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比索洛尔对无症状心肌缺血老年人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保护

夏经钢;徐东

关键词:心肌缺血, 比索洛尔, 老年人
摘要: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老年人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老年人在非心脏手术前分为比索洛尔组(n=40)和安慰剂组(n=40),分别给予比索洛尔2.5 mg和安慰刑,观察术中和术后72 h内出现的心血管症状,心电监护记录的高血压、快心率、各种心律失常.以及复查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情况.结果:比索洛尔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症状的发生,降低围手术期的高血压和快心率,减少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防止心电图心肌缺血加重.结论:比索洛尔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老年人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心血管系统有确切的保护作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46例

    目的:评价改良的部分性脾栓塞术(impmvable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I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探讨其一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以明胶海绵条为栓塞剂,对46例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改良的部分性脾栓塞治疗,对比治疗前后肝功能、外周血象、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脾静脉血流动力学以及脾脏大小的变化,并与栓塞面积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栓塞术后1周和1个月化验外周血象较栓塞前明显回升,术后1个月与术前彩超对比,门静脉和脾静脉与术前相比内径明显缩小,血流明显降低,平均血流量明显减少,并且IPSE治疗脾亢栓塞体积在50%~75%之间的疗效好,未见明显副反应.结论:改良的IPSE术能有效地缩小脾脏,缓解脾功能亢进,降低门脉压力,无明显副作用,与传统的栓塞方法比较有优势,因此IPSE术是脾功能亢进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新手段.

    作者:杨志刚;梅世伟;常钢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迷走神经切断对鼠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目的:探讨切断左侧迷走神经对大鼠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基因表达及调控机制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切断左侧迷走神经并按术后取样时间随机分为术后1周组、术后1个月组、术后3个月组,每组10只;另设10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CGRP浓度,RT.PCR法测定肺内CGRP mRNA表达.结果:迷走神经切断术后1周和1个月血清CGRP含量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随着时间延长,血清中CGRP含量逐渐增加,至3个月时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而肺组织CGRP mRNA表达在术后1周和1个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逐渐减少,至术后3个月时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迷走神经切断后血清内CGRP浓度下降及肺内CGRP mRNA表达量增加,表明迷走神经对CGRP基因的表达和神经活性物质CGRP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高坤祥;王云杰;张志培;黄立军;梁晓华;闫小龙;韩勇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瑞芬太尼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冠脉搭桥(CABG)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4例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瑞芬太尼预处理组(R组)和对照组(C组).测定给药前、术毕及术后1、6、24、48 h血浆肌钙蛋白(cTnI)水平.结果:各组术后cTnI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R组术后cTnI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预处理可降低CABG患者的cTnI水平,具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徐忠东;何伟雄;金沐;赵一凡;夏淑轩;何波;杨涛;曹德雄;彭书崚;李珏;曹铭辉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极迟抗原-4的表达

    目的:探讨极迟抗原-4(VLA-4)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5例银屑病患者(26例进行期、19例静止期)和2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VLA-4的表达.并结合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PAS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银屑病进行期患者外周血T细胞VLA-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静止期患者和对照组(P<0.05),静止期患者VLA-4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VLA-4的表达水平与PASI评分无明显相关关系(r=0.26.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VLA-4表达增高.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关.

    作者:陆茂;叶俊儒;张云光;沈跃莉;唐蓉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心理护理干预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心理护理缓解脑卒中患者患病后紧张、恐惧及焦虑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间接改善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方法:纳入我院神经内科2007年4月至2008年7月62例脑卒中患者,入院24 h内利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纳入病例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62例患者中30例仅给予药物及一般康复治疗(时照组),另32例在此基础上制定心理干预计划(干预组),心理干预2周.2周后再次评估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利用SPSS15.0软件对两组评分进行秩和检验.结果:对照组与干预组治疗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3,P=0.032).结论:在脑卒中急性期进行心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患病后的焦虑心理状态,进而增加卒中患者依从性,间接改善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

    作者:李幼耐;王玲;孙祖良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创伤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35例临床分析

    创伤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先后治疗创伤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莉;雷振春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双针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双针可调节缝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将46例青光眼患者(58只眼)分为两组,A组(30只眼)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B组(28只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滤过泡及前房情况和眼压水平.结果:术后1年眼压<21 mmHg者,A组为93.3%,B组为71.4%,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术后形成Ⅰ、Ⅱ型滤过泡病例数A组高于B组,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发生率A组低于B组.结论:双针可调节缝线,可有效控制术后房水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王朝球;崔哲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CK-19、CK-20、CEA mRNA检测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意义

    目的:探讨外周血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CK)-19、CK-20以及CEA mRNA检测在乳腺癌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40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CK-20、CEA mRNA在术前、术后3 d、术后14 d(化疗前)、术后35 d(化疗后)的表达,以健康志愿者及乳腺良性肿瘤各10例作为对照,统计分析手术及化疗后乳腺癌患者血循环肿瘤标志物的表达状况.同时根据CK-19的表达水平,分析影响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结果:术前.乳腺癌组CK-19、CK-20、CEA mRNA阳性者分别为26例(65%)、20例(50%)、16例(40%),与对照组相比,3组P值均<0.01;手术后,3组阳性者分别为14例(35%)、10例(25%)、8例(20%),3组阳性率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3,P=0.037,P=0.023);化疗前3组阳性者分别为19例(47.5%)、15例(37.5%)、10例(25%);化疗后则为6例(15%)、2例(5%)、2例(5%),3组化疗后的阳性率亦有显著降低(P=0.003,P=0.001,P=0.025).根据CK-19 mRNA表达水平,Logistic相关性分析,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与淋巴结转移(P=0.0087)、TNM分期(P=0.0125)和病理类型(P=0.0451)有相关性.结论:CK-19、CK-20、CEA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有高表达,其表达状况高低与肿瘤负荷相关.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相关性因素为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肿瘤类型.

    作者:崔嵘嵘;吴克瑾;林晓燕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比索洛尔对无症状心肌缺血老年人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保护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老年人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老年人在非心脏手术前分为比索洛尔组(n=40)和安慰剂组(n=40),分别给予比索洛尔2.5 mg和安慰刑,观察术中和术后72 h内出现的心血管症状,心电监护记录的高血压、快心率、各种心律失常.以及复查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情况.结果:比索洛尔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症状的发生,降低围手术期的高血压和快心率,减少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防止心电图心肌缺血加重.结论:比索洛尔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老年人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心血管系统有确切的保护作用.

    作者:夏经钢;徐东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

    烟雾病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的日渐成熟,在烟雾病的诊断上MSCTA已越来越体现出其无创性及准确性高的优势.

    作者:郑远洪;张兆祥;黄晓明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白细胞介素-18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启动子基因-137和-607两个位点的多态性是否与中国南方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EE)人群的易感性有关,并进一步分析其与SLE患者血清IL-18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SSP法检测165例SLE患者和124例健康人群中IL-18启动子基因-137和-607两个位点的多态性频率.分析两个位点的基因分型与SLE的相关性.结果:165例SLE中,-137 C的等位基因频率为16.4%:而124例健康人群中-137 C的频率为12.3%,两组无明显差别;SLE患者中-607 C的等位基因频率为84.8%.健康人群中-607C的频率为61.3%,SLE组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1),携带-607 C的个体SLE发病危险性大.血清中IL-18水平与基因型-607AC和-607CC强相关.结论:IL-18启动子基因-607位点(A→C)的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SLE人群相关,它可能通过影响IL-18基因的表达而参与SLE的发病.

    作者:叶志中;尹志华;何伟珍;罗秀霞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认知功能障碍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氧基酸,是体内甲硫氨酸代谢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在遗传、年龄、营养、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Hcy的生成与代谢失去平衡,导致血浆中Hcy的浓度升高,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

    作者:刘元德;欧春梅;卞荣兵;叶明好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婴儿淤胆型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展望

    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infantile cytomegalovirus hepatitis,简称婴儿CMV肝炎)是指在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发生,由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引起的以黄疸、肝脏肿大、肝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肝脏疾病.

    作者:覃肇源;黄鑫薪;李剑波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74例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46例急性肠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如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解痉止吐对症治疗,并饮食调整治疗.治疗组加用阿奇霉素注射液,对照组加用培氟沙星注射液,疗程2~3 d,观察临床症状,大便性状、次数,血、尿、粪常规.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止泻时间、症状体征好转及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疗效确切、迅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经济方便,是临床治疗急性肠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

    作者:裴冬萍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盲插支气管封堵器行单肺通气的可行性

    目的:观察盲插支气管封堵器行单肺通气的可行性,寻找一种简单、实用、适合基层医院中行单肺通气的方法.方法:50例行单肺通气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A组用普通单腔气管导管朔型后盲插入目标肺侧支气管,将阻塞器沿单腔气管导管置于目标肺侧支气管后,退出单腔气管导管入气管内,用听诊器听诊以确定阻塞器的位置;B组先常规插入普通单腔气管导管,在纤维支气管镜的引导下,将阻塞器导管经单腔气管导管放置在目标肺侧支气管中,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行单肺通气的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单肺通气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压(PAW)的变化.结果:两组50例所有惠者均一次插管成功,且操作时间及单肺通气前后HR、MBP、PETCO2、PAW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支气管封堵器定位时间长于B组(P<0.01);两组术侧肺萎缩及手术视野暴露效果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盲插支气管封堵器行单肺通气的成功率与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放置时相当,能满足临床实际需要;但其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行单肺通气的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中推广应用.

    作者:贺定辉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羟基喜树碱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

    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HCPT)联合卡培他滨(capecitabine)治疗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与毒性.方法:35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卡培他滨口服2 000 mg/(m2·d),分2次,连服14 d;HCPT 6~8 mg/m2,静脉滴入,第1~5天,每3周重复.2周期后按照WHO标准评价近期客观疗效和毒性反应.如病情未出现进展,则可应用至4~6个周期.结果:35例患者用药后均可评价疗效,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8例(22.9%),稳定15例(42.9%),进展12例(34.2%),中位疾病进展时间6.1个月(95%CI:5.3~6.7个月).常见的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主要为呕吐和腹泻.Ⅲ/Ⅳ度手足综合征2例.结论:HCPT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张华;郑登云;罗荣城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氟比洛芬酯在后颅窝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在后颅窝手术术后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择期后颅窝手术的患者分成氟比洛芬酯组(F组,20例)和对照组(C组,20例).F组于切皮前10min及缝皮前10min分别给予氟比洛芬酯50、100 mg;C组在相应时间给予5、10 mL的脂肪乳剂.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8、24 h的血压,心率、呼吸及VAS评分、Ramsay评分的变化.结果:F组患者在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均小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Ramsay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患者术后4 h的血压、心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F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血压、心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可有效抑制后颅窝手术术后疼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郑青麒;郑辉利;林全阳;李洪跃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卡巴胆碱治疗感染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卡巴胆碱治疗感染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2月至2008年12月唐山市3家三级医院ICU 113例感染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卡巴胆碱组(55例)和莫沙比利组(58例),分别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48、72 h及第7天肠管积气、积液情况,胃肠功能评分变化,临床总有效率.结果:与莫沙比利组比较,治疗后卡巴胆碱组患者肠管积气、积液情况明显改善,第7天胃肠功能评分明显降低,临床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卡巴胆碱可以改善感染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胃肠功能,具有胃肠保护作用.

    作者:李志强;邱方;安媛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下消化道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1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出血部位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或经导管持续灌注血管加压素止血治疗.结果:DSA诊断阳性率为85.7%(18/21),介入治疗成功率88.9%(16/18),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放射学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朱培贵;陈华栋;邱永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胆汁淤积患者罗库溴胺药效学的变化

    目的:观察胆汁淤积伴或不伴肝细胞损伤患者罗库溴胺药效学的变化.方法:60例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胆总管结石切除术、Roux-en-Y分流术或胃切除术患者,分成3组(n=20),Ⅰ组为伴有肝细胞损伤的胆汁淤积患者,Ⅱ组为不伴肝细胞损伤的胆汁淤积患者,Ⅲ组(对照组)为肝功能正常惠者.全身麻醉诱导后,静注罗库溴胺0.6 mg/kg,肌松后气管插管,间断追加罗库溴胺0.15 mg/kg维持肌松.采用四个成串刺激监测肌松程度,记录罗库溴胺首剂的起效时间、首剂和重复追加剂量的维持时间及停药后的恢复指数.结果:3组间罗库溴胺首剂的起效时间和作用维持时间无明显差异.与第1次追加后作用维持时间相比,Ⅰ组第4、5次追加后作用维持时间分别从(22±4)min延长至(31±8)min、(38±11)min,Ⅱ组分别从(2l±4)min延长至(28±5)min、(33±9)min(P<0.05),Ⅲ组则无明显变化.与Ⅲ组比较,Ⅰ、Ⅱ组第4、5次追加后作用维持时间与恢复指数明显延长(P<0.05).结论:与肝功能正常患者比较,胆汁淤积患者使用罗库溴胺时,首剂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无明显改变,多次重复用药维持时间则明显延长.胆汁淤积伴与不伴肝细胞损伤患者之间罗库溴胺药效学无明显差异.

    作者:胡玉萍;王昱;惠康丽;李伟彦;王永光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