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煜琳;王惠芳;郑依粒;刘晓晨;胡浩宇;恭迪;张娟;宋歌;王雪强
2001年,在WHO的大力支持下,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th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颁布了“全球医学教育低标准”(global minimum essential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要求医学毕业生除需要具有过硬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外,还需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交流能力、公共卫生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1].GMER的提出反映了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发展方向,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理念,遵循“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价、止于至善”的实践模式[2],要求医疗从业人员具备搜集新信息资料的能力,具有系统陈述归纳问题、文献检索及批判性评价的能力,注重医疗从业者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临床思维的培养,旨在解决错综复杂的医疗问题.《常见疾病康复》课程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故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的思维模式引入该门课程教学中,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卓;郭京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激光穴位及手功能区照射对脑梗死后软瘫期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影响.方法:36例试验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19)和对照组(n=17).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激光照射治疗,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和8周时采用Fug1-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及8周后,治疗FMA-UE、MS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呈上升趋势(P<0.05);治疗4周后两组MBI无明显差异.治疗8周后试验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激光穴位照射及手功能区照射可进一步促进软瘫期脑梗死患者手和上肢功能的恢复.
作者:于惠贤;杨纯生;贾杰;何蕾;武广艳;张冉;胡志伟;陈亚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究不同条件(方向、速度)的外界干扰对健康人上、下肢在预期性姿势调整(APAs)阶段、代偿性姿势调整(CPAs)阶段的调整活动影响.方法:使用无线表面肌电采集13例(6例男性,7例女性)健康青年受到活动平板在前后方向、3种不同速度的位移后,分析相关肌肉在预期性姿势调整(APA)、代偿性姿势调整(CPA)阶段时的活动.结果:①在APA与CPA阶段,胫骨前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臀大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平均积分肌电值在前向外部干扰时显著大于后向(P<0.05).②除不同的速度对三角肌在APA阶段平均积分肌电值没有显著差异之外(P=0.061),干扰速度越快引起的其余6块肌肉平均积分肌肉值显著增大(P<0.05).③仅在“向前中速”与“向后快速”的2种条件下,肱三头肌、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平均积分肌电值在APA阶段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姿势调整中,外部干扰的方向与强度对上、下肢相应肌肉在干扰发生前的预活动及发生后的调整活动均有影响,且前向干扰与越快的干扰速度所引起的姿势调整活动更强烈.
作者:陈昕;王盛;黄犇;朱奕;庄任;王彤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利用时变磁场作用于大脑皮质产生感应电流,改变皮质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的生物刺激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Shifield大学Barker等[1]首次用单脉冲经颅磁刺激(single-puls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sTMS)引起大脑皮质细胞去极化并推荐应用临床以来,其应用领域在逐渐扩大.从诞生到现在的近30年时间里,随着研究的深入,TMS作为一种无创、少痛的新技术已经运用于临床神经学、神经康复学、精神心理学等领域[2].在文献查阅发现,与脑卒中、脑外伤及脊髓病变导致的中枢神经损伤相关的TMS综述较多,但在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报道不多.现将国内外磁刺激治疗周围神经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常见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段强;牟翔;袁华;惠楠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专家预测,颅脑外伤将在2020年成为全球第三大疾病负担,其中高达14%的脑外伤患者经抢救后处于长期昏迷或持续植物状态,且昏迷持续时问与脑外伤昏迷死亡率呈正相关[1-2].因此,对脑外伤昏迷患者进行促醒,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国内外针对昏迷促醒做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特别是神经电刺激的应用加速了昏迷患者的促醒进程.目前涉及昏迷促醒的神经电刺激主要有正中神经电刺激(median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MNES)、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electrical stimulation,SCS)、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和深部脑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等.读者可从本文窥见当前上述神经电刺激在昏迷促醒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作者:冯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被动肌肉牵拉通常被广泛应用于训练或比赛前后,预防损伤、缓解疼痛和提高运动表现,此外,其亦被应用于康复治疗中,以降低肌肉硬度和恢复关节活动度[1-2].腓肠肌包括腓肠肌内侧头(medial head of the gastrocnemius,MG)和腓肠肌外侧头(lateral head of the gastrocnemius,LG),作用是屈曲踝关节和膝关节,能够为人类行走、跑步和跳跃提供重要的推动力[3],腓肠肌的损伤或者痉挛,将直接影响人类的行走和运动功能.因此,研究不同的踝关节被动牵拉角度对于MG、LG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科研价值.
作者:刘春龙;黄佳鹏;秦鹍;朱毅;张志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研究肌内效贴辅助物理疗法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42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体外冲击波(ESWT)及牵伸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肌骨超声、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足底筋膜厚度及足的功能状态.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治疗后1周,一天结束时的疼痛程度及AOFAS评分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5,P<0.01),治疗后2周晨起第一步、一天结束时的疼痛程度及AOFAS评分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治疗组足底筋膜变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除对照组治疗后1周一天结束时的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和2周,晨起第一步、一天结束时的疼痛程度及AOF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2周足底筋膜厚度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冲击波和牵伸训练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可更好地缓解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
作者:缪芸;唐金华;李跃红;何洁石;何霏;纪任欣;葛政卿;陈文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语言治疗学是一门研究与言语吞咽相关障碍康复的课程,在国外又称为言语病理学,已形成独立的专业[1].在我国,大部分院校康复治疗专业尚未细分物理治疗学(PT)、作业治疗学(OT)、言语治疗学(ST)[2-4],而语言治疗学是作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虽然重要,但由于师资、教材、教学方法等多种原因,导致其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于《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其教育教学水平亟待提高[5-6].期末考试是检测学生的真实水平,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试卷分析对课程教学有非常重要的反馈、指导作用.因此,本研究对西南医科大学2014级55名康复治疗专业学生语言治疗学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发现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进语言治疗学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汪丽;李卫平;王剑雄;周登莲;胥方元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由发育不成熟的脑发育缺陷或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2014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三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制定了我国脑瘫的新定义: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脑瘫的临床分型为: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偏瘫、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和混合型[1].
作者:赵会玲;李晓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作为神经电刺激的主要应用方式,是通过在身体相应部位表面放置双电极,将特定低压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给予温和刺激治疗相应疾病[1].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方式,TENS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晰,主要包括“闸门控制学说”[2]、“内源性阿片肽系统”[3]等,却由于其不需植入装置,疗效显著、使用方便[4],因此作为主要治疗或辅助治疗方式用于临床疾病诊治过程.临床应用过程中,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其他治疗方式已普遍试用,如TENS联合运用加巴喷丁[5]、联合激光治疗脊髓中枢神经痛[6].
作者:严佳虞;任朝晖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肺栓塞患者溶栓后进行有氧运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120例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卧床治疗,观察组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治疗1d、7d及14d后,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肺动脉栓塞指数(PAOI)、肺动脉压(PAP)、一氧化氮(NO)、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及血脂代谢情况,统计肺栓塞复发率及患者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PAOI、PAP、NO、PO2、PCO2及血脂代谢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肺栓塞复发率及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肺栓塞患者溶栓后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安全有效,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郭祥君;史家欣;李家树;李蒙蒙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小意识状态(MCS)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功能连接强度(FCS)的影响.方法:纳入11例符合MCS诊断标准的患者,其中男9例,女2例;脑外伤10例,脑出血1例;平均年龄37.27±8.36岁,平均病程3.36士0.12个月.所有患者入组前均给予1次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rs-fMRI)扫描,随后固定tDCS的电极,阳极固定在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阴极固定在眶上区,并按照下列顺序进行研究.首先给予单次安慰tDCS刺激(20min),单次安慰刺激完成后进行第2次rs-fMRI扫描,然后给予单次真tDCS刺激(20min),单次真tDCS刺激结束后进行第3次rs-fMRI扫描,每次给予rs-fMRI评估同时应用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进行测评.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单次安慰tDCS治疗后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功能连接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单次真tDCS治疗后听觉网路(右侧颞下回)、额顶网络(左侧角回及颞叶后部)的功能连接强度(FCS)显著增强(P<0.05).单次真tDCS与单次安慰tDCS比较,默认网络(右侧楔前叶)、额顶网络(右侧角回、右侧中央后回)、感觉运动网络(双侧辅助运动区)功能连接强度显著增强(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对静息态脑功能连接产生显著影响,双侧大脑半球感觉运动网络、左侧额顶网络功能、意识水平相关的默认网络关键节点(右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强度增强,可能是这种干预促进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神经机制.
作者:赵敬璞;倪莹莹;林瀚波;刘慧华;吕晓;董军涛;庄志强;燕铁斌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外伤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分别是空白组、脑外伤(TBI)昏迷组及tDCS组.TBI和tDCS组制作脑外伤昏迷模型,前者进行假tDCS治疗,后者用tDCS治疗.各组处理后在6h、12h、24h点评定大鼠意识水平,对比治疗前后意识水平变化,处死大鼠,获取前额叶和海马,应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组织中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的表达.结果:空白组18只、TBI组6只、tDCS组11只出现翻正反射,TBI组大鼠前额叶与海马BDNF表达较空白组升高,在12h点,tDCS组大鼠前额叶BDNF表达较TBI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6h点,tDCS组大鼠海马BDNF表达较TBI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DCS可促TBI昏迷大鼠觉醒,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前额叶及海马BDNF表达有关.
作者:廖诚诚;孙伟铭;冯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模型小鼠脊髓自噬程度的变化.方法:36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溶剂组(Solvent)与腹腔注射树脂毒素组(RTX),每组12只.RTX组0.2μg/g的剂量构建PHN模型,Solvent组、NS组分别注射等体积的溶剂和生理盐水.每天定时用von-frey纤维丝检测机械缩足阈值(PWMT),热板法检测缩足时间阈值(HPPT)至疼痛稳定.然后分别处死各组小鼠,取脊髓L4-L6节段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LC3、beclin1的变化情况.结果:使用0.2μg/g的RTX后PHN模型PWMT显著降低、HPPT显著增加(P< 0.05),同时自噬相关蛋白LC3 、beclin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0.2μg/g的RTX可以复制PHN小鼠模型;PHN小鼠模型脊髓自噬程度增加.
作者:张爱民;蒋宗滨;周增华;陈云婷;陈婷婷;潘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唤名相关的P300在非急性期意识障碍残余意识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例植物状态(VS)患者及7例小意识状态(MCS)患者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使用了两组不同难度的Oddball程序:第一组(正名组)使用纯音和受试者本人名字(正名)做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第二组(正反名组)使用受试者本人的衍生名字(反名)和受试者本人名字(正名)做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比较两组刺激诱发的P300在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出现率及其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①MCS较VS患者两组同时出现P300的可能性较大(P<0.05);②两组同时出现P300者在随访期间均恢复意识,反之恢复意识的可能性较小.结论:与既往研究仅使用正名组刺激或使用其他刺激相比,本研究中正名组联合正反名组诱发的P300可有效识别意识障碍患者的残余意识,并与预后相关.
作者:李冉;杜巨豹;张晔;郝建会;宋为群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丰富环境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SAMP8小鼠海马CA1区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0只5月龄雄性SPF级SAMP8小鼠随机均分为P8+标准环境(SE)组和P8+丰富环境(EE)组两组,分别在SE和EE下喂养60d,将10只5月龄雄性SPF级SAMR1小鼠作为对照组,于SE下饲养60d,称为R1+SE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小鼠海马CA1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促炎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P8+EE组小鼠海马CA1区GFAP、IL-1β、IL-6和TNF-α的平均吸光度明显少于P8+SE组小鼠(P<0.01),但仍显著高于R1+SE组(P<0.01).结论:丰富环境干预可抑制阿尔茨海默病模型SAMP8小鼠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AST)的活化、增生,降低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这可能是丰富环境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脑功能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建忠;郝兴华;吴海平;李苗;史常赛;李明;肖以栋;刘学敏;李富德;武志兵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单侧空间忽略(unilateral spatial neglect,USN)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一种空间认知障碍,其主要特征为对损伤半球对侧空间刺激不能注意、恰当反应或主动朝向[1].临床中,USN多见于右侧大脑半球(本文仅就此类USN展开讨论),尤其是后顶叶皮质(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PPC)或颞顶联合区(temporo-parietal junction,TPJ)损伤后,表现为对来自左侧空间内视觉、听觉或本体感觉等刺激的注意缺陷,临床中显而易见,容易观察和评价的是损伤半球对侧空间视觉通路刺激注意缺陷.脑卒中后USN往往提示预后不佳,空间忽略越严重,功能独立性评分改善越少、住院日越长、跌倒风险越高、出院后安全回归家庭的可能性越低[2-3].因此,研究脑卒中后USN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神经机制,对探寻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姜春静;宋为群;单桂香;曹磊;朱琳;刘霖;张大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9深部静脉血栓[58]深部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us,DVT)是由于各种因素引发静脉血管壁受损、血流减慢和血液成分改变而导致高凝状态,在深静脉管腔内形成血凝块,进而发展为血栓,可波及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严重者甚至发生肺栓塞(pulmonary embolus,PE)而猝死.DVT和PE是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常见类型.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各种感染、休克、创伤、免疫紊乱等不同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是神经重症患者DVT形成的重要机制.其促凝因素包括:①跌倒、麻痹、瘫痪和昏迷所致静脉血流瘀滞;②内皮细胞和促凝因子的激活;③ICU期间长时间的机械通气;④年龄>75岁;⑤卧床超过3天;⑥肥胖;⑦急性病住院;⑧手术及外伤后体位固定;⑨抗凝治疗不充分等.这些因素需要早期个性化识别,以利于制定DVT的防控措施.
作者:倪莹莹;王首红;宋为群;李百强;陈建良;冯珍;郭兰;何志捷;黄怀;姜丽;寇秋野;刘宏亮;刘惠宇;陆晓;邱炳辉;石广志;万春晓;王于领;卫小梅;吴军发;许媛;杨翃;曾嵘;周君桂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索通过对上海市机构托养与非机构托养(家庭看护)残疾人的健康状况评价,以期卫生服务需求分析.方法:本研究从2013-2014年度期间我中心开展到托养机构上门体检的残疾人体检数据(试验组)中随机抽取415例与同年度的非机构托养残疾人的体检数据(对照组)进行1:1配对,配对标准为相同年龄、相同性别、相同残疾类别、相同残疾等级,总收集样本量830例,对体检结果中的血压、心电图、B超(肝脏、胆囊、胰脏、脾脏)、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葡萄糖、谷丙转氨酶、肌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机构托养残疾人组(试验组)的血压、心电图、B超、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血葡萄糖指标优于非机构托养残疾人组(对照组)体检指标(P<0.05),而肌酐、谷丙转氨酶两组体检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从本研究830例样本中抽取316例精神类残疾患者,对其谷丙转氨酶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体检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托养机构残疾人一般健康状况优于非机构托养残疾人一般健康状况,精神类残疾患者因长期服用抗精神类药物,影响其肝肾功能,两组谷丙转氨酶指标无明显差异.
作者:徐纯鑫;赵菁;王慧珠;张勇;蔡晓华;李泽萍;沈敏 刊期: 2018年第03期
Broca失语是失语症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口语表达障碍[1],目前对Broca失语症的康复治疗方法很多,其中语音治疗法是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口语表达[2],但其治疗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弓状纤维(arcuate fasciculus,AF)是与言语功能高度相关的白质纤维,弓状纤维的损伤及修复对于评价失语症的发生及恢复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将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e,DTI)技术,探讨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的改变与左侧弓状纤维结构改变之间的关系.
作者:李淑青;王红;梁俊杰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