月评价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个月体重增加、KPS评分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口干,嗜睡,便秘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可增加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体重及改善其KPS评分,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陈声池;邹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结肠癌VEGF、p53和CerbB-2蛋白联合表达与肝肺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VEGF、p53和CerbB-2蛋白表达与肝肺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联合检测100例结肠腺癌组织中VEGF、p53和CerbB-2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计算100例结肠癌发生肝肺转移的病例数.首先将1个蛋白表达阳性与阴性时患者肝、肺转移率进行比较.其次把2个和3个蛋白表达阳性患者分为A组,2个和3个蛋白表达阴性患者分为B组,将A组与B组患者的肝、肺转移率进行比较.结果:结肠癌中VEGF、p53和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2.0%、74.0%和36.0%.VEGF、p53和CerbB-2单个蛋白阳性表达者肝转移率分别是51.6% 、45.9%和72.2%;肺转移率分别是25.8%、24.3%和33.3%,均高于VEGF、p53和CerbB-2单个蛋白阴性表达者肝、肺转移率(P<0.01).A组患者肝、肺转移率为52.4%和31.0%,比B组患者的肝、肺转移率22.4%和8.6%明显增高(P<0.01).结论:VEGF、p53和CerbB-2蛋白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与结肠癌肝肺转移密切相关,可能与3种蛋白协同作用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及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丁晖;潘运龙;覃莉;施宏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血清sCD163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单核巨噬细胞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sCD163)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92例T2DM患者,其中T2DM伴大血管病变者53例(大血管病变组)、T2DM无大血管病变者39例(单纯糖尿病组).另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组受检者血清sCD163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大血管病变组血清sCD163、hs-CRP水平及IM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均P<0.05),而单纯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 (P<0.05);血清sCD163水平与hs-CRP浓度、IM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41,r=0.793,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D163水平是影响T2DM患者IMT值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sCD163水平与T2DM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T2DM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和随访指标.

    作者:陈秀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趋化因子受体4在肾上腺皮质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在肾上腺皮质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肾上腺疾病标本(肾上腺皮质腺癌15例,皮质醇瘤16例,醛固酮瘤14例,肾上腺皮质增生11例,正常肾上腺皮质2例)中CXCR4的表达;免疫化学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肾上腺皮质腺癌细胞系(SW-13)中CXCR4的表达;将SW-13细胞注射至裸鼠体内,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待皮下成瘤后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瘤体组织CXCR4的表达.结果:肾上腺皮质腺癌标本中CXCR4表达阳性率为93.3%,远远高于在皮质醇瘤(25.0%)、醛固酮瘤(14.3%)、肾上腺皮质增生(阴性)以及正常肾上腺组织(阴性)中的表达水平.SW-13细胞系CXCR4阳性率为(61.35 ± 0.92)%,皮下移植瘤CXCR4的表达率为(71.39 ± 3.60)%.结论:CXCR4与肾上腺皮质腺癌有密切关系,可为肾上腺皮质腺癌以及其他肾上腺疾病的诊断提供新思路.

    作者:罗佐杰;蒋莉;邝晓聪;梁杏欢;秦映芬;卢德成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心肌细胞分化发育中细胞周期的生物学调控

    传统认为,成体心肌组织与心肌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组织结构和细胞类型,心肌细胞分化发育中涉及复杂的网络式的调节系统.心肌细胞在胎儿期的分化中,细胞经历了DNA的合成和无有丝分裂的核分裂,从而使成体心肌细胞具有双细胞核.当出现心肌细胞肥大或心肌细胞数量进一步增加的信号时,成体心肌细胞不能再进入细胞周期,因此,心肌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使心肌细胞表现出三种主要的发育特征形式,即增生、双核和肥大.

    作者:杜赵康;寸向农;杨开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盐酸洛拉曲克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目的: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盐酸洛拉曲克为模型药物,优化实验条件,制备较为理想的壳聚糖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特性及体外抑瘤效应.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负载洛拉曲克的壳聚糖纳米粒(NLTX-CS NPs),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粒径大小及分布,在磷酸盐缓冲液(PBS,pH 7.4)中对NLTX-CS NPs进行体外缓释研究,通过MTT法测定NLTX-CS NPs对鼻咽癌细胞株的增殖抑制率.结果:壳聚糖/盐酸洛拉曲克的质量比为6∶1的载药纳米粒为类圆形,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平均粒径为232 nm,载药率为(19.17 ± 0.35)%,包封率为(63.56 ± 0.25)%,体外对CNE-1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结论:NLTX-CS NPs制备工艺简单,在体外显示了其较好的缓释性能,可以弥补盐酸洛拉曲克在体内半衰期较短的缺点.

    作者:李晶;汪森明;胡丽娟;胡喜钢;曹漫明;张积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距骨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距骨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2003-2008年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距骨骨折患者37例,男32例,女5例;年龄平均34.7岁(16 ~ 59岁);距骨体骨折22例,距骨颈骨折15例.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手术疗效.应用Logistic回归法对手术时机、骨折部位、开放与否、骨折粉碎程度、骨折复位情况及是否合并距骨周围骨折因素进行分析,观察这些因素与手术疗效的相关性.结果:平均随访4.1年(2 ~ 7年),术后优良率为54%.距骨坏死率与骨折的开放性、粉碎程度及骨折复位不良呈正相关性(P<0.05);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与骨折部位、是否合并距骨周围骨折及复位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骨折愈合不良率与骨折复位不良及骨折部位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距骨骨折本身创伤特点对术后疗效有一定影响.手术时良好的复位和内固定,有助于距骨骨折术后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波;杨惠林;王根林;陈康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总结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病(MB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MM患者MBD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MBD分级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BD分级与治疗疗效的关系.结果:(1)73例患者中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53例(72.6%);(2)73例患者根据X线片检查进行MBD分级:0级10例(13.7%),1级2例(2.7%),2级7例(9.6%),3级24例(32.9%),4级30例(41.1%).(3)MBD 2 ~ 4级患者的ECOG评分、骨髓浆细胞比例、高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0 ~ 1级患者(P值均< 0.05),而4级患者的ECOG评分、骨髓浆细胞比例、高钙血症发生率高于2 ~ 3级患者(P值均< 0.05).不同类型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IgG型以及轻链型出现溶骨性病变的患者要多于IgA型(P值均< 0.05).(4)不同MBD分级患者诱导治疗反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结论:骨骼疼痛及溶骨性损害在我国MM患者中的发生率高,利用影像学进行MBD分级显示发生溶骨性损害(2 ~ 4级)的患者中反应MM肿瘤负荷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多种指标明显高于未发生溶骨性损害的患者(0 ~ 1级),同时类型为IgG或轻链型的患者容易出现溶骨性病变.

    作者:郭文坚;董爱淑;姚荣欣;何牧卿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免疫营养支持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进展

    一般而言,患者术后会发生急性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受损.由于患者术后摄入量达不到正常值,机体很快就会出现营养素缺乏,从而增加感染性并发症、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的风险.临床试验证实,手术患者接受免疫营养支持能够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但对病死率无明显影响[1].

    作者:李红春;夏照华;宁新忠;王海江;蒋可松;余卫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先天性桡骨头脱位1例

    患者男,15岁.右肘关节疼痛、活动受限1个月就诊.1个月前扭伤右肘部,在当地医院手法治疗,活动受限未见明显改善,近5 d疼痛加重.查体: 右肘屈曲、前臂旋前位,肘关节肿胀,肘外侧压痛,肘关节屈140°,伸-30°,旋前90°,旋后-30°,远端血运、感觉、运动正常.

    作者:黄峰;丛永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糖尿病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中医饮食护理的方法和措施.方法:通过对我院糖尿病患者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糖尿病中医饮食护理工作现状,分析和探讨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途径和方案.结果: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程度、文化程度、依从性以及医护人员专科知识掌握程度均可影响中医饮食护理效果.结论:临床上可通过加强个体化、针对性的专科宣教以及护理人员自身培训的措施提高糖尿病中医饮食护理质量.

    作者:石彩霞;方坤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PD-L1和PD-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D-L1和PD-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7例NSCLC标本,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SCLC中PD-L1和PD-1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PD-L1在癌细胞及癌间质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8.93%(23/47)和61.70%(29/47),两者表达水平与肿瘤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0.05).PD-1 蛋白主要定位在癌间质淋巴细胞,PD-1 + 淋巴细胞数量与PD-L1蛋白在癌细胞及癌间质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PD-L1与NSCLC分期、淋巴结转移、PD-1阳性淋巴细胞及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马薇;罗殿中;陈源;党裔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儿童患者中的EB 病毒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EB病毒(EBV)在儿童患者中的流行趋势和季节流行特点.方法:2005-2009年,对医院儿科住院患者取咽拭子,检测咽拭子中EBV-DNA,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检测患儿13 429例,阳性例数为2 003例,总感染率为14.9%;从2005年至2009年,儿童患者的EBV感染率由21.3%下降到12.2%,呈下降趋势;(2)按月统计,4月和10月EBV在儿童患者的感染率高,7月和8月感染率低;(3)EBV在男女儿童患者的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3岁、4 ~ 6岁、7 ~ 9岁、10 ~ 15岁四个年龄组中,4 ~ 6岁年龄组EBV感染率高,但≤3岁年龄组感染人数多,占总感染人数的67.3%,感染的病症主要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占49.4%.结论:EBV在武汉地区儿童患者的感染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为儿童患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流行呈季节变化,4月和10月感染率较高,7月和8月感染率较低,主要以3岁以下儿童感染为主.

    作者:胡兴文;王维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不同剂量瑞芬太尼TCI-喉罩预防高血压患者拔管反应的比较

    目的:评价患者麻醉苏醒过程中不同剂量瑞芬太尼TCI-喉罩预防高血压患者拔管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Ⅲ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高血压病3级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n=30),A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1 ng/mL、B组2 ng/mL和C组3 ng/mL.麻醉诱导后,3组均以芬太尼、顺式阿曲库胺、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维持脑电双频指数40 ~ 50.术毕调整瑞芬太尼浓度至各组设定的血浆浓度,连续监测患者ECGⅡ、SpO2和IBP,记录患者术前(T0)、术毕即刻(T1)、拔管前(T2)、拔管后即刻(T3)和拔管后2 min(T4)5个时间点HR、IBP、SpO2,同时观察和记录拔罩后7 min内患者有无呼吸抑制和大Ramesay镇静评分.结果:与A组比较,B、C两组T2、T3和T4时HR和IBP明显较低,血流动力学较为安全稳定,与术前基础值相比波动幅度小于20%,SBP平均波动幅度分别为14%和12%,DBP为9%和8%(P<0.05),B、C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中C组Ramesay评分和呼吸抑制发生率(23.4%)高(P<0.05),A、B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浓度2 ng/mL瑞芬太尼TCI-喉罩既可有效预防高血压患者麻醉恢复期的拔管反应,又不至使患者过度镇静,降低了高血压患者拔管风险.

    作者:艾青;胡毅平;张兆平;胡春晓;李筱;黄东晓;顾美蓉;杨勇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Ⅲ型主动脉夹层疾病的发病特点及治疗分析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疾病(DeBakeyⅢ型)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降低误诊率和患者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2002年1月至2010年10月连续收治的768例主动脉夹层(DeBakeyⅢ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其中突发胸背部撕裂样疼痛为常见(62.9%),约6.8%的患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全程主动脉CT检查在主动脉夹层的确诊与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在减少住院病死率方面,腔内修复术较保守治疗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在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中起重要作用.结论:对突发胸背部撕裂样疼痛患者及时行主动脉CT、D-二聚体等检查,早期确诊,尽早控制血压、心率,腔内修复术可以降低患者住院病死率,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作者:王慧勇;罗建方;刘媛;黄文晖;薛凌;谢年谨;何鹏程;陈纪言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双相障碍复发患者服药依从性分析及心理干预

    目的:通过对双相障碍复发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方法:对40例因复发再次住院双相障碍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分析,并进行为期4周、分为三个阶段的心理干预.结果:经过药物治疗及心理干预,患者服药依从性从2.5%提高到80%.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能提高双相障碍复发患者服药依从性,有效降低复发率.

    作者:邓艳芳;张静辉;罗洪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血红素加氧酶-1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胸主动脉和肺动脉反应性作用的比较

    目的:比较改变血红素加氧酶-1(HO-1)水平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胸主动脉和肺动脉血管舒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内毒素模型组(LPS 4 mg/kg,腹腔注射).应用RT-PCR技术检测血管HO-1 mRNA表达;应用血管张力检测技术检测各组主动脉和肺动脉血管环在HO-1抑制剂和诱导剂孵育前后反应性变化.结果:内毒素组胸主动脉与肺动脉的HO-1 mRNA均明显增高.HO-1抑制剂预孵育后,内毒素组胸主动脉对苯肾上腺素(PE)的收缩反应较孵育前提高了31.42%(P<0.01),但对乙酰胆碱的舒张反应无显著变化;内毒素组肺动脉对PE的收缩值亦增加(P<0.01).HO-1诱导剂预孵育后,内毒素组胸主动脉收缩性较孵育前显著下降,肺动脉收缩性较孵育前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O-1对内毒素血症胸主动脉和肺动脉的舒缩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

    作者:邢邯英;王蓓;黄黛;张冬会;野战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食管癌术后胸主动脉瘘的治疗经验

    随着吻合器、闭合器、直线切割器、医用OB胶等医疗器械及材料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食管癌术后发生食管、胃-胸主动脉瘘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该并发症发病急,进展快,如不实行积极有效的处理,往往短期内即造成患者的死亡.本文总结了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1998-2010年抢救的6例食管癌术后发生胸主动脉瘘的病例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恩五;曾茜;曾伟生;乔贵宾;张卓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会阴部带状疱疹合并排尿排便困难1例

    患者男,20岁.因右侧臀部及会阴部疼痛2 d,出现红斑、水疱1 d就诊.2 d前右侧臀部及会阴部出现烧灼感及针刺样疼痛,随后右侧臀裂部及会阴、阴囊、阴茎皮肤出现红斑、集簇性水疱.3 h前出现排尿、排便困难,表现为排尿排便费力,等待时间长,但能自主排出大小便,下腹无明显胀痛.患者发病1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既往身体健康,无膀胱炎、前列腺炎及便秘等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作者:张永强;汤予锋;尹继平;魏启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儿童非癫痫性发作与癫痫、难治性癫痫的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容易误诊为癫痫的儿童非癫痫性发作的特点、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通过完善病史、干预发作、家庭录像、视频脑电图、采用2001年ILAE癫痫发作分类等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间12例院外诊断癫痫、难治性癫痫儿童的病情重新评估.结果:排除头痛性癫痫而诊断偏头痛3例,心因性发作2例,睡眠障碍1例,癫痫同患睡眠障碍1例,非癫痫性发作3例,抽动症2例.影响诊断的因素为发作间期异常脑电图和既往惊厥病史.停用抗癫痫药物9例,减药1例,阻止上药2例.给予相应诊疗后家长及年长儿心理负担明显减轻.结论:完善病史、干预发作、家庭录像、视频脑电图等方法对鉴别儿童非癫痫性发作有效.应重视新的癫痫发作类型分类.

    作者:李树华;庞保东;曹丽华;刘寅;董琰;吴家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