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彬;施静雯;毛建文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3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患者入院后立即行颅骨牵引,并在早期(平均69 h内)选择全麻下经颈前路减压、复位、植骨及钛板内固定术,其中,11例患者在麻醉下牵引复位,24例牵引未复位,于术中经前路撬拨复位.结果:本组35例患者获12~36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完全复位.无皮下血肿、切口感染、喉返神经损伤、食管损伤等,围手术期无死亡,所有切口Ⅰ/甲级愈合.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未出现神经功能加重者,25例脊髓不全损伤者神经功能获改善.结论:颅骨牵引结合早期颈前路复位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钟德君;康敏;王清;王高举;谢明忠;郑阳民;王松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甲状腺激素对血管内皮细胞护骨素(OPG)表达的影响.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别在不同浓度甲状腺激素(0.1、1、50 nmol/L,T3)条件下培养24h.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OPG的含量,RT-PCR法检测内皮细胞OPG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生理浓度组T3(1 nmol/L)比较,低浓度组T3(0.1 nmol/L)内皮细胞培养液上清OPG的含量增加(P<0.05),OPG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高浓度组T3(50 nmol/L)内皮细胞培养液上清OPG的含量减少(P<0.05),OPG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HUVEC在低浓度甲状腺激素作用下OPG表达增加,提高甲状腺激素浓度可逆转该现象.
作者:张军霞;向光大;孙慧伶;赵林双;侯洁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及合并冠心痛(CHD)患者内脏脂肪素(visfatin)表达与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单纯T2DM组、T2DM合并CHD组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visfatin水平和胰岛素,用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FPG、血脂,测量所有观察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结果:单纯T2DM组、T2DM合并CHD组visfatin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2DM合并CHD组显著高于T2DM组(P<0.01);肥胖组高于同组非肥胖组.visfatin水平与Homa-IR、WHR呈独立正相关.结论:T2DM合并CHD患者血清visfatin表达与Homa-IR、WHR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在T2DM及合并CH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唱丽荣;毕锡娟;周桂霞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停用他汀类药物前后肌酶的变化.方法: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54例甲减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分为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患者口服左甲状腺素和他汀类药物治疗4周,而对照组患者仅口服左甲状腺素4周,未口服他汀类药物.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肌酶浓度以及可疑影响因素(甲状腺功能、血脂、心率、射血分数、肝功能、肾功能等).之后两组患者均口服左甲状腺素(他汀组患者同时停用他汀类药物)继续随访至12周,复测上述指标.结果:他汀组患者治疗(口服左甲状腺素和他汀类药物)4周后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明显高于对照组(仅口服左甲状腺素)(P<0.05):停用他汀类药物继续随访8周,两组患者血浆肌酶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甲减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需要警惕肌酶升高;对于伴有肌酶升高的患者,及时停用他汀类药物后能够恢复正常水平.
作者:随华;耿秀琴;刘纯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VTI)、应变(S)及应变率(SR)成像对冠脉不同狭窄程度的患者心肌缺血程度的评估.方法:以冠脉造影为诊断标准,冠心病患者79例,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入选者均测量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峰值应变(Ss)及其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及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舒张早期峰值应变(Se)、舒张晚期峰值应变(Sa)及相应的应变率(SRe、SRa).结果:冠脉重度狭窄组患者的基底段、中间段的Vs、SRs、Ss、Ve及SRe,心尖段的SRs、Ve及SRe,基底段的Va及Sa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QVTI与S、SR能定量评估冠脉病变狭窄程度>75%的患者心肌缺血状况,对早期诊断冠心病提供更多的信息.
作者:蔡伟;姜铁民;刘淑红;周瑞娟;喻丽华;赵季红;董彦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等比重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ASA Ⅰ~Ⅲ级,择期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硬膜外麻醉组(A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组(B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保持中心静脉压在6~12 cmH2O.A组使用药物为2%利多卡因,B组为等比重布比卡因,两组均控制麻醉平面不超过T8.观察患者麻醉后下肢感觉平面起效时间、麻醉平面达T8时间及运动阻滞程度,分别于麻醉前即刻、椎管内给药后即刻和给药后5、10、15、30、60 min测定患者脉搏氧饱和度、心率和血压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下肢感觉平面起效时间、麻醉平面达T8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者对肌肉松弛的满意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等比重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手术可行并且安全.
作者:刘梅;金红永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在冠心痛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痛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组)2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28例.3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非冠心痛患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及RT-PCR检测PD-1蛋白及mRNA在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CS组、SA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PD-1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ACS组与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D-1在冠心痛患者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明显降低,这可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中起到作用.
作者:赵欢;徐琳;魏向龙;缪绯;刘芃;张紫微;刘映峰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患者女,21岁,于2004年6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及双下肢水肿,面部红斑伴关节痛、脱发,双手指出现雷诺现象.院外查抗SSA(+),SSB(+),抗ANA1:1000(+)颗粒型,ds-DNA弱阳性,尿常规正常.
作者:丁尧海;张爱平;郭云珊;王艳侠;李震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镜下清理术联合生物胶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从2006年5月至2009年5月,我院应用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生物胶对108例118只膝骨性关节炎进行治疗.结果: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总的疼痛缓解率为93.5%,总的功能改善率为90.7%,且病情分期越严重其疼痛缓解率和功能改善率越低(P<0.01).结论: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生物胶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曾文魁;李晓声;谭财福;刘晶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肝细胞Fas的表达与肝脏炎症程度的关系.方法:EUSA法检查76例CHB患者(其中轻度29例、中度26例及重度21例)及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IL-18水平.同时对46例愿意肝脏穿刺病理检查的CHB患者进行肝穿刺病理学检查,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细胞Fas表达强度.结果:CHB患者血清IL-1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JP<0.01),并且随着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IL-18的水平显著增高.CHB患者肝组织中Fas表达阳性强度也随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增强.结论:CHB患者外周血IL-18和肝细胞上表达的Fas均参与了肝脏的炎症过程,与CHB患者肝脏炎症发生的机理、炎症的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马清峰;王威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患者女,61岁.因反复上腹部隐痛不适2月入院.伴反酸、暖气.与饮食无明显关系.无恶心、呕吐、黄疸、黑便等症状.体重无变化.1997年因经典细胞癌,行右侧乳腺根治术.
作者:李卉;高娃;李彦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MFs)蛋白激酶Cε(PKCε)和蛋白激酶Cα(PKCα)的表达及转位的影响,并探讨这两种PKC亚型在心室重构中的作用.方法:以第2~4代MF8分实验组(加 AngⅡ10-6 mol/L)和对照组(不加 Ang Ⅱ)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PKC亚型ε和α在细胞内的分布和定位,Image-pro-plus 4.0版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对荧光强度进行半定量统计.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对照组和实验组PKC亚型ε都存在于膜、胞浆和核-细胞骨架,实验组强度明显增强,尤以核-细胞骨架为甚;对照组PKC亚型α主要存在于核一细胞骨架,而实验组α亚型存在于膜、胞浆和核-细胞骨架,强度都明显增加,尤以核-细胞骨架为甚:且PKC亚型ε和α荧光强度半定量比较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Ang Ⅱ对PKC亚型ε和α在MFs的表达和转位有显著影响,提示PKC亚型ε、α可能在MFs信号转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书琴;陈桃;杜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明确标准化屋尘螨疫苗皮下注射免疫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标准化氢氧化铝吸附的屋尘螨疫苗安脱达SQ Der p(安脱达Der P,爱尔开-阿贝优公司,霍斯霍尔姆,丹麦)皮下注射免疫治疗40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52周,观察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及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0例病例均完成了研究.其中显效5%(2/40),有效67.5%(27/40),无效27.5%(11/40),总有效率72.5%(29/40).不良反应中1级反应9次(0.97%);2级反应21次(2.27%);3级反应3次(0.32%);无4级反应,没有一个不良反应导致患者住院.结论:用标准化屋尘螨疫苗皮下注射免疫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52周,显著改善患者的变应性鼻炎症状及体征,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徐红;贺桂风;刘建国;李霞蓉;刘月辉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舌缺损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9例前臂游离皮瓣修复舌缺损的患者,行术前心理护理和针对性训练,术后严密观察病情,防止皮瓣静脉危象发生.结果:术后出现皮瓣血管危象2例,经皮瓣抢救和其他处理,17例全部成活.结论:术前行心理护理和针对性训练,术后仔细观察皮瓣是皮瓣移植成功的关键护理措施.
作者:左丹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伴发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As伴发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AS伴发葡萄膜炎患者16例(17只眼),男14例,女2例;AS发病年龄14~47岁,平均(32±12)岁;葡萄膜炎发病年龄15~52岁,平均(33±14)岁,病史7 d~4年,持续时间为10~42 d,平均(28±8)d,有反复发作;15例为单眼受累,双眼受累者1例(6.25%),为单眼交替发病;所有患眼均表现为急性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16例(100%)患者均有腰痛史,X线影像学检查显示均为骶髂关节炎,15例(93.75%)HLA-B27检查为阳性;经糖皮质激素和睫状肌麻痹剂眼液治疗后,15例好转,1例效果不佳,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治疗后好转.结论:AS伴发葡萄膜炎多发生于男性,多呈急性、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表现;与HLA-B27和病情活动有关;根据典型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改变可确诊:主要治疗方法为滴用睫状肌麻痹剂和糖皮质激素眼液,并要积极控制AS,对治疗效果不佳者可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作者:陈洁;何跃;陈梅;杨祖成 刊期: 2010年第07期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基本病理生理特征是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门静脉及其属支血管内静力压升高并伴侧支循环形成.
作者:欧蔚妮;邢卉春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阿米洛利对人高转移巨细胞肺癌细胞PGCL3增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人肺癌细胞PGCL3经阿米洛利处理后用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PGCL3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对细胞的CyclinB1蛋白表达和细胞分裂周期基因25B(cell divide cycle 25B,Cdc25B)蛋白活性的影响.结果:PGCL3细胞经阿米洛利处理后,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增殖,阻滞细胞于G2/M期,下调CyclinB1蛋白表达,降低Cdc25B蛋白活性.结论:阿米洛利对PGCL3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和活性有关.
作者:徐彬;施静雯;毛建文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眼眶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眼眶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6例均为单侧.病灶密度均较均匀,其中无明显坏死及钙化.位于肌锥内外弥漫生长3例,并见其包绕眼球生长呈铸型改变,与周围眼外肌、眼环分界不清,但眼环完整无局限性增厚;位于肌锥外泪腺区呈孤立状结节2例,病灶边界清晰,泪腺窝无明显扩大;位于结膜延眼睑蔓延1例.眼眶内脂肪间隙均清晰,增强后均呈轻、中等度均匀强化.结论:原发性眼眶淋巴瘤具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认识其改变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作者:泮旭铭;田萍;祝跃明;金中高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多种听力组合在婴幼儿听力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中心接受基层各医院两次耳声发射(OAE)听力筛查未通过的疑似听力障碍和家长发现对声音反应差共571例(1142耳)的婴幼儿临床资料,其诊断月龄3-12个月,平均8.5个月.571例用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声导抗(AIM)、多频稳态听觉诱发反应(ASSR)客观听力检查.结果:571例(1142耳)婴幼儿听力损失耳数211耳,发生率18.48%(211/1142);耳廓外耳道畸形6耳占2.8%(6/211):ABR正常DPOAE异常35耳,占16.59%(35/211),自愈3例(6耳)(3月龄ABR阈值45~65 d BnHL,6月龄ABR阈值30 d BnHL).单项异常检出率ABR 17.51%(200/1142),DPOAE 17.95%(203/1142),ASSR 17.95%(205/1142),AIM 3.15%(36/1142).ABR各波消失或严重异常诊断婴幼儿听神经病8耳;226 Hz或1000 Hz导抗图异常的86耳,诊断婴幼儿中耳炎11耳.单项ABR测试异常200耳占17.51%(200/1142),DPOAE 17.78%(203/1142),ASSR 17.51%(200/1142),AIM 3.15%(36/1142).571例(1142耳)婴幼儿听力损失211耳,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200耳(占94.79%,200/211);传导性听力损失11耳(5.21%,11/211);转阴性6耳:200耳ABR V波反应阈:正常54耳(21.26%),轻度异常11耳(4.33%),中度异常53耳(20.87%),重度异常41耳(16.14%),极重度异常95耳(37.40%).结论:婴幼儿听力评估中,随着组合项目的增多,听力损失耳检出率也增多.三项组合(DPOAE、ABR、AIM)和四项组合(DPOAB、ASSR、AIM)听力检查更准确的评估婴幼儿的听力损失部位和性质程度,能够有效的进行干预,在听力筛查和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赛男;周益飞;邹东萍;张瑜;徐玉芬;冯羽;林锡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建立口腔白斑(OLK)原位移植组织动物模型.方法:将148只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舌腹原位移植组,B组为背部异位移植组.将人非白色念珠茵感染的不同阶段的OLK病损组织(单纯上皮增生、上皮轻度异常增生、上皮中度异常增生、上皮重度异常增生)以及人正常口腔黏膜分别移植到A、B组SCID小鼠的舌腹和背部,观察小鼠的全身情况及移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分别于2、4、6、8周取出移植物行病理检查.结果:SCID小鼠舌腹和背部的OLK移植物生长良好.移植物组织病理学证实,不同的病损移植物保持了原OLK的生物学特征.结论:不同阶段的OLK病损组织移植物的上皮组织生长良好,均保持了人口腔白斑的生物学特征,为人口腔白斑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王玉栋;潘宣;李张维;陈少莲;李红;李多 刊期: 201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