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一鸣;黄俊琪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评价非心脏手术术后危重病患者病情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31例非心脏手术术后危重病例血清cTnI的质量浓度与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分值、S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低血压、心衰、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升高组的APACHEⅡ评分、S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低血压发生率、升压药使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均高于(多于)正常组(P<0.01).结论:非心脏术后危重病患者血清cTnI的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病情,并对患者短期病死率的评估有一定的帮助.除了APAcHEⅡ评分系统之外,cTnI在评价危重病患者的预后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陈静雅;黄青青;冯轲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栓形成与JAK2-V617F突变及各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纳入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64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50例,分析其血栓发生率和JAK2-V617F突变率及相关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发生率高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0.0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栓组JAK2-V617F突变率高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白细胞数、vWF:Ag、年龄高于非血栓组(P<0.05),AT-Ⅲ、PC活性低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血红蛋白量、血小板数、PS值与非血栓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形成率高,与JAK2-V617F突变、高龄、高白细胞、高vWF:Ag及低AT-Ⅲ、低PC相关.
作者:刘凌;庞缨;叶絮;周旭红;冯莹 刊期: 2011年第19期
近年来,人们在动物试验中发现移植心肌梗死区的骨髓干细胞可以定向分化为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心肌细胞并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终达到修复坏死心肌,改善受损的心脏功能[1].因此干细胞体外扩增及向心肌化条件分化后植入受损心肌处,可能更有利于缺血心脏病的心功能改善.近NicolaSmart等[2]使用一种名为Tβ4的蛋白质注入人为心肌受损鼠心脏内,可以增强祖细胞的活力,帮助心脏自我修复,但由于心肌祖细胞在心肌细胞所占比例极低,并不能满足短时间内大量心肌细胞的缺失.现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心肌样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作者:孙玉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防逆流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12月入住儿科适合应用留置针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使用防逆流留置针,对照组使用普通留置针.观察两组堵管、回血、护士冲管次数、家长满意度及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堵管、回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士冲管次数减少及留置时间增加;观察组的家长满意度高.结论:防逆流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能明显降低堵管率、回血率,减轻护士工作量,延长留置时间,体现留置针优点,达到治疗目的,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减轻患儿痛苦.
作者:黄雪飞;陈全景 刊期: 2011年第19期
患者女,4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20 d,于2011年3月23日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左眼0.5,矫正视力不提,双眼前节无明显异常.眼底:右眼黄斑中心区及颞侧讨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多发生于40岁左右中年人,肿瘤发展到影响视力才被发现.属于良性肿瘤性病变,多发生于眼底后极部,不伴有皮肤及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临床表现:自觉症状为视力逐渐减退或视物变形.眼底特点为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的分界较清楚,肿瘤小者1.5 PD,呈橘黄色椭圆形隆起,大小约10 PD.
作者:孙则红;戴冬姝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6年我院收治484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探讨登革热重症病例发生的临床与实验室预警指标.方法:收集484例登革热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各项实验室检查数据,将病例分为重症组与普通组并分析两组之间各项数据的差异.结果:重症组患者多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结果与普通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持续性呕吐、束臂实验阳性、ALT或AST升高5倍以上可作为登革热重症病例发生的顸警指标.
作者:廖宝林;张复春;周伟泽;胡凤玉;洪文昕;王建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单的检测粪便幽门螺杆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方法:针对幽门螺杆菌的16S rRNA基因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2条内引物和2条外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后,对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评估,并评估检测粪便模拟标本的敏感性.结果:使用LAMP方法可以在2 h内得到检测结果,加入染料后阳性结果为绿色,电泳后有明显的阶梯状条带.幽门螺杆菌的基因组DNA检测敏感性为12 pg,是普通PCR的10倍,对模拟粪便标本进行检测,检测限为102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检测幽门螺杆菌的LAMP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检测方法.
作者:韩慧;胡子有;姚芳;曾勇;吴炳义;熊婧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回顾分析150例亲属间活体肾移植的免疫抑制剂应用方案,以总结亲属间活体肾移植患者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规律.方法:回顾在我院进行复查并且肾功能稳定的150例亲属间活体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剂应用资料,并按照相同染色体倍数分组,同时与同期无关尸体供肾肾移植患者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亲属间活体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荆用量与相同染色体倍数相关,两条染色体相同者<一条染色体相同者<无染色体相同者<无关尸体供肾肾移植受者.结论:亲属阃活体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剂应用量较少,相应的免疫抑制剂相关的不良事件也较少,有利于受者的长期存活.
作者:杜鹏;孙建国;罗永康;黄启福;段斌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检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YKL-40水平及其在病理组织中YKL-40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了解YKL-40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6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上皮性卵巢癌组)术前及术后静脉血中YKL-40浓度,并以10例非卵巢病变住院妇女(正常对照组)及25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患者(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作为对照.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YKL-40在卵巢病变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与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YKL-4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6),上皮性卵巢癌组(术前)与正常对照组、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及上皮性卵巢癌组(术后)的血清YKL-40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皮性卵巢癌组术前血清YKL-40浓度与患者的临床分期、CA125有相关性,与组织分级、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YKL-40在正常卵巢组织中无表达,在卵巢良性和恶性上皮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上皮性卵巢癌组中YKL-40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前血清YKL-40浓度明显增高,手术治疗后YKL-40浓度明显下降,YKL-40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提示检测YKL-40对上皮性卵巢癌恶性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敏;刘凤英;刘建建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分析登革2型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并预测其优势抗原表位.方法:利用NCBI、CBS等生物信息学网站和DNAStar、Vector NTI等软件包,分析登革2型病毒NS1的理化性质和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可能的空间结构和抗原表位.结果:NS1基因编码352个氨基酸,含12个保守的半胱氨酸.脂质含量相对较多,理化性质不稳定.无分泌型信号肽及跨膜结构,但存在多个糖基化、磷酸化、酰胺化位点.空间结构为一紧凑球形,N端和C端暴露于球体表面,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的区域较为密集.中段包埋于分子内部,但含有一些与血小板、血管内皮或纤维蛋白素原高度同源的B细胞表位序列,可能在登革出血热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NS1不仅是一个极具潜力的诊断性抗原,其抗原表位的预测将为登革病毒表位多肽疫苗的开发提供依据.
作者:齐一鸣;黄俊琪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VAHS)临床少见,基层医院认识和重视不足.易误诊漏诊而造成严重后果.我院2010年10月12日收治1例发热患者后,医护人员及家属共有34人接触,其后3~10 d内接触人员共有18例发病,其中16例患者咽试培养为流感病毒,符合2004年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经对症、支持治疗7~15 d,全部治愈.现将有关临床资料归纳分析如下.
作者:杨卫华;马义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全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拍片在便秘、以肠神经元异常为代表的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部分临床表现不典型,钡灌肠、肛门直肠测压、直肠黏膜乙酰胆碱酯酶测定不能明确诊断的先天性巨结肠,或疑合并巨结肠同源病等肠神经元异常便秘性疾病,全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拍片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为手术、手术后病检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巨结肠同源病及先天性巨结肠并巨结肠同源病提供了证据.结论:全消化道钡餐及钡分时段滞留拍片,可为肠神经元异常便秘性疾病提供重要诊断参考,并具有胃肠传输功能与胃肠生理、病理形态兼顾优势.至少是对该类疾病诊断困难的一个补充.
作者:杜明国;陈志丹;陶正贵;廖晓锋 刊期: 2011年第19期
胸腔镜手术因受技术难度的限制,目前在基层医院尚未得到很好推广[1],但它是微创胸外科的必然趋势.我院自2008年以来大力发展该项技术,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回顾性分析41例良性病变的治疗,经过如下.
作者:阚奇伟;刘泗军;石勇;彭福强;董仁华;朱建松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对弃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后疼痛的控制以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32例(64眼)行弃瓣LASEK患者,术后24 h给予适当点用0.5%盐酸丙关卡因眼药水;另选取40例(80眼)相同术式给予0.5%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点眼作为对照.并观察术后疼痛,角膜上皮的愈合,视力恢复及角膜雾浊等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24 h内各时间段使用表麻剂组疼痛指数更低,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术后24 h使用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的次数为(9.28±2.63)次,间隔时间为(2.91±1.75)h.36 h及48 h疼痛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在角膜上皮愈合,术后视力恢复,角膜雾浊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弃瓣LASEK术后适当使用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能有效解决术后疼痛,并对角膜上皮的愈合无明显影响.
作者:莫纯坚;王红俊 刊期: 2011年第19期
跨膜受体蛋白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在决定细胞命运(包括增殖、分化以及凋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功能异常将导致未分化细胞向肿瘤细胞转化.人类许多肿瘤中均可检测到Notch信号通路活性的改变,并且其受体配体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判断肿瘤预后的指标.由于肿瘤来源及其微环境的不同,Notch信号通路具有促进或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双重作用.以Notch信号通路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作者:刘尚文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检测血液细菌培养阳性患者血清中人前心钠肽(proANP)水平,与人前降钙素(PCT)水平进行比较,评价proANP在菌血症或败血症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或门诊送检的血液需氧菌培养为阳性的患者血清43例作为观察组,选择12例健康成人血清作对照组,同时做proANP和PCT检测.结果:proANP和PCT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指标呈正相关(y=28.009+9.732x,r=0.954,P<0.001).结论:proANP对菌血症或败血症患者的早期快速诊断与PCT具有相似的价值并呈正相关.
作者:胡永林;刘阳;潘娟;何应中;陈泽慧;罗显华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建立一种创伤后感染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观察其病理变化,为临床防治DIC提供依据.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创伤组(T组)、内毒素组(E组)、创伤合并内毒素组(T+E组).在造模1 h和造模后2、6、12 h取血,检测PT、AFIT、PLT、D-二聚体等指标,观察家兔精神等一般情况变化及取家兔肺、肾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T组、E组、T+E组PLT、APTT、PT、D-二聚体在不同时相,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T组相比,T+E组6 h时PT、APTT、D-二聚体均明显延长或升高,P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E组相比,T+E组12 h 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LT与D-二聚体从6 h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组、E组、T+E组肺肾病理均可见微血栓形成,T+E组尤甚.结论:创伤联合内毒素可制备DIC兔模型,反映创伤后继发感染致DIC发生的病理过程,并且该模型各项指标较单纯创伤或感染引起的DIC更有意义.
作者:林国强;王玮;李楠楠;杜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初步探讨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WHOQOL-HIV生存质量简表对102例已经开始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6个月的动态追踪,分析抗病毒治疗时间、免疫学变化及药物毒副作用时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随着高效联合抗病毒时间的延长,艾滋病患者的独立领域得分逐渐升高,心理和环境领域的得分在开始抗病毒治疗7~24个月的患者得分高,抗病毒治疗时间长短不同的组间存在差异(P<0.05);CD4+计数及Th/Ts的差异及变化对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未引起有显著性意义的变化,而在抗病毒过程中出现血液毒性及肝损害的患者在生理领域得分偏低,与未出现这两方面毒副作用的患者有不同的变化趋势(P<0.05).结论: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患者独立领域得分,而抗病毒药物的血液毒性和肝损害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生理领域得分有一定影响.
作者:陈谐捷;贾卫东;谭行华;岑玉文;陈新林;董永新;何丽云;蔡卫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哮喘慢性持续期肺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120例确诊为哮喘慢性持续期的患者填写哮喘生存质量问卷(AQLQ),记录日间及夜间症状评分并进行肺功能测试,其中99例经规范治疗(90±15)d后依嘱复诊并再次填写AQLQ量表,记录日间及夜间症状评分并进行肺功能测试.按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将治疗前后的患者各分为两组,FEV1%≥80%为A组,FEV1%≤79%为B组.观察患者肺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关系.结果:无论治疗前还是治疗后,A组FEV1、FEV1%、PEF、PEF%和AQLQ均显著高于B组(P<0.05),且AQLQ得分与FEV1%和PEF%结果高度一致;治疗前,AQLQ得分与FEV1(r=0.84)、FEV1%(r=0.65)、PEF(r=0.63)和PEF%(r=0.44)均呈正相关(P<0.01),治疗后,AQLQ得分仍与FEV1(r=0.89)、FEV1%(r=0.77)、PEF(r=0.62)和PEF%(r=0.50)呈正相关(P<0.01).结论:哮喘患者肺功能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肺功能联合生存质量量表能更全面地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作者:吴月仙;邵金莲;蔡绍曦;郁伟伟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其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全球共有一百多个国家出现过登革热的流行,约有25亿人受到登革热感染的威胁,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这些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至今仍无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用于临床,登革热流行的控制仍有赖于蚊媒的控制.蚊媒控制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发展成为了登革热流行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就国内外主要的登革热媒介控制应用技术与研究发展进行探讨.
作者:严子锵 刊期: 201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