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细胞介素-1β与萎缩性胃炎关系的初步探讨

刘军;项立;胡卫东;许瑞环;赵勇

关键词:胃炎, 萎缩性, 白细胞介素1, 幽门螺杆菌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IL-1β变化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浅表性胃炎患者52例,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试验分4组:A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阴性;B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阳性;C组.萎缩性胃炎并HP阴性;D组.萎缩性胃炎半HP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IL-1β水平,采用14C-尿素呼吸实验方法(14C-UBT)判定HP感染情况.结果: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和组织中IL-1β水平均高于浅表性胃炎.尤其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阳性患者IL-1β水平升高明显,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患者(P<0.01).与无HP感染的萎缩性胃炎患者相比,其血清和组织中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IL-1β水平在浅袁性胃炎患者中有HP感染比无HP感染的患者也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病变进程中IL-1β可能是关键的功能性细胞因子,并可能是HP感染导致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发病机制之一.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舌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舌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01-2006年在本院接受保留下颌骨的改良根治术的14例舌癌患者手术前后实施系统的的护理,总结经验.结果:14例患者伤口全部甲/Ⅱ愈合,功能恢复良好.术前应加强心理护理、口腔护理,使患者在佳状态下接受手术,术后复苏期应注意保持气道通畅,确保安全;术后护理重点为保持伤口清洁、适度加压、保持负压引流通畅,康复期要进行心理辅导和功能训练指导.结论:围手术期系统的护理对舌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得时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高龄食管癌贲门癌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贲门癌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85例高龄食管癌贲门癌外科治疗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85例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切除8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30例(35%).围手术期死亡1例(1%),1、3、5年生存率为82%(70/85)、51%(42/83)、35%(18/51).结论: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切除疗效满意,谨慎选择病例,严密围手术期处理,个体化术式可大限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

    作者:郭昌盛;张秋光;陈文局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经尿道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清石术联合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

    目的:探讨经尿道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清石术联合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PKRP)治疗前列腺增生(BPH)合并膀胱结石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尿道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清石术联合PKRP治疗BPH合并膀胱结石31例.B超测定前列腺体积(55.8±5.6)mL,残余尿量(56.9±6.6)mL,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23.8±1.4)分,生活质量评分(QOL评分)(5.0±0.6)分,大尿流率(Qmax)(8.5±1.3)mL/s.膀胱结石直径15~40 mm,其中单发结石16例,2枚结石8例.3枚以上7例,结石数量多为9枚.结果:所有患者一次碎石清石成功,结石清除率100%.碎石清石时间(18±3.4)min,PKRP时间(60±18)min,切除前列腺重量(26.8±3.6)g,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3~8 d.术后6个月随访,IPSS评分(4.6±1.0)分,QOL评分(1.2±0.6)分,Qmax(22.4±4.6)ml/s,B超检查无结石残留,残余尿量(8.6±3.4)mL.结论:经尿道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清石术联合PKRP治疗BPH合并膀胱结石能大限度地体现经尿道手术的优点,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卓栋;姜书传;韩杰;董昌斌;杨维娟;黄后宝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内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低度恶性甲状腺癌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低度恶性甲状腺癌的内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低度恶性甲状腺癌68例,行传统开放手术36例,内镜手术32例.结果:内镜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166.36±38.54)mL较开放手术组(24.20±25.06)mL显著减少(P<0.01);内镜手术组的引流量与引流时间较开放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内镜手术组的切口满意度(8.14±0.66)分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5.07±0.71)分(P=0.000).结论:低度恶性甲状腺癌内镜手术较开放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切口满意度高,不增加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术后疼痛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术后切口引流量多,引流天数长.

    作者:吉敏;王彤;崔彦;李成林;张宏文;李晓鸥;周立艳;刘景欣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疗法预防和治疗Ⅲ型子宫切除术后下泌尿道功能障碍

    目的:探讨Ⅲ型子宫切除术后下泌尿道尿动力学特点,并为生物反馈联合盆底电刺激疗法在预防和治疗术后下泌尿道功能异常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行Ⅲ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52例,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22例.治疗组术后1周开始生物反馈联合盆底电刺激疗法8次.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均进行下泌尿道动力学测定.结果:对照组22例(73.3%)术后出现排尿困难症状,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显著下降,残余尿量、正常尿意膀胱压测定容量显著增加,功能性尿道长度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9例(40.9%)患者排尿困难,大尿流率、膀胱顺应性及功能性尿道长度增加,正常尿意膀胱容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下泌尿道功能不同程度受损,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生物反馈联合盆底电刺激疗法可以明显缩短下泌尿道功能恢复的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陈丽君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533株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对广东省人民医院临床分离出的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有效控制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临床感染及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有效依据.方法:从医院患者各类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533株葡萄球菌,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的标准,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均比较高,特别是MRSA和MRSCN,但在MRSCN中,对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棒酸的耐药性较低,分别为43.7%、22%,不及MRsA高.结论:葡萄球菌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该菌耐药性的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治疗疾病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

    作者:舒峻;何启勇;王媚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对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CD4+CD25high Treg)在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情况的研究,探讨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6例健康青年人、26例健康老年人及41例老年消化道肿瘤惠者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健康青年人相比,健康老年人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水平升高[(1.98±0.50)%vs(1.73±0.22)%,P<0.05];而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水平比健康老年人显著升高[(3.53±1.83)%vs(1.98±0.50)%,P<0.01];进一步的分层分析显示:随着疾病的进展,外周血CD4+ CD25high Treg水平升高,在肿瘤进展期(Ⅲ~Ⅳ期)尤其明显,与Ⅰ~Ⅱ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6±1.24)%vs(2.82±0.76)%,P<0.05].结论: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比率升高,可能在老年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周茂华;黄蔚;张敏;欧阳维富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药物性牙龈纤维性增生的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药物致牙龈纤维性增生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因长期服用苯妥英钠致牙龈纤维性增生需行牙龈修形的病例采用高频电刀切龈和组织修形,术后进行口腔卫生维护、牙龈按摩、消除牙龈炎症等牙周基础治疗,并定期观察牙龈恢复状况.结果:28例患者治疗效果良好.仅有2例因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致口腔卫生状况不良,增生复发需行2次切龈手术.结论:采用高频电刀切龈和组织修形,术后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对苯妥英钠致牙龈纤维性增生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谭繁胜;张红英;曾曙光;谭海波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创伤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35例临床分析

    创伤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先后治疗创伤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莉;雷振春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干细胞在难治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是指阴茎持续(至少6个月)不能达到和维持足以进行满意性交的勃起.目前,我同尚缺乏有关ED发病率大样本较详实的流行病学资料,综合国内现有的报道资料,ED发病率约占成人的10%[1].

    作者:徐宁儒;曹蓓;刘春晓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血乳酸浓度检测在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血乳酸浓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30例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休克组)动态测定术后0、12、24、48和72 h血乳酸浓度,与30例择期手术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血乳酸浓度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休克组术后0、12、24和48 h血乳酸浓度分别为(6.8±1.7)、(5.4±1.5)、(4.2±1.1)和(2.8±1.0)mmol/L,较对照组0、12、24和48 h血乳酸浓度(3.0±0.8)、(2.8±1.0)、(2.4±0.6)和(2.0±0.5)mmol/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0、12、24、48和72 h血乳酸浓度分别为(9.6±2.3)、(7.4±2.0)、(5.8±1.5)、(4.2±1.2)和(2.7±1.0)mmol/L,明显高于存活组的(6.2±1.4)、(4.8±1.2)、(3.1±0.8)、(2.2±0.7)和(1.8±0.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前者血乳酸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较后者延迟.结论: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血乳酸水平及其恢复至正常的时间是判断预后的较好指标.

    作者:李靖华;吴泽宇;管向东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改良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46例

    目的:评价改良的部分性脾栓塞术(impmvable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I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探讨其一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以明胶海绵条为栓塞剂,对46例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改良的部分性脾栓塞治疗,对比治疗前后肝功能、外周血象、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脾静脉血流动力学以及脾脏大小的变化,并与栓塞面积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栓塞术后1周和1个月化验外周血象较栓塞前明显回升,术后1个月与术前彩超对比,门静脉和脾静脉与术前相比内径明显缩小,血流明显降低,平均血流量明显减少,并且IPSE治疗脾亢栓塞体积在50%~75%之间的疗效好,未见明显副反应.结论:改良的IPSE术能有效地缩小脾脏,缓解脾功能亢进,降低门脉压力,无明显副作用,与传统的栓塞方法比较有优势,因此IPSE术是脾功能亢进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新手段.

    作者:杨志刚;梅世伟;常钢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双针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双针可调节缝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将46例青光眼患者(58只眼)分为两组,A组(30只眼)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B组(28只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滤过泡及前房情况和眼压水平.结果:术后1年眼压<21 mmHg者,A组为93.3%,B组为71.4%,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术后形成Ⅰ、Ⅱ型滤过泡病例数A组高于B组,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发生率A组低于B组.结论:双针可调节缝线,可有效控制术后房水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王朝球;崔哲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心理护理干预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心理护理缓解脑卒中患者患病后紧张、恐惧及焦虑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间接改善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方法:纳入我院神经内科2007年4月至2008年7月62例脑卒中患者,入院24 h内利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纳入病例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62例患者中30例仅给予药物及一般康复治疗(时照组),另32例在此基础上制定心理干预计划(干预组),心理干预2周.2周后再次评估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利用SPSS15.0软件对两组评分进行秩和检验.结果:对照组与干预组治疗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3,P=0.032).结论:在脑卒中急性期进行心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患病后的焦虑心理状态,进而增加卒中患者依从性,间接改善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

    作者:李幼耐;王玲;孙祖良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布地奈德悬液辅助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吸入加抗过敏疗法对防治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疗效.方法:将100例MP感染患儿,在用阿奇霉素或红霉素治疗2~3周的基础上,实验组采用糖皮质激素吸入加抗过敏疗法,用药前后检测外周静脉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和总IgE(T-IgE).结果:实验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较普通治疗组显著缩短,且3个月内反复呼吸道感染次数减少(P<0.05).其中,普通治疗组EOS和T-IgE均无明显变化:而糖皮质激素吸入加抗过敏疗法辅助治疗用药后EOS有明显下降(P<0.01),T-IgE水平基本无变化. 结论:在缩短疗程方面,小剂量激素吸入疗法加抗过敏药物是首选的辅助疗法,能够促进儿童MP感染后的康复,降低复发频率,从而提高儿童MP感染的防治水平.

    作者:李军;崔其亮;张费通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不同表型冠心病血浆可溶性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及血栓素B2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可溶性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sPECAM-1)、血栓素B2(TXB2)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86例CHD患者和23例非CHD患者的血浆PECAM-1、TXB2水平.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浆sPECAM-1、TXB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且ACS组内急性心肌梗死(AMI)组血浆sPECAM-I、TXB2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P<0.05).OMI组与对照组血浆sPECAM-1、TXB2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OMI与SAP组组阃差异较小(P>0.05),SAP组和对照组差异较小(P>0.05).CHD患者的血浆PECAM-1与TXB2水平呈正相关(r=0.795 7).结论:血浆sPECAM-1、TXB2水平与CHD临床表型密切相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增高明显,可作为粥样斑块稳定性的预测因子.过高的血浆sPECAM-1可能是CHD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sPECAM-1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影响CHD的发生和发展.sPECAM-1和TXB2水平的检测可能为CHD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涂胜;吴龙川;蔡鑫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颅脑CT、MR表现

    目的:探讨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IHP)的脑内CT及MRI特征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IHF患者颅脑CT(16/21)和MR(5/21)表现和临床特征,观察病变的范围和密度、信号特点.结果:IHF主要表现为脑内多发钙化病变,CT上表现为高密度,MR表现为T1WI呈稍高或高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21例均有双侧尾状核、苍白球、壳核钙化,双侧额、颞、顶、枕叶皮层下对称性钙化16例,双侧丘脑钙化3例,中脑钙化3例;双侧小脑齿状核钙化11例,全部病例内囊区均未见受累.结论:基底节和大脑内皮层下钙化是IHP的特征性表现,CT对病变显示明显优于MR,结合临床结果,对IHF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宾精文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综合干预对癫痫伴发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治疗对癫痫伴发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8例原发性或隐源性癫痫伴发抑郁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综合干预组各34例,对照组只给予一般抗癫痫药物治疗,综合干预组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同时加用抗抑郁药口服(氟西汀口服,每日20mg),疗程1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癫痫患者生存质量量表-31(QOLIE-31)评定.结果:综合干预治疗3个月后患者QOL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综合干预治疗能明显改善癫痫伴发抑郁患者的生存质量与预后.

    作者:杨玉先;叶红涛;魏统国;石玉良;钟伟;张志益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舒芬太尼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梗死范围及心肌酶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预处理(SPC)对缺血再灌注(IR)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制备心肌IR模型,评价IR前后各实验组不同时间点心功能变化,再灌注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并计算心肌梗死范围(IS/AAR),测定血清心肌酶CK、CK.MB、LDH及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再灌注后SPC组和缺血预处理(IPC)组心律失常严重程度评分及IS/AAR,心肌酶均低于I/R组(P<0.05或0.01).且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损伤轻微.但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酶浓度则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或0.01).结论:舒芬太尼预处理具有IPC样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作者:张冬梅;侯春丽;常业恬;王海滨;徐向辉;闵红星;雷庆红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高血压病对肾功能早期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动态脉压、静息心率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将17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血压、动态脉压(24 h PP)、静息心率(RHR)分为不同的亚组.测量血压、动态脉压、静息心率、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Cr),并比较各组的尿mAlb、血BUN、血Cr检测值,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血压病Ⅰ、Ⅱ、Ⅲ组之间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比较,P<0.05:高血压病Ⅲ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高于高血压病Ⅰ组和Ⅱ组(P<0.05),而高血压病Ⅰ组和Ⅱ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比较,P>0.05.动态脉压A组与B组的尿mAlb比较,P>0.05,动态脉压B组、C组与D组患者随24 h PP的升高,尿mAlb依次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R4组患者的尿mAlb高于RHR1、2和3组的尿mAlb(P<0.05),RHR1、2和3组患者之间的尿mAlb比较,P>0.05.各个亚组间血Cr、血BUN均正常,比较,P>0.05.收缩压、舒张压、动态脉压及静息心率与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血BUN和血Cr无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痛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可作为早期肾功能损伤诊断的参考指标,血压、动态脉压、静息心率与尿mAlb呈正相关.

    作者:林转娣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