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结膜炎42例

刘红梅;钟凤如;叶卫东;熊雪蓉;刘霞;陈丽霞;邝见娉;梁美景

关键词:结膜炎, 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 粉尘螨
摘要:目的:评估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皮肤点刺检测结果为对尘螨过敏的4.5~42岁的各种类型结膜炎患者42例,进行为期2年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并对他们治疗前后的结膜炎症状、体征和用药量进行评分与比较.结果:共有31例患者(73.8%)完成1年的治疗,19例患者(45.2%)完成了2年的疗程.治疗前后患者的结膜炎症状、体征评分都显著降低,对组胺药物的使用量也明显减少,前后差异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粉尘螨滴剂是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安全、有效的药物.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透视图像导航下微创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超高龄股骨颈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透视图像导航下微创手术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超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透视图像导航下微创小切口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28例.骨折类型:按Garden分类,其中Ⅱ型3例,Ⅲ型11例,Ⅳ型14例.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后伤口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无关节脱位.术后下床时间7~14 d,平均10 d.按Harris髋关节置换评分标准及术后X线评定,结果属优16例,良10例,中2例.优良率93%.未并发坐骨神经损伤和血管损伤;无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结论:透视图像导航下微创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超高龄股骨颈骨折,创伤小,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疼痛轻,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满意.

    作者:李锋生;陈瑞光;刘向荣;梁伟国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麻醉效果及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实施电复律患者60例,均分为3组:丙泊酚2 mg/kg(Ⅰ组);芬太尼1 μg/kg+丙泊酚2 mg/kg(Ⅱ组);氟比洛芬酯50mg+丙泊酚2mg/kg(Ⅲ组).记录SpO2变化.比较3组患者起效时间、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观察术中和术后的不良反应,并对术后1h内镇痛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和Ⅰ组相比,Ⅱ组和Ⅲ组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缩短(P<0.05),但Ⅱ组和Ⅲ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相比,在诱导后1 min和2min各组SpO2均降低(P<0.05),且Ⅱ组SpO2低于其他两组(P<0.05).Ⅰ组发生体动、注射病和术后胸口疼痛不适的例教高于Ⅱ组、Ⅲ组(P<0.05);Ⅱ组发生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的例教高于Ⅰ、Ⅲ组(P<0.05).结论: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麻醉效果满意,相对复合芬太尼,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配伍方法.

    作者:朱克军;水祥兵;李增男;冯昌栋;江漩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胆汁淤积患者罗库溴胺药效学的变化

    目的:观察胆汁淤积伴或不伴肝细胞损伤患者罗库溴胺药效学的变化.方法:60例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胆总管结石切除术、Roux-en-Y分流术或胃切除术患者,分成3组(n=20),Ⅰ组为伴有肝细胞损伤的胆汁淤积患者,Ⅱ组为不伴肝细胞损伤的胆汁淤积患者,Ⅲ组(对照组)为肝功能正常惠者.全身麻醉诱导后,静注罗库溴胺0.6 mg/kg,肌松后气管插管,间断追加罗库溴胺0.15 mg/kg维持肌松.采用四个成串刺激监测肌松程度,记录罗库溴胺首剂的起效时间、首剂和重复追加剂量的维持时间及停药后的恢复指数.结果:3组间罗库溴胺首剂的起效时间和作用维持时间无明显差异.与第1次追加后作用维持时间相比,Ⅰ组第4、5次追加后作用维持时间分别从(22±4)min延长至(31±8)min、(38±11)min,Ⅱ组分别从(2l±4)min延长至(28±5)min、(33±9)min(P<0.05),Ⅲ组则无明显变化.与Ⅲ组比较,Ⅰ、Ⅱ组第4、5次追加后作用维持时间与恢复指数明显延长(P<0.05).结论:与肝功能正常患者比较,胆汁淤积患者使用罗库溴胺时,首剂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无明显改变,多次重复用药维持时间则明显延长.胆汁淤积伴与不伴肝细胞损伤患者之间罗库溴胺药效学无明显差异.

    作者:胡玉萍;王昱;惠康丽;李伟彦;王永光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74例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46例急性肠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如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解痉止吐对症治疗,并饮食调整治疗.治疗组加用阿奇霉素注射液,对照组加用培氟沙星注射液,疗程2~3 d,观察临床症状,大便性状、次数,血、尿、粪常规.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止泻时间、症状体征好转及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疗效确切、迅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经济方便,是临床治疗急性肠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

    作者:裴冬萍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5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治疗和预后,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2月至2008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4例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12例,单纯手术16例,手术+化疗9例,手术+化疗+放疗3例,单纯放疗3例,放疗+化疗11例,单纯化疗7例,手术+放疗5例.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期为12.0个月,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8.1%、19.5%和8.7%.加化疗的综合治疗组预后优于局部治疗组(P=0.017).结论:以化疗为基础的综合疗法是治疗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李东升;陈志坚;林灿峰;林柏翰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广东省临床化学检验项目质量评价与数据分析

    目的:调查广东省临床化学各常规检验项目的技术水平,提出质量改进措施并为今后制定室间质量评价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按美国CLIA'88能力验证(proficieney testing,PT)方法评价广东省2005-2008年553间实验室20个测定项目的349 015个测定值,计算每一个测定值的PT成绩、偏倚及各测定项目的室间变异,并对各项目的偏倚及室间变异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各项目的平均合格率为92.16%(80.55%~97.01%),其中钠、氟、白蛋白、磷、钙5个项目的合格率为80.55%~87.96%,其余15个项目的合格率都在90%以上:所有项目80%分位的偏倚值小于PT允许误差,钾等4个项目95%分位的偏倚值小于PT允许误差:部分项目出现PT允许范围大于3倍变异系数的情况.结论:目前临床化学常规检验项目的测定结果基本符合PT评价的技术要求,个别项目的允许范围较宽,建议实验室使用室间质量评价多规则评价方法,提高检出误差的灵敏度.

    作者:林增文;苏健;邹伟民;卓绮玲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结膜炎42例

    目的:评估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皮肤点刺检测结果为对尘螨过敏的4.5~42岁的各种类型结膜炎患者42例,进行为期2年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并对他们治疗前后的结膜炎症状、体征和用药量进行评分与比较.结果:共有31例患者(73.8%)完成1年的治疗,19例患者(45.2%)完成了2年的疗程.治疗前后患者的结膜炎症状、体征评分都显著降低,对组胺药物的使用量也明显减少,前后差异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粉尘螨滴剂是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刘红梅;钟凤如;叶卫东;熊雪蓉;刘霞;陈丽霞;邝见娉;梁美景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内锁针治疗股骨干骨折25例分析

    目的:观察内锁针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06年至今应用内锁针治疗股骨干骨折25例的病例资料.结果:25例获得随访中,22例骨折愈合过程正常,16例骨折已经愈合并顺利取出内锁针,6例尚在愈合过程中.骨痂生长良好,3例术后时间短,骨痂生长不多.在正常愈合过程中的22例,均无成角及旋转畸形发生,无断针,患肢膝关节及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满意的效果.结论:内锁针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治疗股骨干骨折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陈俊柱;胡广健;蒋佑升;冯锡光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关节镜辅助下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段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总结关节镜辅助下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应用的适应证、优点及其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段骨折27例,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24例获随访,全部骨性愈合,以Hoh1膝关节功能评分为标准,本组优19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1.7%,功能恢复良好.无膝痛、跛行等并发症,2例发生膝关节僵直,但经过锻炼后恢复到60°.结论:关节镜下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段骨折具固定牢固、坚强,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孙达准;黄克;李林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阿奇霉素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NF-κBp65、TGF-β1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阿奇霉素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核因子-κB(NF-κB)、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并探讨其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单侧输尿管结扎组),治疗组(阿奇霉素组).分别于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处死各组大鼠.用HE和MASSON染色法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F-κBp65、TGF-β1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NF-κBp65、TGF-β1在肾间质表达明显增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各因子的表达下调,与相应时间点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可降低NF-κBp65、TGF-β1的表达,缓解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刘东芹;尚静波;林海英;吝梅芹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血乳酸浓度检测在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血乳酸浓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30例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休克组)动态测定术后0、12、24、48和72 h血乳酸浓度,与30例择期手术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血乳酸浓度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休克组术后0、12、24和48 h血乳酸浓度分别为(6.8±1.7)、(5.4±1.5)、(4.2±1.1)和(2.8±1.0)mmol/L,较对照组0、12、24和48 h血乳酸浓度(3.0±0.8)、(2.8±1.0)、(2.4±0.6)和(2.0±0.5)mmol/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0、12、24、48和72 h血乳酸浓度分别为(9.6±2.3)、(7.4±2.0)、(5.8±1.5)、(4.2±1.2)和(2.7±1.0)mmol/L,明显高于存活组的(6.2±1.4)、(4.8±1.2)、(3.1±0.8)、(2.2±0.7)和(1.8±0.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前者血乳酸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较后者延迟.结论: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血乳酸水平及其恢复至正常的时间是判断预后的较好指标.

    作者:李靖华;吴泽宇;管向东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533株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对广东省人民医院临床分离出的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有效控制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临床感染及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有效依据.方法:从医院患者各类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533株葡萄球菌,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的标准,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均比较高,特别是MRSA和MRSCN,但在MRSCN中,对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棒酸的耐药性较低,分别为43.7%、22%,不及MRsA高.结论:葡萄球菌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该菌耐药性的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治疗疾病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

    作者:舒峻;何启勇;王媚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吉兰-巴雷综合征伴锥体束损害1例

    患者男,25岁,业务员.主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6d,加重伴双下肢无力2d人天津市汉沽区中医医院.患者于入院前12 d,劳累后出现发热,高体温达39.4℃,伴胃部不适,给予退热消炎药物后好转.

    作者:马颖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羟考酮口服片剂治疗癌症爆发痛的治疗策略

    目的:对比均分需增羟考酮剂量和强调夜间镇痛的不均分羟考酮剂量治疗癌症爆发痛的患者满意度、疼痛缓解率和毒副反应.方法:以羟考酮为主要癌痛治疗方案,对比经过即释吗啡解滴定后均分需增加羟考酮剂量组(B组)和强调夜间镇痛的不均分羟考酮剂量组(A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爆发痛次数、睡眠质量、患者满意度及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治疗第7天和第14天时两组患者与基线相比,疼痛均得到控制,疼痛改善情况相当.A组患者夜间爆发痛次数减少(P<0.01)的改善较B组更为明显.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别无显著性.结论:强调夜间镇痛的不均分滴定后需增加羟考酮剂量的治疗方案能够更有效地缓解爆发痛,改善睡眠质量和提高患者满意度,并且不增加毒副反应发生率.

    作者:黄凌;黎惠芳;马冬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厄贝沙坦和复方利血平片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对比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和复方利血平片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择144例轻中度高血压合并IMT增厚的患者,分为厄贝沙坦组(A组)、复方利血平片组(B组)和氢氯噻嗪组(C组)各48例.A组予厄贝沙坦150 mg/d,B组予复方利血平片1~2片、3次/d,C组予氢氯噻嗪12.5~37.5 mg/d.于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分别测定血压和IMT.结果:3组治疗后6、12个月,血压控制均较理想,血压水平差异无显著性.C组治疗前后IMT无显著变化,A组和B组治疗后IMT下降(P<0.01),且治疗后12个月较治疗后6个月IMT下降更为显著(P<0.001).无论在治疗后6个月或是治疗后12个月,A组IMT下降均较B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厄贝沙坦和复方利血平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能够改善患者IMT,且厄贝沙坦较复方利血平片更有效.

    作者:杨海燕;吴常裕;付铮军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颅脑CT、MR表现

    目的:探讨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IHP)的脑内CT及MRI特征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IHF患者颅脑CT(16/21)和MR(5/21)表现和临床特征,观察病变的范围和密度、信号特点.结果:IHF主要表现为脑内多发钙化病变,CT上表现为高密度,MR表现为T1WI呈稍高或高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21例均有双侧尾状核、苍白球、壳核钙化,双侧额、颞、顶、枕叶皮层下对称性钙化16例,双侧丘脑钙化3例,中脑钙化3例;双侧小脑齿状核钙化11例,全部病例内囊区均未见受累.结论:基底节和大脑内皮层下钙化是IHP的特征性表现,CT对病变显示明显优于MR,结合临床结果,对IHF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宾精文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极迟抗原-4的表达

    目的:探讨极迟抗原-4(VLA-4)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5例银屑病患者(26例进行期、19例静止期)和2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VLA-4的表达.并结合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PAS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银屑病进行期患者外周血T细胞VLA-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静止期患者和对照组(P<0.05),静止期患者VLA-4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VLA-4的表达水平与PASI评分无明显相关关系(r=0.26.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VLA-4表达增高.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关.

    作者:陆茂;叶俊儒;张云光;沈跃莉;唐蓉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ASPP基因家族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功能异常引起的细胞增殖和死亡失衡是肿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胡红艳;魏万里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氟比洛芬酯在后颅窝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在后颅窝手术术后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择期后颅窝手术的患者分成氟比洛芬酯组(F组,20例)和对照组(C组,20例).F组于切皮前10min及缝皮前10min分别给予氟比洛芬酯50、100 mg;C组在相应时间给予5、10 mL的脂肪乳剂.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8、24 h的血压,心率、呼吸及VAS评分、Ramsay评分的变化.结果:F组患者在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均小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Ramsay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患者术后4 h的血压、心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F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血压、心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可有效抑制后颅窝手术术后疼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郑青麒;郑辉利;林全阳;李洪跃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心理护理干预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心理护理缓解脑卒中患者患病后紧张、恐惧及焦虑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间接改善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方法:纳入我院神经内科2007年4月至2008年7月62例脑卒中患者,入院24 h内利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纳入病例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62例患者中30例仅给予药物及一般康复治疗(时照组),另32例在此基础上制定心理干预计划(干预组),心理干预2周.2周后再次评估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利用SPSS15.0软件对两组评分进行秩和检验.结果:对照组与干预组治疗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3,P=0.032).结论:在脑卒中急性期进行心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患病后的焦虑心理状态,进而增加卒中患者依从性,间接改善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

    作者:李幼耐;王玲;孙祖良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