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

彭卫斌;沙卫红;李瑜元;聂玉强

关键词:单核细胞,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体外培养
摘要:目的:探讨在体外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培养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方法:培养过程分两阶段,第一阶段: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成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再以黏附法分离出单核细胞,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 ng/mL、重组人白介素-4(rhIL-4)100 ng/mL体外诱导.第二阶段:第5天加入重组人肿瘤坏死因α-(rhTNF-α)100 ng/mL,继续培养2 d,刺激DC成熟.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物CD83、CD1a、CD86、CD40、CD14表达水平,用MTT法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rhGM-CSF及rhIL-4诱导培养5 d后,多数细胞呈集落生长,细胞表型CD83、CD1a、CD86、CD40及CD14分别是14.3%、12.8%、20.1%、19.9%及16.2%.加入rhTNF-α诱导后,即培养第7天,细胞表型CD83、CD1a、CD86、CD40及CD14分别是29.8%、18.2%、33.6%、28.1%及8.0%(与第5天比较,均P<0.05).成熟后的DC具备较强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rhGM-CSF联合rhlL-4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可获得大量不成熟的DC,该体系有利于Dc扩增,加入rhTNF-α,继续培养2 d,可诱导出成熟的DC,成熟的DC具备较强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无辅助呼吸下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对腹腔镜宫外孕手术术后呕吐的影响

    诱导期无辅助呼吸下气管插管的方法早已得到许多学者的肯定,我科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也多次应用,获得了肯定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还观察到其与腹腔镜宫外孕手术术后呕吐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夏东云;潘国秋;舒敬华;邱国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超声高低频探头联用检测椎动脉狭窄与DSA的比照研究

    目的:对比超声高低频探头联合使用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椎动脉(VA)颅外段狭窄的检测结果,讨论超声高低频探头联合应用在VA颅外段病变检测中的使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超声高低频探头联合应用与DSA检查对VA颅外段狭窄的诊断一致性.结果:超声高低频探头联合应用与DSA对于VA颅外段狭窄的检测一致性较好(Kappa=0.79>0.75).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的方法,其对VA颅外段狭窄病变的诊断结果与DSA一致性较好,因此可以作为VA病变的筛查及介入治疗后复查的首选方法.

    作者:金志斌;杨咏波;杨建;陈进;吴敏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骨髓增殖性疾病合并假性高血钾4例

    骨髓增殖性疾病(MPD)主要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等疾病,以一系或多系血细胞的过度增多为临床表现[1].近来国内外的病例报道显示,在这些患者中会出现假性高血钾的情况.本文报道4例出现假性高血钾的临床病例,分析患者发生假性高血钾的情况,并结合文献讨论假性高血钾发生的原因.

    作者:郭晓玲;王慈;张改玲;牛志云;蔡圣鑫;潘崚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腹膜透析治疗时的血糖控制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在西方国家糖尿病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首位原发病,在我国其比例也呈上升趋势.腹膜透析(PD)因其相对安全有效、操作方便、可在家自行操作,并且不增加心脏负荷,能较好的控制细胞外液及高血压高血钾,已更多地成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选择.然而,PD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时,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如何目前少见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2006-2009年接受腹膜透析的45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卢旭姿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胰腺癌非手术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升高.在我国,胰腺癌近20年来发病率增长约6倍,病死率位居恶性肿瘤第5位,而其总手术切除率和5年存活率无显著提高.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能手术切除的只占10%~15%,此类患者无手术治愈的希望,治疗原则是合理选择各种治疗措施,稳定或减缓肿瘤发展速度,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作者:夏金堂;徐波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初诊为急性阑尾炎的结肠肿瘤35例诊治体会

    阑尾炎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结肠肿瘤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发病年龄逐渐前移,部分表现为与急性阑尾炎相似的临床表现,使一部分结肠肿瘤常初诊为急性阑尾炎收入院.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初诊为急性阑尾炎后经手术确诊为结肠肿瘤结肠肿瘤患者共3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代明盛;沈华强;郑小英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单核细胞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单核细胞是重要的固有免疫细胞,通过分泌数量众多的细胞因子[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主动和协同作用的方式招募炎性细胞,同时通过MHCⅡ分子给T细胞提呈抗原,引起后者的活化和增殖[1],在抗细胞内致病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1988年首次报道在二色法流式细胞术基础上发现了一种新的CD14+CD16+单核细胞,该亚群具有更强的分泌促炎因子和抗原递呈能力,目前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已有一些报道.

    作者:黄昂;张纪元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脓毒症患儿凝血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照脓毒症诊断标准将危重评估过的PICU住院患儿分为脓毒症组30例,非脓毒症组30例,脓毒症组患儿又分为一般脓毒症组20例和严重脓毒症组10例.均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并分别检测凝血常规(PT、APTT、TT、Fbg)及血小板计数.结果:脓毒症组PT、APTT、TT均高于非脓毒症组(P<0.05),PLT、Fbg均低于非脓毒症组(P<0.05).一般脓毒症组APTT低于严重脓毒症组(P<0.05),Fbg高于严重脓毒症组(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存在凝血功能紊乱,其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

    作者:蔡爱东;刘勇;肖岳;缪红军;杨军;王晓榕;喻文亮;江涛;李军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变化的研究

    目的: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血清时氧磷酶-1(PON1)活性的变化,探讨OSAS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经多导睡眠仪监测诊断的80例OSAS患者,分为轻度组(n=22)、中度SK(n=23)、重度组(n=35).选取2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间血脂水平及PON1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轻、中及重度OSAS组血清PON1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同程度的OSAS患者组间PON1活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PON1活性随OSAS程度加重而降低.20例重度OSAS患者经3个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后TG下降(P<0.05),HDL升高(P<0.05),血清PONI活性较前升高(P<0.01).结论:OSAS患者血清PON1活性明显降低,可能是OSAS患者易惠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nCPAP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OSAS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作者:邬勇坚;陈绍森;陈飞鹏;曹梅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电解质紊乱观察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患者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变化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接受PCI治疗患者58例,其中男38例,平均年龄(57.5±9.70)岁;女20例,平均年龄(63.45±6.74)岁.入选患者均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符合2007年12月ACC/AHA发布的PCI治疗指南中规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治疗指征.所有患者PCI治疗前1 d静脉取血查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术后6 h复查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对比术前、术后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变化.结果:58例接受PCI治疗患者,术后血钾、钠离子浓度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者术后发生低钾血症.所有患者术后无低钠血症发生.术前血钾3.5~4.0 mmol/L者23例,术后12例发生低钾血症;血钾≥4.0 mmol/L者35例.术后2例发生低钾血症;比较两组术后低钾血症发生率,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低钾血症发生率为24.1%,估测总体低钾血症发病率的95%可信区间为13.12%~35.16%.结论:PCI治疗后电解质紊乱并不少见,术后应常规进行血电解质检测.

    作者:张云强;宋昱;齐向前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损伤程度与血清 hs-CRP、MCP-1、TAT及IL-18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损伤程度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白细胞介素18(IL-18)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8例老年ACS患者、加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SAP)及25例正常老年人血清hs-CRP、MCP-1及IL-18水平、血浆TAT含量.采用Gensini评分方法评价ACS、SAP患者冠脉病变损伤程度.结果:老年ACS组血清(浆)hs-CRP、MCP-1、TAT、IL-18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及正常老年人(P<0.01);老年ACS组与SAP组Gensin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浆)hs-CRP、MCP-1、TAT、IL-18与Gensini评分之间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201、0.192、0.140、0.154,均P>0.05),hs-CRP、MCP-1、IL-18与TAT之间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531、0.453、0.436,均P<0.05).结论:促炎症细胞因子在老年ACS粥样斑块的易损性方面发挥了作用,易损斑块容易导致凝血系统的激活;冠脉造影Gensini评分不能作为判断老年冠心痛病情危险性的指标.

    作者:谭洪勇;张金国;刘向群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草分子杆菌F·U·36对支气管扩张症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草分子杆菌F·U·36对中重度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中重度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治疗B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在伴发感染时予抗感染、平喘等治疗,治疗A组和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加用草分子杆菌F·U·36针3.44 μg和卡介菌多糖核酸针0.7 mg肌肉注射,每周3次,共12周.3组均观察半年,评价治疗前后肺功能FVC、FEV1,血清IgG、IgM、IgA水平以及呼吸道再发感染情况的变化.结果:治疗半年后治疗A组血清IgG、IgM水平较其他两组有明显提高(P<0.05),且呼吸道再发感染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草分子杆菌F·U·36能通过调节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有效改善中重度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预后

    作者:毛立群;张添威;李小波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核因子-κB、环氧合酶-2 mR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环氧合酶-2(COX-2)基因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SYBR Green Ⅰ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58例手术切除的大肠癌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NF-κB和COX-2 mRNA的表达.结果:NF-KB、COX-2 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P<0.01),且NF-κB、COX-2 mRNA在大肠癌组织表达量亦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P<0.05).大肠癌浸润组织越深,NF-κB和COX-2 mRNA相对表达水平越高,且NF-κB mRNA的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有关.NF-κB与COX-2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417,P=0.001).结论:大肠癌组织中NF-κB和COX-2 mRNA高表达,两基因间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且与大肠癌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孙政;曹杰;杨平;张伟健;李洁;张龙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儿童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X线表现及规律

    目的:分析儿童强直性脊柱炎(JAS)患者髋关节病变的X线表现及其病变分级与中轴关节下段病变分级的相关性.方法: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71例确诊的JAS患者的骨盆和腰椎X线平片进行阅片分析及BASRI评分.结果:髋关节问隙变窄25.35%(36/142)、股骨头基部骨赘形成22.54%(32/142)、髋臼囊变21.83%(31/142)、股骨头囊变19.01%(27/142)、髋臼骨赘形成16.20%(23/142)等征象常见,常合并存在,且一般双侧髋关节均受累.髋关节与腰椎、骶髂关节及中轴关节下段(腰椎+骶髂关节)受累程度级别呈正相关(r=0.511、r=0.412、r=0.492,P<0.01).结论:与骨质增生、骨赘形成共存的关节间隙变窄是JAS髋关节受累的特征性表现.JAS髋关节病变与腰椎和骶髂关节病变同步进展.

    作者:郑楠;刘源;黄钟杰;郭仕涛;庄儒耀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氯胺酮脑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受到过度刺激导致的生理学调节可能是促使继发性脑损伤的因素之一.而氯胺酮作为NMDA受体拮抗剂是否发挥了脑保护作用,长期以来尚无确定的结论.NMDA受体诱导神经元死亡的这一结论是确定的,因此临床上又对NMDA受体拮抗剂的脑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

    作者:蔡淑女;方军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的研究

    胰头癌是一种极难治疗的恶性肿瘤,目前外科治疗仍然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手术切除率低,并发症多,创伤大,病死率高,而远期效果又很差等.目前,能够手术者也仪占全部胰腺癌患者的30%~40%,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仅为18.6%.手术病死率也有3%~5%,术后并发症率高达25%~40%[1-2],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对胰腺癌切除指征尚缺乏合理把握.相当多的临床医师主要还是以手术探查来评价胰腺癌的可切除性,很多病例在术中发现肿瘤固定包绕主要血管或淋巴结融合肿大,甚至已有肝脏转移等情况而放弃手术.

    作者:侯宝华;区金锐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臭氧水对感染性创面内源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臭氧水治疗感染性创面后,对内源性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探讨臭氧水抗炎修复作用的机制.方法:将50只vista大鼠随机分成5组,洗必泰治疗组、低、中、高浓度臭氧水治疗组、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各10只.首先在大鼠背部造成实验性感染性伤口,感染成功后48 h进行治疗,每天1次,9 d为1个疗程.并在治疗前,治疗后3、6、9 d后分别对感染伤口的变化进行观察;同时切取皮肤、肌肉组织标本,用ELISA法分别检测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含量,并探讨这两种细胞因子含量变化与臭氧水对创面修复作用的关系.结果:EGF含量在臭氧水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及洗必泰治疗组,而TNF-α含量则是相反.结论:臭氧水对内源性的EGF以及TNF-α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创面的抗炎以及修复.

    作者:余斌;黄华军;林庆荣;王博炜;陈辉强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AMT)肺叶切除术是近年来开展的微创手术,借助于高清晰度电视显像系统,经胸壁小切口完成肺叶切除,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1-3].本院2005年2月至2008年12月,对65例患者行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ST)行小切口肺叶切除术.通过围手术期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朱爱珍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利多卡因联合地卡因致延迟毒性反应1例

    患者男,27岁,95 kg.因反复咽痛3年余,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于局麻下行双扁桃体切除术.既往有青霉素、磺胺类药物过敏史.人院后各项术前辅助检查正常,术前1 d 1%地卡因咽部喷雾试敏无异常.患者半坐位,因术前晚即禁食水,常规行术中心电血氧监测及复方乳酸钠维持输液治疗.

    作者:段汉忠;李楠;李树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低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及辛伐他汀及其他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时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口服,治疗4周后观察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心肌缺血情况、胆固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发作频率、心肌缺血改善情况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和辛伐他汀治疗,临床疗效优于仅联用低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三强;潘苗;刘建庄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