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细胞介素-18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

叶志中;尹志华;何伟珍;罗秀霞

关键词:红斑狼疮, 系统性, 白细胞介素-18, 多态性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启动子基因-137和-607两个位点的多态性是否与中国南方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EE)人群的易感性有关,并进一步分析其与SLE患者血清IL-18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SSP法检测165例SLE患者和124例健康人群中IL-18启动子基因-137和-607两个位点的多态性频率.分析两个位点的基因分型与SLE的相关性.结果:165例SLE中,-137 C的等位基因频率为16.4%:而124例健康人群中-137 C的频率为12.3%,两组无明显差别;SLE患者中-607 C的等位基因频率为84.8%.健康人群中-607C的频率为61.3%,SLE组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1),携带-607 C的个体SLE发病危险性大.血清中IL-18水平与基因型-607AC和-607CC强相关.结论:IL-18启动子基因-607位点(A→C)的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SLE人群相关,它可能通过影响IL-18基因的表达而参与SLE的发病.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自体皮肤移植术治疗老年难治性褥疮

    目的:通过观察自体皮肤移植治疗老年难治性褥疮的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共选择46例患者,均为病情危重长期卧床,心肺功能差,并发症多,不适合选择皮瓣修复的患者.经过手术清创换药,营养支持治疗,加强护理,创面肉芽新鲜后,局麻下行自体皮肤移植修复褥疮创面,观察皮生长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移植皮片成活率为98%,少部分皮片因移位受压坏死,肉芽创面外露,经换药创面以瘢痕愈合,术后随访3~6个月,1例患者褥疮复发,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对于年龄大,并发症多的老年患者,自体皮肤移植手术是修复褥疮创面的有效办法.

    作者:徐昌政;郝超;邹忠桃;韩光晔;刘雄飞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比索洛尔对无症状心肌缺血老年人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保护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老年人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老年人在非心脏手术前分为比索洛尔组(n=40)和安慰剂组(n=40),分别给予比索洛尔2.5 mg和安慰刑,观察术中和术后72 h内出现的心血管症状,心电监护记录的高血压、快心率、各种心律失常.以及复查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情况.结果:比索洛尔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症状的发生,降低围手术期的高血压和快心率,减少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防止心电图心肌缺血加重.结论:比索洛尔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老年人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心血管系统有确切的保护作用.

    作者:夏经钢;徐东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物流管道系统传送标本对血细胞参数的影响

    目的:探讨物流管道系统传送标本时血细胞参数的影响.方法:45例患者的EDTA-K2抗凝静脉血分为四管,分别经人工运送到检验科或经物流管道系统传送1次、2次和3次后到检验科,用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经物流管道系统传输1次时各项参数与人工运送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物流传输2次时RBC、MCV、RDW-SD和RDW-CV等4项参数与人工运送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传输3次时差异更加显著.但其变化的程度不影响临床诊断.结论:尽管用物流管道系统传送2次以上血常规标本时RBC、MCV、RDW-SD和RDW-CV等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但变化程度不足以影响临床诊断.

    作者:王欣茹;龙宪连;欧红玲;董书魁;张锐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卡巴胆碱治疗感染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卡巴胆碱治疗感染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2月至2008年12月唐山市3家三级医院ICU 113例感染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卡巴胆碱组(55例)和莫沙比利组(58例),分别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48、72 h及第7天肠管积气、积液情况,胃肠功能评分变化,临床总有效率.结果:与莫沙比利组比较,治疗后卡巴胆碱组患者肠管积气、积液情况明显改善,第7天胃肠功能评分明显降低,临床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卡巴胆碱可以改善感染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胃肠功能,具有胃肠保护作用.

    作者:李志强;邱方;安媛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心理护理干预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心理护理缓解脑卒中患者患病后紧张、恐惧及焦虑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间接改善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方法:纳入我院神经内科2007年4月至2008年7月62例脑卒中患者,入院24 h内利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纳入病例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62例患者中30例仅给予药物及一般康复治疗(时照组),另32例在此基础上制定心理干预计划(干预组),心理干预2周.2周后再次评估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利用SPSS15.0软件对两组评分进行秩和检验.结果:对照组与干预组治疗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3,P=0.032).结论:在脑卒中急性期进行心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患病后的焦虑心理状态,进而增加卒中患者依从性,间接改善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

    作者:李幼耐;王玲;孙祖良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辅助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和9p16染色体探针对22例确诊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和20例正常人尿液脱落细胞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统计并分析染色体畸变情况.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与正常人3、7、17和9p16染色体畸变数差异均有显著性,且4组探针联合诊断膀胱癌敏感性为63.6%.明显高于四种探针单独使用.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作为膀胱癌诊断的一项辅助方法.

    作者:熊标;吕胜启;庞一雄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关节镜辅助下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段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总结关节镜辅助下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应用的适应证、优点及其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段骨折27例,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24例获随访,全部骨性愈合,以Hoh1膝关节功能评分为标准,本组优19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1.7%,功能恢复良好.无膝痛、跛行等并发症,2例发生膝关节僵直,但经过锻炼后恢复到60°.结论:关节镜下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段骨折具固定牢固、坚强,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孙达准;黄克;李林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氟比洛芬酯在后颅窝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在后颅窝手术术后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择期后颅窝手术的患者分成氟比洛芬酯组(F组,20例)和对照组(C组,20例).F组于切皮前10min及缝皮前10min分别给予氟比洛芬酯50、100 mg;C组在相应时间给予5、10 mL的脂肪乳剂.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8、24 h的血压,心率、呼吸及VAS评分、Ramsay评分的变化.结果:F组患者在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均小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Ramsay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患者术后4 h的血压、心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F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血压、心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可有效抑制后颅窝手术术后疼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郑青麒;郑辉利;林全阳;李洪跃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宣威肺癌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的表达及其与PTEN和Ki-67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的表达在宣威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PTEN和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芯片,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HIT、PTEN和Ki-67三种蛋白在40例宣威肺癌和40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宣威肺癌组织中FHIT蛋白的失表达率为65%(26/4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中的失表达率0(0/40)(P<0.01);FHIT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及性别相关(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宣威肺癌组织中FHIT表达与FFEN表达无相关关系,而与Ki-67表达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宣威肺癌中FHIT失表达,PTEN低表达,FHIT和Ki-67在宣威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有协同作用,三者可作为反映宣威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FHIT可能成为宣威肺癌早期诊断的更有效分子标记物.

    作者:魏万里;庞国莲;张丽娟;陈芸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目的:探讨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2008年收治的48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式.结果:早期姑息性手术大部分止血后自动出院,后期肝切除7例治愈出院,存活1年以上,无一例在住院期间死亡.结论:肝切除是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好的治疗方法.对不能耐受肝切除者,可行肝动脉结扎、缝扎填塞压迫止血后行支持治疗、化学治疗,待一般情况好转后再行肝癌切除.

    作者:谢建明;林俊平;王良坤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吉兰-巴雷综合征伴锥体束损害1例

    患者男,25岁,业务员.主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6d,加重伴双下肢无力2d人天津市汉沽区中医医院.患者于入院前12 d,劳累后出现发热,高体温达39.4℃,伴胃部不适,给予退热消炎药物后好转.

    作者:马颖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在胎儿大动脉转位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即动态三维胎儿超声心动图)在胎儿大动脉转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以来由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获的568例容积数据,对其中18例已经明确诊断为大动脉转位的容积数据进行重建研究并脱机分析,再与其二维超声及多普勒的超声表现相比较.结果:18例胎儿均能通过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重建成像显示及多种模式显示进行分析,其中有1例由于心脏过大未能获完整容积数据,但在结合多种显示模式亦能很好地对胎儿心脏大动脉转位进行诊断.结论: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获取容积数据所花费的时间短并能脱机重建分析,不但能直接提供病变的三维空间的结构形态及其位置关系,而且能多个切面多个角度重建分析,减少了胎儿心脏检查中对检查者经验的依赖和评估心脏不正常结构的时间,而且可以重建再现心脏异常结构的立体形态,因此比常规二维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更快并更好地时胎儿大动脉转位进行诊断.

    作者:郭艳霞;梁耀园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

    烟雾病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的日渐成熟,在烟雾病的诊断上MSCTA已越来越体现出其无创性及准确性高的优势.

    作者:郑远洪;张兆祥;黄晓明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大肠癌螺旋CT检查前的护理

    目的:探讨护理对大肠癌螺旋CT检查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大肠癌患者螺旋CT检查及检查前心理护理、肠道准备及护理、肠道充气等资料.结果:盲结肠扫描患者31例,图像质量优7例、良15例、可7例、差2例;直肠扫描患者32例,图像质量优18例、良11例、可3例.结论:大肠癌患者在进行螺旋CT检查前予以积极的护理,可以提高CT图像质量.

    作者:张云霞;隋林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脑钠肽、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的水平及其关系

    目的:比较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和正常时照者的脂联素(APN)、脑钠肽(BNP)、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探讨APN在CHF病理过程中的意义.方法:检测62例CHF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者血清APN、血浆BNP、IL-6、CRF,的水平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CHF患者血清APN的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APN的水平随着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而逐渐增高,与Boston心衰积分(BSS)呈正相关(P<0.001);与LVEF呈负相关(P<0.001);与血浆BNP值呈正相关(P<0.001).结论:血清APN水平是预测心袁严重程度有价值的指标:APN升高可能参与CHF病理发展过程.APN升高原因之一可能与神经激素的激活有关.

    作者:宋浩明;沈玉芹;张小宇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显微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术与常规开放手术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手术用显微镜辅助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探讨镜下手术的有效性和临床效果,研究其适应证和技术规范.方法:对63例需行1~2个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惠者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29例采用显微镜辅助颈椎前路减压术,B组34例采用标准开放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所有病例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神经学、影像学评估,比较减压效果.结果:A组平均手术时间(97±21)min,平均出血量(110±35)m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影像学评估显示减压效果明确,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术前8.5±2.2,术后14.5±2.1.B组平均手术时间(85±17)min,平均出血量(95±28)mL,4例术后神经功能无改善,其中2例影像学评估显示有残留骨赘压迫,再行前路减压,JOA评分术前7.5±2.9,术后11.8±3.0.两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较常规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术,应用手术用显微镜辅助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具有手术适应证广、减压效果确实、操作精细、安全可靠和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在国内脊柱外科界进一步推广.

    作者:昌耘冰;刘晖;尹庆水;夏虹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舒芬太尼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梗死范围及心肌酶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预处理(SPC)对缺血再灌注(IR)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制备心肌IR模型,评价IR前后各实验组不同时间点心功能变化,再灌注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并计算心肌梗死范围(IS/AAR),测定血清心肌酶CK、CK.MB、LDH及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再灌注后SPC组和缺血预处理(IPC)组心律失常严重程度评分及IS/AAR,心肌酶均低于I/R组(P<0.05或0.01).且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损伤轻微.但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酶浓度则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或0.01).结论:舒芬太尼预处理具有IPC样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作者:张冬梅;侯春丽;常业恬;王海滨;徐向辉;闵红星;雷庆红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0例慢性丙肝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180μg,每周1次;对照组给予肌注α-2b干扰素6 MIU,每周3次,两组均按体重同时口服利巴韦林900~1 200 mg,每天1次,治疗48周.分别于治疗中的12、24、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治疗,观察组的早期应答率为76.0%,持续应答率为68.0%,均高于对照组的48.0%和40.0%(均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时的应答率为88.0%,高于对照组的68.0%,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流感样症状、失眠、骨髓抑制等,观察组失眠发生率60.0%,较对照组高(P<0.05),消化道症状发生率44.0%,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效果优于普通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安全性较好.

    作者:汤桂芳;龚星光;陈瑞玲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对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CD4+CD25high Treg)在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情况的研究,探讨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6例健康青年人、26例健康老年人及41例老年消化道肿瘤惠者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健康青年人相比,健康老年人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水平升高[(1.98±0.50)%vs(1.73±0.22)%,P<0.05];而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水平比健康老年人显著升高[(3.53±1.83)%vs(1.98±0.50)%,P<0.01];进一步的分层分析显示:随着疾病的进展,外周血CD4+ CD25high Treg水平升高,在肿瘤进展期(Ⅲ~Ⅳ期)尤其明显,与Ⅰ~Ⅱ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6±1.24)%vs(2.82±0.76)%,P<0.05].结论: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比率升高,可能在老年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周茂华;黄蔚;张敏;欧阳维富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肾动态显像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监测肾功能变化的价值

    目的:通过与24 h内生肌酐清除率比较,研究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对肾功能变化的监测价值.方法:肾功能稳定的22例患者年龄(56±12)岁,血清肌酐(128.43±55.82)μmol/L,在4周内分别进行两次99mTc-DTPA肾动态显像,由肾动态显像法计算出GFR,每次肾动态显像当日测定血清肌酐浓度和24 h肌酐清除率.肾动态显像法测定的两次GFR进行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一致性评价:对两次24 h肌酐清除率进行同样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肾动态显像法测定的两次GFR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呈高度线性相关(r=0.99,P<0.01),Bland-Altman分析表明两次GFR测量差值的95%一致性限为(1.13±1.96)×5.74 mL,即(-10.12 mL,12.38 mL),一致性限窄(小于小平均测定值的1/2),表明两种方法测量GFR参数之间一致性良好;两次24 h肌酐清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具有中度线性相关关系(r=0.74,P<0.01),Bland-Altman分析的95%一致性界限为(-0.81±1.96)×22.31 mL,即(-44.54mL,42.71 mL),其一致性限宽(大于小平均测定值的1/2),表明两次测量肌酐清除率参数一致性较差.结论:肾动态显像法测定GFR比肌酐清除率具有更好的重复性,其对肾功能变化的监测优于肌酐清除率测定.

    作者:王俊起;刘颖;齐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