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爱月;杨书红;王世宣
目的:比较在机械通气时,随潮气量(Vt)的变化,中心静脉压(CvP)和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的变化趋势以及两者与心脏指数(C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4例行有创机械通气和脉搏轮廓动脉压波形分析法(PiCCO)监测的患者,根据CI分为心功能正常组[CI≥2.2 L/(min·m2)]和心功能低下组[CI<2.2 L/(min·m2)].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下,调整Vt分别维持于6、10、15 mL/kg体重水平,以上各种条件维持20min后测量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实验过程中以上支持条件随机选择进行.结果:(1)在所有患者,CI,ITBVI随潮气量升高而下降,平均气道压(Pmeans)随潮气量升高而升高,CVP在各组间无明显变化.(2)CVP在各实验组与CI均无相关性;在心功能低下组,ITBVI与CI有相关性(R为0.679,P<0.05).结论:胸腔内血容量指数能更准确地反映机体容量状态和心脏前负荷,与心脏指数有较好的相关性.
作者:李敏;刘建波;秦英智 刊期: 2011年第20期
患者男,54岁,以发现上腹部包块2年入院.2年来患者自觉上腹部包块逐渐增大,期间曾到就近医院就诊,诊断为PHC.发病以来,患者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查体:上腹部膨隆,可触及一巨大质韧包块,表面凸凹不平,压痛不明显,边界清,肝区叩击痛阳性,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肝炎病毒阴性,肝肾功能正常,AFP等肿瘤学指标正常;腹部B超示:肝脏包膜光滑,肝左叶见15 cm×13 cm大小强回声块影,边界欠清,内部回声欠均匀,中央部分液化,考虑肝左叶实性占位.腹部增强CT示:肝脏形态异常,表面光滑,肝叶比例失调,肝左叶及肝胃间隙可见巨大团块状低密度影,大断面约20 cm×12 cm,压迫胃体及胰腺,与胃壁分界不清,其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影,动脉期-延迟期局部呈逐步强化,测CT值分别为30 HU、43 HU、55 HU,中心低密度未见强化,腹膜后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考虑PHC.
作者:郭俊武;秦伟;李晓峰;党宝宝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了解多平面联合上气道手术对治疗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 apnea and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OSAHS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和Ewporth嗜睡量表(Ewporth sleepiness scale)、鼾声视觉模拟评分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术后进行随访2年.结果:患者术后PSG监测各项指标及ESS、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多平面联合上气道手术可以有效改善OSAHS的主观和客观症状.
作者:盛晓丽;张思毅;葛平江;陈少华;罗小宁;黄宏明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苯丙氨酸免疫吸附(PH-350)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重症SLE患者78例,均合并重要器官受损,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10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运用PH-350免疫吸附配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观察组予激素和免疫抑制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LEDAI评分及抗核抗体(ANA)滴度、抗双链DNA抗体(ds-DNA)定量、抗核小体抗体(NUCL)定量、免疫球蛋白、补体C3、C4、血常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电解质、肾功能、肝功能等指标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9例接受免疫吸附治疗的患者,免疫吸附治疗后(当天、2周、6周、12周).血沉、CRP、免疫球蛋白、ANA滴度、ds-DNA定量、NUCL定量、SLEDA I评分等明显下降(P<0.05);白细胞、血小板上升更快、更明显(P<0.05).其他各项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变,无肝肾功能损害(P<0.05),临床症状更快缓解(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吸附治疗重症SLE起效迅速、疗效显著,并且安全无明显副反应.
作者:孔卫红;叶志中;李博;何伟珍;陈雅硕;谢燕;尹志华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在肝脏射频消融手术围术期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20例,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P组术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F组术前静脉注射芬太尼0.001 mg/kg,麻醉诱导后记录各时段的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R);单个病灶丙泊酚给药量;观察麻醉期间及术后不良反应,评估麻醉效果及术后各时段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各时段的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单个病灶丙泊酚给药量及麻醉效果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麻醉中舌根后坠、呼吸暂停发生率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少于F组(P<0.05);术后5 min、20 min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P组低于F组(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可以在肝脏射频消融手术中达到同芬太尼同等的镇痛效果,术后镇痛优势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作者:陶守君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急性ACI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Lp-PLA2水平,对ACI患者进行1年随访了解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对ACI患者进行1年随访,发生脑血管事件组血浆Lp-PLA2水平高于非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95,P=0.000);(2)血浆Lp-PLA2水平75%百分住数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OC曲线下面积为0.807,Lp-PLA2水平用于判断ACI患者1年内发生脑血管事件有显著意义(P=0.000),选≥72.85 μg/L(75%百分位数)为诊断界值点时,特异度为0.905,阳性预测值为84.63%.结论:高水平血浆Lp-PLA2,对ACI患者1年内发生脑血管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梁江红;魏麓云 刊期: 2011年第20期
干眼症是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我们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了干眼症患者和健康人泪液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含量.分析探讨在对干眼症的诊断和发病机制研究中的的价值.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干眼症患者30例(60眼),均为我院眼科门诊确诊,且排除其它眼疾的患者,男10例,女20例,年龄18~83岁,平均55.19岁.健康对照组15例(30眼),男7例,女8例,年龄20~76岁,平均50.16岁.均排除眼部疾患.
作者:杨春;张延军;孙士章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S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化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15例,均因心动过缓在入院后行临时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24~48 h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永久起搏.分别在两次术后观察心室起搏状态下心电图QRS时限,左右心室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间的收缩延迟时间(SPWMD),QRS波起点距左心室12节段收缩速度峰值的时间标准差(Ts12SD).通过上述指标来评估RVSP与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性影响的差异.结果:与RVAP相比较,RVSP组心电图QRs时限更短(P=0.007),心室收缩同步化指标IVMD,SPWMD,Ts12SD明显优于RVAP(P=0.000 9,P=0.000 5,P=0.000 4).结论:RVsP较RVAP更有利于保证心室电、机械同步化.
作者:蓝荣芳;徐伟;吉文庆;宋杰;余洪松;徐标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研究结肠液囊管能否作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新技术对结肠穿孔进行有效的一期修复,尤其是能否在结肠穿孔48~72 h以上,腹腔严重感染的环境下有效修复结肠穿孔.方法:将西藏小型猪随机分为两组,处理组与对照组,每组15头,处理组采用结肠液囊管在电视腹腔镜下对结肠穿孔进行一期修补,对照组以传统一期穿孔缝合近段结肠造瘘,二期结肠回纳手术.修补后第7、14、21天检测穿孔愈合情况:比较穿孔部位的爆破压(BP)、愈合部位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D)及羟脯氨酸含量(HC).结果:处理组15例均顺利完成,无动物死亡,穿孔部位愈合良好,无肠管狭窄及坏死发生.术后第7、14、21天BP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14天处理组HC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第21天两组无显著差异(P=0.139):术后第7天MD处理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结肠液囊管技术一期修复结肠穿孔是安全、可靠且有效.
作者:王纯忠;黄宗海;沈三弟;史福军;陈飞;李建国;张全安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一线治疗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6例无法手术的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接受以下化疗,奥沙利铂130 mg/m2,d1;卡培他滨2 000 mg/m2,d1~14,每21天为1个周期(XELOX方案).多接受6个周期的化疗.结果:16例患者中CR 0例,PR 2例(12.5%),SD 5例(31.2%).PD 9例(56.2%),临床获益率43.7%,中位TTP 2.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主要毒副作用有骨髓抑制、外周神经毒性、消化道反应、手足综合征,多为1~2度,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XELOX方案治疗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有一定近期疗效,耐受性好.
作者:魏丽;董敏;吴祥元;林曲;李星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HO-1)在多种实体肿瘤中高表达,与恶性肿瘤发生、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研究HO-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76例食管癌石蜡标本制成组织芯片,以28例癌旁组织、65例正常食管组织为对照,均采用Envision两步法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HO-1在食管组织细胞核、细胞浆及细胞膜中均有表达,正常组织中以细胞核表达为主,食管癌组织中以细胞浆/膜表达为主.在细胞核的表达上,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细胞浆及细胞膜表达上,食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在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的表达率(P<0.05),其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癌组织浸润程度及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块大小、部位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O-1在食管癌的细胞浆/膜上具有较高的差异性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食管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可能与HO-1相关,HO-1有可能作为食管癌新的标志物以及评估食管癌进展的客观指标.
作者:张健;朱成楚;陈保富;马德华;张波;万雷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治疗腰椎弓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7例腰椎峡部裂的患者应用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行峡部断端间植骨内固定.结果:37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9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19.08±2.54)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05±1.73)分.CT显示所有患者术峡部裂植骨均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结论: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是一种节段性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有效方法,简单易行,尤其适用于年轻且无明显椎体滑脱和椎间盘突出的峡部裂患者.
作者:孙海涛;关家文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血液麻醉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2006年5月至2009年6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4例患者,男41例,女43例;年龄57~92岁,平均67岁.病因为骨性关节炎5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2例.随机分为两组,处理组将氨甲环酸1 g稀释于250 mL生理盐水后静脉点滴,3h后以相同剂量再次给药;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点滴.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人数,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前、术中松止血带时和术后3 h检查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术中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术后可见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人数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术后血红蛋白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松止血带和术后3 h时FIB、PT、APT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后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在老年患者TKA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失血量及输血量,且不增加短期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作者:杨国敬;吴安生;赵敏;刘敏;王伟良;蔡春元;林瑞新;张雷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性激素水平间的相关关系,并分析用术前血清AMH水平对腹腔镜卵巢打孔术后卵巢排卵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usA)法检测54例行腹腔镜卵巢打孔术(LOD)的氯米芬抵抗的PCOS患者术前血清基础AMH水平,术后用阴道B超和尿LH峰监测卵巢卵泡发育及排卵反应情况.结果:血清基础AMH水平与LH(γ=0.984,P<0.001)、LH/FSH(γ=0.899,P<0.001)、T(γ=0.837,P<0.001)水平及卵泡数目(FN)(γ=0.761,P<0.001)呈显著正相关.ROC曲线分析表明,AMH对术后卵巢高和低反应性均为中等诊断价值,其AUC分别是0.792和0.846(95%CI:0.673~0.911和0.696~0.996;P=0.000和P=0.002).以血清AMH7-4ng/mL和4.3ng/mL分别为预测卵巢高和低反应性佳诊断界值,灵敏度分别为73.1%和87.5%.特异度分别为71.4%和66.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1.9%和72.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6%和84.2%.结论:PCOS患者的血清AMH水平增高可能是PCOS卵泡发育异常和性激素合成失调的原因之一,测定术前血清基础AMH水平可以预测LOD术后卵巢高和低排卵反应性,并可以作为评估LOD手术有效性的一个有价值预测指标.
作者:孙静;张淑芝;庄严;孟军;胡舒勤;齐国华;熊晓英;武艳玲 刊期: 2011年第20期
西门子双源CT因其无创、扫描速度快、范围广及强大后处理优势,在心血管疾病检查中有着广泛应用[1-2].随着我院2009年西门子双源CT的应用,MSCTPA诊断P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断提高,为诊断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依据[3].对比剂团注跟踪技术、肺动脉CTA扫描及高速率注射技术三者结合优化是获得高质量肺动脉CTA影像的基础.现将我院2009年9月~2010年10月使用肺动脉CTA扫描和高压注射器结合对比剂团注跟踪技术进行肺动脉成像的患者资料,及笔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沈立 刊期: 2011年第20期
随着剖宫产技术安全性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剖宫产成了产妇们广泛选择的产科手术.腰硬联合麻醉是剖宫产术中常选择的一种麻醉方法,它具有:操作简单,作用范围广,肌松良好,对胎儿和母体的毒性作用小等优点.低血压是腰硬联合麻醉常见的副作用,有文献报道[1]剖宫产时产妇低血压的发生率可高达56.5%以上.当产妇出现低血压时,与之相伴随的是头晕,恶心呕吐,严重的还会引起胎盘灌注降低,进而引起胎儿宫内缺氧、酸中毒、神经发育受损等.本文对产妇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进行综述.并对吸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作者:田玲玲;缪缙;李雅兰;彭雪梅;席露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应用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IMT)和动脉僵硬度分析技术(QAS)评价吸烟患者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与弹性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吸烟患者(年龄<35岁)80例作为病例组,40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应用QIMT和QAS技术对颈动脉进行检查,获得颈动脉的内膜一中层厚度(1MT)、顺应性系数(CC)、扩张性系数(DC)、僵硬度系数(β).病例组再根据IMT分组;IMT<0.9mm为病例1组,1组患者再根据吸烟量分为1a组(烟龄小于5年,且<20支/d)及1b组(烟龄>5年,且>20支/d),IMT≥0.9 mm为病例2组.结果:对照组、病例1a组、病例1b组,病例2组的DC、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例1a组>病例1b组>病例2组.病例组的B与吸烟、颈动脉IMT呈明显正相关.β与吸烟量r=0.789,P=0.00:B与颈动脉IMT r=0.715,P=0.000.结论:QIMT可较准确地测量颈动脉IMT,QIMT与QAS技术联合应用使颈动脉的解剖结构成像与功能成像有机地结合,可成为深入研究颈动脉早期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有效手段.
作者:刘咏芳;邹春鹏;罗洪霞;张荣;黄福光 刊期: 2011年第20期
患儿女,3个月,因反复抽搐1d而入院.患儿系C1P1母孕41+4周剖宫产,否认窒息史,出生体重3 200 g,生后一般情况良好.入院前1 d出现抽搐,表现为面部发绀、双眼凝视、双手握拳、四肢强直,每次持续约数十秒至1 min,可自然缓解,类似发作11次,发作后入睡,发作间歇神志清,反应尚可.母孕产史无异常,父母体健,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查体:T37.1℃.P126次/min,R26次/min,神志清,反应可,头围42 cm,前囟1.9 cm×1.9 cm,无紧张或膨隆,无骨缝分离,无特殊面容,无皮疹及色素沉着,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7.87×109/L,N 28.2%,L 60.8%,Hb108 g/L,PLT 337×109/L,肝肾功能正常,血电介质、血糖正常,头颅CT示双侧额颞部脑回巨大、脑沟减少,双侧侧脑室略扩大、分离.脑电图示左右中央可见极高波幅6.2~8.3 Hz纺锤样节律、左右大致对称.
作者:马永寿;金建弼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使用患者标本对不同血细胞分析仪建立室内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选择两台不同血细胞分析仪作为研究对象,以其中一台仪器为参比仪器.另一台为实验仪器,每天选择已在参比仪器上检测的高值、中值、低值患者标本各1份在实验仪器上测定.连续30 d.比较两台仪器间检测参数WBC、RBC、HGB、MCV、PLT等结果的可比性与相对偏差,并以相对偏差不超出CLIA'88允许误差的1/4作为判断符合室内质量控制的标准.结果:两台血细胞分析仪间上述各检测参数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相关性良好(均r>0.95),两者间各检测参数的相对偏差均不超出CLIA'88允许误差的1/4.结论:在不同血细胞分析仪间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基础上,可以使用适宜的患者标本对实验仪器进行室内质量控制.
作者:唐劲光;林发全;郭谊 刊期: 2011年第20期
患者男,12岁.因右眼眼红、眼球渐进性突出2年余于2010年3月1日来我院就诊,查体: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情况:右眼颞侧球结膜充血明显,眼球稍突出,眼球运动无受限.眼眶CT平扫提示右眼眶颞侧肿物.诊断:右眼眶内肿物.予全麻下行右眼眶内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灰褐色不规则组织一枚,2 cm×2 cm×2 cm大小,界尚清,有包膜,肿块切面实性;镜下检查:肿瘤大部分为梭形细胞,少量多核或者单核巨细胞弥漫束状,车幅状排列,可见黑色素沉着,局部浸润横纹肌束间,核分裂难见,呈低度分化状态.
作者:吴伟;梁丽芳;徐微;魏二霞;徐小平;陆晓和 刊期: 201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