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登革热媒介控制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严子锵

关键词:热媒介, 控制技术, 登革热, 流行, 蚊媒, 公共卫生问题, 亚热带地区, 急性传染病, 应用技术, 媒介控制, 登革疫苗, 传播媒介, 白纹伊蚊, 安全有效, 埃及伊蚊, 国内外, 发病率, 威胁, 临床, 国家
摘要: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其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全球共有一百多个国家出现过登革热的流行,约有25亿人受到登革热感染的威胁,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这些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至今仍无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用于临床,登革热流行的控制仍有赖于蚊媒的控制.蚊媒控制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发展成为了登革热流行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就国内外主要的登革热媒介控制应用技术与研究发展进行探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红素氧合酶-1在肝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1,HO-1)是血红素代谢的起始酶和限速酶,可催化血红素产生等摩尔的胆绿素/胆红素、一氧化碳(CO)和游离铁(iron).HO-1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尤其是对组织器官具有多种保护作用.近年研究发现HO-1在急慢性肝病中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重要作用,可延缓或阻止疾病的进展[1].本文就HO-1在肝病发病与进展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王荣琦;南月敏;赵素贤;袁丽君;孔令波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喉鳞状细胞癌中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和I型胶原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及I型胶原(Col I)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培养成功的20例培养上清液中羟脯氨酸(Hyd)含量,并通过蜡块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Coll的表达.结果: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Hyd舍量及Cpl I的表达逐渐下降,其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进展、颈淋巴结的转移,Hyd舍量及Col I的表达均逐渐下降,且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及Col I的表达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等生物学活性密切相关,对了解喉鳞状细胞癌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手术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张艳秋;李培华;李巍;张旭;刘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格列齐特片致皮疹1例

    患者男,52岁.因颜面部、躯干、四肢片状红疹,伴瘙痒2 d来本部就诊.患者糖尿病史5年,6 d前因其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自行改服用格列齐特(国药准字H44020011,产品批号:T10001,生产厂家: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80 mg,每天2次,3 d后颜面部出现红疹,伴瘙痒,逐渐波及四肢、胸背部,自行口服扑尔敏2 d后症状未缓解,来本部就诊.

    作者:张晖;曹晋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登革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世界上发病患者数多、分布广的虫媒病毒病.疫苗是预防登革热有效的途径,然而,迄今仍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用于登革热的特异性预防.根据抗原性的不同,DENV分为4个血清型(DENV 1、2、3、4).人类感染DENV后可产生型特异性中和抗体,对同型病毒的再感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作者:罗雅艳;江丽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亲属间活体肾移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规律

    目的:回顾分析150例亲属间活体肾移植的免疫抑制剂应用方案,以总结亲属间活体肾移植患者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规律.方法:回顾在我院进行复查并且肾功能稳定的150例亲属间活体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剂应用资料,并按照相同染色体倍数分组,同时与同期无关尸体供肾肾移植患者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亲属间活体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荆用量与相同染色体倍数相关,两条染色体相同者<一条染色体相同者<无染色体相同者<无关尸体供肾肾移植受者.结论:亲属阃活体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剂应用量较少,相应的免疫抑制剂相关的不良事件也较少,有利于受者的长期存活.

    作者:杜鹏;孙建国;罗永康;黄启福;段斌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甲型H1N1流感首次胸部CT表现初步分析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首次胸部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22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首次胸部CT表现.结果:22例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4~63岁,平均46岁.22例患者CT表现共有268个肺段病变,包括磨玻璃密度影218段、斑片状实变影30段、结节影20段.肺部病变分布在中外带17例,弥漫分布3例,内带2例.胸膜增厚15例,其中右侧12例、左侧10例、双侧7例.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胸腔积液2例.结论:甲型H1N1流感患者首次胸部CT表现特点为以双侧、多段、外带肺部磨玻璃密度影改变为主.

    作者:丁仁厚;邢志珩;赵新骞;杜钟珍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彩色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

    目的: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超声误诊情况进行分析,以提高其诊断率.方法:对98例误诊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和30例确诊甲状腺腺瘤患者的超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声像复杂多样,在一侧或双侧甲状腺内可同时出现多种回声样结节;无论大或小均易发生囊性变,结节内无血流信号或周边少量血流信号.结论:误诊原因主要是时结节性甲状腺肿回声的复杂多样性认识不足,误认为结节囊性变和乳头状改变甲状腺腺瘤多见,对结节回声、包膜、血流未做仔细分析也是其误诊原因之一.

    作者:温建平;金有靓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全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拍片在肠神经元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拍片在便秘、以肠神经元异常为代表的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部分临床表现不典型,钡灌肠、肛门直肠测压、直肠黏膜乙酰胆碱酯酶测定不能明确诊断的先天性巨结肠,或疑合并巨结肠同源病等肠神经元异常便秘性疾病,全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拍片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为手术、手术后病检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巨结肠同源病及先天性巨结肠并巨结肠同源病提供了证据.结论:全消化道钡餐及钡分时段滞留拍片,可为肠神经元异常便秘性疾病提供重要诊断参考,并具有胃肠传输功能与胃肠生理、病理形态兼顾优势.至少是对该类疾病诊断困难的一个补充.

    作者:杜明国;陈志丹;陶正贵;廖晓锋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苯海拉明肌肉注射治疗眩晕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苯海拉明肌肉注射治疗眩晕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急诊就诊的病因诊断明确的反复发作眩晕患者分为苯海拉明组(n=471)和常规治疗组(n=445).苯海拉明组除给予苯海拉明20 mg肌肉注射外,其他治疗方法两组相同.观察治疗3 h后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苯海拉明组的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苯海拉明肌肉注射可明显改善急诊眩晕患者症状,缩短症状持续时间,并且无不良作用.

    作者:王吉文;丘宇茹;陈玉成;黄子通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同型半胱氨酸及其代谢关键酶MTRR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其代谢关键酶蛋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ethionine synthase reductase,MTRR)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颅内动脉瘤组)和77例健康成人(对照组)的血浆Hcy水平,并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其代谢关键酶MTRR基因多态性.结果: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浆Hcy水平[(16.14±6.72)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1.20±3.20)μmol/L],两组间血浆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两组MTRR A66G基因型分布比较,颅内动脉瘤组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颅内动脉瘤的风险是对照组的7.30和2.41倍.MTRR A66G不同基因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比较,血浆TG、TC浓度差异无显著性,GG基因型血浆Hcy浓度较其他基因型高;对照组不同基因型间血浆Hcy、TG、TC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高Hcy血症与颅内动脉瘤病发生有一定关系;MTRR A66G的AA基因型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的保护性基因,发生变异时患病风险增加.

    作者:陈盛强;戴文伟;许绍强;孙卫文;邓维意;伍建伟;李明昌;何伟文;陆永健;罗学港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创伤合并内毒素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创伤后感染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观察其病理变化,为临床防治DIC提供依据.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创伤组(T组)、内毒素组(E组)、创伤合并内毒素组(T+E组).在造模1 h和造模后2、6、12 h取血,检测PT、AFIT、PLT、D-二聚体等指标,观察家兔精神等一般情况变化及取家兔肺、肾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T组、E组、T+E组PLT、APTT、PT、D-二聚体在不同时相,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T组相比,T+E组6 h时PT、APTT、D-二聚体均明显延长或升高,P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E组相比,T+E组12 h 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LT与D-二聚体从6 h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组、E组、T+E组肺肾病理均可见微血栓形成,T+E组尤甚.结论:创伤联合内毒素可制备DIC兔模型,反映创伤后继发感染致DIC发生的病理过程,并且该模型各项指标较单纯创伤或感染引起的DIC更有意义.

    作者:林国强;王玮;李楠楠;杜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沙利度胺联合托烷司琼治疗乳腺癌辅助化疗相关呕吐的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沙利度胺联合托烷司琼治疗乳腺癌辅助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2例术后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6例,A组:静脉用托烷司琼5 mg,第1天+口服地塞米松5 mg,1天2次,第1天;B组:静脉用托烷司琼5 mg,第1天+口服沙利度胺25 mg,1天2次,第1天.评价两组的止吐效果和副作用.结果:46例患者可评价疗效,两组恶心呕吐控制情况完全控制、基本控制、轻度控制、未控制百分率分别为:8.0%vs.33.3%、52.0%vs.57.1%、32.0%vs.9.5%、8.0%vs.0%,治疗有效率为60.0%vs.90.5%(χ2=5.498,P=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腹泻、困倦、凝血功能异常、骨髓抑制和感觉异常等副作用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沙利度胺能够有效控制乳腺癌辅助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副作用容易耐受,是可供选择使用的止吐药物.

    作者:崔瑶;李剑;王文玉;卢创新;周云;刘明月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在阑尾炎麻醉中的应用比较

    阑尾切除手术现在仍首选硬膜外麻醉,在行阑尾切除时存在内脏牵拉反应,由于迷走神经分布广泛较难被阻滞,常会引起疼痛、恶心、呕吐、呃逆等一系列的反应,还因为牵拉阑尾系膜时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变慢和血压下降,这些反应严重影响着手术操作并严重影响患者舒适感和生命安全.阑尾炎的硬膜外麻醉常选择在T11~12穿刺,本研究主要比较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在阑尾炎麻醉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仁洪;樊理华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2010年广州登革热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2010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统计2010年8-12月我院收治47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并鉴定感染患者的登革病毒血清型别.结果:患者临床特征为发热(100%)、头痛(44.7%)、肌肉痛(55.3%)、骨关节痛(19.1%)以及皮疹(59.6%).实验室特征为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80.9%、63.8%)以及肝脏转氨酶升高(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分别为23.4%和36.2%);巢式PCR结果提示14例患者为DENV-4感染,6例为DENV-2感染.结论:2010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症状典型、病情较轻,流行型别是DENV-4和DENV-2,DENV-4均为本土病例,DENV-2有输入及本土病例.

    作者:张霞意;张复春;胡凤玉;廖宝林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心肌肌钙蛋白I在评价非心脏手术术后危重病患者病情和预后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评价非心脏手术术后危重病患者病情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31例非心脏手术术后危重病例血清cTnI的质量浓度与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分值、S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低血压、心衰、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升高组的APACHEⅡ评分、S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低血压发生率、升压药使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均高于(多于)正常组(P<0.01).结论:非心脏术后危重病患者血清cTnI的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病情,并对患者短期病死率的评估有一定的帮助.除了APAcHEⅡ评分系统之外,cTnI在评价危重病患者的预后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陈静雅;黄青青;冯轲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靶向phTERT-PE38KDEL重组质粒联合硼替佐米抑制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生长的研究

    目的:探讨重组质粒phTERT-PE38KDEL联合硼替佐米对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方法:采用人胰腺癌MiaPaCa2细胞系建立荷瘤裸鼠模型,通过腹腔给药和瘤内注射方式,以硼替佐米联合phTERT-PE38KDEL对荷瘤鼠进行治疗,比较各组肿瘤体积和质量,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法检测核增殖抗原及微血管密度,TUNEL染色检测肿瘤的凋亡.结果:联合治疗组(A组)的肿瘤体积及瘤重在每个检测点均小于基因治疗组(B组)、单纯化疗组(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P<0.01),与D组相比,A、B、C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68.98%、51.44%、16.39%.与B和C组相比较,A组的瘤体PCNA增殖指数与MVD显著降低(P<0.01),A组的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0.01).结论:phTERT-PE38KDEL与硼替佐米对裸鼠胰腺癌移植瘤均有抑制作用,二者联用效果更佳.

    作者:邢帅;孙晋津;李宝玉;孙宁;陈剑秋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乌司他丁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老年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于入选当天开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所有患者均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和7天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但对照组治疗后第3和第7天PLT和FIB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第7天又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PLT和FIB均有增高,PT、TT、APTT均缩短,D-D下降,其中治疗后第7天上述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改善老年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血栓形成.

    作者:蔡雪桃;李轶男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登革热重症病例的临床与实验室预警指标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6年我院收治484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探讨登革热重症病例发生的临床与实验室预警指标.方法:收集484例登革热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各项实验室检查数据,将病例分为重症组与普通组并分析两组之间各项数据的差异.结果:重症组患者多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结果与普通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持续性呕吐、束臂实验阳性、ALT或AST升高5倍以上可作为登革热重症病例发生的顸警指标.

    作者:廖宝林;张复春;周伟泽;胡凤玉;洪文昕;王建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镇静在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镇静麻醉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手术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尿道下裂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麻醉组(KA组,n=20)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组(EP组,n=20),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氯胺酮的用量.观察两组术前,切皮时,苏醒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程度以及术后意识恢复,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手术时间较长的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两组相比较,EP组氯胺酮用量少,异丙酚用量合适,呼吸循环稳定,术后清醒快,镇痛效果好.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手术时间较长的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安全,临床效果满意,优于氯胺酮麻醉.

    作者:温雪飞;屠伟峰;张春梅;施冲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广东省2005-2010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掌握广东省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防控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0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发病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及血清学、病原学特征.结果:2005-2010年全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718例,包括1 568例本地感染病例和150例境外输入病例.共报告25起暴发事件,累计1 311例病例,暴露总人数190余万.20~39岁成人发病率高[(4.75~5.67)/100万],20岁以下低年龄组发病率较低.输入病例全年各月均有发生,94.7%的病例分布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本地感染病例则主要集中在8~10月,随年份不同分布于珠三角、粤东和粤西部分地区.2005-2010年从138份急性期血标本分离到67株登革热病毒,其中登革1型63株、登革2型2株、登革3型1株、登革4型病毒1株.期间采集监测点流行前、后期正常人血清标本2 327份,检出登革热特异性抗体IgG阳性51份,总抗体阳性率2.19%.结论:广东省2005-2010年登革热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均有发生,发病患者群的流行病学与健康人血清抗体水平均没有体现登革热呈地方性的特征.

    作者:郭汝宁;何剑峰;梁文佳;钟豪杰;杨芬 刊期: 2011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