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负压抽吸联合汗腺修剪术治疗腋臭32例

喻三宝;蒋金珩;宗文政

关键词:负压抽吸, 汗腺修剪术, 术治疗, 现报告如下, 治疗方法, 整形外科, 腋臭, 皮肤切口, 临床, 分布特点, 小切口, 常见病, 结构, 患者
摘要:腋臭是整形外科的常见病,临床治疗方法很多,负压抽吸和皮肤切口汗腺修剪术是其中应用较多的两种,但由于汗腺的结构与分布特点,临床中单独运用还是很难达到根除的目的.自2005年6月起我科采用负压抽吸联合汗腺修剪术治疗32例腋臭患者,较单纯小切口汗腺修剪术50例取得更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登革热的实验室诊断

    登革病毒是一种重要的虫媒病毒,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含单一的开放读码框依次编码3种结构蛋白(C、prM和E)和7种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自然界中存在4种血清型登革病毒,每种血清型感染均可导致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登革休克综合征,目前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重要威胁[1].

    作者:赵慧;秦成峰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负压抽吸联合汗腺修剪术治疗腋臭32例

    腋臭是整形外科的常见病,临床治疗方法很多,负压抽吸和皮肤切口汗腺修剪术是其中应用较多的两种,但由于汗腺的结构与分布特点,临床中单独运用还是很难达到根除的目的.自2005年6月起我科采用负压抽吸联合汗腺修剪术治疗32例腋臭患者,较单纯小切口汗腺修剪术50例取得更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喻三宝;蒋金珩;宗文政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后腹腔镜下治疗中上段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的临床体会

    近年来,泌尿外科腔镜器械设备的发展以及手术技巧日益提高.自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们对78例中上段输尿管梗阻的患者采用后腹腔镜下输尿管梗阻解除和输尿管端端吻合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俊强;金大社;李伟林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登革热媒介控制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其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全球共有一百多个国家出现过登革热的流行,约有25亿人受到登革热感染的威胁,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这些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至今仍无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用于临床,登革热流行的控制仍有赖于蚊媒的控制.蚊媒控制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发展成为了登革热流行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就国内外主要的登革热媒介控制应用技术与研究发展进行探讨.

    作者:严子锵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阴道联合用药治疗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

    目的:探讨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136例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制霉菌素片阴道用药,每次50万U,每晚1次,共14 d;B组给予咪康唑栓阴道用药,每次400 mg,每晚1次,共6 d;C组给予两种药物同时阴道用药,剂量同A、B组,共6 d,再继续给予单一制霉菌素片阴道用药,共4天.各组均同时口服伊曲康唑,每次200 mg,每日2次,共1 d.分别于停药4~7 d、停药1个月复诊,行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真菌学检查,并进行疗效判定及不良反应评估.结果:停药4~7 d后复诊,A、B、C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5.0%、59.6%、88.6%,C组明显高于A、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停药1个月后复诊,A、B、C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0.0%、70.2%、93.2%,C组明显高于A、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次复诊A、B、C组总有效率均分别为95.0%、93.6%、97.7%,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4~7 d后,阴道分泌物真菌学镜检治愈率A、B、C组分别为75.0%、74.5%、97.7%,C组明显高于A、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停药1个月后复诊,A、B、C组复发率分别为18.7%、20.0%、2.3%,C组明显低于A、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制霉菌素片加咪康唑栓联合阴道用药治疗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临床效果优于各药单独用药,是一种安全且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安珍;姚亮;李道莲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彩色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

    目的: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超声误诊情况进行分析,以提高其诊断率.方法:对98例误诊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和30例确诊甲状腺腺瘤患者的超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声像复杂多样,在一侧或双侧甲状腺内可同时出现多种回声样结节;无论大或小均易发生囊性变,结节内无血流信号或周边少量血流信号.结论:误诊原因主要是时结节性甲状腺肿回声的复杂多样性认识不足,误认为结节囊性变和乳头状改变甲状腺腺瘤多见,对结节回声、包膜、血流未做仔细分析也是其误诊原因之一.

    作者:温建平;金有靓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登革2型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分析登革2型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并预测其优势抗原表位.方法:利用NCBI、CBS等生物信息学网站和DNAStar、Vector NTI等软件包,分析登革2型病毒NS1的理化性质和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可能的空间结构和抗原表位.结果:NS1基因编码352个氨基酸,含12个保守的半胱氨酸.脂质含量相对较多,理化性质不稳定.无分泌型信号肽及跨膜结构,但存在多个糖基化、磷酸化、酰胺化位点.空间结构为一紧凑球形,N端和C端暴露于球体表面,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的区域较为密集.中段包埋于分子内部,但含有一些与血小板、血管内皮或纤维蛋白素原高度同源的B细胞表位序列,可能在登革出血热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NS1不仅是一个极具潜力的诊断性抗原,其抗原表位的预测将为登革病毒表位多肽疫苗的开发提供依据.

    作者:齐一鸣;黄俊琪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的应用

    关节脱位是骨科常见病,通过手法复位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传统的手法复位一般不采用麻醉,但是大关节的手法复位时,由于患者疼痛难忍、肌肉紧张,难以顺利进行,影响复位成功率,特别是暴力手法复位时可能造成关节的撕脱或骨折,甚至出现休克.自我科开展了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骨科手法复位后,患者术中无痛苦,关节肌肉松弛,术后清醒较快,手术医师复位较轻松.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贤伟;王丽萍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登革热流行趋势及防控策略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V)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DENV有4种血清型(DENV 1~4),感染DENV后可发生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1].登革热是一个古老的传染病,早在16世纪就有类似病症的描述记载[2],它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非洲、美洲、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以及欧洲个别地区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多呈地方性流行.目前登革热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3].

    作者:何剑峰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登革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世界上发病患者数多、分布广的虫媒病毒病.疫苗是预防登革热有效的途径,然而,迄今仍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用于登革热的特异性预防.根据抗原性的不同,DENV分为4个血清型(DENV 1、2、3、4).人类感染DENV后可产生型特异性中和抗体,对同型病毒的再感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作者:罗雅艳;江丽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人们在动物试验中发现移植心肌梗死区的骨髓干细胞可以定向分化为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心肌细胞并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终达到修复坏死心肌,改善受损的心脏功能[1].因此干细胞体外扩增及向心肌化条件分化后植入受损心肌处,可能更有利于缺血心脏病的心功能改善.近NicolaSmart等[2]使用一种名为Tβ4的蛋白质注入人为心肌受损鼠心脏内,可以增强祖细胞的活力,帮助心脏自我修复,但由于心肌祖细胞在心肌细胞所占比例极低,并不能满足短时间内大量心肌细胞的缺失.现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心肌样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作者:孙玉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盐酸右美托咪啶在预防中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苏醒期心血管反应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盐酸右美托咪啶在预防中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苏醒期心血管反应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中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盐酸右美托咪啶组(A组,n=30)和对照组(B组,n=30).两组患者全麻诱导和维持均相同,术毕停用麻醉药的同时分别静脉泵注盐酸右美托咪啶0.5 mg/kg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术毕注药前、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5、10 min患者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Ramsay镇静评分、苏醒期躁动率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B组在拔管时及拔管后5 min内MAP、HR均明显高于拔管前,A组拔管时及拔管后MAP、HR均高于拔管前,但增幅明显低于B组;A组患者苏醒期镇静状态评分3.07±0.69,明显高于B组1.83±0.70;A组躁动发生率16.7%,明显低于B组36.7%.结论:术毕静脉泵注盐酸右美托咪啶0.5μg/kg可以预防或减轻中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心血管反应,降低术后躁动率,有利于中老年患者平稳度过苏醒期.

    作者:王龙平;吴万军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镇静在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镇静麻醉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手术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尿道下裂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麻醉组(KA组,n=20)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组(EP组,n=20),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氯胺酮的用量.观察两组术前,切皮时,苏醒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程度以及术后意识恢复,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手术时间较长的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两组相比较,EP组氯胺酮用量少,异丙酚用量合适,呼吸循环稳定,术后清醒快,镇痛效果好.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手术时间较长的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安全,临床效果满意,优于氯胺酮麻醉.

    作者:温雪飞;屠伟峰;张春梅;施冲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农村地区学龄期哮喘患儿教育管理3年随访观察

    目的:研究基层医院临床医师对农村学龄期哮喘患儿实施家庭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效果.方法:对185例农村学龄期哮喘患儿采取了连续3年的随访,建立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予以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干预.结果:患儿和家属对哮喘防治知识增加,自我处置能力提高,患儿的服药依从性增加,反复发作比例下降,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家庭经济负担减轻.结论:本研究不仅验证了建立教育管理可提高农村学龄期儿童哮喘防治效果的观点,还为农村地区学龄期哮喘患儿的家庭康复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教育管理计划、措施、评价依据.

    作者:李璐;卢洪萍;金小红;王丽珍;王昕昕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与MR影像学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RMS)的CT与MR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腹盆腔RMS患儿的CT与MR影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行CT平扫10例,增强扫描6例;行MR平扫3例,增强扫描3例.结果:CT平扫均见腹盆腔内较大软组织肿物,密度欠均匀,部分有坏死区,邻近组织受压推移甚至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增强后病灶不均匀轻中度强化,以周边强化明显,动脉期病灶内可见较多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影,延迟期斑片状持续性强化.MR检查T1WI序列示腹盆腔内等低混杂信号巨大肿物,T2WI序列上以稍高信号为主;增强后呈不均匀持续性强化.结论:儿童腹盆腔RMS是一种少见的间充质源性恶性肿瘤,CT与MR影像学表现能为其诊断及鉴别提供有用的信息.

    作者:冯永明;胡晓华;鲍健;钱斌;吴晶涛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超前镇痛对老年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影响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超前镇痛组(A组),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术后镇痛组(B组),单用舒芬太尼术后镇痛组(C组).分别记录患者术后0、2、4、8、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于麻醉前,手术结束时,术后8、16、24、48 h采血测定P物质的浓度.记录各组追加镇痛药物剂量及术后第一次应用镇痛药的时间.记录生命体征指标变化,观察和记录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不良事件.结果:B、C组各时间点VAS与A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C组手术结束时及术后各时间点P物质与A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术后基本生命体征指标波动在正常范围内.三组患者中C组有3例尿潴留.各组术后均没有追加镇痛药物.结论:老年患者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应用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超前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杨龙慧;高爱敏;白炳生;王忱;周春燕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2010年广州登革热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2010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统计2010年8-12月我院收治47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并鉴定感染患者的登革病毒血清型别.结果:患者临床特征为发热(100%)、头痛(44.7%)、肌肉痛(55.3%)、骨关节痛(19.1%)以及皮疹(59.6%).实验室特征为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80.9%、63.8%)以及肝脏转氨酶升高(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分别为23.4%和36.2%);巢式PCR结果提示14例患者为DENV-4感染,6例为DENV-2感染.结论:2010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症状典型、病情较轻,流行型别是DENV-4和DENV-2,DENV-4均为本土病例,DENV-2有输入及本土病例.

    作者:张霞意;张复春;胡凤玉;廖宝林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脑动脉瘤的3D-DSA技术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3D-DSA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3D-DSA检查诊断为脑动脉瘤病例30例,回顾性分析其对动脉瘤的显示能力、动脉瘤大小、形状、瘤颈和周围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30例发现31个动脉瘤,3D-DSA技术均能清晰显示其位置、大小、形状、瘤颈状况及载瘤动脉改变,并能发现脑动脉的其他病变.结论:3D-DSA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脑动脉瘤的诊断水平,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石伟忠;郑文龙;吴爱琴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联合乙哌立松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

    目的:探讨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联合应用乙哌立松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颈源性头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偏振光照射双侧星状神经节,每次10 min,1次/d,共4周.联合口服乙哌立松50 mg,每日2次,连服2周.对照组单独应用偏振光照射双侧星状神经节.治疗2、3、4周后分别评估两组疼痛严重程度的变化及两组治疗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头痛程度均明显减轻(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3周后观察组疗效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独应用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可获得很高的有效率,联合乙哌立能松使有效率明显提高,并可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王伟;任丽;卢俏丽;薛蓉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创伤合并内毒素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创伤后感染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观察其病理变化,为临床防治DIC提供依据.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创伤组(T组)、内毒素组(E组)、创伤合并内毒素组(T+E组).在造模1 h和造模后2、6、12 h取血,检测PT、AFIT、PLT、D-二聚体等指标,观察家兔精神等一般情况变化及取家兔肺、肾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T组、E组、T+E组PLT、APTT、PT、D-二聚体在不同时相,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T组相比,T+E组6 h时PT、APTT、D-二聚体均明显延长或升高,P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E组相比,T+E组12 h 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LT与D-二聚体从6 h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组、E组、T+E组肺肾病理均可见微血栓形成,T+E组尤甚.结论:创伤联合内毒素可制备DIC兔模型,反映创伤后继发感染致DIC发生的病理过程,并且该模型各项指标较单纯创伤或感染引起的DIC更有意义.

    作者:林国强;王玮;李楠楠;杜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