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剔除法在结膜淋巴管扩张中的应用

宋霞云;董利群;刘鸫

关键词:针刺, 剔除法, 结膜, 淋巴管扩张, 眼睑闭合, 效果满意, 水泡, 膜表面, 障碍, 物感, 球结, 美观, 局部, 患者, 串珠, 充血
摘要:结膜淋巴管扩张通常表现为球结膜表面串珠透明小水泡伴或不伴有局部充血,偶尔可见较大孤立透明囊水泡.患者可有眼部异物感、眼睑闭合障碍或自觉不美观而前来就诊.我院主要采用针刺剔除法,效果满意,现将针刺剔除法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循证护理在妊娠合并乙肝分娩期的应用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住院分娩期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分娩的150例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产妇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方法,在产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以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152例妊娠合并乙肝的产妇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产科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遵医行为、产程时间、母乳喂养率及产褥病率.结果:观察组的遵医行为、母乳喂养率及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产程时间及产褥痛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循证护理有利于提高妊娠合并乙肝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顺利度过住院分娩期,同时促使临床护理由经验向理论升华,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患契合.

    作者:望玉芹;叶克凤;曹蓉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下腔静脉型布-加氏综合征介入治疗体会

    下腔静脉阻塞型(IVC)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tom,BC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色素沉着,皮肤溃疡,下肢及阴囊水肿,以及肝静脉回流障碍性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等.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疗效差,内科治疗几乎无效.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介入治疗已成为BCS的首选治疗方法.我院对1998年7月至2008年6月,共67例IVC型患者行介入球囊导管扩张术(PTA)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独建库;李冠海;刘献茹;杨金炜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全血电阻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应用评价

    目的:评价全血电阻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访14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6个月,使用电阻法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结果:健康志愿者电阻法检测结果的分布范围为ADP 6~13 Ω;AA 5~14 Ω;胶原10~18 Ω.10例患者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 mg)2 h后,以ADP为诱导剂,电阻法测定其中8例结果为O Ω,其他2例分别为3和7 Ω:光学法测定结果分布为31%~74%之间.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后预后良好的121位ACS患者,治疗1周后的电阻法测定结果分布为,ADP1~10.9 Ω;AA O Ω;胶原5~18.8 Ω.治疗6个月后电阻法测定结果的分布为,ADP 0~7 Ω;AA O Ω;胶原3~16 Ω.接受双抗血小板治疗,以ADP为诱导剂的检测结果与PLT、Fbg、T-chol和LDL水平具有相关性;与hsCRP、身高、体重没有相关性.以胶原为诱导剂的检测结果与PLT具有相关性,与Fbg、LDL、hsCRP、身高、体重没有相关性.以AA为诱导剂的检测结果与上述所有参数没有相关性.结论:全血电阻法血小板聚集试验是一种值得推荐的用于评价血小板对药物反应性的试验.

    作者:乔蕊;李蕾;张捷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胃癌血清脂肪酸和脂肪酸酰胺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调查胃癌血清脂肪酸和脂肪酸酰胺的改变并探讨与胃癌相关的特征性小分子标记物.方法:利用GC/MS对30例胃癌和30例健康血清的脂肪酸和脂肪酸酰胺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分析获得11种脂肪酸和3种脂肪酸酰胺,利用OPLS-DA建模可以较好地区分胃癌组和对照组,并且发现4种脂肪酸的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8种脂肪酸对两组患者的区分作用具有较大的贡献(VIP值>1).结论:本实验发现胃癌血清中脂肪酸和脂肪酸酰胺的代谢发生了紊乱,血清脂类对于该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力.

    作者:宋虎;彭俊生;杜艳平;杨祖立;吴晓滨;向军;王华摄;刁德昌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全氟化碳对心肌缺血大鼠NF-κB p56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PFC)对心肌缺血大鼠核因子-κB p56(nuclear factor kappa B p56,NF-κB p56)激活程度的影响及意义,初步探讨PFC对大鼠缺血心肌的可能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50只Wistar雄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缺血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LAD)造成心肌缺血损伤模型,行HE染色观察缺血心肌的病理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F-κB p56激活程度.结果:缺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NF-κB p56的激活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PFC减轻了缺血心肌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减少了炎症细胞的浸润,而且有效抑制了NF-κB p56的激活,与缺血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C对缺血心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 p56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及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庞继恩;赵灿;姜靖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大肠癌伴肝转移42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大肠癌伴肝转移的根治切除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大肠癌肝转移根治切除13例与肝转移灶未切除行插管化疗、无水酒精瘤体内注射等治疗29例进行1、3、5年的生存率比较.结果:早期诊断肝转移灶并得到根治性切除的13例1、3、5年生存率为69.23%(9/13)、53.84%(7/13)和23.08%(3/13),较未行切除术的29例1、3、5年生存率31.03%(9/29)、13.79%(4/29)和0明显增高.结论: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者以早期诊断与手术根治性切除肝转移灶治疗效果好.

    作者:温健;赵胜雷;张新校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针刺剔除法在结膜淋巴管扩张中的应用

    结膜淋巴管扩张通常表现为球结膜表面串珠透明小水泡伴或不伴有局部充血,偶尔可见较大孤立透明囊水泡.患者可有眼部异物感、眼睑闭合障碍或自觉不美观而前来就诊.我院主要采用针刺剔除法,效果满意,现将针刺剔除法报告如下.

    作者:宋霞云;董利群;刘鸫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乳导管乳头状瘤的超声图像及造影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观察乳导管乳头状瘤的超声图像及超声造影特征,探讨该技术对乳导管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1例乳头状瘤患者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观察,选用SonoVue超声造影剂,对其中15例进行彩色多普勒实时超声造影,对肿块的高频超声图像及造影增强形态、强度及造影时间一强度曲线特征进行了观察,并与病理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乳头状瘤高频超声具有特征性图像、大体可分为3型,I型:导管扩张伴导管内实性肿块及肿块周围有扩张的导管型;Ⅱ型:囊实肿块型;Ⅲ型:实性肿块型,可表现为边界不规则的低回声及边界欠清呈蜂窝状的实质肿块,超声造影多数表现为较均匀及整体性高增强,时间-强度曲线呈快上快下型.结论:乳头状瘤超声图像及超声造影具有特征性表现,并与病理学基础有关,两者结合能提高诊断符合率.

    作者:王小燕;韦海明;康利克;蓝春勇;农美芬;黄向红;肖艳菊;董小圆;张泓柳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嗜麦芽寡氧单胞菌临床株与环境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

    目的:比较嗜麦芽寡氧单胞菌临床株与环境株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进化关系.方法:对选取的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临床株和1株环境株的16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将上述及从GenBank中挑选出的其他32株不同来源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并绘制系统发育树.结果: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大部分菌株可根据来源分为3个簇,序列分析显示某些高度可变区可能存在可区分临床株与环境株的关键序列.结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基因型及表现型具有多样性:大部分嗜麦芽寡氧单胞菌临床株与环境株可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鉴别.

    作者:罗玮;毕春霞;闫志勇;辛晓妮;苏维奇;朱元祺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296例显微外科微创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显微外科联合小骨窗微创治疗后的效果,指导临床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单纯小骨窗手术139例,显微外科联合小骨窗微创手术157例,按照颅内血肿清除率、术后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评定手术效果,按照日常生活能力表(ADL)分级评定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血肿残留、术后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和预后分级有统计学差异,显微外科联合小骨窗组各项指标优于单纯小骨窗手术组.结论:显微外科联合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提供良好的照明和视野,并且提高病变的放大视觉效果,能够直视下清除血肿,提高血肿清除率,减少了术后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滕灵方;邵波;何文根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VEGF及TGF-β1水平变化在哮喘患儿中的意义

    目的:检测哮喘患儿血清VEGF与TGF-β1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相关性及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住院或门诊治疗的哮喘及肺炎患儿,分为哮喘组(30例)及肺炎组(30例),并选取同时期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哮喘患儿运用布地奈德治疗7 d,检测各组血清VEGF及TGF-β1水平及动态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哮喘组血清VEGF水平(374.7±208.6)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及肺炎组,经过布地奈德治疗,VEGF水平出现明显下降241.7 ±107.6,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哮喘组血清TGF-β1水平(5 510.7± 1 906.6)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及肺炎组,经过布地奈德治疗,VEGF水平出现明显下降(3 998.5 ±107.6),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哮喘患儿VEGF与TGF-β1水平存在直线相关,呈正相关.结论:哮喘患儿血清VEGF及TGF-β1水平明显增高,两者呈正相关,糖皮质激素吸入对哮喘患儿血清VEGF及TGF-β1表达有抑制作用.

    作者:邓娜;赵旸;董继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肉碱佐治长期肠外营养极低出生体重儿肝功能变化及分析

    目的:了解长期肠外营养极低出生体重儿添加肉碱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30例作为实验组,以及同期出生极低出生体重儿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相同的肠外营养方案,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第1天和后l d测定血肝功能和血脂水平.结果:对照组后l d和第1天比较,ALT、AKP、甘油三酯水平显著上升(P<0.05).结论:接受不含肉碱的长期肠外营养会导致极低出生体重儿肝功能和血脂变化.

    作者:谭岱峰;苏敏;谭爱红;胡结明;崔其亮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epitheliod angiomyolipoma,HEAM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 HEAML 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5例HEAML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4.2岁,3例位于肝左叶,2例位于肝右叶,肿瘤大小2~12 cm.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镜下见肿瘤主要由上皮样细胞构成,弥漫、梁索状或器官样排列,细胞形态呈不同程度的异型性,胞质丰富,嗜酸或透明状,并可见多核或奇异形核细胞.免疫组化示HMB45、Melan-A、Actin和s-100均有阳性表达.结论:肝脏的上皮样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恶性潜能未定的肿瘤,其形态学表现较为多样,应与肝脏的其他肿瘤相鉴别,免疫组化对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曹清华;刘芳;叶子茵;林原;薛玲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辅助内分泌治疗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血脂水平的变化.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对92 例乳腺癌患者术后实行辅助内分泌治疗,动态抽血测定其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等参数的变化.结果:经过2年的辅助内分泌治疗后,TG由 (1.43 ±1.24)mmol/L上升至(1.92±1.1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其在血脂正常或50岁以下患者,内分泌治疗后TG分别由(1.07±0.70)mmol/L和(1.04 ±0.49)mmol/L上升至(1.76 ±0.99)mmoL/L和(1.72 ±0.6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可导致其,TC的升高,特别对于血脂正常及50岁以下的患者影响更为明显.长期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应加强血脂水平的检测,以减轻潜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黄迪;古维立;赵俐;叶志东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H2B-RFP融合蛋白在观测肿瘤活细胞有丝分裂中的应用

    目的:肿瘤细胞染色体分裂异常是导致肿瘤基因组不稳定的根本原因,这种不稳定性促进了肿瘤的进展和恶化.本文旨在探讨H2B-RFP融合蛋白能够更好地观测肿瘤活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方法:将携带H2B-RFP融合基因的质粒瞬时转染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并利用抗性药物筛选得到阳性细胞克隆,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活细胞培养系统记录稳定筛选Hela细胞的细胞周期.结果:得到稳定表达H2B-RFP的Heh细胞且其与亲本Hela细胞相比对细胞周期的运行没有影响,并且可以展示Hela细胞有丝分裂的进程.结论:H2B-RFP融合蛋白可以非常敏感地显示肿瘤细胞的染色体并跟踪活体状态下肿瘤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作者:陈平波;墨青青;王蓓蓓;翁丹卉;吴鹏;陈刚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鼓膜双穿孔灌注冲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一般由中耳黏膜分泌障碍或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是一种以中耳腔积液和负压为主要变化的常见临床疾病,治疗方法较多,疗效各异.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我科运用鼓膜双穿孔灌注冲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光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ROCK信号通路在流体剪切力诱导的成骨细胞的细胞骨架改建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ROCCK信号在流体剪切力介导的成骨细胞的细胞骨架改建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平行平板流室系统对体外培养的小鼠原代成骨细胞加载12 dvn/cm2的流体剪切力1 h,实验组的细胞在加栽前使用ROCK的特异性抑制剂Y-27632(10 μmol/L)预处理细胞1 h,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比较Y-27632对流体剪切力介导的小鼠原代成骨细胞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构的影响.结果:成骨细胞经流体剪切力加载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聚合增强,应力纤维的排列趋向一致;事先使用Y-27632预处理细胞并进行加载处理,可抑制流体剪切力所致的成骨细胞内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聚合和重建.结论:RhoA-ROCK信号通路调控着流体剪切力介导的成骨细胞细胞骨架改建.

    作者:贺佩兰;莫静;黄晓青;王劲;梁军;吕槐青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7抑制大鼠肾小球上皮间质转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对阿霉素(ADR)肾病鼠肾小球P-cadherin、β-catenin和Desmin表达的影响,探讨BMP-7在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10 mg/ks诱导肾病模型.将诱导成功的24只模型鼠随机分两组:阿霉素肾病组(AN,n=12);AN+BMP-7处理组(AB组,n=12).另设正常鼠为对照组(NC,n=10).第10周末,检测大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醛固酮(ALD)、心房利钠肤(ANP)、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24 h尿蛋白(24 h UP)及尿液足细胞(UPC).RT-PCR和Western boltting 检测肾小球P-cadherin、β-catenin、Desmin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与NC组相比,AN组HCY、ALD、Ang Ⅱ、24 h UP水平均显著升高,ANP明显降低,UPC无显著差异.AB组HCY、ALD、AngⅡ、24 h UP较AN组下降,ANP明显升高,UPC无显著差异.AN组较NC组P-cadherin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明显下调,β-catenin和Desmin mRNA及蛋白质表达明显上调.BMP-7维持阿霉素肾病鼠肾小球P-cadherin的表达,抑制β-catenin和Desmin的表达.结论:BMP-7减轻阿霉素肾病危险因素;上调P-cadherin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下调β-catenin和Desmin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抑制肾小球上皮间质转化.

    作者:田浩;余健;邹敏书;聂国明;杨新凤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辛伐他汀对糖尿病并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糖尿病(DM)并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2007年2月至2010年5月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并CHF患者7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9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晚加服20 mg辛伐他汀.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检查血脂常规、C反应蛋白(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肝功能、血常规、血糖等指标,每个月随访1次,观察期限6个月.观察所有患者的死亡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6个月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VEF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RP及死亡率有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辛伐他汀治疗DM并CHF疗效确切.

    作者:翁根龙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干细胞标记物ALDH1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干细胞标记物ALDH1与乳腺癌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58例乳腺癌患者ALDH1表达与肿瘤特点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患者31%ALDH1表达阳性,69%表达阴性;ALDH1表达与病理学分级相关;与ER、PR阴性表达相关;与其他诸如年龄、淋巴结数目、ki-67表达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乳腺癌干细胞标记物ALDH1在乳腺癌患者中具有高表达,与乳腺癌肿瘤细胞的一些特点具有相关性,但仍需要一些研究进一步阐明他们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

    作者:王利平;谢俊涛;杨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