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后腹腔镜下治疗中上段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的临床体会

刘俊强;金大社;李伟林

关键词:后腹腔, 镜下治疗, 上段输尿管, 梗阻性疾病, 输尿管梗阻, 现报告如下, 端端吻合术, 手术技巧, 腹腔镜下, 器械设备, 泌尿外科, 疗效满意, 中上段, 患者
摘要:近年来,泌尿外科腔镜器械设备的发展以及手术技巧日益提高.自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们对78例中上段输尿管梗阻的患者采用后腹腔镜下输尿管梗阻解除和输尿管端端吻合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甚晚抗原-4在特应性皮炎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甚晚抗原-4(VLA-4)在特应性皮炎(AD)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6例AD患者皮损VCAM-1、VLA-4的表达,参照欧洲AD评分标准(SCORAD)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分析VCAM-1、VLA-4的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AD患者组皮损VCAM-1、VLA-4的平均光密度(AO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VCAM-1、VLA-4的表达水平与SCORAD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AD患者皮损VCAM-1、VLA-4的表达增高,VCAM-1、VLA-4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陆茂;叶俊儒;樊元春;黄蓉飞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哮喘慢性持续期肺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目的:探讨哮喘慢性持续期肺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120例确诊为哮喘慢性持续期的患者填写哮喘生存质量问卷(AQLQ),记录日间及夜间症状评分并进行肺功能测试,其中99例经规范治疗(90±15)d后依嘱复诊并再次填写AQLQ量表,记录日间及夜间症状评分并进行肺功能测试.按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将治疗前后的患者各分为两组,FEV1%≥80%为A组,FEV1%≤79%为B组.观察患者肺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关系.结果:无论治疗前还是治疗后,A组FEV1、FEV1%、PEF、PEF%和AQLQ均显著高于B组(P<0.05),且AQLQ得分与FEV1%和PEF%结果高度一致;治疗前,AQLQ得分与FEV1(r=0.84)、FEV1%(r=0.65)、PEF(r=0.63)和PEF%(r=0.44)均呈正相关(P<0.01),治疗后,AQLQ得分仍与FEV1(r=0.89)、FEV1%(r=0.77)、PEF(r=0.62)和PEF%(r=0.50)呈正相关(P<0.01).结论:哮喘患者肺功能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肺功能联合生存质量量表能更全面地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作者:吴月仙;邵金莲;蔡绍曦;郁伟伟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登革热: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DENV属于黄病毒属,有4种血清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等,严重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据WHO估计,全球约25亿人有DENV感染的危险,每年有1亿新感染病例,其中50万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疗.近年来,登革热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流行区域也不断扩大,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登革热防治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并亟待解决.

    作者:张复春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镇静在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镇静麻醉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手术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尿道下裂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麻醉组(KA组,n=20)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组(EP组,n=20),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氯胺酮的用量.观察两组术前,切皮时,苏醒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程度以及术后意识恢复,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手术时间较长的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两组相比较,EP组氯胺酮用量少,异丙酚用量合适,呼吸循环稳定,术后清醒快,镇痛效果好.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手术时间较长的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安全,临床效果满意,优于氯胺酮麻醉.

    作者:温雪飞;屠伟峰;张春梅;施冲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2010年广州登革热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2010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统计2010年8-12月我院收治47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并鉴定感染患者的登革病毒血清型别.结果:患者临床特征为发热(100%)、头痛(44.7%)、肌肉痛(55.3%)、骨关节痛(19.1%)以及皮疹(59.6%).实验室特征为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80.9%、63.8%)以及肝脏转氨酶升高(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分别为23.4%和36.2%);巢式PCR结果提示14例患者为DENV-4感染,6例为DENV-2感染.结论:2010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症状典型、病情较轻,流行型别是DENV-4和DENV-2,DENV-4均为本土病例,DENV-2有输入及本土病例.

    作者:张霞意;张复春;胡凤玉;廖宝林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登革2型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分析登革2型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并预测其优势抗原表位.方法:利用NCBI、CBS等生物信息学网站和DNAStar、Vector NTI等软件包,分析登革2型病毒NS1的理化性质和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可能的空间结构和抗原表位.结果:NS1基因编码352个氨基酸,含12个保守的半胱氨酸.脂质含量相对较多,理化性质不稳定.无分泌型信号肽及跨膜结构,但存在多个糖基化、磷酸化、酰胺化位点.空间结构为一紧凑球形,N端和C端暴露于球体表面,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的区域较为密集.中段包埋于分子内部,但含有一些与血小板、血管内皮或纤维蛋白素原高度同源的B细胞表位序列,可能在登革出血热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NS1不仅是一个极具潜力的诊断性抗原,其抗原表位的预测将为登革病毒表位多肽疫苗的开发提供依据.

    作者:齐一鸣;黄俊琪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双眼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患者女,4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20 d,于2011年3月23日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左眼0.5,矫正视力不提,双眼前节无明显异常.眼底:右眼黄斑中心区及颞侧讨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多发生于40岁左右中年人,肿瘤发展到影响视力才被发现.属于良性肿瘤性病变,多发生于眼底后极部,不伴有皮肤及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临床表现:自觉症状为视力逐渐减退或视物变形.眼底特点为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的分界较清楚,肿瘤小者1.5 PD,呈橘黄色椭圆形隆起,大小约10 PD.

    作者:孙则红;戴冬姝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负压抽吸联合汗腺修剪术治疗腋臭32例

    腋臭是整形外科的常见病,临床治疗方法很多,负压抽吸和皮肤切口汗腺修剪术是其中应用较多的两种,但由于汗腺的结构与分布特点,临床中单独运用还是很难达到根除的目的.自2005年6月起我科采用负压抽吸联合汗腺修剪术治疗32例腋臭患者,较单纯小切口汗腺修剪术50例取得更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喻三宝;蒋金珩;宗文政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贝那普利和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的影响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和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惠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62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和非洛地平组,贝那普利组予贝那普利治疗,非洛地平组予非洛地平治疗,连续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及血清TNF-α和IL-6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163.8±7.2vs.134.7±7.6;164.6±8.0vs.135.8±7.2)mmHg、舒张压(98.7±8.2 vs.86.2±3.4;99.8±8.1 vs.85.8±3.9)mmHg及血清TNF-α(12.94±2.12vs.7.16±41.41;13.02±2.14vs.9.88±1.52)ng/L、IL-6(26.73±3.43vs.16.35±2.42;27.29±3.58 vs.20.71±3.16)ng/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贝那普利组下降更明显,与非洛地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贝那普利和非洛地平均能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TNF-α和IL-6的产生、抑制炎症反应,但贝那普利作用优于非洛地平.

    作者:王均生;刘地川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脑动脉瘤的3D-DSA技术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3D-DSA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3D-DSA检查诊断为脑动脉瘤病例30例,回顾性分析其对动脉瘤的显示能力、动脉瘤大小、形状、瘤颈和周围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30例发现31个动脉瘤,3D-DSA技术均能清晰显示其位置、大小、形状、瘤颈状况及载瘤动脉改变,并能发现脑动脉的其他病变.结论:3D-DSA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脑动脉瘤的诊断水平,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石伟忠;郑文龙;吴爱琴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人们在动物试验中发现移植心肌梗死区的骨髓干细胞可以定向分化为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心肌细胞并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终达到修复坏死心肌,改善受损的心脏功能[1].因此干细胞体外扩增及向心肌化条件分化后植入受损心肌处,可能更有利于缺血心脏病的心功能改善.近NicolaSmart等[2]使用一种名为Tβ4的蛋白质注入人为心肌受损鼠心脏内,可以增强祖细胞的活力,帮助心脏自我修复,但由于心肌祖细胞在心肌细胞所占比例极低,并不能满足短时间内大量心肌细胞的缺失.现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心肌样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作者:孙玉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人前心钠肽在血液细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检测血液细菌培养阳性患者血清中人前心钠肽(proANP)水平,与人前降钙素(PCT)水平进行比较,评价proANP在菌血症或败血症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或门诊送检的血液需氧菌培养为阳性的患者血清43例作为观察组,选择12例健康成人血清作对照组,同时做proANP和PCT检测.结果:proANP和PCT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指标呈正相关(y=28.009+9.732x,r=0.954,P<0.001).结论:proANP对菌血症或败血症患者的早期快速诊断与PCT具有相似的价值并呈正相关.

    作者:胡永林;刘阳;潘娟;何应中;陈泽慧;罗显华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防逆流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防逆流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12月入住儿科适合应用留置针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使用防逆流留置针,对照组使用普通留置针.观察两组堵管、回血、护士冲管次数、家长满意度及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堵管、回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士冲管次数减少及留置时间增加;观察组的家长满意度高.结论:防逆流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能明显降低堵管率、回血率,减轻护士工作量,延长留置时间,体现留置针优点,达到治疗目的,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减轻患儿痛苦.

    作者:黄雪飞;陈全景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婴儿顶骨血管瘤1例

    患儿,3个月,生后发现左侧头顶部肿块,不痛不胀,未予重视,近1个月来进行性增大.入院查体见左侧头部略膨隆,CT扫描见:左顶膨胀性颅骨破坏区,外板变薄,内板略增厚,病灶密度不均匀,呈蜂窝状,边缘欠清晰.术中见左侧颅骨外板局限性菲薄,2.5 cm×2.5 cm大小,局部血液供应丰富,内有包膜和少许液体.内板完整,行广泛的外板切除.切除组织送病理学检查,显微镜下见骨组织间有分叶状毛细血管丛和海绵状扩张的腔隙,诊断为混合型颅骨血管瘤.

    作者:王猛;张博;刘洋;关毅;杨志青;李海松;李毅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甲型H1N1流感首次胸部CT表现初步分析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首次胸部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22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首次胸部CT表现.结果:22例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4~63岁,平均46岁.22例患者CT表现共有268个肺段病变,包括磨玻璃密度影218段、斑片状实变影30段、结节影20段.肺部病变分布在中外带17例,弥漫分布3例,内带2例.胸膜增厚15例,其中右侧12例、左侧10例、双侧7例.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胸腔积液2例.结论:甲型H1N1流感患者首次胸部CT表现特点为以双侧、多段、外带肺部磨玻璃密度影改变为主.

    作者:丁仁厚;邢志珩;赵新骞;杜钟珍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联合乙哌立松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

    目的:探讨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联合应用乙哌立松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颈源性头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偏振光照射双侧星状神经节,每次10 min,1次/d,共4周.联合口服乙哌立松50 mg,每日2次,连服2周.对照组单独应用偏振光照射双侧星状神经节.治疗2、3、4周后分别评估两组疼痛严重程度的变化及两组治疗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头痛程度均明显减轻(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3周后观察组疗效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独应用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可获得很高的有效率,联合乙哌立能松使有效率明显提高,并可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王伟;任丽;卢俏丽;薛蓉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Chiari I型畸形的CT及MRI特征

    目的:研究Chiari I型畸形的CT、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Chiari I型畸形患者的临床、CT及MRI资料.男16例,女20例.平均年龄34.5岁.全部病例均行平扫.结果:小脑扁桃体下疝长度5~35 mm,平均11.9 mm,小脑扁桃体下极变尖26例.枕大孔前后径28~39 mm.脊髓空洞症20例,颅底凹陷症15例,寰枢椎畸形9例.结论:综合分析Chiari I型畸形的CT、MRI表现,对本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价有重要价值.

    作者:韩雪;郑新;赵殿江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对弃瓣LASEK术后疼痛控制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对弃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后疼痛的控制以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32例(64眼)行弃瓣LASEK患者,术后24 h给予适当点用0.5%盐酸丙关卡因眼药水;另选取40例(80眼)相同术式给予0.5%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点眼作为对照.并观察术后疼痛,角膜上皮的愈合,视力恢复及角膜雾浊等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24 h内各时间段使用表麻剂组疼痛指数更低,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术后24 h使用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的次数为(9.28±2.63)次,间隔时间为(2.91±1.75)h.36 h及48 h疼痛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在角膜上皮愈合,术后视力恢复,角膜雾浊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弃瓣LASEK术后适当使用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能有效解决术后疼痛,并对角膜上皮的愈合无明显影响.

    作者:莫纯坚;王红俊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后腹腔镜下治疗中上段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的临床体会

    近年来,泌尿外科腔镜器械设备的发展以及手术技巧日益提高.自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们对78例中上段输尿管梗阻的患者采用后腹腔镜下输尿管梗阻解除和输尿管端端吻合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俊强;金大社;李伟林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Notch信号通路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跨膜受体蛋白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在决定细胞命运(包括增殖、分化以及凋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功能异常将导致未分化细胞向肿瘤细胞转化.人类许多肿瘤中均可检测到Notch信号通路活性的改变,并且其受体配体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判断肿瘤预后的指标.由于肿瘤来源及其微环境的不同,Notch信号通路具有促进或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双重作用.以Notch信号通路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作者:刘尚文 刊期: 2011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