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极迟抗原-4的表达

陆茂;叶俊儒;张云光;沈跃莉;唐蓉芳

关键词:银屑病, 极迟抗原-4, T淋巴细胞
摘要:目的:探讨极迟抗原-4(VLA-4)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5例银屑病患者(26例进行期、19例静止期)和2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VLA-4的表达.并结合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PAS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银屑病进行期患者外周血T细胞VLA-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静止期患者和对照组(P<0.05),静止期患者VLA-4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VLA-4的表达水平与PASI评分无明显相关关系(r=0.26.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VLA-4表达增高.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关.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咪达唑仑复合布托啡诺清醒镇静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复合布托啡诺清醒镇静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年龄25~50岁、因慢性鼻窦炎拟行鼻内镜下鼻病损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布托啡诺组(B组)、芬太尼组(F组)及局部麻醉组(L组).手术开始前10 min静脉注射清醒镇静药物,B组:咪达唑仑0.05 mg/kg、布托啡诺0.02 mg/kg;F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1μg/kg;L组给予等容的生理盐水.手术开始时用2%利多卡因(含0.001%肾上腺素)进行鼻腔浸润麻醉及蝶腭神经和筛前神经阻滞麻醉.观察记录3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警觉/镇静评分(OAA/S)的变化,并观察随访各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L组术中MAP及HR显著升高,F组静脉给药后RR及SpO2明显降低(P<0.05):B组和F组静脉给药后OAA/S显著降低(P<0.05),二者组间比较P>0.05;F组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B组嗜睡的发生率明显比其他两组高(P<0.05).结论:咪达唑仑复合布托啡诺清醒镇静可安全应用于鼻内镜手术的麻醉.

    作者:陈伟;李卫;王健;刘静;杨天凤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舒芬太尼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梗死范围及心肌酶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预处理(SPC)对缺血再灌注(IR)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制备心肌IR模型,评价IR前后各实验组不同时间点心功能变化,再灌注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并计算心肌梗死范围(IS/AAR),测定血清心肌酶CK、CK.MB、LDH及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再灌注后SPC组和缺血预处理(IPC)组心律失常严重程度评分及IS/AAR,心肌酶均低于I/R组(P<0.05或0.01).且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损伤轻微.但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酶浓度则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或0.01).结论:舒芬太尼预处理具有IPC样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作者:张冬梅;侯春丽;常业恬;王海滨;徐向辉;闵红星;雷庆红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迷走神经切断对鼠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目的:探讨切断左侧迷走神经对大鼠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基因表达及调控机制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切断左侧迷走神经并按术后取样时间随机分为术后1周组、术后1个月组、术后3个月组,每组10只;另设10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CGRP浓度,RT.PCR法测定肺内CGRP mRNA表达.结果:迷走神经切断术后1周和1个月血清CGRP含量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随着时间延长,血清中CGRP含量逐渐增加,至3个月时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而肺组织CGRP mRNA表达在术后1周和1个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逐渐减少,至术后3个月时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迷走神经切断后血清内CGRP浓度下降及肺内CGRP mRNA表达量增加,表明迷走神经对CGRP基因的表达和神经活性物质CGRP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高坤祥;王云杰;张志培;黄立军;梁晓华;闫小龙;韩勇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甲状腺癌术后低钙血症探讨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术后低钙血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54例甲状腺癌手术患者进行动态监测血清钙变化,术后随访.结果54例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术后出现低钙血症37例(69%),其中无症状低钙血症25例(46%),有症状低钙血症12例(22%).41例甲状腺非全切除术患者出现低钙血症24例(59%),13例甲状腺全切除术患者出现低钙血症13例(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例出现手足搐搦.12例无淋巴结清扫患者出现低钙血症5例(42%),42例加淋巴结清扫患者出现低钙血症32例(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癌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高,术后第1、2、3天应常规监测血清钙.行甲状腺全切除或加淋巴结清扫患者,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增加,术中应注意保护甲状旁腺.低钙血症症状多于术后前3天出现,及时补充钙剂后症状多能迅速消失.

    作者:黄国平;蔡铭智;陈培臻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对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CD4+CD25high Treg)在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情况的研究,探讨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6例健康青年人、26例健康老年人及41例老年消化道肿瘤惠者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健康青年人相比,健康老年人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水平升高[(1.98±0.50)%vs(1.73±0.22)%,P<0.05];而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水平比健康老年人显著升高[(3.53±1.83)%vs(1.98±0.50)%,P<0.01];进一步的分层分析显示:随着疾病的进展,外周血CD4+ CD25high Treg水平升高,在肿瘤进展期(Ⅲ~Ⅳ期)尤其明显,与Ⅰ~Ⅱ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6±1.24)%vs(2.82±0.76)%,P<0.05].结论: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比率升高,可能在老年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周茂华;黄蔚;张敏;欧阳维富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分离与原代培养体会

    目的:探讨分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和原代培养的可靠方法与经验.方法:利用0.1%胶原酶消化、分离、体外原代培养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0.125%胰酶-0.02%EDTA溶液消化传代,根据细胞特有的形态学特征和Ⅷ因子、CD31细胞免疫组化及对乙酰化LDL高摄取试验进行内皮细胞鉴定.结果: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传代生长均良好,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形态学表现,Ⅷ因子、CD31细胞免疫组化显示阳性反应,及Dil-Ac-LDL摄取荧光检测提示其具有强摄取能力,从而鉴定为血管内皮细胞.结论:本方法获得的HUVEC量多,方法简单、可靠,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提供实验模型.

    作者:陈伟富;刘洪瑞;朱敏;葛卫力;朱忠;陈海啸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应用双侧V-Y推进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19例

    骶尾部褥疮多见于截瘫或长期卧床的高龄老年患者,一旦发生,很难自愈,通常需要长时间的换药或手术修复.同时,由于该部位的软组织很少,修复起来更显棘手.

    作者:唐久阳;邓展生;朱武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结膜炎42例

    目的:评估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皮肤点刺检测结果为对尘螨过敏的4.5~42岁的各种类型结膜炎患者42例,进行为期2年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并对他们治疗前后的结膜炎症状、体征和用药量进行评分与比较.结果:共有31例患者(73.8%)完成1年的治疗,19例患者(45.2%)完成了2年的疗程.治疗前后患者的结膜炎症状、体征评分都显著降低,对组胺药物的使用量也明显减少,前后差异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粉尘螨滴剂是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刘红梅;钟凤如;叶卫东;熊雪蓉;刘霞;陈丽霞;邝见娉;梁美景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双氢青蒿素诱导前列腺癌DU145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annuin,DHA)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作用并对其抗癌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进行前列腺癌DU145细胞培养,MTT法测定不同浓度和时间DHA对DU145细胞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U145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DHA作用48 h凋亡蛋白caspase-3、surv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MTT法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DHA可显著抑制DUl45细胞增殖(P<0.01);FCM检测表明DU145细胞凋亡率各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Westem blot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DHA可显著下调DU145细胞survivin的表达(P<0.01),而caspase-3的表达增加(P<0.01).结论:DHA可能通过下调survivin的表达,上调caspase-3而诱导DU145细胞凋亡.

    作者:夏金生;陈先国;庄乾元;刘继红;叶章群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533株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对广东省人民医院临床分离出的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有效控制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临床感染及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有效依据.方法:从医院患者各类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533株葡萄球菌,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的标准,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均比较高,特别是MRSA和MRSCN,但在MRSCN中,对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棒酸的耐药性较低,分别为43.7%、22%,不及MRsA高.结论:葡萄球菌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该菌耐药性的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治疗疾病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

    作者:舒峻;何启勇;王媚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带蒂胸大肌皮瓣转移修复口咽癌根治术后大型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带蒂胸大肌皮瓣在晚期口咽癌挽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间实施口咽癌根治术,同期采用带蒂胸大肌皮瓣转移修复遗留大型组织缺损的32例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病理特征、并发症、术后功能状况和预后等方面.结果:32例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发生颈部和胸部血肿各1例,及时探查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后消除.30例胸大肌肌皮瓣完全成活,皮瓣形态良好,2例远端部分皮肤坏死而肌肉成活,未出现口咽颌下瘘.术后语言、吞咽功能基本恢复.27例患者术后4~6周开始接受了放射治疗,胸大肌肌皮瓣未受影响.全部病例获随访1~5年,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5.6%、37.5%、31.3%.结论:胸大肌肌皮瓣组织量大,血供丰富,成活率高,可耐受术后的放射治疗,有助于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晚期口咽癌挽救手术修复的理想选择.

    作者:陈延武;李劲松;林钊宇;武东辉;张大明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小儿纤支镜在婴幼儿喘鸣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纤支镜在婴幼儿喘鸣中的诊治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2005年3月至2007年6月106例喘鸣婴幼儿纤支镜检查及治疗结果,其中0~1个月22例,1个月~1岁55例,1~3岁29例.结果:炎症42例,异物25例,先天性气道疾病23例,外压性狭窄10例,肿瘤3例,创伤3例.结论:纤支镜在婴幼儿喘鸣病例中有重要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在炎症及异物治疗中有不可替代作用,而且其安全性好,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童志杰;邓力;周名秀;黄旭强;黄建军;邓丽群;胡肖银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后尿道损伤诊治体会

    随着道路交通的发展和车速的提高,创伤患者越来越多,创伤外科日益受到重视,后尿道损伤是泌尿外科创伤中的常见损伤,也是处理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作者:方永刚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瑞芬太尼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冠脉搭桥(CABG)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4例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瑞芬太尼预处理组(R组)和对照组(C组).测定给药前、术毕及术后1、6、24、48 h血浆肌钙蛋白(cTnI)水平.结果:各组术后cTnI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R组术后cTnI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预处理可降低CABG患者的cTnI水平,具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徐忠东;何伟雄;金沐;赵一凡;夏淑轩;何波;杨涛;曹德雄;彭书崚;李珏;曹铭辉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辅助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和9p16染色体探针对22例确诊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和20例正常人尿液脱落细胞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统计并分析染色体畸变情况.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与正常人3、7、17和9p16染色体畸变数差异均有显著性,且4组探针联合诊断膀胱癌敏感性为63.6%.明显高于四种探针单独使用.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作为膀胱癌诊断的一项辅助方法.

    作者:熊标;吕胜启;庞一雄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白细胞介素-1β与萎缩性胃炎关系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IL-1β变化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浅表性胃炎患者52例,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试验分4组:A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阴性;B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阳性;C组.萎缩性胃炎并HP阴性;D组.萎缩性胃炎半HP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IL-1β水平,采用14C-尿素呼吸实验方法(14C-UBT)判定HP感染情况.结果: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和组织中IL-1β水平均高于浅表性胃炎.尤其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阳性患者IL-1β水平升高明显,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患者(P<0.01).与无HP感染的萎缩性胃炎患者相比,其血清和组织中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IL-1β水平在浅袁性胃炎患者中有HP感染比无HP感染的患者也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病变进程中IL-1β可能是关键的功能性细胞因子,并可能是HP感染导致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刘军;项立;胡卫东;许瑞环;赵勇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婴儿淤胆型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展望

    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infantile cytomegalovirus hepatitis,简称婴儿CMV肝炎)是指在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发生,由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引起的以黄疸、肝脏肿大、肝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肝脏疾病.

    作者:覃肇源;黄鑫薪;李剑波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吉兰-巴雷综合征伴锥体束损害1例

    患者男,25岁,业务员.主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6d,加重伴双下肢无力2d人天津市汉沽区中医医院.患者于入院前12 d,劳累后出现发热,高体温达39.4℃,伴胃部不适,给予退热消炎药物后好转.

    作者:马颖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广东省临床化学检验项目质量评价与数据分析

    目的:调查广东省临床化学各常规检验项目的技术水平,提出质量改进措施并为今后制定室间质量评价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按美国CLIA'88能力验证(proficieney testing,PT)方法评价广东省2005-2008年553间实验室20个测定项目的349 015个测定值,计算每一个测定值的PT成绩、偏倚及各测定项目的室间变异,并对各项目的偏倚及室间变异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各项目的平均合格率为92.16%(80.55%~97.01%),其中钠、氟、白蛋白、磷、钙5个项目的合格率为80.55%~87.96%,其余15个项目的合格率都在90%以上:所有项目80%分位的偏倚值小于PT允许误差,钾等4个项目95%分位的偏倚值小于PT允许误差:部分项目出现PT允许范围大于3倍变异系数的情况.结论:目前临床化学常规检验项目的测定结果基本符合PT评价的技术要求,个别项目的允许范围较宽,建议实验室使用室间质量评价多规则评价方法,提高检出误差的灵敏度.

    作者:林增文;苏健;邹伟民;卓绮玲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极迟抗原-4的表达

    目的:探讨极迟抗原-4(VLA-4)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5例银屑病患者(26例进行期、19例静止期)和2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VLA-4的表达.并结合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PAS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银屑病进行期患者外周血T细胞VLA-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静止期患者和对照组(P<0.05),静止期患者VLA-4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VLA-4的表达水平与PASI评分无明显相关关系(r=0.26.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VLA-4表达增高.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关.

    作者:陆茂;叶俊儒;张云光;沈跃莉;唐蓉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