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粪便幽门螺杆菌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韩慧;胡子有;姚芳;曾勇;吴炳义;熊婧

关键词:螺杆菌, 幽门,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16S rRNA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单的检测粪便幽门螺杆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方法:针对幽门螺杆菌的16S rRNA基因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2条内引物和2条外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后,对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评估,并评估检测粪便模拟标本的敏感性.结果:使用LAMP方法可以在2 h内得到检测结果,加入染料后阳性结果为绿色,电泳后有明显的阶梯状条带.幽门螺杆菌的基因组DNA检测敏感性为12 pg,是普通PCR的10倍,对模拟粪便标本进行检测,检测限为102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检测幽门螺杆菌的LAMP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检测方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与MR影像学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RMS)的CT与MR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腹盆腔RMS患儿的CT与MR影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行CT平扫10例,增强扫描6例;行MR平扫3例,增强扫描3例.结果:CT平扫均见腹盆腔内较大软组织肿物,密度欠均匀,部分有坏死区,邻近组织受压推移甚至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增强后病灶不均匀轻中度强化,以周边强化明显,动脉期病灶内可见较多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影,延迟期斑片状持续性强化.MR检查T1WI序列示腹盆腔内等低混杂信号巨大肿物,T2WI序列上以稍高信号为主;增强后呈不均匀持续性强化.结论:儿童腹盆腔RMS是一种少见的间充质源性恶性肿瘤,CT与MR影像学表现能为其诊断及鉴别提供有用的信息.

    作者:冯永明;胡晓华;鲍健;钱斌;吴晶涛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Chiari I型畸形的CT及MRI特征

    目的:研究Chiari I型畸形的CT、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Chiari I型畸形患者的临床、CT及MRI资料.男16例,女20例.平均年龄34.5岁.全部病例均行平扫.结果:小脑扁桃体下疝长度5~35 mm,平均11.9 mm,小脑扁桃体下极变尖26例.枕大孔前后径28~39 mm.脊髓空洞症20例,颅底凹陷症15例,寰枢椎畸形9例.结论:综合分析Chiari I型畸形的CT、MRI表现,对本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价有重要价值.

    作者:韩雪;郑新;赵殿江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超前镇痛对老年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影响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超前镇痛组(A组),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术后镇痛组(B组),单用舒芬太尼术后镇痛组(C组).分别记录患者术后0、2、4、8、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于麻醉前,手术结束时,术后8、16、24、48 h采血测定P物质的浓度.记录各组追加镇痛药物剂量及术后第一次应用镇痛药的时间.记录生命体征指标变化,观察和记录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不良事件.结果:B、C组各时间点VAS与A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C组手术结束时及术后各时间点P物质与A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术后基本生命体征指标波动在正常范围内.三组患者中C组有3例尿潴留.各组术后均没有追加镇痛药物.结论:老年患者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应用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超前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杨龙慧;高爱敏;白炳生;王忱;周春燕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人们在动物试验中发现移植心肌梗死区的骨髓干细胞可以定向分化为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心肌细胞并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终达到修复坏死心肌,改善受损的心脏功能[1].因此干细胞体外扩增及向心肌化条件分化后植入受损心肌处,可能更有利于缺血心脏病的心功能改善.近NicolaSmart等[2]使用一种名为Tβ4的蛋白质注入人为心肌受损鼠心脏内,可以增强祖细胞的活力,帮助心脏自我修复,但由于心肌祖细胞在心肌细胞所占比例极低,并不能满足短时间内大量心肌细胞的缺失.现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心肌样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作者:孙玉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登革热的实验室诊断

    登革病毒是一种重要的虫媒病毒,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含单一的开放读码框依次编码3种结构蛋白(C、prM和E)和7种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自然界中存在4种血清型登革病毒,每种血清型感染均可导致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登革休克综合征,目前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重要威胁[1].

    作者:赵慧;秦成峰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广州市荔湾区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明确广州市荔湾区成人脂肪肝的患病情况及其主要相关因素.方法:通过随机多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荔湾区2个社区18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问卷咨询、体格检查(体质)、血脂检测以及肝脏B超检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脂肪肝患病的相关因素.结果:502名成人完成调查,其中男238名,女264名,平均年龄(50.4±14.5)岁,调查对象约占广州市荔湾区人口的6.5/10 000人.肝脏B超共检出脂肪肝102例,占调查人数20.32%,其中酒精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分别占18.6%及81.4%.经年龄和性别校正后,脂肪肝患病率为16.4%,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分别为1.35%、12.56%.脂肪肝组年龄、体质指数(BMI)、腰围、腰臀比(WHR)、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高于非脂肪肝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非脂肪肝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腰围、WHR、BMI、HDL-C、TG、糖尿病、高血压病等8项指标与脂肪肝密切相关.结论:广州市荔湾区脂肪肝的患病率为16.4%,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占76.59%.男性、高甘油三酯血痘、糖尿病、高血压病、腰围增粗、腰臀比增大、BMI增大是脂肪肝的危险因素,而HDL-C增高是脂肪肝的保护因素.

    作者:鲁义;姚嘉茵;郅敏;胡前胜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负压抽吸联合汗腺修剪术治疗腋臭32例

    腋臭是整形外科的常见病,临床治疗方法很多,负压抽吸和皮肤切口汗腺修剪术是其中应用较多的两种,但由于汗腺的结构与分布特点,临床中单独运用还是很难达到根除的目的.自2005年6月起我科采用负压抽吸联合汗腺修剪术治疗32例腋臭患者,较单纯小切口汗腺修剪术50例取得更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喻三宝;蒋金珩;宗文政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乌司他丁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老年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于入选当天开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所有患者均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和7天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但对照组治疗后第3和第7天PLT和FIB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第7天又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PLT和FIB均有增高,PT、TT、APTT均缩短,D-D下降,其中治疗后第7天上述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改善老年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血栓形成.

    作者:蔡雪桃;李轶男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初步探讨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WHOQOL-HIV生存质量简表对102例已经开始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6个月的动态追踪,分析抗病毒治疗时间、免疫学变化及药物毒副作用时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随着高效联合抗病毒时间的延长,艾滋病患者的独立领域得分逐渐升高,心理和环境领域的得分在开始抗病毒治疗7~24个月的患者得分高,抗病毒治疗时间长短不同的组间存在差异(P<0.05);CD4+计数及Th/Ts的差异及变化对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未引起有显著性意义的变化,而在抗病毒过程中出现血液毒性及肝损害的患者在生理领域得分偏低,与未出现这两方面毒副作用的患者有不同的变化趋势(P<0.05).结论: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患者独立领域得分,而抗病毒药物的血液毒性和肝损害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生理领域得分有一定影响.

    作者:陈谐捷;贾卫东;谭行华;岑玉文;陈新林;董永新;何丽云;蔡卫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心肌肌钙蛋白I在评价非心脏手术术后危重病患者病情和预后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评价非心脏手术术后危重病患者病情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31例非心脏手术术后危重病例血清cTnI的质量浓度与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分值、S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低血压、心衰、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升高组的APACHEⅡ评分、S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低血压发生率、升压药使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均高于(多于)正常组(P<0.01).结论:非心脏术后危重病患者血清cTnI的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病情,并对患者短期病死率的评估有一定的帮助.除了APAcHEⅡ评分系统之外,cTnI在评价危重病患者的预后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陈静雅;黄青青;冯轲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双眼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患者女,4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20 d,于2011年3月23日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左眼0.5,矫正视力不提,双眼前节无明显异常.眼底:右眼黄斑中心区及颞侧讨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多发生于40岁左右中年人,肿瘤发展到影响视力才被发现.属于良性肿瘤性病变,多发生于眼底后极部,不伴有皮肤及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临床表现:自觉症状为视力逐渐减退或视物变形.眼底特点为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的分界较清楚,肿瘤小者1.5 PD,呈橘黄色椭圆形隆起,大小约10 PD.

    作者:孙则红;戴冬姝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电话随访对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居家护理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对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居家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电话跟踪随访.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护理依从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半年后观察组患者康复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话随访可以满足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健康需求,提高患者家属康复护理依从性,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作者:葛东明;丁涟沭;王正梅;王爱凤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38例

    真菌性角膜炎是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变.真菌性角膜炎多有植物性外伤病史,治疗比较棘手.随着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以及对本病认识的逐步深入,发病率逐渐上升.临床治疗主要是在局部清创的基础上,使用咪唑类[1]、多烯类[2]或嘧啶类[3]药物,但是部分药物有比较强的毒副作用,多主张联合用药[4],治疗过程较长,起效缓慢.那他霉素属于多烯类药物,研究发现那他霉素滴眼液有很强的抗真菌作用.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使用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患者3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苏易云;何月枝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脑动脉瘤的3D-DSA技术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3D-DSA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3D-DSA检查诊断为脑动脉瘤病例30例,回顾性分析其对动脉瘤的显示能力、动脉瘤大小、形状、瘤颈和周围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30例发现31个动脉瘤,3D-DSA技术均能清晰显示其位置、大小、形状、瘤颈状况及载瘤动脉改变,并能发现脑动脉的其他病变.结论:3D-DSA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脑动脉瘤的诊断水平,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石伟忠;郑文龙;吴爱琴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胸腔镜在基层医院的应用:41例良性病变治疗

    胸腔镜手术因受技术难度的限制,目前在基层医院尚未得到很好推广[1],但它是微创胸外科的必然趋势.我院自2008年以来大力发展该项技术,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回顾性分析41例良性病变的治疗,经过如下.

    作者:阚奇伟;刘泗军;石勇;彭福强;董仁华;朱建松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后腹腔镜下治疗中上段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的临床体会

    近年来,泌尿外科腔镜器械设备的发展以及手术技巧日益提高.自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们对78例中上段输尿管梗阻的患者采用后腹腔镜下输尿管梗阻解除和输尿管端端吻合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俊强;金大社;李伟林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甲状腺激素的关系

    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异常(包括甲亢或甲减)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变化,探讨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内脂素水平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关系及其在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分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组(甲亢组,n=30)、甲状腺功能减退组(甲减组,n=30)及甲状腺功能正常者(对照组,n=30).取空腹血检测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腺原氨酸(TT3)、甲状腺素(TT4)、空腹血糖、血脂及内脂素水平,并计算体质指数(BMI).结果:甲亢组及甲减组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甲亢组血清内脂素与FT3、FT4、TT4呈正相关,与TSH、胆固醇(TC)呈负相关.甲减组血清内脂素与BMI、TSH、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与FT3、FT4、TT3、TT4呈负相关.结论: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不论是甲亢组还是甲减组)血清内脂素水平升高的改变,提示这种改变与甲亢时能量的消耗及甲减时能量的储备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作用机制复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谭丽艳;杨震宇;潘佳秋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彩色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

    目的: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超声误诊情况进行分析,以提高其诊断率.方法:对98例误诊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和30例确诊甲状腺腺瘤患者的超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声像复杂多样,在一侧或双侧甲状腺内可同时出现多种回声样结节;无论大或小均易发生囊性变,结节内无血流信号或周边少量血流信号.结论:误诊原因主要是时结节性甲状腺肿回声的复杂多样性认识不足,误认为结节囊性变和乳头状改变甲状腺腺瘤多见,对结节回声、包膜、血流未做仔细分析也是其误诊原因之一.

    作者:温建平;金有靓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格列齐特片致皮疹1例

    患者男,52岁.因颜面部、躯干、四肢片状红疹,伴瘙痒2 d来本部就诊.患者糖尿病史5年,6 d前因其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自行改服用格列齐特(国药准字H44020011,产品批号:T10001,生产厂家: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80 mg,每天2次,3 d后颜面部出现红疹,伴瘙痒,逐渐波及四肢、胸背部,自行口服扑尔敏2 d后症状未缓解,来本部就诊.

    作者:张晖;曹晋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登革热媒介控制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其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全球共有一百多个国家出现过登革热的流行,约有25亿人受到登革热感染的威胁,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这些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至今仍无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用于临床,登革热流行的控制仍有赖于蚊媒的控制.蚊媒控制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发展成为了登革热流行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就国内外主要的登革热媒介控制应用技术与研究发展进行探讨.

    作者:严子锵 刊期: 2011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