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军;王曙霞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在后颅窝手术术后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择期后颅窝手术的患者分成氟比洛芬酯组(F组,20例)和对照组(C组,20例).F组于切皮前10min及缝皮前10min分别给予氟比洛芬酯50、100 mg;C组在相应时间给予5、10 mL的脂肪乳剂.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8、24 h的血压,心率、呼吸及VAS评分、Ramsay评分的变化.结果:F组患者在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均小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Ramsay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患者术后4 h的血压、心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F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血压、心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可有效抑制后颅窝手术术后疼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郑青麒;郑辉利;林全阳;李洪跃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研究阿奇霉素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核因子-κB(NF-κB)、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并探讨其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单侧输尿管结扎组),治疗组(阿奇霉素组).分别于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处死各组大鼠.用HE和MASSON染色法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F-κBp65、TGF-β1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NF-κBp65、TGF-β1在肾间质表达明显增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各因子的表达下调,与相应时间点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可降低NF-κBp65、TGF-β1的表达,缓解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刘东芹;尚静波;林海英;吝梅芹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了解婴幼儿肺功能检测在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用美国森迪氏公司2 600婴幼儿肺功能仪做4 228例婴幼儿肺功能检测.包括用潮气流速环了解大、小气道功能、用开放性氮冲洗法检测功能残气量、呼吸系统顺应性和总气道阻力是用被动流速容量技术测出的.结果:婴幼儿肺功能检测总阳性率为88%,各种呼吸道疾病有不同的肺功能特点,各种指标的阳性率也有不同.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和婴幼儿哮喘的惠儿大部分都有小气道阻力增高,其阳性率分别为58.3%,60%,64%.功能残气量异常为主.而先天性喉喘鸣的喉炎的肺功能检查以大气道功能异常的阳性率是30%左右,远比其他的呼吸道疾病要高:肺不张的患者以小气道功能异常、总气道阻力增高为主和功能残气量下降为主要改变,这与肺不张的病理生理改变十分吻合:此组患者的大人群为支气管肺炎,则是既有小气道阻力增高改变,又有总气道阻力增高和功能残气量改变,但功能残气量升高、降低的比例相差不大,这和支气管肺炎是以阻塞为主,还是实变为主有相当大的关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儿有25.4%有小气道阻力增高,而功能残气量也有一定的变化.结论:婴幼儿肺功能检测对婴幼儿肺生长发育监测,各种疾病转归、诊断、药物疗效评定等均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何春卉;邓力;黄旭强;温惠虹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复合布托啡诺清醒镇静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年龄25~50岁、因慢性鼻窦炎拟行鼻内镜下鼻病损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布托啡诺组(B组)、芬太尼组(F组)及局部麻醉组(L组).手术开始前10 min静脉注射清醒镇静药物,B组:咪达唑仑0.05 mg/kg、布托啡诺0.02 mg/kg;F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1μg/kg;L组给予等容的生理盐水.手术开始时用2%利多卡因(含0.001%肾上腺素)进行鼻腔浸润麻醉及蝶腭神经和筛前神经阻滞麻醉.观察记录3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警觉/镇静评分(OAA/S)的变化,并观察随访各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L组术中MAP及HR显著升高,F组静脉给药后RR及SpO2明显降低(P<0.05):B组和F组静脉给药后OAA/S显著降低(P<0.05),二者组间比较P>0.05;F组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B组嗜睡的发生率明显比其他两组高(P<0.05).结论:咪达唑仑复合布托啡诺清醒镇静可安全应用于鼻内镜手术的麻醉.
作者:陈伟;李卫;王健;刘静;杨天凤 刊期: 2009年第15期
音乐疗法在国内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冶疗中,尤其运用于手术室的护理[1],分散患者对手术的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普外科及妇科手术中已有较多的报道[2-3].
作者:施思;胡慧敏;陈显玲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和复方利血平片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择144例轻中度高血压合并IMT增厚的患者,分为厄贝沙坦组(A组)、复方利血平片组(B组)和氢氯噻嗪组(C组)各48例.A组予厄贝沙坦150 mg/d,B组予复方利血平片1~2片、3次/d,C组予氢氯噻嗪12.5~37.5 mg/d.于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分别测定血压和IMT.结果:3组治疗后6、12个月,血压控制均较理想,血压水平差异无显著性.C组治疗前后IMT无显著变化,A组和B组治疗后IMT下降(P<0.01),且治疗后12个月较治疗后6个月IMT下降更为显著(P<0.001).无论在治疗后6个月或是治疗后12个月,A组IMT下降均较B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厄贝沙坦和复方利血平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能够改善患者IMT,且厄贝沙坦较复方利血平片更有效.
作者:杨海燕;吴常裕;付铮军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左布比卡因复合氯胺酮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50例ASA 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左布比卡因复合氯胺酮组(Ⅰ组,25例)和左布比卡因组(Ⅱ组,25例).臂丛神经阻滞穿刺部位均为肌间沟间隙,分别给予Ⅰ组0.375%左布比卡因加氯胺酮0.25 mg/kg(共25 mL),Ⅱ组为0.375%左布比卡因25 mL.评定麻醉期间的镇痛效果、运动阻滞情况,记录感觉阻滞达C6、C8及终平面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及辅助用药情况.结果:Ⅰ组感觉阻滞达C6、C8及终平面时间缩短,镇痛持续时间延长(P<0.05),镇痛效果和运动阻滞情况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左布比卡因复合氯胺酮可以增强上肢手术时左布比卡因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作者:漆升 刊期: 2009年第15期
患者男,25岁,业务员.主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6d,加重伴双下肢无力2d人天津市汉沽区中医医院.患者于入院前12 d,劳累后出现发热,高体温达39.4℃,伴胃部不适,给予退热消炎药物后好转.
作者:马颖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治疗对癫痫伴发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8例原发性或隐源性癫痫伴发抑郁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综合干预组各34例,对照组只给予一般抗癫痫药物治疗,综合干预组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同时加用抗抑郁药口服(氟西汀口服,每日20mg),疗程1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癫痫患者生存质量量表-31(QOLIE-31)评定.结果:综合干预治疗3个月后患者QOL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综合干预治疗能明显改善癫痫伴发抑郁患者的生存质量与预后.
作者:杨玉先;叶红涛;魏统国;石玉良;钟伟;张志益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比较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和正常时照者的脂联素(APN)、脑钠肽(BNP)、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探讨APN在CHF病理过程中的意义.方法:检测62例CHF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者血清APN、血浆BNP、IL-6、CRF,的水平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CHF患者血清APN的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APN的水平随着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而逐渐增高,与Boston心衰积分(BSS)呈正相关(P<0.001);与LVEF呈负相关(P<0.001);与血浆BNP值呈正相关(P<0.001).结论:血清APN水平是预测心袁严重程度有价值的指标:APN升高可能参与CHF病理发展过程.APN升高原因之一可能与神经激素的激活有关.
作者:宋浩明;沈玉芹;张小宇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对氯米芬抵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在妈富隆及二甲双胍预处理1周期后,行来曲唑促排卵的临床效果.方法:82例氯米芬抵抗的PCOS患者,分为3组,A组为妈富隆及二甲双胍预处理1周期后,来曲唑5 mg/d,第3~7天口服;B组为二甲双胍预处理8周后,来曲唑5 mg/d,第3~7天口服;C组为单独来曲唑5 mg/d,第3~7天口服.比较3组优势卵泡数、子宫内膜厚度及雌二醇水平、排卵率、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A、B、C 3组有排卵周期的子宫内膜厚度、优势卵泡数及E2水平差异无显著性.3组排卵率、妊娠率比较,A组为89.82%和51.62%,B组为80.65%和40.75%,C组为61.78%和30.70%,其中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来曲唑可以作为氟米芬抵抗的氯米芬替代促排卵药,妈富隆及二甲双胍预处理1周期可以提高妊娠率.
作者:张娟辉;孔欣;罗娅军;黄雪霞;李琴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评价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即动态三维胎儿超声心动图)在胎儿大动脉转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以来由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获的568例容积数据,对其中18例已经明确诊断为大动脉转位的容积数据进行重建研究并脱机分析,再与其二维超声及多普勒的超声表现相比较.结果:18例胎儿均能通过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重建成像显示及多种模式显示进行分析,其中有1例由于心脏过大未能获完整容积数据,但在结合多种显示模式亦能很好地对胎儿心脏大动脉转位进行诊断.结论: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获取容积数据所花费的时间短并能脱机重建分析,不但能直接提供病变的三维空间的结构形态及其位置关系,而且能多个切面多个角度重建分析,减少了胎儿心脏检查中对检查者经验的依赖和评估心脏不正常结构的时间,而且可以重建再现心脏异常结构的立体形态,因此比常规二维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更快并更好地时胎儿大动脉转位进行诊断.
作者:郭艳霞;梁耀园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麻醉效果及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实施电复律患者60例,均分为3组:丙泊酚2 mg/kg(Ⅰ组);芬太尼1 μg/kg+丙泊酚2 mg/kg(Ⅱ组);氟比洛芬酯50mg+丙泊酚2mg/kg(Ⅲ组).记录SpO2变化.比较3组患者起效时间、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观察术中和术后的不良反应,并对术后1h内镇痛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和Ⅰ组相比,Ⅱ组和Ⅲ组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缩短(P<0.05),但Ⅱ组和Ⅲ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相比,在诱导后1 min和2min各组SpO2均降低(P<0.05),且Ⅱ组SpO2低于其他两组(P<0.05).Ⅰ组发生体动、注射病和术后胸口疼痛不适的例教高于Ⅱ组、Ⅲ组(P<0.05);Ⅱ组发生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的例教高于Ⅰ、Ⅲ组(P<0.05).结论: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麻醉效果满意,相对复合芬太尼,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配伍方法.
作者:朱克军;水祥兵;李增男;冯昌栋;江漩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IHP)的脑内CT及MRI特征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IHF患者颅脑CT(16/21)和MR(5/21)表现和临床特征,观察病变的范围和密度、信号特点.结果:IHF主要表现为脑内多发钙化病变,CT上表现为高密度,MR表现为T1WI呈稍高或高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21例均有双侧尾状核、苍白球、壳核钙化,双侧额、颞、顶、枕叶皮层下对称性钙化16例,双侧丘脑钙化3例,中脑钙化3例;双侧小脑齿状核钙化11例,全部病例内囊区均未见受累.结论:基底节和大脑内皮层下钙化是IHP的特征性表现,CT对病变显示明显优于MR,结合临床结果,对IHF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宾精文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对广东省人民医院临床分离出的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有效控制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临床感染及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有效依据.方法:从医院患者各类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533株葡萄球菌,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的标准,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均比较高,特别是MRSA和MRSCN,但在MRSCN中,对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棒酸的耐药性较低,分别为43.7%、22%,不及MRsA高.结论:葡萄球菌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该菌耐药性的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治疗疾病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
作者:舒峻;何启勇;王媚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纤支镜在婴幼儿喘鸣中的诊治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2005年3月至2007年6月106例喘鸣婴幼儿纤支镜检查及治疗结果,其中0~1个月22例,1个月~1岁55例,1~3岁29例.结果:炎症42例,异物25例,先天性气道疾病23例,外压性狭窄10例,肿瘤3例,创伤3例.结论:纤支镜在婴幼儿喘鸣病例中有重要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在炎症及异物治疗中有不可替代作用,而且其安全性好,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童志杰;邓力;周名秀;黄旭强;黄建军;邓丽群;胡肖银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对比低度恶性甲状腺癌的内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低度恶性甲状腺癌68例,行传统开放手术36例,内镜手术32例.结果:内镜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166.36±38.54)mL较开放手术组(24.20±25.06)mL显著减少(P<0.01);内镜手术组的引流量与引流时间较开放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内镜手术组的切口满意度(8.14±0.66)分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5.07±0.71)分(P=0.000).结论:低度恶性甲状腺癌内镜手术较开放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切口满意度高,不增加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术后疼痛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术后切口引流量多,引流天数长.
作者:吉敏;王彤;崔彦;李成林;张宏文;李晓鸥;周立艳;刘景欣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通过观察自体皮肤移植治疗老年难治性褥疮的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共选择46例患者,均为病情危重长期卧床,心肺功能差,并发症多,不适合选择皮瓣修复的患者.经过手术清创换药,营养支持治疗,加强护理,创面肉芽新鲜后,局麻下行自体皮肤移植修复褥疮创面,观察皮生长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移植皮片成活率为98%,少部分皮片因移位受压坏死,肉芽创面外露,经换药创面以瘢痕愈合,术后随访3~6个月,1例患者褥疮复发,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对于年龄大,并发症多的老年患者,自体皮肤移植手术是修复褥疮创面的有效办法.
作者:徐昌政;郝超;邹忠桃;韩光晔;刘雄飞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蛋白,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BSA-PLGA微球,以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24 h释放率等为观察指标,通过正交设计法优化显著影响微球制备工艺条件的7种因素.结果:优化后的工艺条件是BSA用量为5 mg、PEG用量为0.2 mL、PLGA用量为200 mg、PVA浓度为1%、NaCl浓度为10%、超声功率为40 W、复乳搅拌速度为1 000 r/min.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稳定,可以得到包封率高、粒径适宜、突释较少的BSA-PLGA微球.
作者:曾晗冰;李万里;徐华梓;李士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HCPT)联合卡培他滨(capecitabine)治疗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与毒性.方法:35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卡培他滨口服2 000 mg/(m2·d),分2次,连服14 d;HCPT 6~8 mg/m2,静脉滴入,第1~5天,每3周重复.2周期后按照WHO标准评价近期客观疗效和毒性反应.如病情未出现进展,则可应用至4~6个周期.结果:35例患者用药后均可评价疗效,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8例(22.9%),稳定15例(42.9%),进展12例(34.2%),中位疾病进展时间6.1个月(95%CI:5.3~6.7个月).常见的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主要为呕吐和腹泻.Ⅲ/Ⅳ度手足综合征2例.结论:HCPT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张华;郑登云;罗荣城 刊期: 2009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