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锁针治疗股骨干骨折25例分析

陈俊柱;胡广健;蒋佑升;冯锡光

关键词:骨折, 内锁针, 股骨干, 内固定
摘要:目的:观察内锁针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06年至今应用内锁针治疗股骨干骨折25例的病例资料.结果:25例获得随访中,22例骨折愈合过程正常,16例骨折已经愈合并顺利取出内锁针,6例尚在愈合过程中.骨痂生长良好,3例术后时间短,骨痂生长不多.在正常愈合过程中的22例,均无成角及旋转畸形发生,无断针,患肢膝关节及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满意的效果.结论:内锁针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治疗股骨干骨折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瑞芬太尼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冠脉搭桥(CABG)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4例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瑞芬太尼预处理组(R组)和对照组(C组).测定给药前、术毕及术后1、6、24、48 h血浆肌钙蛋白(cTnI)水平.结果:各组术后cTnI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R组术后cTnI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预处理可降低CABG患者的cTnI水平,具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徐忠东;何伟雄;金沐;赵一凡;夏淑轩;何波;杨涛;曹德雄;彭书崚;李珏;曹铭辉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妈富隆及二甲双胍预处理后来曲唑对氯米芬抵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对氯米芬抵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在妈富隆及二甲双胍预处理1周期后,行来曲唑促排卵的临床效果.方法:82例氯米芬抵抗的PCOS患者,分为3组,A组为妈富隆及二甲双胍预处理1周期后,来曲唑5 mg/d,第3~7天口服;B组为二甲双胍预处理8周后,来曲唑5 mg/d,第3~7天口服;C组为单独来曲唑5 mg/d,第3~7天口服.比较3组优势卵泡数、子宫内膜厚度及雌二醇水平、排卵率、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A、B、C 3组有排卵周期的子宫内膜厚度、优势卵泡数及E2水平差异无显著性.3组排卵率、妊娠率比较,A组为89.82%和51.62%,B组为80.65%和40.75%,C组为61.78%和30.70%,其中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来曲唑可以作为氟米芬抵抗的氯米芬替代促排卵药,妈富隆及二甲双胍预处理1周期可以提高妊娠率.

    作者:张娟辉;孔欣;罗娅军;黄雪霞;李琴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麻醉效果及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实施电复律患者60例,均分为3组:丙泊酚2 mg/kg(Ⅰ组);芬太尼1 μg/kg+丙泊酚2 mg/kg(Ⅱ组);氟比洛芬酯50mg+丙泊酚2mg/kg(Ⅲ组).记录SpO2变化.比较3组患者起效时间、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观察术中和术后的不良反应,并对术后1h内镇痛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和Ⅰ组相比,Ⅱ组和Ⅲ组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缩短(P<0.05),但Ⅱ组和Ⅲ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相比,在诱导后1 min和2min各组SpO2均降低(P<0.05),且Ⅱ组SpO2低于其他两组(P<0.05).Ⅰ组发生体动、注射病和术后胸口疼痛不适的例教高于Ⅱ组、Ⅲ组(P<0.05);Ⅱ组发生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的例教高于Ⅰ、Ⅲ组(P<0.05).结论: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麻醉效果满意,相对复合芬太尼,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配伍方法.

    作者:朱克军;水祥兵;李增男;冯昌栋;江漩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迷走神经切断对鼠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目的:探讨切断左侧迷走神经对大鼠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基因表达及调控机制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切断左侧迷走神经并按术后取样时间随机分为术后1周组、术后1个月组、术后3个月组,每组10只;另设10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CGRP浓度,RT.PCR法测定肺内CGRP mRNA表达.结果:迷走神经切断术后1周和1个月血清CGRP含量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随着时间延长,血清中CGRP含量逐渐增加,至3个月时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而肺组织CGRP mRNA表达在术后1周和1个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逐渐减少,至术后3个月时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迷走神经切断后血清内CGRP浓度下降及肺内CGRP mRNA表达量增加,表明迷走神经对CGRP基因的表达和神经活性物质CGRP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高坤祥;王云杰;张志培;黄立军;梁晓华;闫小龙;韩勇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月骨摘除联合掌长肌腱填塞治疗陈旧月骨脱位

    目的:总结采用月骨摘除联合掌长肌腱填塞治疗陈旧性月骨脱位15例疗效.方法:本组陈旧性月骨脱位患者15例,经掌侧入路,摘除坏死月骨,掌长肌腱球填塞进行治疗.对疼痛、握力、神经损伤症状等进行观察,测量术前、术后腕关节伸屈活动度,复查术后X线测量腕高比值.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12例疼痛完全缓解,3例因疼痛再次手术.腕背伸、掌屈度数较术前明显改善,腕高比值无明显降低.结论:应用月骨摘除联合掌长肌腱球填塞治疗陈旧性月骨脱位,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握力和腕关节活动.

    作者:苗卫华;王宏;陈永志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比索洛尔对无症状心肌缺血老年人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保护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老年人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老年人在非心脏手术前分为比索洛尔组(n=40)和安慰剂组(n=40),分别给予比索洛尔2.5 mg和安慰刑,观察术中和术后72 h内出现的心血管症状,心电监护记录的高血压、快心率、各种心律失常.以及复查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情况.结果:比索洛尔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症状的发生,降低围手术期的高血压和快心率,减少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防止心电图心肌缺血加重.结论:比索洛尔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老年人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心血管系统有确切的保护作用.

    作者:夏经钢;徐东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QT间期及QT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患者QT间期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5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行超声心动检查并于透析前、后行心电图检查,测量计算QT间期、校正QT间期、QTd、校正QTd(QTc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HD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显著增加(P<0.01);两组间大QT间期(QTmax)无明显差异,校正后MHD患者大QT间期(QTcmax)延长(P<0.05),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有极为明显的增加(均P<0.01):透析后QTmax、QTcmax、QTd、QTcd均较透析前明显延长(均P<0.05);MHD患者透析前QTd与其LVMI、透析前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和0.34,P<0.05).结论:MHD患者LVMI增加,QTcmax、QTd、QTcd延长,透析后更加显著.血液透析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大.

    作者:郑洁;黄雯;李秀季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厄贝沙坦和复方利血平片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对比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和复方利血平片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择144例轻中度高血压合并IMT增厚的患者,分为厄贝沙坦组(A组)、复方利血平片组(B组)和氢氯噻嗪组(C组)各48例.A组予厄贝沙坦150 mg/d,B组予复方利血平片1~2片、3次/d,C组予氢氯噻嗪12.5~37.5 mg/d.于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分别测定血压和IMT.结果:3组治疗后6、12个月,血压控制均较理想,血压水平差异无显著性.C组治疗前后IMT无显著变化,A组和B组治疗后IMT下降(P<0.01),且治疗后12个月较治疗后6个月IMT下降更为显著(P<0.001).无论在治疗后6个月或是治疗后12个月,A组IMT下降均较B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厄贝沙坦和复方利血平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能够改善患者IMT,且厄贝沙坦较复方利血平片更有效.

    作者:杨海燕;吴常裕;付铮军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吉兰-巴雷综合征伴锥体束损害1例

    患者男,25岁,业务员.主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6d,加重伴双下肢无力2d人天津市汉沽区中医医院.患者于入院前12 d,劳累后出现发热,高体温达39.4℃,伴胃部不适,给予退热消炎药物后好转.

    作者:马颖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创伤性植物状态早期高压氧治疗的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创伤性植物状态(VS)的护理疗效.方法:对124例创伤性植物状态患者在早期采取高压氧治疗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4例VS患者中,意识恢复79例(63.7%),脱离植物状态8例(6.5%),总有效率为90.2%.结论: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闭合性脑损伤患者,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及加强进舱前、舱内及出舱后的护理,可明显提高疗效,降低伤残率,改善预后.

    作者:申艳;虞容豪;黄怀;旷水红;张海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肺结核的体外干扰素-γ检测与PPD试验相关性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体外干扰素-γ检测与PPD试验相关性.方法:我们对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肺结核病患者同时采用体外干扰素-γ检测和PPD试验,探讨其在肺结核诊断中的意义.结果:PPD阴性组其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较多(47.8%,P<0.05);PPD-IgG总阳性率75.7%.体外干扰素-γ总阳性率仅为50.0%;强阳性组体外干扰素-γ阳性率较高,与其他组无明显差异(P>0.05).体外干扰素-γ检测与结核抗体(P>0.05)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P>0.05)均无明显相关.结论:体外INF-γ阳性率与PPD皮试阳性分布相似,而与PPD-IgG阳性分布及血淋巴细胞减少分布无关:PPD试验反应强度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相关.

    作者:黎燕琼;谭守勇;谭耀驹;邝浩斌;李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经尿道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清石术联合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

    目的:探讨经尿道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清石术联合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PKRP)治疗前列腺增生(BPH)合并膀胱结石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尿道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清石术联合PKRP治疗BPH合并膀胱结石31例.B超测定前列腺体积(55.8±5.6)mL,残余尿量(56.9±6.6)mL,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23.8±1.4)分,生活质量评分(QOL评分)(5.0±0.6)分,大尿流率(Qmax)(8.5±1.3)mL/s.膀胱结石直径15~40 mm,其中单发结石16例,2枚结石8例.3枚以上7例,结石数量多为9枚.结果:所有患者一次碎石清石成功,结石清除率100%.碎石清石时间(18±3.4)min,PKRP时间(60±18)min,切除前列腺重量(26.8±3.6)g,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3~8 d.术后6个月随访,IPSS评分(4.6±1.0)分,QOL评分(1.2±0.6)分,Qmax(22.4±4.6)ml/s,B超检查无结石残留,残余尿量(8.6±3.4)mL.结论:经尿道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清石术联合PKRP治疗BPH合并膀胱结石能大限度地体现经尿道手术的优点,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卓栋;姜书传;韩杰;董昌斌;杨维娟;黄后宝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无糖尿病史的中老年COPD患者58例和正常对照者30例.测定两组空腹胰岛素并进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VGTT)后2 min、4 min、6 min、8 min血清胰岛素浓度.结果:两组的WC、BMI、SBP、DBP、TG、TC、HDL-c、LDL-c、FBG、HOMA-IR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HOMA-β降低(P<0.05),而P2hPG升高(P<0.05).COPD组2 min时胰岛素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与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成正相关.结论:中老年COPD患者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减退而相应出现糖耐量受损,提示COPD本身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造成机体的糖代谢异常.

    作者:王开成;任益江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脑钠肽、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的水平及其关系

    目的:比较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和正常时照者的脂联素(APN)、脑钠肽(BNP)、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探讨APN在CHF病理过程中的意义.方法:检测62例CHF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者血清APN、血浆BNP、IL-6、CRF,的水平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CHF患者血清APN的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APN的水平随着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而逐渐增高,与Boston心衰积分(BSS)呈正相关(P<0.001);与LVEF呈负相关(P<0.001);与血浆BNP值呈正相关(P<0.001).结论:血清APN水平是预测心袁严重程度有价值的指标:APN升高可能参与CHF病理发展过程.APN升高原因之一可能与神经激素的激活有关.

    作者:宋浩明;沈玉芹;张小宇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双氢青蒿素诱导前列腺癌DU145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annuin,DHA)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作用并对其抗癌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进行前列腺癌DU145细胞培养,MTT法测定不同浓度和时间DHA对DU145细胞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U145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DHA作用48 h凋亡蛋白caspase-3、surv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MTT法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DHA可显著抑制DUl45细胞增殖(P<0.01);FCM检测表明DU145细胞凋亡率各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Westem blot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DHA可显著下调DU145细胞survivin的表达(P<0.01),而caspase-3的表达增加(P<0.01).结论:DHA可能通过下调survivin的表达,上调caspase-3而诱导DU145细胞凋亡.

    作者:夏金生;陈先国;庄乾元;刘继红;叶章群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羟考酮口服片剂治疗癌症爆发痛的治疗策略

    目的:对比均分需增羟考酮剂量和强调夜间镇痛的不均分羟考酮剂量治疗癌症爆发痛的患者满意度、疼痛缓解率和毒副反应.方法:以羟考酮为主要癌痛治疗方案,对比经过即释吗啡解滴定后均分需增加羟考酮剂量组(B组)和强调夜间镇痛的不均分羟考酮剂量组(A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爆发痛次数、睡眠质量、患者满意度及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治疗第7天和第14天时两组患者与基线相比,疼痛均得到控制,疼痛改善情况相当.A组患者夜间爆发痛次数减少(P<0.01)的改善较B组更为明显.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别无显著性.结论:强调夜间镇痛的不均分滴定后需增加羟考酮剂量的治疗方案能够更有效地缓解爆发痛,改善睡眠质量和提高患者满意度,并且不增加毒副反应发生率.

    作者:黄凌;黎惠芳;马冬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广东省临床化学检验项目质量评价与数据分析

    目的:调查广东省临床化学各常规检验项目的技术水平,提出质量改进措施并为今后制定室间质量评价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按美国CLIA'88能力验证(proficieney testing,PT)方法评价广东省2005-2008年553间实验室20个测定项目的349 015个测定值,计算每一个测定值的PT成绩、偏倚及各测定项目的室间变异,并对各项目的偏倚及室间变异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各项目的平均合格率为92.16%(80.55%~97.01%),其中钠、氟、白蛋白、磷、钙5个项目的合格率为80.55%~87.96%,其余15个项目的合格率都在90%以上:所有项目80%分位的偏倚值小于PT允许误差,钾等4个项目95%分位的偏倚值小于PT允许误差:部分项目出现PT允许范围大于3倍变异系数的情况.结论:目前临床化学常规检验项目的测定结果基本符合PT评价的技术要求,个别项目的允许范围较宽,建议实验室使用室间质量评价多规则评价方法,提高检出误差的灵敏度.

    作者:林增文;苏健;邹伟民;卓绮玲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阿奇霉素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NF-κBp65、TGF-β1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阿奇霉素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核因子-κB(NF-κB)、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并探讨其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单侧输尿管结扎组),治疗组(阿奇霉素组).分别于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处死各组大鼠.用HE和MASSON染色法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F-κBp65、TGF-β1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NF-κBp65、TGF-β1在肾间质表达明显增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各因子的表达下调,与相应时间点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可降低NF-κBp65、TGF-β1的表达,缓解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刘东芹;尚静波;林海英;吝梅芹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高血压病对肾功能早期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动态脉压、静息心率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将17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血压、动态脉压(24 h PP)、静息心率(RHR)分为不同的亚组.测量血压、动态脉压、静息心率、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Cr),并比较各组的尿mAlb、血BUN、血Cr检测值,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血压病Ⅰ、Ⅱ、Ⅲ组之间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比较,P<0.05:高血压病Ⅲ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高于高血压病Ⅰ组和Ⅱ组(P<0.05),而高血压病Ⅰ组和Ⅱ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比较,P>0.05.动态脉压A组与B组的尿mAlb比较,P>0.05,动态脉压B组、C组与D组患者随24 h PP的升高,尿mAlb依次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R4组患者的尿mAlb高于RHR1、2和3组的尿mAlb(P<0.05),RHR1、2和3组患者之间的尿mAlb比较,P>0.05.各个亚组间血Cr、血BUN均正常,比较,P>0.05.收缩压、舒张压、动态脉压及静息心率与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血BUN和血Cr无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痛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可作为早期肾功能损伤诊断的参考指标,血压、动态脉压、静息心率与尿mAlb呈正相关.

    作者:林转娣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5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治疗和预后,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2月至2008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4例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12例,单纯手术16例,手术+化疗9例,手术+化疗+放疗3例,单纯放疗3例,放疗+化疗11例,单纯化疗7例,手术+放疗5例.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期为12.0个月,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8.1%、19.5%和8.7%.加化疗的综合治疗组预后优于局部治疗组(P=0.017).结论:以化疗为基础的综合疗法是治疗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李东升;陈志坚;林灿峰;林柏翰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