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胚胎早期心脏发育中 Bax、Bcl-2及 NF-κB的表达及对心肌细胞分化的调控

杨开明;王勇;杜赵康

关键词:细胞分化, Bax, Bcl-2, NF-κB
摘要:目的:研究Bax (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cl-2(B-cell lymphoma-2)蛋白及 NF-κB(nuclear factor-kappa B)在胚胎心脏发育中对心肌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取大鼠妊娠 8.5 ~ 14.5 d(E8.5 ~ E14.5) 胚胎 30 只通过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SABC 法观察大鼠早期胚胎心脏的发育过程以及 Bax、Bcl-2 蛋白及 NF-κB在胚胎心脏的表达.结果:大鼠早期胚胎心脏发育中,E8.5,原始心管形成,未见 Bax 蛋白及 NF-κB 阳性反应,但 Bcl-2 呈阳性表达E10.5,心房、心室形成,心肌细胞开始表达 Bax、Bcl-2 及 NF-κB,一直持续表达至E14.5.结论:Bax、Bcl-2 及 NF-κB在心脏早期发育中可能通过凋亡来调控心肌细胞的分化.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儿茶素对脑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初探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初步研究儿茶素对脑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诱导凋亡的机制.方法:选取8个不同梯度浓度的儿茶素进行甲基噻唑蓝(MTT)实验,观察儿茶素的半致死浓度;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台盼蓝拒染法及Hoechst33342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儿茶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儿茶素对U251细胞的半抑制浓度为62.25 μg/mL,儿茶素作用后U251细胞出现凋亡小体,阻滞于S期,Hoechst33342检测表明细胞凋亡明显.结论:儿茶素明显抑制U251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于S期.儿茶素具有开发为治疗脑胶质瘤药物的可能性.

    作者:梁丽琴;金刚;党建章;代建国;陈卫平;张燕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总结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病(MB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MM患者MBD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MBD分级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BD分级与治疗疗效的关系.结果:(1)73例患者中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53例(72.6%);(2)73例患者根据X线片检查进行MBD分级:0级10例(13.7%),1级2例(2.7%),2级7例(9.6%),3级24例(32.9%),4级30例(41.1%).(3)MBD 2 ~ 4级患者的ECOG评分、骨髓浆细胞比例、高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0 ~ 1级患者(P值均< 0.05),而4级患者的ECOG评分、骨髓浆细胞比例、高钙血症发生率高于2 ~ 3级患者(P值均< 0.05).不同类型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IgG型以及轻链型出现溶骨性病变的患者要多于IgA型(P值均< 0.05).(4)不同MBD分级患者诱导治疗反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结论:骨骼疼痛及溶骨性损害在我国MM患者中的发生率高,利用影像学进行MBD分级显示发生溶骨性损害(2 ~ 4级)的患者中反应MM肿瘤负荷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多种指标明显高于未发生溶骨性损害的患者(0 ~ 1级),同时类型为IgG或轻链型的患者容易出现溶骨性病变.

    作者:郭文坚;董爱淑;姚荣欣;何牧卿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RAEB 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DDP10异常表达的研究

    目的:检测难治性贫血伴幼稚细胞增多(RAEB)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二肽基肽酶10(DDP10) mRNA的转录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对照、急性髓性白血病及RAEB型MDS患者外周血细胞DDP10 mRNA的表达量;采集RAEB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并随访其生存时间资料,分析两者与DDP10表达的相关性.结果:RAEB患者外周血DDP10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初诊白血病患者(P<0.05),正常对照组与白血病患者之间DDP10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RAEB患者总生存时间及外周血细胞数量与外周血DDP10表达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DDP10在RAEB型MDS患者外周血中的异常高表达,提示DDP10是RAEB的一个特异性标志,但其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及生存时间无关.

    作者:钟立业;耿素霞;杜欣;郑海涛;吴穗晶;李扬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及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MP-140、PAC-1以及血小板参数PLT、MPV、PDW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45 例脑梗死患者GMP-140和PAC-1的表达,同时应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对血小板参数进行测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GMP-140、PAC-1 、MPV和PDW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组和正常对照组,恢复期组GMP-140、PAC-1仍高于正常对照组;脑梗死并高血压组患者与单纯性脑梗死组患者相比,GMP-140、PAC-1、MPV和PDW水平增高;GMP-140、PAC-1与MPV、PDW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GMP-140、PAC-1表达之间显著正相关.结论:血小板活化在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高血压病能促进体内血小板活化和表达;GMP-140、PAC-1表达与血小板参数密切相关,都可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指标.

    作者:刘远智;黄春秀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survivin及其剪接变异体survivin-2B和survivin-ΔEx3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survivin及其剪接变异体survivin-2B和survivin-ΔEx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癌旁和正常膀胱组织survivin、survivin-2B和survivin-ΔEx3表达.结果:Survivin、survivin-2B和survivin-ΔEx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均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升高,survivin和survivin-ΔEx3表达升高(P<0.05),且两者正相关(0<r<1,P<0.05);而survivin-2B的表达则降低(P<0.05).结论:Survivin、survivin-2B和survivin-ΔEx3可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不同作用,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郭凯;刘春晓;郑少波;徐亚文;许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慢性硬膜外血肿骨化11年1例

    患者男,31岁,约11年前有头部外伤史,未行CT检查.10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左侧阵发性头痛,情绪激动后易出现,为轻度跳痛,持续数小时至数天,自行缓解,无发热、恶心、呕吐,无视力减退,复视,眩晕耳鸣,无瘫痪失语,1个月前头痛加重,疼痛发作时间延长,疼痛剧烈.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好,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

    作者:钱晟;程新富;谭宗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 或) 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20世纪80年代,质子泵抑制剂(PPI)的应用给GERD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随着PPI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发现部分患者经PPI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或不能彻底缓解,难治性GERD因此而生.目前对于难治性GERD缺乏统一的认识,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除缺乏客观的诊断标准外,还存在对于难治性GERD含义的理解不统一、功能性烧心的定位以及患者依从性等问题;而对于该病的治疗各学者也有着不同的认识,综述如下.

    作者:王高峰;朱生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颅内非典型室管膜瘤MRI表现与病理的对照研究

    目的:分析颅内非典型室管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学特征之间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学证实的颅内非典型室管膜瘤的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完全实性型3例,边界较清楚,平扫信号与脑灰质相似,增强扫描呈不均匀中度强化,瘤周无水肿;(2)部分实性型7例,边界欠清有浅分叶,平扫囊性部分信号类似脑脊液,实性部分呈混杂的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瘤周无水肿,瘤内均有出血;(3)大囊型4例,病灶体积较大且呈偏心性生长,平扫囊性部分信号类似脑脊液,实性部分及囊壁类似于脑灰质,增强呈不均匀中度强化,瘤周均有水肿;(4)完全实性型及大囊型病理结果均为WHO Ⅱ级,部分实性型均为WHO Ⅲ级.结论:颅内非典型室管膜瘤常表现为完全实性、部分实性及大囊性3种类型,且具有较特异性MRI表现,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示病理的类型.

    作者:朱晓军;许乙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犬体外腹主动脉末端阻断再灌注损伤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观察正常犬行体外腹主动脉末端阻断缺血再灌注损伤指标变化,为在急救时临时阻断腹主动脉控制出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犬麻醉后气管插管.自制体外腹主动脉阻断装置将腹主动脉远段向脊椎椎体挤压至血流完全阻断,阻断时间30 min.分别于腹主动脉阻断前、阻断后30 min及开放阻断后即刻、开放阻断后30、120、240 min各时间点由前肢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浆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动脉开放即刻、30、120 min血清SOD活力下降,与阻断前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动脉开放30、120 min血清MDA值升高,与阻断前基础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犬体外腹主动脉末端阻断30 min,动脉开放后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局限在短时间可恢复的程度.

    作者:武钢;肖利民;杨庆永;鲍光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359例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胆道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开展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 359例临床资料.结果:1 321例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38例,胆囊动脉出血23例,腹腔粘连3例,术中发现胆囊恶变1例,胆瘘4例,胆道损伤7例.结论:清晰认识胆道的解剖及变异、严格掌握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指征及具备腔镜外科丰富经验的外科大夫是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白浪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留置针与头皮针预防化疗药外渗的效果比较

    肿瘤化疗患者,由于肿瘤治疗的长期性与化学药物的特殊性,均应采用中心静脉输注,以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和避免化疗药对外周血管的损害,规避护理风险,提高工作效率[1].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基层医院,患者在治疗间歇时需定时换膜、冲管.乡村医生无这方面的培训,患者需回院维护管路,患者及家属怕麻烦以及考虑经济因素等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化疗患者拒绝行中心静脉置管.所以只能采用外周静脉,使用F4留置针或头皮针进行静脉穿刺.临床工作中因F4留置针较头皮针费用高,留置时间受到化疗药的限制,因此使用头皮针的占绝大部分.但是这样做,却没有考虑到潜在的护理风险,以及化疗药一旦外渗后可能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因此对2009年7-12月于我科住院拒绝采用中心静脉置管需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F4留置针或头皮针两种穿刺工具输注化疗药,预防化疗药物外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立静;刘俊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儿童患者中的EB 病毒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EB病毒(EBV)在儿童患者中的流行趋势和季节流行特点.方法:2005-2009年,对医院儿科住院患者取咽拭子,检测咽拭子中EBV-DNA,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检测患儿13 429例,阳性例数为2 003例,总感染率为14.9%;从2005年至2009年,儿童患者的EBV感染率由21.3%下降到12.2%,呈下降趋势;(2)按月统计,4月和10月EBV在儿童患者的感染率高,7月和8月感染率低;(3)EBV在男女儿童患者的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3岁、4 ~ 6岁、7 ~ 9岁、10 ~ 15岁四个年龄组中,4 ~ 6岁年龄组EBV感染率高,但≤3岁年龄组感染人数多,占总感染人数的67.3%,感染的病症主要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占49.4%.结论:EBV在武汉地区儿童患者的感染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为儿童患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流行呈季节变化,4月和10月感染率较高,7月和8月感染率较低,主要以3岁以下儿童感染为主.

    作者:胡兴文;王维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应用精囊镜治疗顽固性血精15例

    目的:探讨应用精囊镜治疗顽固性血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方法:顽固性血精患者15例,平均年龄(44 ± 5.6)岁,均行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3 ~ 6个月仍多次复发.术前均行经直肠B超检查、精囊CT扫描,提示精囊结石10例,临床诊断慢性精囊炎5例,慢性精囊炎合并精囊结石10例.采用F6/7.5硬性输尿管镜作为精囊镜,通过尿道经射精管开口插入精囊腔,在直视下观察精囊.灌注左氧氟沙星溶液,若有结石则采用钬激光碎石.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5 ± 10)min,平均住院时间5 d,随访3 ~ 12个月,1个月后均未再次出现血精.3例术后出现射精疼痛,给予口服抗感染药物,自行缓解.2例术后1周出现附睾炎症状,给予抗感染治疗1周后治愈.无一例出现逆行射精、直肠损伤并发症.结论:应用精囊镜治疗顽固性血精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操作简单,适用于有条件的医院开展.

    作者:石涛;高艳;张小平;张大虎;郭永莲;陈怀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食管入口巨大息肉2例

    患者女,58岁,因咳嗽、恶心时口中吐出大块肿物2年于2009年4月入院.患者2年前咳嗽时发现口内有肉状物吐出,吞咽后消失,未予诊治,症状反复发作,肿物逐渐增大,可将肿物拉出口外.查体:一般情况可,咽喉部检查未见异常.患者用力咳嗽后可见蚯蚓状肿物到达口内并可拉出口外.肿物光滑,如黏膜色泽,上有血管附着.诊断:食管息肉.于全麻下行食管镜检查发现肿物,以异物钳将息肉拉出口腔,以4号线将肿物固定于口角,再次导入食管镜发现粗细基本均匀,蒂部位于食管入口右下壁,以微波探头在肿物蒂部烧灼、切断,将肿物取出,见息肉呈粉红色,光滑,粗细均匀,长约16 m.术后给予抗感染等治疗,术后6 d出院.病理报告为:食管息肉.

    作者:宋任东;林拥军;肖跃华;李爱君;杨凤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异丙酚在第三丁基过氧化氢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应激中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异丙酚对第三丁基过氧化氢(t-BHP)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HUVECs分为对照组、异丙酚组、t-BHP组、异丙酚预处理 + t-BHP组,给予相应处理后,Western blot检测p38 MAPK磷酸化水平变化,RT-PCR检测iNOS、eNOS表达.结果:t-BHP处理后,能显著诱导p38 MAPK磷酸化,激活iNOS、eNOS表达,而异丙酚预处理后能减轻这些变化.结论:异丙酚通过抑制p38 MAPK,减少iNOS、eNOS表达,减轻氧化应激从而起到保护HUVECs的作用.

    作者:王乃田;肖华平;肖金仿;古妙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压力-容积曲线指导个体化保护性单肺通气在开胸术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动态压力-容积曲线设定全身麻醉单肺通气时个体化的潮气量和呼气末正压(PEEP).方法:42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肺叶切除术患者,常规双肺通气30 min后(T0)行单肺通气,按照患者单肺通气即刻动态压力-容积曲线低位拐点对应的压力(PLIP) + 0.196 kPa设定PEEP值,依次按照100%、80%、60%高位拐点对应的容量(VUIP)设定潮气量,分别通气30 min(T1、T2、T3).记录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力学参数,并采集动脉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根据公式计算肺内分流率.结果:T1、T2、T3的PEEP值均为(0.64 ± 0.13)kPa,潮气量分别为(10.1 ± 1.2)mL/kg、(7.2 ± 1.1)mL/kg、(5.6 ± 0.7)mL/kg,与T1相比,T2的气道峰压、气道阻力、分流率降低;动脉氧分压、胸肺顺应性增加;T3的平均动脉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动态压力-容积曲线,80% VUIP联合PLIP +0.196 kPa水平的PEEP有助于改善单肺通气氧合,降低分流,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

    作者:司建洛;苏跃;宋绍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距骨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距骨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2003-2008年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距骨骨折患者37例,男32例,女5例;年龄平均34.7岁(16 ~ 59岁);距骨体骨折22例,距骨颈骨折15例.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手术疗效.应用Logistic回归法对手术时机、骨折部位、开放与否、骨折粉碎程度、骨折复位情况及是否合并距骨周围骨折因素进行分析,观察这些因素与手术疗效的相关性.结果:平均随访4.1年(2 ~ 7年),术后优良率为54%.距骨坏死率与骨折的开放性、粉碎程度及骨折复位不良呈正相关性(P<0.05);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与骨折部位、是否合并距骨周围骨折及复位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骨折愈合不良率与骨折复位不良及骨折部位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距骨骨折本身创伤特点对术后疗效有一定影响.手术时良好的复位和内固定,有助于距骨骨折术后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波;杨惠林;王根林;陈康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微量白蛋白(mAlb)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80例早期DN患者(DN组)、63例无肾病的糖尿病患者(NDN组)和60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血清CysC、β2MG和晨尿中mAlb的含量,并分析比较三者单项、两两联合及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早期DN的诊断效能.结果:早期DN组的血清CysC、β2MG和尿mAlb含量及异常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NDN组(P<0.05);三者诊断DN的灵敏度分别为79.7%、50.6%和75.9%,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灵敏度达89.9%,明显高于任一单项和两两联合检测组合(P<0.05);三项指标诊断早期DN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6、0.832、0.890,以血清CysC优.结论:CysC、β2 MG与mAlb,都是诊断早期DN较敏感的指标;三项指标联合检测能大大提高检测灵敏度,对于监测早期DN的发生和病情发展程度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顺仪;陈慧谊;朱丽梨;刘志伟;何琨仪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MRI 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手术证实的乳腺肿瘤患者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的形态和动态增强表现,绘制它们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及分析早期强化率和强化峰值指标.结果:34例患者,良性肿瘤15例,恶性肿瘤19例.良性肿瘤多边缘光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动态增强曲线中流入型10例,平台型4例,流出型1例.恶性肿瘤多边缘不光整或伴有毛刺,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动态增强曲线中流入型1例,平台型6例,流出型12例.动态增强曲线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4.7%(18/19)、66.7%(10/15)、82.4%(28/34).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模式结合病灶形态学改变,有助于提高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余小忠;方金洲;李岳兴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氧化应激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氧化应激改变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29例(A组)和健康对照者31例(B组),分离各组样本外周血淋巴细胞,检测淋巴细胞内氧化型谷胱甘肽(GSSH)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作外周血淋巴细胞涂片,先以活性氧荧光染液处理涂片,观察荧光强度,继以糖原染色(PAS)计算外周血淋巴细胞阳性率;体外以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分离得到的淋巴细胞并检测其增殖活性.结果:A组淋巴细胞GSSH/GSH为1.69 ± 0.73,B组为1.14 ± 0.6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淋巴细胞PAS阳性率为(31 ± 9)%,B组为(25 ± 7)%,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PHA刺激下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A组为0.61 ± 0.21,B组0.37 ± 0.1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GSSH/GSH比值增高和PAS阳性率较高与细胞内氧化应激有关;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可间接反映淋巴细胞的转化活性.

    作者:朱秀坤;曾令奋;陈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