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敏;王彤;崔彦;李成林;张宏文;李晓鸥;周立艳;刘景欣
目的:通过综合临床资料分析,提高阴道超声对异位妊娠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68例确诊为异位妊娠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结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结果同时给患者进行阴道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达95%.结论:阴道超声结合临床检查综合分析,确实能提高异位妊娠的诊断准确性,而且简单易行.
作者:林苏琼 刊期: 2009年第15期
随着道路交通的发展和车速的提高,创伤患者越来越多,创伤外科日益受到重视,后尿道损伤是泌尿外科创伤中的常见损伤,也是处理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作者:方永刚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治疗对癫痫伴发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8例原发性或隐源性癫痫伴发抑郁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综合干预组各34例,对照组只给予一般抗癫痫药物治疗,综合干预组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同时加用抗抑郁药口服(氟西汀口服,每日20mg),疗程1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癫痫患者生存质量量表-31(QOLIE-31)评定.结果:综合干预治疗3个月后患者QOL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综合干预治疗能明显改善癫痫伴发抑郁患者的生存质量与预后.
作者:杨玉先;叶红涛;魏统国;石玉良;钟伟;张志益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术后低钙血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54例甲状腺癌手术患者进行动态监测血清钙变化,术后随访.结果54例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术后出现低钙血症37例(69%),其中无症状低钙血症25例(46%),有症状低钙血症12例(22%).41例甲状腺非全切除术患者出现低钙血症24例(59%),13例甲状腺全切除术患者出现低钙血症13例(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例出现手足搐搦.12例无淋巴结清扫患者出现低钙血症5例(42%),42例加淋巴结清扫患者出现低钙血症32例(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癌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高,术后第1、2、3天应常规监测血清钙.行甲状腺全切除或加淋巴结清扫患者,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增加,术中应注意保护甲状旁腺.低钙血症症状多于术后前3天出现,及时补充钙剂后症状多能迅速消失.
作者:黄国平;蔡铭智;陈培臻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通过与24 h内生肌酐清除率比较,研究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对肾功能变化的监测价值.方法:肾功能稳定的22例患者年龄(56±12)岁,血清肌酐(128.43±55.82)μmol/L,在4周内分别进行两次99mTc-DTPA肾动态显像,由肾动态显像法计算出GFR,每次肾动态显像当日测定血清肌酐浓度和24 h肌酐清除率.肾动态显像法测定的两次GFR进行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一致性评价:对两次24 h肌酐清除率进行同样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肾动态显像法测定的两次GFR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呈高度线性相关(r=0.99,P<0.01),Bland-Altman分析表明两次GFR测量差值的95%一致性限为(1.13±1.96)×5.74 mL,即(-10.12 mL,12.38 mL),一致性限窄(小于小平均测定值的1/2),表明两种方法测量GFR参数之间一致性良好;两次24 h肌酐清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具有中度线性相关关系(r=0.74,P<0.01),Bland-Altman分析的95%一致性界限为(-0.81±1.96)×22.31 mL,即(-44.54mL,42.71 mL),其一致性限宽(大于小平均测定值的1/2),表明两次测量肌酐清除率参数一致性较差.结论:肾动态显像法测定GFR比肌酐清除率具有更好的重复性,其对肾功能变化的监测优于肌酐清除率测定.
作者:王俊起;刘颖;齐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通过观察自体皮肤移植治疗老年难治性褥疮的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共选择46例患者,均为病情危重长期卧床,心肺功能差,并发症多,不适合选择皮瓣修复的患者.经过手术清创换药,营养支持治疗,加强护理,创面肉芽新鲜后,局麻下行自体皮肤移植修复褥疮创面,观察皮生长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移植皮片成活率为98%,少部分皮片因移位受压坏死,肉芽创面外露,经换药创面以瘢痕愈合,术后随访3~6个月,1例患者褥疮复发,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对于年龄大,并发症多的老年患者,自体皮肤移植手术是修复褥疮创面的有效办法.
作者:徐昌政;郝超;邹忠桃;韩光晔;刘雄飞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Ⅲ型子宫切除术后下泌尿道尿动力学特点,并为生物反馈联合盆底电刺激疗法在预防和治疗术后下泌尿道功能异常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行Ⅲ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52例,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22例.治疗组术后1周开始生物反馈联合盆底电刺激疗法8次.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均进行下泌尿道动力学测定.结果:对照组22例(73.3%)术后出现排尿困难症状,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显著下降,残余尿量、正常尿意膀胱压测定容量显著增加,功能性尿道长度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9例(40.9%)患者排尿困难,大尿流率、膀胱顺应性及功能性尿道长度增加,正常尿意膀胱容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下泌尿道功能不同程度受损,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生物反馈联合盆底电刺激疗法可以明显缩短下泌尿道功能恢复的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陈丽君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中药大黄联用奥曲肽等药物配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nammatorv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普外科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52例EPISBO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治疗组24例,联合药物治疗组28例,分析比较两组病例各临床疗效指标.结果:各治疗组均未出现休克、肠坏死、急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而联合药物治疗组在腹胀、腹痛、便秘、呕吐等临床表现上明显比传统治疗组迅速缓解,胃液引流量迅速减少,肠鸣音恢复活跃时间明显缩短,X线阳性征象消失时间明显缩短.结论:中药大黄联用奥曲肽等药物配合治疗EPISBO安全可靠,其临床疗效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作者:冯浩;孙涛;康玉涛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通过心理护理缓解脑卒中患者患病后紧张、恐惧及焦虑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间接改善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方法:纳入我院神经内科2007年4月至2008年7月62例脑卒中患者,入院24 h内利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纳入病例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62例患者中30例仅给予药物及一般康复治疗(时照组),另32例在此基础上制定心理干预计划(干预组),心理干预2周.2周后再次评估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利用SPSS15.0软件对两组评分进行秩和检验.结果:对照组与干预组治疗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3,P=0.032).结论:在脑卒中急性期进行心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患病后的焦虑心理状态,进而增加卒中患者依从性,间接改善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
作者:李幼耐;王玲;孙祖良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麻醉效果及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实施电复律患者60例,均分为3组:丙泊酚2 mg/kg(Ⅰ组);芬太尼1 μg/kg+丙泊酚2 mg/kg(Ⅱ组);氟比洛芬酯50mg+丙泊酚2mg/kg(Ⅲ组).记录SpO2变化.比较3组患者起效时间、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观察术中和术后的不良反应,并对术后1h内镇痛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和Ⅰ组相比,Ⅱ组和Ⅲ组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缩短(P<0.05),但Ⅱ组和Ⅲ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相比,在诱导后1 min和2min各组SpO2均降低(P<0.05),且Ⅱ组SpO2低于其他两组(P<0.05).Ⅰ组发生体动、注射病和术后胸口疼痛不适的例教高于Ⅱ组、Ⅲ组(P<0.05);Ⅱ组发生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的例教高于Ⅰ、Ⅲ组(P<0.05).结论: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麻醉效果满意,相对复合芬太尼,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配伍方法.
作者:朱克军;水祥兵;李增男;冯昌栋;江漩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评估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皮肤点刺检测结果为对尘螨过敏的4.5~42岁的各种类型结膜炎患者42例,进行为期2年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并对他们治疗前后的结膜炎症状、体征和用药量进行评分与比较.结果:共有31例患者(73.8%)完成1年的治疗,19例患者(45.2%)完成了2年的疗程.治疗前后患者的结膜炎症状、体征评分都显著降低,对组胺药物的使用量也明显减少,前后差异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粉尘螨滴剂是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刘红梅;钟凤如;叶卫东;熊雪蓉;刘霞;陈丽霞;邝见娉;梁美景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血乳酸浓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30例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休克组)动态测定术后0、12、24、48和72 h血乳酸浓度,与30例择期手术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血乳酸浓度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休克组术后0、12、24和48 h血乳酸浓度分别为(6.8±1.7)、(5.4±1.5)、(4.2±1.1)和(2.8±1.0)mmol/L,较对照组0、12、24和48 h血乳酸浓度(3.0±0.8)、(2.8±1.0)、(2.4±0.6)和(2.0±0.5)mmol/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0、12、24、48和72 h血乳酸浓度分别为(9.6±2.3)、(7.4±2.0)、(5.8±1.5)、(4.2±1.2)和(2.7±1.0)mmol/L,明显高于存活组的(6.2±1.4)、(4.8±1.2)、(3.1±0.8)、(2.2±0.7)和(1.8±0.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前者血乳酸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较后者延迟.结论: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血乳酸水平及其恢复至正常的时间是判断预后的较好指标.
作者:李靖华;吴泽宇;管向东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卡巴胆碱治疗感染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2月至2008年12月唐山市3家三级医院ICU 113例感染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卡巴胆碱组(55例)和莫沙比利组(58例),分别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48、72 h及第7天肠管积气、积液情况,胃肠功能评分变化,临床总有效率.结果:与莫沙比利组比较,治疗后卡巴胆碱组患者肠管积气、积液情况明显改善,第7天胃肠功能评分明显降低,临床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卡巴胆碱可以改善感染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胃肠功能,具有胃肠保护作用.
作者:李志强;邱方;安媛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2008年收治的48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式.结果:早期姑息性手术大部分止血后自动出院,后期肝切除7例治愈出院,存活1年以上,无一例在住院期间死亡.结论:肝切除是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好的治疗方法.对不能耐受肝切除者,可行肝动脉结扎、缝扎填塞压迫止血后行支持治疗、化学治疗,待一般情况好转后再行肝癌切除.
作者:谢建明;林俊平;王良坤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舌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01-2006年在本院接受保留下颌骨的改良根治术的14例舌癌患者手术前后实施系统的的护理,总结经验.结果:14例患者伤口全部甲/Ⅱ愈合,功能恢复良好.术前应加强心理护理、口腔护理,使患者在佳状态下接受手术,术后复苏期应注意保持气道通畅,确保安全;术后护理重点为保持伤口清洁、适度加压、保持负压引流通畅,康复期要进行心理辅导和功能训练指导.结论:围手术期系统的护理对舌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得时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简称PHC)雾化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TNF-α和IL-8影响.方法:采用自身配对实验,将4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均分治疗组(雾化吸入PHC)和对照组(雾化吸入生理盐水).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 d检测血清TNF-α和IL-8的浓度;观察记录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评分.结果:治疗组血清TNF-α和IL-8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1);治疗组呼吸频率和心率用药后明显减慢(P<0.01);咳嗽、咳痰量、肺部罗音评分在用药后出现改善(P<0.01);治疗组用药前与用药后3 d的症状和体征总评分与血清TNF-α浓度呈正相关(r=0.472,P<0.05).结论:PHC雾化吸入能够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TNF-α和IL-8浓度相关.
作者:卢惠伦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评价改良的部分性脾栓塞术(impmvable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I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探讨其一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以明胶海绵条为栓塞剂,对46例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改良的部分性脾栓塞治疗,对比治疗前后肝功能、外周血象、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脾静脉血流动力学以及脾脏大小的变化,并与栓塞面积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栓塞术后1周和1个月化验外周血象较栓塞前明显回升,术后1个月与术前彩超对比,门静脉和脾静脉与术前相比内径明显缩小,血流明显降低,平均血流量明显减少,并且IPSE治疗脾亢栓塞体积在50%~75%之间的疗效好,未见明显副反应.结论:改良的IPSE术能有效地缩小脾脏,缓解脾功能亢进,降低门脉压力,无明显副作用,与传统的栓塞方法比较有优势,因此IPSE术是脾功能亢进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新手段.
作者:杨志刚;梅世伟;常钢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IL-1β变化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浅表性胃炎患者52例,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试验分4组:A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阴性;B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阳性;C组.萎缩性胃炎并HP阴性;D组.萎缩性胃炎半HP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IL-1β水平,采用14C-尿素呼吸实验方法(14C-UBT)判定HP感染情况.结果: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和组织中IL-1β水平均高于浅表性胃炎.尤其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阳性患者IL-1β水平升高明显,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患者(P<0.01).与无HP感染的萎缩性胃炎患者相比,其血清和组织中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IL-1β水平在浅袁性胃炎患者中有HP感染比无HP感染的患者也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病变进程中IL-1β可能是关键的功能性细胞因子,并可能是HP感染导致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刘军;项立;胡卫东;许瑞环;赵勇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治疗和预后,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2月至2008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4例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12例,单纯手术16例,手术+化疗9例,手术+化疗+放疗3例,单纯放疗3例,放疗+化疗11例,单纯化疗7例,手术+放疗5例.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期为12.0个月,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8.1%、19.5%和8.7%.加化疗的综合治疗组预后优于局部治疗组(P=0.017).结论:以化疗为基础的综合疗法是治疗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李东升;陈志坚;林灿峰;林柏翰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HCPT)联合卡培他滨(capecitabine)治疗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与毒性.方法:35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卡培他滨口服2 000 mg/(m2·d),分2次,连服14 d;HCPT 6~8 mg/m2,静脉滴入,第1~5天,每3周重复.2周期后按照WHO标准评价近期客观疗效和毒性反应.如病情未出现进展,则可应用至4~6个周期.结果:35例患者用药后均可评价疗效,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8例(22.9%),稳定15例(42.9%),进展12例(34.2%),中位疾病进展时间6.1个月(95%CI:5.3~6.7个月).常见的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主要为呕吐和腹泻.Ⅲ/Ⅳ度手足综合征2例.结论:HCPT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张华;郑登云;罗荣城 刊期: 2009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