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雪飞;屠伟峰;张春梅;施冲
目的:探讨防逆流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12月入住儿科适合应用留置针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使用防逆流留置针,对照组使用普通留置针.观察两组堵管、回血、护士冲管次数、家长满意度及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堵管、回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士冲管次数减少及留置时间增加;观察组的家长满意度高.结论:防逆流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能明显降低堵管率、回血率,减轻护士工作量,延长留置时间,体现留置针优点,达到治疗目的,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减轻患儿痛苦.
作者:黄雪飞;陈全景 刊期: 2011年第19期
先证者,男,20岁,13岁时先于双上肢出现黑褐色斑点,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渐增多并累及躯干、颈、双下肢,黑褐色斑点中间出现大小不等的淡白色斑,皮损不随季节改变.无光敏史,否认药物和化学品等接触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发育和智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全身皮肤见弥漫分布米粒至豌豆大小的黑褐色斑,散在或密集,圆形或不规则,其间有不规则的色素减退斑.皮损无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角化异常.口腔黏膜、齿、甲、掌跖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脑电图,肝、胆、脾、肾B超检查正常.听力、视力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熊瑛;柴宝;金丽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掌握广东省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防控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0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发病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及血清学、病原学特征.结果:2005-2010年全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718例,包括1 568例本地感染病例和150例境外输入病例.共报告25起暴发事件,累计1 311例病例,暴露总人数190余万.20~39岁成人发病率高[(4.75~5.67)/100万],20岁以下低年龄组发病率较低.输入病例全年各月均有发生,94.7%的病例分布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本地感染病例则主要集中在8~10月,随年份不同分布于珠三角、粤东和粤西部分地区.2005-2010年从138份急性期血标本分离到67株登革热病毒,其中登革1型63株、登革2型2株、登革3型1株、登革4型病毒1株.期间采集监测点流行前、后期正常人血清标本2 327份,检出登革热特异性抗体IgG阳性51份,总抗体阳性率2.19%.结论:广东省2005-2010年登革热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均有发生,发病患者群的流行病学与健康人血清抗体水平均没有体现登革热呈地方性的特征.
作者:郭汝宁;何剑峰;梁文佳;钟豪杰;杨芬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检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YKL-40水平及其在病理组织中YKL-40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了解YKL-40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6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上皮性卵巢癌组)术前及术后静脉血中YKL-40浓度,并以10例非卵巢病变住院妇女(正常对照组)及25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患者(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作为对照.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YKL-40在卵巢病变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与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YKL-4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6),上皮性卵巢癌组(术前)与正常对照组、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及上皮性卵巢癌组(术后)的血清YKL-40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皮性卵巢癌组术前血清YKL-40浓度与患者的临床分期、CA125有相关性,与组织分级、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YKL-40在正常卵巢组织中无表达,在卵巢良性和恶性上皮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上皮性卵巢癌组中YKL-40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前血清YKL-40浓度明显增高,手术治疗后YKL-40浓度明显下降,YKL-40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提示检测YKL-40对上皮性卵巢癌恶性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敏;刘凤英;刘建建 刊期: 2011年第19期
患者男,52岁.因颜面部、躯干、四肢片状红疹,伴瘙痒2 d来本部就诊.患者糖尿病史5年,6 d前因其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自行改服用格列齐特(国药准字H44020011,产品批号:T10001,生产厂家: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80 mg,每天2次,3 d后颜面部出现红疹,伴瘙痒,逐渐波及四肢、胸背部,自行口服扑尔敏2 d后症状未缓解,来本部就诊.
作者:张晖;曹晋 刊期: 2011年第19期
阑尾切除手术现在仍首选硬膜外麻醉,在行阑尾切除时存在内脏牵拉反应,由于迷走神经分布广泛较难被阻滞,常会引起疼痛、恶心、呕吐、呃逆等一系列的反应,还因为牵拉阑尾系膜时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变慢和血压下降,这些反应严重影响着手术操作并严重影响患者舒适感和生命安全.阑尾炎的硬膜外麻醉常选择在T11~12穿刺,本研究主要比较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在阑尾炎麻醉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仁洪;樊理华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甚晚抗原-4(VLA-4)在特应性皮炎(AD)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6例AD患者皮损VCAM-1、VLA-4的表达,参照欧洲AD评分标准(SCORAD)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分析VCAM-1、VLA-4的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AD患者组皮损VCAM-1、VLA-4的平均光密度(AO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VCAM-1、VLA-4的表达水平与SCORAD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AD患者皮损VCAM-1、VLA-4的表达增高,VCAM-1、VLA-4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陆茂;叶俊儒;樊元春;黄蓉飞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分析登革2型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并预测其优势抗原表位.方法:利用NCBI、CBS等生物信息学网站和DNAStar、Vector NTI等软件包,分析登革2型病毒NS1的理化性质和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可能的空间结构和抗原表位.结果:NS1基因编码352个氨基酸,含12个保守的半胱氨酸.脂质含量相对较多,理化性质不稳定.无分泌型信号肽及跨膜结构,但存在多个糖基化、磷酸化、酰胺化位点.空间结构为一紧凑球形,N端和C端暴露于球体表面,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的区域较为密集.中段包埋于分子内部,但含有一些与血小板、血管内皮或纤维蛋白素原高度同源的B细胞表位序列,可能在登革出血热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NS1不仅是一个极具潜力的诊断性抗原,其抗原表位的预测将为登革病毒表位多肽疫苗的开发提供依据.
作者:齐一鸣;黄俊琪 刊期: 2011年第19期
患者女,4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20 d,于2011年3月23日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左眼0.5,矫正视力不提,双眼前节无明显异常.眼底:右眼黄斑中心区及颞侧讨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多发生于40岁左右中年人,肿瘤发展到影响视力才被发现.属于良性肿瘤性病变,多发生于眼底后极部,不伴有皮肤及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临床表现:自觉症状为视力逐渐减退或视物变形.眼底特点为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的分界较清楚,肿瘤小者1.5 PD,呈橘黄色椭圆形隆起,大小约10 PD.
作者:孙则红;戴冬姝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的重型肝炎患者55例,分别于术前、手术1 h、无肝10 min、新肝5 min、新肝期3 h,抽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纤溶酶活性,采用Sonoclot凝血分析仪测定床边活化凝血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 rate)及血小板功能(PF)的变化,记录凝血物质用量、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与术前值相比:应用凝血物质后,PT在手术1 h及无肝10 min缩短,纤溶酶活性在手术1 h下降(P<0.05),ACT、TT在无肝10 min进一步改善(P<0.05);关腹前凝血速率明显低于术前值(P<0.05或0.01),PF增高.结论:重型肝炎患者术中凝血功能差而复杂,护士应密切观察术中出血的情况,及时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使用凝血物质,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朱琼芳;周巧;黄毓婵;陈旭素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通过测定扩张型心脏病(DCM)患者心电图中代表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两个指标: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探讨它们与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将188例DCM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VA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NVA组),测定V2和V6导联的Tp-Te问期和Tp-Te/QT比值,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VA组V2和V6导联的Tp-Te间期均比NV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和0.038;VA组V2和v6导联的Tp-Te/QT比值均比NVA组大,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9和0.006.结论:TDR增大是发生VA的重要原因,有望利用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预测DCM患者发生VA的风险,对DCM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作者:黄东芬;周艳玲 刊期: 2011年第19期
关节脱位是骨科常见病,通过手法复位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传统的手法复位一般不采用麻醉,但是大关节的手法复位时,由于患者疼痛难忍、肌肉紧张,难以顺利进行,影响复位成功率,特别是暴力手法复位时可能造成关节的撕脱或骨折,甚至出现休克.自我科开展了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骨科手法复位后,患者术中无痛苦,关节肌肉松弛,术后清醒较快,手术医师复位较轻松.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贤伟;王丽萍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方法时脑型血吸虫病进行研究,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痛灶的灌注参数特性.方法:10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在常规CT扫描的基础上行CT灌注成像检查.分析灌注图像,分别测量脑型血吸虫病病灶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脑血流量(CBV)、脑血容量(CBF)和表面通透性(PS)值.两组问CT灌注参数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0例脑型血吸虫病中,脑炎型1例,单发结节型2例,多发结节型7例.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血吸虫病灶的CBF、CBV和PS值均明显增高.结论:脑型血吸虫病病灶是一种高血流灌注、高表面通透性的病灶.
作者:黄劲柏;任伯绪;雷红卫;胡新杰;王远梅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初步探讨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WHOQOL-HIV生存质量简表对102例已经开始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6个月的动态追踪,分析抗病毒治疗时间、免疫学变化及药物毒副作用时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随着高效联合抗病毒时间的延长,艾滋病患者的独立领域得分逐渐升高,心理和环境领域的得分在开始抗病毒治疗7~24个月的患者得分高,抗病毒治疗时间长短不同的组间存在差异(P<0.05);CD4+计数及Th/Ts的差异及变化对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未引起有显著性意义的变化,而在抗病毒过程中出现血液毒性及肝损害的患者在生理领域得分偏低,与未出现这两方面毒副作用的患者有不同的变化趋势(P<0.05).结论: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患者独立领域得分,而抗病毒药物的血液毒性和肝损害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生理领域得分有一定影响.
作者:陈谐捷;贾卫东;谭行华;岑玉文;陈新林;董永新;何丽云;蔡卫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分析2010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统计2010年8-12月我院收治47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并鉴定感染患者的登革病毒血清型别.结果:患者临床特征为发热(100%)、头痛(44.7%)、肌肉痛(55.3%)、骨关节痛(19.1%)以及皮疹(59.6%).实验室特征为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80.9%、63.8%)以及肝脏转氨酶升高(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分别为23.4%和36.2%);巢式PCR结果提示14例患者为DENV-4感染,6例为DENV-2感染.结论:2010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症状典型、病情较轻,流行型别是DENV-4和DENV-2,DENV-4均为本土病例,DENV-2有输入及本土病例.
作者:张霞意;张复春;胡凤玉;廖宝林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重组质粒phTERT-PE38KDEL联合硼替佐米对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方法:采用人胰腺癌MiaPaCa2细胞系建立荷瘤裸鼠模型,通过腹腔给药和瘤内注射方式,以硼替佐米联合phTERT-PE38KDEL对荷瘤鼠进行治疗,比较各组肿瘤体积和质量,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法检测核增殖抗原及微血管密度,TUNEL染色检测肿瘤的凋亡.结果:联合治疗组(A组)的肿瘤体积及瘤重在每个检测点均小于基因治疗组(B组)、单纯化疗组(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P<0.01),与D组相比,A、B、C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68.98%、51.44%、16.39%.与B和C组相比较,A组的瘤体PCNA增殖指数与MVD显著降低(P<0.01),A组的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0.01).结论:phTERT-PE38KDEL与硼替佐米对裸鼠胰腺癌移植瘤均有抑制作用,二者联用效果更佳.
作者:邢帅;孙晋津;李宝玉;孙宁;陈剑秋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观察苯海拉明肌肉注射治疗眩晕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急诊就诊的病因诊断明确的反复发作眩晕患者分为苯海拉明组(n=471)和常规治疗组(n=445).苯海拉明组除给予苯海拉明20 mg肌肉注射外,其他治疗方法两组相同.观察治疗3 h后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苯海拉明组的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苯海拉明肌肉注射可明显改善急诊眩晕患者症状,缩短症状持续时间,并且无不良作用.
作者:王吉文;丘宇茹;陈玉成;黄子通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136例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制霉菌素片阴道用药,每次50万U,每晚1次,共14 d;B组给予咪康唑栓阴道用药,每次400 mg,每晚1次,共6 d;C组给予两种药物同时阴道用药,剂量同A、B组,共6 d,再继续给予单一制霉菌素片阴道用药,共4天.各组均同时口服伊曲康唑,每次200 mg,每日2次,共1 d.分别于停药4~7 d、停药1个月复诊,行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真菌学检查,并进行疗效判定及不良反应评估.结果:停药4~7 d后复诊,A、B、C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5.0%、59.6%、88.6%,C组明显高于A、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停药1个月后复诊,A、B、C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0.0%、70.2%、93.2%,C组明显高于A、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次复诊A、B、C组总有效率均分别为95.0%、93.6%、97.7%,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4~7 d后,阴道分泌物真菌学镜检治愈率A、B、C组分别为75.0%、74.5%、97.7%,C组明显高于A、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停药1个月后复诊,A、B、C组复发率分别为18.7%、20.0%、2.3%,C组明显低于A、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制霉菌素片加咪康唑栓联合阴道用药治疗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临床效果优于各药单独用药,是一种安全且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安珍;姚亮;李道莲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建立一种创伤后感染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观察其病理变化,为临床防治DIC提供依据.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创伤组(T组)、内毒素组(E组)、创伤合并内毒素组(T+E组).在造模1 h和造模后2、6、12 h取血,检测PT、AFIT、PLT、D-二聚体等指标,观察家兔精神等一般情况变化及取家兔肺、肾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T组、E组、T+E组PLT、APTT、PT、D-二聚体在不同时相,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T组相比,T+E组6 h时PT、APTT、D-二聚体均明显延长或升高,P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E组相比,T+E组12 h 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LT与D-二聚体从6 h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组、E组、T+E组肺肾病理均可见微血栓形成,T+E组尤甚.结论:创伤联合内毒素可制备DIC兔模型,反映创伤后继发感染致DIC发生的病理过程,并且该模型各项指标较单纯创伤或感染引起的DIC更有意义.
作者:林国强;王玮;李楠楠;杜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患者1,女,1岁,表型正常,追踪至今无异常发现.曾于孕23周因唐氏筛查高风险行羊水染色体检查,诊断46,XX,15p+,22p+(图1).患者2系患儿母亲,28岁,46,XX,15p+,22p+(图2).母亲表型正常,先前有3次早孕期人工流产史,无自然流产、畸胎、死胎、死产及家族遗传病史.患儿父亲Y>18,表型正常,无特殊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作者:林洁;王立芝;林杰;胡嫦君;段卡利 刊期: 201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