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东省2005-2010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郭汝宁;何剑峰;梁文佳;钟豪杰;杨芬

关键词:登革热, 流行病学, 分析
摘要:目的:掌握广东省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防控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0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发病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及血清学、病原学特征.结果:2005-2010年全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718例,包括1 568例本地感染病例和150例境外输入病例.共报告25起暴发事件,累计1 311例病例,暴露总人数190余万.20~39岁成人发病率高[(4.75~5.67)/100万],20岁以下低年龄组发病率较低.输入病例全年各月均有发生,94.7%的病例分布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本地感染病例则主要集中在8~10月,随年份不同分布于珠三角、粤东和粤西部分地区.2005-2010年从138份急性期血标本分离到67株登革热病毒,其中登革1型63株、登革2型2株、登革3型1株、登革4型病毒1株.期间采集监测点流行前、后期正常人血清标本2 327份,检出登革热特异性抗体IgG阳性51份,总抗体阳性率2.19%.结论:广东省2005-2010年登革热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均有发生,发病患者群的流行病学与健康人血清抗体水平均没有体现登革热呈地方性的特征.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型血吸虫病的CT灌注成像研究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方法时脑型血吸虫病进行研究,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痛灶的灌注参数特性.方法:10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在常规CT扫描的基础上行CT灌注成像检查.分析灌注图像,分别测量脑型血吸虫病病灶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脑血流量(CBV)、脑血容量(CBF)和表面通透性(PS)值.两组问CT灌注参数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0例脑型血吸虫病中,脑炎型1例,单发结节型2例,多发结节型7例.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血吸虫病灶的CBF、CBV和PS值均明显增高.结论:脑型血吸虫病病灶是一种高血流灌注、高表面通透性的病灶.

    作者:黄劲柏;任伯绪;雷红卫;胡新杰;王远梅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46,XX,15p+,22p+异常核型2例

    患者1,女,1岁,表型正常,追踪至今无异常发现.曾于孕23周因唐氏筛查高风险行羊水染色体检查,诊断46,XX,15p+,22p+(图1).患者2系患儿母亲,28岁,46,XX,15p+,22p+(图2).母亲表型正常,先前有3次早孕期人工流产史,无自然流产、畸胎、死胎、死产及家族遗传病史.患儿父亲Y>18,表型正常,无特殊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作者:林洁;王立芝;林杰;胡嫦君;段卡利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盐酸右美托咪啶在预防中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苏醒期心血管反应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盐酸右美托咪啶在预防中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苏醒期心血管反应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中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盐酸右美托咪啶组(A组,n=30)和对照组(B组,n=30).两组患者全麻诱导和维持均相同,术毕停用麻醉药的同时分别静脉泵注盐酸右美托咪啶0.5 mg/kg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术毕注药前、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5、10 min患者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Ramsay镇静评分、苏醒期躁动率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B组在拔管时及拔管后5 min内MAP、HR均明显高于拔管前,A组拔管时及拔管后MAP、HR均高于拔管前,但增幅明显低于B组;A组患者苏醒期镇静状态评分3.07±0.69,明显高于B组1.83±0.70;A组躁动发生率16.7%,明显低于B组36.7%.结论:术毕静脉泵注盐酸右美托咪啶0.5μg/kg可以预防或减轻中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心血管反应,降低术后躁动率,有利于中老年患者平稳度过苏醒期.

    作者:王龙平;吴万军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双眼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患者女,4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20 d,于2011年3月23日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左眼0.5,矫正视力不提,双眼前节无明显异常.眼底:右眼黄斑中心区及颞侧讨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多发生于40岁左右中年人,肿瘤发展到影响视力才被发现.属于良性肿瘤性病变,多发生于眼底后极部,不伴有皮肤及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临床表现:自觉症状为视力逐渐减退或视物变形.眼底特点为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的分界较清楚,肿瘤小者1.5 PD,呈橘黄色椭圆形隆起,大小约10 PD.

    作者:孙则红;戴冬姝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负压抽吸联合汗腺修剪术治疗腋臭32例

    腋臭是整形外科的常见病,临床治疗方法很多,负压抽吸和皮肤切口汗腺修剪术是其中应用较多的两种,但由于汗腺的结构与分布特点,临床中单独运用还是很难达到根除的目的.自2005年6月起我科采用负压抽吸联合汗腺修剪术治疗32例腋臭患者,较单纯小切口汗腺修剪术50例取得更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喻三宝;蒋金珩;宗文政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创伤合并内毒素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创伤后感染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观察其病理变化,为临床防治DIC提供依据.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创伤组(T组)、内毒素组(E组)、创伤合并内毒素组(T+E组).在造模1 h和造模后2、6、12 h取血,检测PT、AFIT、PLT、D-二聚体等指标,观察家兔精神等一般情况变化及取家兔肺、肾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T组、E组、T+E组PLT、APTT、PT、D-二聚体在不同时相,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T组相比,T+E组6 h时PT、APTT、D-二聚体均明显延长或升高,P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E组相比,T+E组12 h 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LT与D-二聚体从6 h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组、E组、T+E组肺肾病理均可见微血栓形成,T+E组尤甚.结论:创伤联合内毒素可制备DIC兔模型,反映创伤后继发感染致DIC发生的病理过程,并且该模型各项指标较单纯创伤或感染引起的DIC更有意义.

    作者:林国强;王玮;李楠楠;杜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人们在动物试验中发现移植心肌梗死区的骨髓干细胞可以定向分化为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心肌细胞并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终达到修复坏死心肌,改善受损的心脏功能[1].因此干细胞体外扩增及向心肌化条件分化后植入受损心肌处,可能更有利于缺血心脏病的心功能改善.近NicolaSmart等[2]使用一种名为Tβ4的蛋白质注入人为心肌受损鼠心脏内,可以增强祖细胞的活力,帮助心脏自我修复,但由于心肌祖细胞在心肌细胞所占比例极低,并不能满足短时间内大量心肌细胞的缺失.现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心肌样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作者:孙玉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在阑尾炎麻醉中的应用比较

    阑尾切除手术现在仍首选硬膜外麻醉,在行阑尾切除时存在内脏牵拉反应,由于迷走神经分布广泛较难被阻滞,常会引起疼痛、恶心、呕吐、呃逆等一系列的反应,还因为牵拉阑尾系膜时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变慢和血压下降,这些反应严重影响着手术操作并严重影响患者舒适感和生命安全.阑尾炎的硬膜外麻醉常选择在T11~12穿刺,本研究主要比较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在阑尾炎麻醉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仁洪;樊理华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38例

    真菌性角膜炎是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变.真菌性角膜炎多有植物性外伤病史,治疗比较棘手.随着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以及对本病认识的逐步深入,发病率逐渐上升.临床治疗主要是在局部清创的基础上,使用咪唑类[1]、多烯类[2]或嘧啶类[3]药物,但是部分药物有比较强的毒副作用,多主张联合用药[4],治疗过程较长,起效缓慢.那他霉素属于多烯类药物,研究发现那他霉素滴眼液有很强的抗真菌作用.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使用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患者3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苏易云;何月枝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登革热: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DENV属于黄病毒属,有4种血清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等,严重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据WHO估计,全球约25亿人有DENV感染的危险,每年有1亿新感染病例,其中50万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疗.近年来,登革热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流行区域也不断扩大,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登革热防治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并亟待解决.

    作者:张复春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甲状腺激素的关系

    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异常(包括甲亢或甲减)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变化,探讨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内脂素水平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关系及其在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分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组(甲亢组,n=30)、甲状腺功能减退组(甲减组,n=30)及甲状腺功能正常者(对照组,n=30).取空腹血检测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腺原氨酸(TT3)、甲状腺素(TT4)、空腹血糖、血脂及内脂素水平,并计算体质指数(BMI).结果:甲亢组及甲减组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甲亢组血清内脂素与FT3、FT4、TT4呈正相关,与TSH、胆固醇(TC)呈负相关.甲减组血清内脂素与BMI、TSH、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与FT3、FT4、TT3、TT4呈负相关.结论: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不论是甲亢组还是甲减组)血清内脂素水平升高的改变,提示这种改变与甲亢时能量的消耗及甲减时能量的储备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作用机制复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谭丽艳;杨震宇;潘佳秋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夹闭术后早期脑脊液引流的意义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行动脉瘤夹闭术后早期脑脊液引流对脑积水形成和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将106例经过手术夹闭的动脉瘤性SAH患者按治疗方案的选择随机分为两组:脑脊液引流组(A组)56例,在急性出血期首先手术夹闭动脉瘤,然后在颅底脑池置入引流管,缝合硬脑膜,引流5~7 d后拔出,对脑脊液仍为血性者,行腰大池引流.对照组(B组)50例患者夹闭动脉瘤后,缝合硬脑膜.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比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脑积水的发生率为7.1%(4/56)和24.0%(12/50),差异有显著性(χ2=4.79,P<0.05),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两组大脑中动脉血液流速分别是(94.4±20.3)cm/s和(117.5±29.4)cm/s,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是7.1%和30.0%(χ2=7.89,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患者在动脉瘤夹闭术后行脑脊液引流对防治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代旭;陈劲草;金保山;陈涛;陈金华;高文宏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重型肝炎肝移植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的重型肝炎患者55例,分别于术前、手术1 h、无肝10 min、新肝5 min、新肝期3 h,抽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纤溶酶活性,采用Sonoclot凝血分析仪测定床边活化凝血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 rate)及血小板功能(PF)的变化,记录凝血物质用量、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与术前值相比:应用凝血物质后,PT在手术1 h及无肝10 min缩短,纤溶酶活性在手术1 h下降(P<0.05),ACT、TT在无肝10 min进一步改善(P<0.05);关腹前凝血速率明显低于术前值(P<0.05或0.01),PF增高.结论:重型肝炎患者术中凝血功能差而复杂,护士应密切观察术中出血的情况,及时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使用凝血物质,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朱琼芳;周巧;黄毓婵;陈旭素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电话随访对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居家护理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对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居家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电话跟踪随访.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护理依从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半年后观察组患者康复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话随访可以满足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健康需求,提高患者家属康复护理依从性,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作者:葛东明;丁涟沭;王正梅;王爱凤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2010年广州登革热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2010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统计2010年8-12月我院收治47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并鉴定感染患者的登革病毒血清型别.结果:患者临床特征为发热(100%)、头痛(44.7%)、肌肉痛(55.3%)、骨关节痛(19.1%)以及皮疹(59.6%).实验室特征为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80.9%、63.8%)以及肝脏转氨酶升高(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分别为23.4%和36.2%);巢式PCR结果提示14例患者为DENV-4感染,6例为DENV-2感染.结论:2010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症状典型、病情较轻,流行型别是DENV-4和DENV-2,DENV-4均为本土病例,DENV-2有输入及本土病例.

    作者:张霞意;张复春;胡凤玉;廖宝林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登革热的实验室诊断

    登革病毒是一种重要的虫媒病毒,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含单一的开放读码框依次编码3种结构蛋白(C、prM和E)和7种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自然界中存在4种血清型登革病毒,每种血清型感染均可导致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登革休克综合征,目前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重要威胁[1].

    作者:赵慧;秦成峰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全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拍片在肠神经元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拍片在便秘、以肠神经元异常为代表的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部分临床表现不典型,钡灌肠、肛门直肠测压、直肠黏膜乙酰胆碱酯酶测定不能明确诊断的先天性巨结肠,或疑合并巨结肠同源病等肠神经元异常便秘性疾病,全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拍片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为手术、手术后病检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巨结肠同源病及先天性巨结肠并巨结肠同源病提供了证据.结论:全消化道钡餐及钡分时段滞留拍片,可为肠神经元异常便秘性疾病提供重要诊断参考,并具有胃肠传输功能与胃肠生理、病理形态兼顾优势.至少是对该类疾病诊断困难的一个补充.

    作者:杜明国;陈志丹;陶正贵;廖晓锋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沙利度胺联合托烷司琼治疗乳腺癌辅助化疗相关呕吐的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沙利度胺联合托烷司琼治疗乳腺癌辅助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2例术后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6例,A组:静脉用托烷司琼5 mg,第1天+口服地塞米松5 mg,1天2次,第1天;B组:静脉用托烷司琼5 mg,第1天+口服沙利度胺25 mg,1天2次,第1天.评价两组的止吐效果和副作用.结果:46例患者可评价疗效,两组恶心呕吐控制情况完全控制、基本控制、轻度控制、未控制百分率分别为:8.0%vs.33.3%、52.0%vs.57.1%、32.0%vs.9.5%、8.0%vs.0%,治疗有效率为60.0%vs.90.5%(χ2=5.498,P=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腹泻、困倦、凝血功能异常、骨髓抑制和感觉异常等副作用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沙利度胺能够有效控制乳腺癌辅助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副作用容易耐受,是可供选择使用的止吐药物.

    作者:崔瑶;李剑;王文玉;卢创新;周云;刘明月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人前心钠肽在血液细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检测血液细菌培养阳性患者血清中人前心钠肽(proANP)水平,与人前降钙素(PCT)水平进行比较,评价proANP在菌血症或败血症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或门诊送检的血液需氧菌培养为阳性的患者血清43例作为观察组,选择12例健康成人血清作对照组,同时做proANP和PCT检测.结果:proANP和PCT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指标呈正相关(y=28.009+9.732x,r=0.954,P<0.001).结论:proANP对菌血症或败血症患者的早期快速诊断与PCT具有相似的价值并呈正相关.

    作者:胡永林;刘阳;潘娟;何应中;陈泽慧;罗显华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的应用

    关节脱位是骨科常见病,通过手法复位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传统的手法复位一般不采用麻醉,但是大关节的手法复位时,由于患者疼痛难忍、肌肉紧张,难以顺利进行,影响复位成功率,特别是暴力手法复位时可能造成关节的撕脱或骨折,甚至出现休克.自我科开展了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骨科手法复位后,患者术中无痛苦,关节肌肉松弛,术后清醒较快,手术医师复位较轻松.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贤伟;王丽萍 刊期: 2011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