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郑登云;罗荣城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患者QT间期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5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行超声心动检查并于透析前、后行心电图检查,测量计算QT间期、校正QT间期、QTd、校正QTd(QTc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HD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显著增加(P<0.01);两组间大QT间期(QTmax)无明显差异,校正后MHD患者大QT间期(QTcmax)延长(P<0.05),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有极为明显的增加(均P<0.01):透析后QTmax、QTcmax、QTd、QTcd均较透析前明显延长(均P<0.05);MHD患者透析前QTd与其LVMI、透析前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和0.34,P<0.05).结论:MHD患者LVMI增加,QTcmax、QTd、QTcd延长,透析后更加显著.血液透析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大.
作者:郑洁;黄雯;李秀季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比较手术用显微镜辅助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探讨镜下手术的有效性和临床效果,研究其适应证和技术规范.方法:对63例需行1~2个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惠者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29例采用显微镜辅助颈椎前路减压术,B组34例采用标准开放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所有病例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神经学、影像学评估,比较减压效果.结果:A组平均手术时间(97±21)min,平均出血量(110±35)m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影像学评估显示减压效果明确,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术前8.5±2.2,术后14.5±2.1.B组平均手术时间(85±17)min,平均出血量(95±28)mL,4例术后神经功能无改善,其中2例影像学评估显示有残留骨赘压迫,再行前路减压,JOA评分术前7.5±2.9,术后11.8±3.0.两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较常规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术,应用手术用显微镜辅助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具有手术适应证广、减压效果确实、操作精细、安全可靠和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在国内脊柱外科界进一步推广.
作者:昌耘冰;刘晖;尹庆水;夏虹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0例慢性丙肝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180μg,每周1次;对照组给予肌注α-2b干扰素6 MIU,每周3次,两组均按体重同时口服利巴韦林900~1 200 mg,每天1次,治疗48周.分别于治疗中的12、24、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治疗,观察组的早期应答率为76.0%,持续应答率为68.0%,均高于对照组的48.0%和40.0%(均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时的应答率为88.0%,高于对照组的68.0%,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流感样症状、失眠、骨髓抑制等,观察组失眠发生率60.0%,较对照组高(P<0.05),消化道症状发生率44.0%,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效果优于普通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安全性较好.
作者:汤桂芳;龚星光;陈瑞玲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确定氢氯噻嗪本身有无肯定的抗利尿固有药理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对正常清醒大鼠清水灌胃,导致呈水利尿状态下,对比用药(氢氟噻嗪)时与不用药时大鼠泌尿效率[(尿量/灌水量)×100%]的差异.结果:用药时比不用药时的大鼠,其泌尿效率减弱并部分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氢氯噻嗪本身具有肯定的抗利尿固有药理作用,并进一步充实其机制可能是增加了肾集合管水的通透性.
作者:云天佑;刘嫱;李佩琼;黄剑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常规西药加通心络胶囊治疗)和对照组(34例,单用常规西药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法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4周时测定两组患者血小板活化标记物P-选择素(CD62P)及表面膜糖蛋白GPⅡb/Ⅲa(PAC-1)的表达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CD62P和PAC-1的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1周表达率明显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4周表达率进一步下降,CD62P表达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2.07%vs 2.66%,P=0.102),PAC-1表达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4.19%vs7.45%,P=0.036).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能进一步抑制血小板活化.从而更好地防治NSTEACS患者的血栓事件.
作者:郭冠军;宋杰;陈军浩;王涟;施广飞;徐标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CD46分子对CD4+T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人CD4+T淋巴细胞,体外检测CD3、ConA、CD3/CD28、CD3/CD46、CD3/CD28/CD46共刺激对CD4+T细胞的作用效果.并检测其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水平.结果:与CD3组或阴性对照组相比,ConA、CD3/CD28、CD3/CD46和CD3/CD28/CD46共刺激后.CD4+T细胞均出现显著增殖反应(P<0.05).而且CD3/CD28/CD46共刺激组的增殖活性较CD3/CD28或CD3/CD46共刺激组显著增高(P<0.05).ED3/CD28共刺激后,IL-2和IFN-γ水平较阴性对照组和C03组显著升高(P<0.05),CD3/CD46共刺激后,IL-10和TGF-β水平较阴性对照组、ConA组、CD3组和CD3/CD28共刺激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补体调节蛋白CD46可以诱导CD4+T细胞的增殖反应并产生IL-10和TGF-β,有可能抑制同种移植免疫反应.
作者:陈栋;张艳;李明;张弛;黄亚冰;刘斌;陈刚;张伟杰;陈知水;陈实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中药大黄联用奥曲肽等药物配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nammatorv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普外科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52例EPISBO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治疗组24例,联合药物治疗组28例,分析比较两组病例各临床疗效指标.结果:各治疗组均未出现休克、肠坏死、急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而联合药物治疗组在腹胀、腹痛、便秘、呕吐等临床表现上明显比传统治疗组迅速缓解,胃液引流量迅速减少,肠鸣音恢复活跃时间明显缩短,X线阳性征象消失时间明显缩短.结论:中药大黄联用奥曲肽等药物配合治疗EPISBO安全可靠,其临床疗效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作者:冯浩;孙涛;康玉涛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VAS)的诊断、听力学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2至2007年28例LVAS的病史、听力学及前庭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28例患儿均为双耳发病,全部为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损失中度占21.42%.重度占57.14%,极重度占21.44%.听力曲线高频下降型82%,平坦型9%,岛状听力9%.部分有进行性听力下降或突发性听力下降,2例行前庭功能检查,显示前庭功能低下.高分辨内耳CT检查,单纯前庭小管扩大者36耳,伴有大前庭及丰规管畸形12耳,伴耳蜗畸形者8耳.所有患儿均按突发性耳聋的方案治疗,8例惠儿药物治疗的同时亦进行了高压氧舱治疗.结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儿保守治疗远期效果不理想.对有残余听力的聋儿应尽早选配助听器进行听觉、语言训练,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而听力损失极重,助听器无法达到有效补偿者,可考虑选择电子耳蜗植入.
作者:王洁;黄振云;高胜利;谭宗瑜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启动子基因-137和-607两个位点的多态性是否与中国南方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EE)人群的易感性有关,并进一步分析其与SLE患者血清IL-18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SSP法检测165例SLE患者和124例健康人群中IL-18启动子基因-137和-607两个位点的多态性频率.分析两个位点的基因分型与SLE的相关性.结果:165例SLE中,-137 C的等位基因频率为16.4%:而124例健康人群中-137 C的频率为12.3%,两组无明显差别;SLE患者中-607 C的等位基因频率为84.8%.健康人群中-607C的频率为61.3%,SLE组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1),携带-607 C的个体SLE发病危险性大.血清中IL-18水平与基因型-607AC和-607CC强相关.结论:IL-18启动子基因-607位点(A→C)的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SLE人群相关,它可能通过影响IL-18基因的表达而参与SLE的发病.
作者:叶志中;尹志华;何伟珍;罗秀霞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通过对难治性甲沟炎不同手术方法的比较,探索针对难治性甲沟炎的佳手术方法.方法:对难治性的甲沟炎分别进行拔甲、甲床部分切除及甲床部分切除加趾侧或趾前梭形切皮整形治疗,对比各种手术治疗的复发情况.结果:嵌甲Ⅱ型或凹陷型甲沟炎行拔甲治疗后复发率分别为92.0%和100.0%;行甲床部分切除术复发率分别为58.3%及94.3%;行甲床部分切除加趾侧或趾前梭形切皮整形术复发率分别为2.4%和4.3%.结论:拔甲对难治性甲沟炎的治疗完全无效;甲床部分切除术后复发率也处于较高的水平,治疗效果不理想,缺乏应用的价值;甲床部分切除加趾侧或趾前梭形切皮整形术后,趾缘的宽厚度及高度被降低,避免残甲与甲缘相互挤压,可得到较好的根治效果.
作者:丁卫华;罗洁珍;李瑞华;洪军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是指阴茎持续(至少6个月)不能达到和维持足以进行满意性交的勃起.目前,我同尚缺乏有关ED发病率大样本较详实的流行病学资料,综合国内现有的报道资料,ED发病率约占成人的10%[1].
作者:徐宁儒;曹蓓;刘春晓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创伤性植物状态(VS)的护理疗效.方法:对124例创伤性植物状态患者在早期采取高压氧治疗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4例VS患者中,意识恢复79例(63.7%),脱离植物状态8例(6.5%),总有效率为90.2%.结论: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闭合性脑损伤患者,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及加强进舱前、舱内及出舱后的护理,可明显提高疗效,降低伤残率,改善预后.
作者:申艳;虞容豪;黄怀;旷水红;张海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简称PHC)雾化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TNF-α和IL-8影响.方法:采用自身配对实验,将4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均分治疗组(雾化吸入PHC)和对照组(雾化吸入生理盐水).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 d检测血清TNF-α和IL-8的浓度;观察记录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评分.结果:治疗组血清TNF-α和IL-8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1);治疗组呼吸频率和心率用药后明显减慢(P<0.01);咳嗽、咳痰量、肺部罗音评分在用药后出现改善(P<0.01);治疗组用药前与用药后3 d的症状和体征总评分与血清TNF-α浓度呈正相关(r=0.472,P<0.05).结论:PHC雾化吸入能够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TNF-α和IL-8浓度相关.
作者:卢惠伦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通过与24 h内生肌酐清除率比较,研究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对肾功能变化的监测价值.方法:肾功能稳定的22例患者年龄(56±12)岁,血清肌酐(128.43±55.82)μmol/L,在4周内分别进行两次99mTc-DTPA肾动态显像,由肾动态显像法计算出GFR,每次肾动态显像当日测定血清肌酐浓度和24 h肌酐清除率.肾动态显像法测定的两次GFR进行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一致性评价:对两次24 h肌酐清除率进行同样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肾动态显像法测定的两次GFR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呈高度线性相关(r=0.99,P<0.01),Bland-Altman分析表明两次GFR测量差值的95%一致性限为(1.13±1.96)×5.74 mL,即(-10.12 mL,12.38 mL),一致性限窄(小于小平均测定值的1/2),表明两种方法测量GFR参数之间一致性良好;两次24 h肌酐清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具有中度线性相关关系(r=0.74,P<0.01),Bland-Altman分析的95%一致性界限为(-0.81±1.96)×22.31 mL,即(-44.54mL,42.71 mL),其一致性限宽(大于小平均测定值的1/2),表明两次测量肌酐清除率参数一致性较差.结论:肾动态显像法测定GFR比肌酐清除率具有更好的重复性,其对肾功能变化的监测优于肌酐清除率测定.
作者:王俊起;刘颖;齐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带蒂胸大肌皮瓣在晚期口咽癌挽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间实施口咽癌根治术,同期采用带蒂胸大肌皮瓣转移修复遗留大型组织缺损的32例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病理特征、并发症、术后功能状况和预后等方面.结果:32例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发生颈部和胸部血肿各1例,及时探查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后消除.30例胸大肌肌皮瓣完全成活,皮瓣形态良好,2例远端部分皮肤坏死而肌肉成活,未出现口咽颌下瘘.术后语言、吞咽功能基本恢复.27例患者术后4~6周开始接受了放射治疗,胸大肌肌皮瓣未受影响.全部病例获随访1~5年,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5.6%、37.5%、31.3%.结论:胸大肌肌皮瓣组织量大,血供丰富,成活率高,可耐受术后的放射治疗,有助于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晚期口咽癌挽救手术修复的理想选择.
作者:陈延武;李劲松;林钊宇;武东辉;张大明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切断左侧迷走神经对大鼠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基因表达及调控机制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切断左侧迷走神经并按术后取样时间随机分为术后1周组、术后1个月组、术后3个月组,每组10只;另设10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CGRP浓度,RT.PCR法测定肺内CGRP mRNA表达.结果:迷走神经切断术后1周和1个月血清CGRP含量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随着时间延长,血清中CGRP含量逐渐增加,至3个月时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而肺组织CGRP mRNA表达在术后1周和1个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逐渐减少,至术后3个月时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迷走神经切断后血清内CGRP浓度下降及肺内CGRP mRNA表达量增加,表明迷走神经对CGRP基因的表达和神经活性物质CGRP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高坤祥;王云杰;张志培;黄立军;梁晓华;闫小龙;韩勇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烟雾病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的日渐成熟,在烟雾病的诊断上MSCTA已越来越体现出其无创性及准确性高的优势.
作者:郑远洪;张兆祥;黄晓明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人脑星形细胞瘤周缘组织中组织蛋白酶D(Cath-D)与CD105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人脑星形细胞瘤和9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Cath-D与CD105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Cath-D在正常脑组织中阴性表达,而在低级别、Ⅲ级、Ⅳ级星形细胞瘤周缘组织中表达分值分别为2.667±0.984、7.267±1.335、11.539±1.127.正常脑组织CD105蛋白阴性表达,而各级人脑星形细胞瘤周缘组织均有CD105蛋白阳性表达.高倍视野下(×400倍)低级别、Ⅲ级、Ⅳ级星形细胞瘤中CD105-微血管密度(MVD)分别是(5.917±0.289)个/视野、(12.920±0.336)个/视野、(20.446±0.418)个/视野.星形细胞瘤周缘组织中Cath-D蛋白表达与CD105-MVD呈正相关(r=0.948,P<0.05).结论:人脑星形细胞瘤周缘组织中Cath-D蛋白表达与CD105-MVD呈正相关,说明两者通过相互作用促进瘤细胞的侵袭、浸润和转移,对判断星形细胞瘤的预后起到一定提示作用.
作者:吴分浪;王清华;邵强;冯志铁;关则俭;陈秋明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治疗.方法:对18例经临床诊断为放射性脑病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9例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中,引起放射性脑损伤者18例,发生率为6.02%.治疗总有效率为44.4%.结论:临床表现结合MRI、CT是诊断放射性脑病的主要方法: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泉;赵卫东;田向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冠脉搭桥(CABG)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4例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瑞芬太尼预处理组(R组)和对照组(C组).测定给药前、术毕及术后1、6、24、48 h血浆肌钙蛋白(cTnI)水平.结果:各组术后cTnI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R组术后cTnI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预处理可降低CABG患者的cTnI水平,具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徐忠东;何伟雄;金沐;赵一凡;夏淑轩;何波;杨涛;曹德雄;彭书崚;李珏;曹铭辉 刊期: 2009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