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义;姚嘉茵;郅敏;胡前胜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可引起登革热(dengue fever,DF)、重症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每年世界上有1亿人受到DENV感染,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全球温暖化,DF疫情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1].
作者:黄俊琪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基层医院临床医师对农村学龄期哮喘患儿实施家庭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效果.方法:对185例农村学龄期哮喘患儿采取了连续3年的随访,建立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予以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干预.结果:患儿和家属对哮喘防治知识增加,自我处置能力提高,患儿的服药依从性增加,反复发作比例下降,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家庭经济负担减轻.结论:本研究不仅验证了建立教育管理可提高农村学龄期儿童哮喘防治效果的观点,还为农村地区学龄期哮喘患儿的家庭康复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教育管理计划、措施、评价依据.
作者:李璐;卢洪萍;金小红;王丽珍;王昕昕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6年我院收治484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探讨登革热重症病例发生的临床与实验室预警指标.方法:收集484例登革热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各项实验室检查数据,将病例分为重症组与普通组并分析两组之间各项数据的差异.结果:重症组患者多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结果与普通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持续性呕吐、束臂实验阳性、ALT或AST升高5倍以上可作为登革热重症病例发生的顸警指标.
作者:廖宝林;张复春;周伟泽;胡凤玉;洪文昕;王建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及I型胶原(Col I)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培养成功的20例培养上清液中羟脯氨酸(Hyd)含量,并通过蜡块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Coll的表达.结果: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Hyd舍量及Cpl I的表达逐渐下降,其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进展、颈淋巴结的转移,Hyd舍量及Col I的表达均逐渐下降,且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及Col I的表达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等生物学活性密切相关,对了解喉鳞状细胞癌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手术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张艳秋;李培华;李巍;张旭;刘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掌握广东省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防控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0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发病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及血清学、病原学特征.结果:2005-2010年全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718例,包括1 568例本地感染病例和150例境外输入病例.共报告25起暴发事件,累计1 311例病例,暴露总人数190余万.20~39岁成人发病率高[(4.75~5.67)/100万],20岁以下低年龄组发病率较低.输入病例全年各月均有发生,94.7%的病例分布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本地感染病例则主要集中在8~10月,随年份不同分布于珠三角、粤东和粤西部分地区.2005-2010年从138份急性期血标本分离到67株登革热病毒,其中登革1型63株、登革2型2株、登革3型1株、登革4型病毒1株.期间采集监测点流行前、后期正常人血清标本2 327份,检出登革热特异性抗体IgG阳性51份,总抗体阳性率2.19%.结论:广东省2005-2010年登革热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均有发生,发病患者群的流行病学与健康人血清抗体水平均没有体现登革热呈地方性的特征.
作者:郭汝宁;何剑峰;梁文佳;钟豪杰;杨芬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对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居家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电话跟踪随访.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护理依从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半年后观察组患者康复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话随访可以满足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健康需求,提高患者家属康复护理依从性,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作者:葛东明;丁涟沭;王正梅;王爱凤 刊期: 2011年第19期
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1,HO-1)是血红素代谢的起始酶和限速酶,可催化血红素产生等摩尔的胆绿素/胆红素、一氧化碳(CO)和游离铁(iron).HO-1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尤其是对组织器官具有多种保护作用.近年研究发现HO-1在急慢性肝病中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重要作用,可延缓或阻止疾病的进展[1].本文就HO-1在肝病发病与进展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王荣琦;南月敏;赵素贤;袁丽君;孔令波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了解沙利度胺联合托烷司琼治疗乳腺癌辅助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2例术后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6例,A组:静脉用托烷司琼5 mg,第1天+口服地塞米松5 mg,1天2次,第1天;B组:静脉用托烷司琼5 mg,第1天+口服沙利度胺25 mg,1天2次,第1天.评价两组的止吐效果和副作用.结果:46例患者可评价疗效,两组恶心呕吐控制情况完全控制、基本控制、轻度控制、未控制百分率分别为:8.0%vs.33.3%、52.0%vs.57.1%、32.0%vs.9.5%、8.0%vs.0%,治疗有效率为60.0%vs.90.5%(χ2=5.498,P=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腹泻、困倦、凝血功能异常、骨髓抑制和感觉异常等副作用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沙利度胺能够有效控制乳腺癌辅助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副作用容易耐受,是可供选择使用的止吐药物.
作者:崔瑶;李剑;王文玉;卢创新;周云;刘明月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的重型肝炎患者55例,分别于术前、手术1 h、无肝10 min、新肝5 min、新肝期3 h,抽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纤溶酶活性,采用Sonoclot凝血分析仪测定床边活化凝血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 rate)及血小板功能(PF)的变化,记录凝血物质用量、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与术前值相比:应用凝血物质后,PT在手术1 h及无肝10 min缩短,纤溶酶活性在手术1 h下降(P<0.05),ACT、TT在无肝10 min进一步改善(P<0.05);关腹前凝血速率明显低于术前值(P<0.05或0.01),PF增高.结论:重型肝炎患者术中凝血功能差而复杂,护士应密切观察术中出血的情况,及时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使用凝血物质,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朱琼芳;周巧;黄毓婵;陈旭素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观察苯海拉明肌肉注射治疗眩晕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急诊就诊的病因诊断明确的反复发作眩晕患者分为苯海拉明组(n=471)和常规治疗组(n=445).苯海拉明组除给予苯海拉明20 mg肌肉注射外,其他治疗方法两组相同.观察治疗3 h后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苯海拉明组的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苯海拉明肌肉注射可明显改善急诊眩晕患者症状,缩短症状持续时间,并且无不良作用.
作者:王吉文;丘宇茹;陈玉成;黄子通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检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YKL-40水平及其在病理组织中YKL-40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了解YKL-40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6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上皮性卵巢癌组)术前及术后静脉血中YKL-40浓度,并以10例非卵巢病变住院妇女(正常对照组)及25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患者(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作为对照.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YKL-40在卵巢病变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与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YKL-4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6),上皮性卵巢癌组(术前)与正常对照组、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及上皮性卵巢癌组(术后)的血清YKL-40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皮性卵巢癌组术前血清YKL-40浓度与患者的临床分期、CA125有相关性,与组织分级、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YKL-40在正常卵巢组织中无表达,在卵巢良性和恶性上皮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上皮性卵巢癌组中YKL-40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前血清YKL-40浓度明显增高,手术治疗后YKL-40浓度明显下降,YKL-40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提示检测YKL-40对上皮性卵巢癌恶性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敏;刘凤英;刘建建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初步探讨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WHOQOL-HIV生存质量简表对102例已经开始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6个月的动态追踪,分析抗病毒治疗时间、免疫学变化及药物毒副作用时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随着高效联合抗病毒时间的延长,艾滋病患者的独立领域得分逐渐升高,心理和环境领域的得分在开始抗病毒治疗7~24个月的患者得分高,抗病毒治疗时间长短不同的组间存在差异(P<0.05);CD4+计数及Th/Ts的差异及变化对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未引起有显著性意义的变化,而在抗病毒过程中出现血液毒性及肝损害的患者在生理领域得分偏低,与未出现这两方面毒副作用的患者有不同的变化趋势(P<0.05).结论: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患者独立领域得分,而抗病毒药物的血液毒性和肝损害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生理领域得分有一定影响.
作者:陈谐捷;贾卫东;谭行华;岑玉文;陈新林;董永新;何丽云;蔡卫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动脉阻断钳、门脉钳在半肝血流阻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62例采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进行大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术中均采用动脉阻断钳阻断肿瘤侧半肝入肝血流,门脉钳阻断出肝血流的半肝血流阻断方法.结果:62例大肝癌切除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15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50~750 mL,平均360 mL,未输血40例;术后恢复良好并痊愈出院,无肝功能衰竭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采用动脉阻断钳、门脉钳进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不但获得了良好血流阻断效果,使出血更加容易控制,而且大限度保护了患者的肝功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肝脏血流阻断工具.
作者:覃怀成;陈希纲;钟先荣;孔勇;汪祖来 刊期: 2011年第19期
关节脱位是骨科常见病,通过手法复位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传统的手法复位一般不采用麻醉,但是大关节的手法复位时,由于患者疼痛难忍、肌肉紧张,难以顺利进行,影响复位成功率,特别是暴力手法复位时可能造成关节的撕脱或骨折,甚至出现休克.自我科开展了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骨科手法复位后,患者术中无痛苦,关节肌肉松弛,术后清醒较快,手术医师复位较轻松.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贤伟;王丽萍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防逆流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12月入住儿科适合应用留置针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使用防逆流留置针,对照组使用普通留置针.观察两组堵管、回血、护士冲管次数、家长满意度及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堵管、回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士冲管次数减少及留置时间增加;观察组的家长满意度高.结论:防逆流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能明显降低堵管率、回血率,减轻护士工作量,延长留置时间,体现留置针优点,达到治疗目的,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减轻患儿痛苦.
作者:黄雪飞;陈全景 刊期: 2011年第19期
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经胃镜、钡餐、手术探查共检出老年人十二指肠球后溃疡32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2例均来自我院内外科病房及门诊患者,其中男23例,女9例,发病年龄62~86岁,平均69.5岁,病程1 d~10年.
作者:白厚喜;姜志高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单的检测粪便幽门螺杆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方法:针对幽门螺杆菌的16S rRNA基因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2条内引物和2条外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后,对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评估,并评估检测粪便模拟标本的敏感性.结果:使用LAMP方法可以在2 h内得到检测结果,加入染料后阳性结果为绿色,电泳后有明显的阶梯状条带.幽门螺杆菌的基因组DNA检测敏感性为12 pg,是普通PCR的10倍,对模拟粪便标本进行检测,检测限为102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检测幽门螺杆菌的LAMP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检测方法.
作者:韩慧;胡子有;姚芳;曾勇;吴炳义;熊婧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异常(包括甲亢或甲减)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变化,探讨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内脂素水平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关系及其在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分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组(甲亢组,n=30)、甲状腺功能减退组(甲减组,n=30)及甲状腺功能正常者(对照组,n=30).取空腹血检测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腺原氨酸(TT3)、甲状腺素(TT4)、空腹血糖、血脂及内脂素水平,并计算体质指数(BMI).结果:甲亢组及甲减组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甲亢组血清内脂素与FT3、FT4、TT4呈正相关,与TSH、胆固醇(TC)呈负相关.甲减组血清内脂素与BMI、TSH、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与FT3、FT4、TT3、TT4呈负相关.结论: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不论是甲亢组还是甲减组)血清内脂素水平升高的改变,提示这种改变与甲亢时能量的消耗及甲减时能量的储备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作用机制复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谭丽艳;杨震宇;潘佳秋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分析2010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统计2010年8-12月我院收治47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并鉴定感染患者的登革病毒血清型别.结果:患者临床特征为发热(100%)、头痛(44.7%)、肌肉痛(55.3%)、骨关节痛(19.1%)以及皮疹(59.6%).实验室特征为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80.9%、63.8%)以及肝脏转氨酶升高(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分别为23.4%和36.2%);巢式PCR结果提示14例患者为DENV-4感染,6例为DENV-2感染.结论:2010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症状典型、病情较轻,流行型别是DENV-4和DENV-2,DENV-4均为本土病例,DENV-2有输入及本土病例.
作者:张霞意;张复春;胡凤玉;廖宝林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136例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制霉菌素片阴道用药,每次50万U,每晚1次,共14 d;B组给予咪康唑栓阴道用药,每次400 mg,每晚1次,共6 d;C组给予两种药物同时阴道用药,剂量同A、B组,共6 d,再继续给予单一制霉菌素片阴道用药,共4天.各组均同时口服伊曲康唑,每次200 mg,每日2次,共1 d.分别于停药4~7 d、停药1个月复诊,行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真菌学检查,并进行疗效判定及不良反应评估.结果:停药4~7 d后复诊,A、B、C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5.0%、59.6%、88.6%,C组明显高于A、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停药1个月后复诊,A、B、C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0.0%、70.2%、93.2%,C组明显高于A、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次复诊A、B、C组总有效率均分别为95.0%、93.6%、97.7%,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4~7 d后,阴道分泌物真菌学镜检治愈率A、B、C组分别为75.0%、74.5%、97.7%,C组明显高于A、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停药1个月后复诊,A、B、C组复发率分别为18.7%、20.0%、2.3%,C组明显低于A、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制霉菌素片加咪康唑栓联合阴道用药治疗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临床效果优于各药单独用药,是一种安全且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安珍;姚亮;李道莲 刊期: 201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