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眼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孙则红;戴冬姝

关键词:影响视力,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肿瘤性病变, 右眼, 眼底, 椭圆形, 血管性病变, 自觉症状, 肿瘤发展, 眼科检查, 视物变形, 视力下降, 神经系统, 临床表现, 矫正视力, 中心区, 中年人, 眼前节, 后极部, 左眼
摘要:患者女,4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20 d,于2011年3月23日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左眼0.5,矫正视力不提,双眼前节无明显异常.眼底:右眼黄斑中心区及颞侧讨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多发生于40岁左右中年人,肿瘤发展到影响视力才被发现.属于良性肿瘤性病变,多发生于眼底后极部,不伴有皮肤及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临床表现:自觉症状为视力逐渐减退或视物变形.眼底特点为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的分界较清楚,肿瘤小者1.5 PD,呈橘黄色椭圆形隆起,大小约10 PD.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红素氧合酶-1在肝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1,HO-1)是血红素代谢的起始酶和限速酶,可催化血红素产生等摩尔的胆绿素/胆红素、一氧化碳(CO)和游离铁(iron).HO-1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尤其是对组织器官具有多种保护作用.近年研究发现HO-1在急慢性肝病中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重要作用,可延缓或阻止疾病的进展[1].本文就HO-1在肝病发病与进展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王荣琦;南月敏;赵素贤;袁丽君;孔令波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喉鳞状细胞癌中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和I型胶原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及I型胶原(Col I)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培养成功的20例培养上清液中羟脯氨酸(Hyd)含量,并通过蜡块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Coll的表达.结果: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Hyd舍量及Cpl I的表达逐渐下降,其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进展、颈淋巴结的转移,Hyd舍量及Col I的表达均逐渐下降,且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及Col I的表达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等生物学活性密切相关,对了解喉鳞状细胞癌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手术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张艳秋;李培华;李巍;张旭;刘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载脂蛋白B基因EcoRI、XbaI、MspI及载脂蛋白AI基因-75bp、+83bp位点多态性与哈萨克族血脂异常的关系

    目的:分析载脂蛋白B(apoB)基因EcoRI、XbaI、MspI位点和载脂蛋白AI(apoAI)基因-75bp、+83 bp位点多态性与哈萨克族(哈族)人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275例哈族血脂异常患者(血脂异常组)和252例哈族血脂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apoB基因EcoRI、XbaI、MspI位点和apoAI基因-75 bp、+83 bp位点多态性.检测甘油三酯、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B、apoAI的水平.结果:(1)各个位点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2)血脂异常组和对照组各基因型联合的总体分布不同(χ2=19.26,P<0.05).E+-/X--/Ms++/M1+-/M2++(联合10)的比率在血脂异常组(45/275)显著高于对照组(22/252,χ2=5.37,P<0.05).E++/X+-/Ms+-/M1+-/M2++(联合11)的比率在血脂异常组(30/275)显著高于对照组(13/252,χ2=4.94,P<0.05).(3)血脂异常组中基因型联合10和11(基因型联合10~11)的TC均值显著高于本组中除基因型联合10及11(基因型联合1~9)的均值,apoAI/apoB均值显著低于本组中基因型联合1~9的均值.对照组中基因型联合10~11的apoAI/apoB水平也显著低于本组中基因型联合1~9.(4)E++/X+-/Ms++/M1+-/M2+-(基因型联合2)的TC在两组中都分别低于基因型联合10~11,apoAI/apoB在两组中都分别高于基因型联合10~11.(5)apoAI/apoB无论在血脂异常组还是在对照组都与TC、LDL-C负相关,与HDL-C正相关.结论:apoB基因EcoRI、XbaI、MspI位点和apoAI基因-75 bp、+83 bp各位点基因型多态联合中,基因型联合10及11与哈族人血脂异常相关.基因型联合2可能是预防血脂异常的因素.其中的机制可能与载脂蛋白基因变异引起apoAI/apoB的改变进而引起血脂的变化有关.

    作者:黄刚;钟华;热合曼;毛宏伟;迟晔虹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初步探讨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WHOQOL-HIV生存质量简表对102例已经开始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6个月的动态追踪,分析抗病毒治疗时间、免疫学变化及药物毒副作用时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随着高效联合抗病毒时间的延长,艾滋病患者的独立领域得分逐渐升高,心理和环境领域的得分在开始抗病毒治疗7~24个月的患者得分高,抗病毒治疗时间长短不同的组间存在差异(P<0.05);CD4+计数及Th/Ts的差异及变化对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未引起有显著性意义的变化,而在抗病毒过程中出现血液毒性及肝损害的患者在生理领域得分偏低,与未出现这两方面毒副作用的患者有不同的变化趋势(P<0.05).结论: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患者独立领域得分,而抗病毒药物的血液毒性和肝损害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生理领域得分有一定影响.

    作者:陈谐捷;贾卫东;谭行华;岑玉文;陈新林;董永新;何丽云;蔡卫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子宫横向环形捆绑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应用

    剖官产术中难治性出血的处理一直被视为棘手的问题.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多采用官腔填纱条甚至切除子宫的方法,患者创伤大,也增加感染风险.2008年以来,我院采用子宫横向环形捆绑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难治性子宫收缩乏力性大出血,效果显著,减少了填纱条而感染的机会,也保留了子宫,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牟遗祥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重型肝炎肝移植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的重型肝炎患者55例,分别于术前、手术1 h、无肝10 min、新肝5 min、新肝期3 h,抽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纤溶酶活性,采用Sonoclot凝血分析仪测定床边活化凝血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 rate)及血小板功能(PF)的变化,记录凝血物质用量、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与术前值相比:应用凝血物质后,PT在手术1 h及无肝10 min缩短,纤溶酶活性在手术1 h下降(P<0.05),ACT、TT在无肝10 min进一步改善(P<0.05);关腹前凝血速率明显低于术前值(P<0.05或0.01),PF增高.结论:重型肝炎患者术中凝血功能差而复杂,护士应密切观察术中出血的情况,及时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使用凝血物质,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朱琼芳;周巧;黄毓婵;陈旭素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沙利度胺联合托烷司琼治疗乳腺癌辅助化疗相关呕吐的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沙利度胺联合托烷司琼治疗乳腺癌辅助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2例术后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6例,A组:静脉用托烷司琼5 mg,第1天+口服地塞米松5 mg,1天2次,第1天;B组:静脉用托烷司琼5 mg,第1天+口服沙利度胺25 mg,1天2次,第1天.评价两组的止吐效果和副作用.结果:46例患者可评价疗效,两组恶心呕吐控制情况完全控制、基本控制、轻度控制、未控制百分率分别为:8.0%vs.33.3%、52.0%vs.57.1%、32.0%vs.9.5%、8.0%vs.0%,治疗有效率为60.0%vs.90.5%(χ2=5.498,P=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腹泻、困倦、凝血功能异常、骨髓抑制和感觉异常等副作用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沙利度胺能够有效控制乳腺癌辅助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副作用容易耐受,是可供选择使用的止吐药物.

    作者:崔瑶;李剑;王文玉;卢创新;周云;刘明月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婴儿顶骨血管瘤1例

    患儿,3个月,生后发现左侧头顶部肿块,不痛不胀,未予重视,近1个月来进行性增大.入院查体见左侧头部略膨隆,CT扫描见:左顶膨胀性颅骨破坏区,外板变薄,内板略增厚,病灶密度不均匀,呈蜂窝状,边缘欠清晰.术中见左侧颅骨外板局限性菲薄,2.5 cm×2.5 cm大小,局部血液供应丰富,内有包膜和少许液体.内板完整,行广泛的外板切除.切除组织送病理学检查,显微镜下见骨组织间有分叶状毛细血管丛和海绵状扩张的腔隙,诊断为混合型颅骨血管瘤.

    作者:王猛;张博;刘洋;关毅;杨志青;李海松;李毅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登革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可引起登革热(dengue fever,DF)、重症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每年世界上有1亿人受到DENV感染,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全球温暖化,DF疫情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1].

    作者:黄俊琪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镇静在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镇静麻醉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手术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尿道下裂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麻醉组(KA组,n=20)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组(EP组,n=20),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氯胺酮的用量.观察两组术前,切皮时,苏醒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程度以及术后意识恢复,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手术时间较长的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两组相比较,EP组氯胺酮用量少,异丙酚用量合适,呼吸循环稳定,术后清醒快,镇痛效果好.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手术时间较长的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安全,临床效果满意,优于氯胺酮麻醉.

    作者:温雪飞;屠伟峰;张春梅;施冲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农村地区学龄期哮喘患儿教育管理3年随访观察

    目的:研究基层医院临床医师对农村学龄期哮喘患儿实施家庭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效果.方法:对185例农村学龄期哮喘患儿采取了连续3年的随访,建立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予以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干预.结果:患儿和家属对哮喘防治知识增加,自我处置能力提高,患儿的服药依从性增加,反复发作比例下降,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家庭经济负担减轻.结论:本研究不仅验证了建立教育管理可提高农村学龄期儿童哮喘防治效果的观点,还为农村地区学龄期哮喘患儿的家庭康复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教育管理计划、措施、评价依据.

    作者:李璐;卢洪萍;金小红;王丽珍;王昕昕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登革热: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DENV属于黄病毒属,有4种血清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等,严重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据WHO估计,全球约25亿人有DENV感染的危险,每年有1亿新感染病例,其中50万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疗.近年来,登革热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流行区域也不断扩大,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登革热防治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并亟待解决.

    作者:张复春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亲属间活体肾移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规律

    目的:回顾分析150例亲属间活体肾移植的免疫抑制剂应用方案,以总结亲属间活体肾移植患者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规律.方法:回顾在我院进行复查并且肾功能稳定的150例亲属间活体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剂应用资料,并按照相同染色体倍数分组,同时与同期无关尸体供肾肾移植患者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亲属间活体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荆用量与相同染色体倍数相关,两条染色体相同者<一条染色体相同者<无染色体相同者<无关尸体供肾肾移植受者.结论:亲属阃活体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剂应用量较少,相应的免疫抑制剂相关的不良事件也较少,有利于受者的长期存活.

    作者:杜鹏;孙建国;罗永康;黄启福;段斌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对弃瓣LASEK术后疼痛控制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对弃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后疼痛的控制以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32例(64眼)行弃瓣LASEK患者,术后24 h给予适当点用0.5%盐酸丙关卡因眼药水;另选取40例(80眼)相同术式给予0.5%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点眼作为对照.并观察术后疼痛,角膜上皮的愈合,视力恢复及角膜雾浊等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24 h内各时间段使用表麻剂组疼痛指数更低,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术后24 h使用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的次数为(9.28±2.63)次,间隔时间为(2.91±1.75)h.36 h及48 h疼痛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在角膜上皮愈合,术后视力恢复,角膜雾浊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弃瓣LASEK术后适当使用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能有效解决术后疼痛,并对角膜上皮的愈合无明显影响.

    作者:莫纯坚;王红俊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双眼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患者女,4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20 d,于2011年3月23日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左眼0.5,矫正视力不提,双眼前节无明显异常.眼底:右眼黄斑中心区及颞侧讨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多发生于40岁左右中年人,肿瘤发展到影响视力才被发现.属于良性肿瘤性病变,多发生于眼底后极部,不伴有皮肤及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临床表现:自觉症状为视力逐渐减退或视物变形.眼底特点为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的分界较清楚,肿瘤小者1.5 PD,呈橘黄色椭圆形隆起,大小约10 PD.

    作者:孙则红;戴冬姝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防逆流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防逆流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12月入住儿科适合应用留置针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使用防逆流留置针,对照组使用普通留置针.观察两组堵管、回血、护士冲管次数、家长满意度及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堵管、回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士冲管次数减少及留置时间增加;观察组的家长满意度高.结论:防逆流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能明显降低堵管率、回血率,减轻护士工作量,延长留置时间,体现留置针优点,达到治疗目的,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减轻患儿痛苦.

    作者:黄雪飞;陈全景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登革热流行趋势及防控策略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V)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DENV有4种血清型(DENV 1~4),感染DENV后可发生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1].登革热是一个古老的传染病,早在16世纪就有类似病症的描述记载[2],它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非洲、美洲、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以及欧洲个别地区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多呈地方性流行.目前登革热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3].

    作者:何剑峰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登革2型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分析登革2型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并预测其优势抗原表位.方法:利用NCBI、CBS等生物信息学网站和DNAStar、Vector NTI等软件包,分析登革2型病毒NS1的理化性质和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可能的空间结构和抗原表位.结果:NS1基因编码352个氨基酸,含12个保守的半胱氨酸.脂质含量相对较多,理化性质不稳定.无分泌型信号肽及跨膜结构,但存在多个糖基化、磷酸化、酰胺化位点.空间结构为一紧凑球形,N端和C端暴露于球体表面,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的区域较为密集.中段包埋于分子内部,但含有一些与血小板、血管内皮或纤维蛋白素原高度同源的B细胞表位序列,可能在登革出血热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NS1不仅是一个极具潜力的诊断性抗原,其抗原表位的预测将为登革病毒表位多肽疫苗的开发提供依据.

    作者:齐一鸣;黄俊琪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哮喘慢性持续期肺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目的:探讨哮喘慢性持续期肺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120例确诊为哮喘慢性持续期的患者填写哮喘生存质量问卷(AQLQ),记录日间及夜间症状评分并进行肺功能测试,其中99例经规范治疗(90±15)d后依嘱复诊并再次填写AQLQ量表,记录日间及夜间症状评分并进行肺功能测试.按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将治疗前后的患者各分为两组,FEV1%≥80%为A组,FEV1%≤79%为B组.观察患者肺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关系.结果:无论治疗前还是治疗后,A组FEV1、FEV1%、PEF、PEF%和AQLQ均显著高于B组(P<0.05),且AQLQ得分与FEV1%和PEF%结果高度一致;治疗前,AQLQ得分与FEV1(r=0.84)、FEV1%(r=0.65)、PEF(r=0.63)和PEF%(r=0.44)均呈正相关(P<0.01),治疗后,AQLQ得分仍与FEV1(r=0.89)、FEV1%(r=0.77)、PEF(r=0.62)和PEF%(r=0.50)呈正相关(P<0.01).结论:哮喘患者肺功能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肺功能联合生存质量量表能更全面地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作者:吴月仙;邵金莲;蔡绍曦;郁伟伟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同型半胱氨酸及其代谢关键酶MTRR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其代谢关键酶蛋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ethionine synthase reductase,MTRR)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颅内动脉瘤组)和77例健康成人(对照组)的血浆Hcy水平,并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其代谢关键酶MTRR基因多态性.结果: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浆Hcy水平[(16.14±6.72)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1.20±3.20)μmol/L],两组间血浆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两组MTRR A66G基因型分布比较,颅内动脉瘤组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颅内动脉瘤的风险是对照组的7.30和2.41倍.MTRR A66G不同基因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比较,血浆TG、TC浓度差异无显著性,GG基因型血浆Hcy浓度较其他基因型高;对照组不同基因型间血浆Hcy、TG、TC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高Hcy血症与颅内动脉瘤病发生有一定关系;MTRR A66G的AA基因型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的保护性基因,发生变异时患病风险增加.

    作者:陈盛强;戴文伟;许绍强;孙卫文;邓维意;伍建伟;李明昌;何伟文;陆永健;罗学港 刊期: 2011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