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剑峰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超前镇痛组(A组),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术后镇痛组(B组),单用舒芬太尼术后镇痛组(C组).分别记录患者术后0、2、4、8、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于麻醉前,手术结束时,术后8、16、24、48 h采血测定P物质的浓度.记录各组追加镇痛药物剂量及术后第一次应用镇痛药的时间.记录生命体征指标变化,观察和记录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不良事件.结果:B、C组各时间点VAS与A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C组手术结束时及术后各时间点P物质与A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术后基本生命体征指标波动在正常范围内.三组患者中C组有3例尿潴留.各组术后均没有追加镇痛药物.结论:老年患者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应用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超前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杨龙慧;高爱敏;白炳生;王忱;周春燕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检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YKL-40水平及其在病理组织中YKL-40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了解YKL-40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6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上皮性卵巢癌组)术前及术后静脉血中YKL-40浓度,并以10例非卵巢病变住院妇女(正常对照组)及25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患者(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作为对照.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YKL-40在卵巢病变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与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YKL-4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6),上皮性卵巢癌组(术前)与正常对照组、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及上皮性卵巢癌组(术后)的血清YKL-40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皮性卵巢癌组术前血清YKL-40浓度与患者的临床分期、CA125有相关性,与组织分级、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YKL-40在正常卵巢组织中无表达,在卵巢良性和恶性上皮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上皮性卵巢癌组中YKL-40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前血清YKL-40浓度明显增高,手术治疗后YKL-40浓度明显下降,YKL-40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提示检测YKL-40对上皮性卵巢癌恶性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敏;刘凤英;刘建建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RMS)的CT与MR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腹盆腔RMS患儿的CT与MR影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行CT平扫10例,增强扫描6例;行MR平扫3例,增强扫描3例.结果:CT平扫均见腹盆腔内较大软组织肿物,密度欠均匀,部分有坏死区,邻近组织受压推移甚至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增强后病灶不均匀轻中度强化,以周边强化明显,动脉期病灶内可见较多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影,延迟期斑片状持续性强化.MR检查T1WI序列示腹盆腔内等低混杂信号巨大肿物,T2WI序列上以稍高信号为主;增强后呈不均匀持续性强化.结论:儿童腹盆腔RMS是一种少见的间充质源性恶性肿瘤,CT与MR影像学表现能为其诊断及鉴别提供有用的信息.
作者:冯永明;胡晓华;鲍健;钱斌;吴晶涛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其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全球共有一百多个国家出现过登革热的流行,约有25亿人受到登革热感染的威胁,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这些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至今仍无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用于临床,登革热流行的控制仍有赖于蚊媒的控制.蚊媒控制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发展成为了登革热流行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就国内外主要的登革热媒介控制应用技术与研究发展进行探讨.
作者:严子锵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对弃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后疼痛的控制以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32例(64眼)行弃瓣LASEK患者,术后24 h给予适当点用0.5%盐酸丙关卡因眼药水;另选取40例(80眼)相同术式给予0.5%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点眼作为对照.并观察术后疼痛,角膜上皮的愈合,视力恢复及角膜雾浊等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24 h内各时间段使用表麻剂组疼痛指数更低,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术后24 h使用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的次数为(9.28±2.63)次,间隔时间为(2.91±1.75)h.36 h及48 h疼痛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在角膜上皮愈合,术后视力恢复,角膜雾浊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弃瓣LASEK术后适当使用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能有效解决术后疼痛,并对角膜上皮的愈合无明显影响.
作者:莫纯坚;王红俊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DENV属于黄病毒属,有4种血清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等,严重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据WHO估计,全球约25亿人有DENV感染的危险,每年有1亿新感染病例,其中50万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疗.近年来,登革热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流行区域也不断扩大,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登革热防治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并亟待解决.
作者:张复春 刊期: 2011年第19期
剖官产术中难治性出血的处理一直被视为棘手的问题.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多采用官腔填纱条甚至切除子宫的方法,患者创伤大,也增加感染风险.2008年以来,我院采用子宫横向环形捆绑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难治性子宫收缩乏力性大出血,效果显著,减少了填纱条而感染的机会,也保留了子宫,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牟遗祥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评价非心脏手术术后危重病患者病情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31例非心脏手术术后危重病例血清cTnI的质量浓度与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分值、S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低血压、心衰、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升高组的APACHEⅡ评分、S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低血压发生率、升压药使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均高于(多于)正常组(P<0.01).结论:非心脏术后危重病患者血清cTnI的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病情,并对患者短期病死率的评估有一定的帮助.除了APAcHEⅡ评分系统之外,cTnI在评价危重病患者的预后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陈静雅;黄青青;冯轲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世界上发病患者数多、分布广的虫媒病毒病.疫苗是预防登革热有效的途径,然而,迄今仍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用于登革热的特异性预防.根据抗原性的不同,DENV分为4个血清型(DENV 1、2、3、4).人类感染DENV后可产生型特异性中和抗体,对同型病毒的再感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作者:罗雅艳;江丽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的重型肝炎患者55例,分别于术前、手术1 h、无肝10 min、新肝5 min、新肝期3 h,抽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纤溶酶活性,采用Sonoclot凝血分析仪测定床边活化凝血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 rate)及血小板功能(PF)的变化,记录凝血物质用量、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与术前值相比:应用凝血物质后,PT在手术1 h及无肝10 min缩短,纤溶酶活性在手术1 h下降(P<0.05),ACT、TT在无肝10 min进一步改善(P<0.05);关腹前凝血速率明显低于术前值(P<0.05或0.01),PF增高.结论:重型肝炎患者术中凝血功能差而复杂,护士应密切观察术中出血的情况,及时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使用凝血物质,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朱琼芳;周巧;黄毓婵;陈旭素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真菌性角膜炎是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变.真菌性角膜炎多有植物性外伤病史,治疗比较棘手.随着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以及对本病认识的逐步深入,发病率逐渐上升.临床治疗主要是在局部清创的基础上,使用咪唑类[1]、多烯类[2]或嘧啶类[3]药物,但是部分药物有比较强的毒副作用,多主张联合用药[4],治疗过程较长,起效缓慢.那他霉素属于多烯类药物,研究发现那他霉素滴眼液有很强的抗真菌作用.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使用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患者3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苏易云;何月枝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老年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于入选当天开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所有患者均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和7天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但对照组治疗后第3和第7天PLT和FIB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第7天又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PLT和FIB均有增高,PT、TT、APTT均缩短,D-D下降,其中治疗后第7天上述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改善老年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血栓形成.
作者:蔡雪桃;李轶男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动脉阻断钳、门脉钳在半肝血流阻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62例采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进行大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术中均采用动脉阻断钳阻断肿瘤侧半肝入肝血流,门脉钳阻断出肝血流的半肝血流阻断方法.结果:62例大肝癌切除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15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50~750 mL,平均360 mL,未输血40例;术后恢复良好并痊愈出院,无肝功能衰竭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采用动脉阻断钳、门脉钳进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不但获得了良好血流阻断效果,使出血更加容易控制,而且大限度保护了患者的肝功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肝脏血流阻断工具.
作者:覃怀成;陈希纲;钟先荣;孔勇;汪祖来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了解沙利度胺联合托烷司琼治疗乳腺癌辅助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2例术后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6例,A组:静脉用托烷司琼5 mg,第1天+口服地塞米松5 mg,1天2次,第1天;B组:静脉用托烷司琼5 mg,第1天+口服沙利度胺25 mg,1天2次,第1天.评价两组的止吐效果和副作用.结果:46例患者可评价疗效,两组恶心呕吐控制情况完全控制、基本控制、轻度控制、未控制百分率分别为:8.0%vs.33.3%、52.0%vs.57.1%、32.0%vs.9.5%、8.0%vs.0%,治疗有效率为60.0%vs.90.5%(χ2=5.498,P=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腹泻、困倦、凝血功能异常、骨髓抑制和感觉异常等副作用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沙利度胺能够有效控制乳腺癌辅助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副作用容易耐受,是可供选择使用的止吐药物.
作者:崔瑶;李剑;王文玉;卢创新;周云;刘明月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联合应用乙哌立松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颈源性头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偏振光照射双侧星状神经节,每次10 min,1次/d,共4周.联合口服乙哌立松50 mg,每日2次,连服2周.对照组单独应用偏振光照射双侧星状神经节.治疗2、3、4周后分别评估两组疼痛严重程度的变化及两组治疗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头痛程度均明显减轻(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3周后观察组疗效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独应用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可获得很高的有效率,联合乙哌立能松使有效率明显提高,并可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王伟;任丽;卢俏丽;薛蓉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初步探讨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WHOQOL-HIV生存质量简表对102例已经开始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6个月的动态追踪,分析抗病毒治疗时间、免疫学变化及药物毒副作用时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随着高效联合抗病毒时间的延长,艾滋病患者的独立领域得分逐渐升高,心理和环境领域的得分在开始抗病毒治疗7~24个月的患者得分高,抗病毒治疗时间长短不同的组间存在差异(P<0.05);CD4+计数及Th/Ts的差异及变化对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未引起有显著性意义的变化,而在抗病毒过程中出现血液毒性及肝损害的患者在生理领域得分偏低,与未出现这两方面毒副作用的患者有不同的变化趋势(P<0.05).结论: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患者独立领域得分,而抗病毒药物的血液毒性和肝损害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生理领域得分有一定影响.
作者:陈谐捷;贾卫东;谭行华;岑玉文;陈新林;董永新;何丽云;蔡卫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建立一种创伤后感染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观察其病理变化,为临床防治DIC提供依据.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创伤组(T组)、内毒素组(E组)、创伤合并内毒素组(T+E组).在造模1 h和造模后2、6、12 h取血,检测PT、AFIT、PLT、D-二聚体等指标,观察家兔精神等一般情况变化及取家兔肺、肾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T组、E组、T+E组PLT、APTT、PT、D-二聚体在不同时相,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T组相比,T+E组6 h时PT、APTT、D-二聚体均明显延长或升高,P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E组相比,T+E组12 h 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LT与D-二聚体从6 h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组、E组、T+E组肺肾病理均可见微血栓形成,T+E组尤甚.结论:创伤联合内毒素可制备DIC兔模型,反映创伤后继发感染致DIC发生的病理过程,并且该模型各项指标较单纯创伤或感染引起的DIC更有意义.
作者:林国强;王玮;李楠楠;杜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通过测定扩张型心脏病(DCM)患者心电图中代表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两个指标: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探讨它们与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将188例DCM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VA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NVA组),测定V2和V6导联的Tp-Te问期和Tp-Te/QT比值,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VA组V2和V6导联的Tp-Te间期均比NV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和0.038;VA组V2和v6导联的Tp-Te/QT比值均比NVA组大,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9和0.006.结论:TDR增大是发生VA的重要原因,有望利用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预测DCM患者发生VA的风险,对DCM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作者:黄东芬;周艳玲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掌握广东省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防控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0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发病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及血清学、病原学特征.结果:2005-2010年全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718例,包括1 568例本地感染病例和150例境外输入病例.共报告25起暴发事件,累计1 311例病例,暴露总人数190余万.20~39岁成人发病率高[(4.75~5.67)/100万],20岁以下低年龄组发病率较低.输入病例全年各月均有发生,94.7%的病例分布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本地感染病例则主要集中在8~10月,随年份不同分布于珠三角、粤东和粤西部分地区.2005-2010年从138份急性期血标本分离到67株登革热病毒,其中登革1型63株、登革2型2株、登革3型1株、登革4型病毒1株.期间采集监测点流行前、后期正常人血清标本2 327份,检出登革热特异性抗体IgG阳性51份,总抗体阳性率2.19%.结论:广东省2005-2010年登革热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均有发生,发病患者群的流行病学与健康人血清抗体水平均没有体现登革热呈地方性的特征.
作者:郭汝宁;何剑峰;梁文佳;钟豪杰;杨芬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和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惠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62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和非洛地平组,贝那普利组予贝那普利治疗,非洛地平组予非洛地平治疗,连续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及血清TNF-α和IL-6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163.8±7.2vs.134.7±7.6;164.6±8.0vs.135.8±7.2)mmHg、舒张压(98.7±8.2 vs.86.2±3.4;99.8±8.1 vs.85.8±3.9)mmHg及血清TNF-α(12.94±2.12vs.7.16±41.41;13.02±2.14vs.9.88±1.52)ng/L、IL-6(26.73±3.43vs.16.35±2.42;27.29±3.58 vs.20.71±3.16)ng/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贝那普利组下降更明显,与非洛地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贝那普利和非洛地平均能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TNF-α和IL-6的产生、抑制炎症反应,但贝那普利作用优于非洛地平.
作者:王均生;刘地川 刊期: 201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