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成兰;欧阳建
目的:探讨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HIV/HCV共感染患者,男51例(55.4%),女41例(44.6%).年龄9~62岁,平均(39.5±9.4)岁.分别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肝损害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肝损害组20例(33.9%)有抗结核治疗史,39例(66.1%)有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史,37例(62.7%)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无肝损害组患者4例(12.1%)有抗结核治疗史,13例(39.4%)有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史,14例(42.4%)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 mm3,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等于0.023、0.013、0.03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抗结核治疗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抗结核治疗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在村;代丽丽;高艳青;李海英;黄晓婕;汪雯;郭彩萍;张彤;吴昊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观察以聚乳酸(polylactic acid)、β-磷酸三钙制备的复合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利用溶液浇铸技术制备β-磷酸三钙/聚乳酸复合材料.将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等分为两组,手术造成右股骨髁部直径8 mm腔洞状骨缺损,实验组植入直径8 mm复合材料,对照组作空白对照.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图像分析技术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效果及材料的降解情况.结果:影像学结果表明,实验组术后8周新生骨痂将缺损修复,术后16周骨痂塑形良好;对照组术后16周内均无骨痂形成,缺损未修复.组织学显示,实验组术后8周载体材料降解成较大的数块,有新骨形成;术后16周正常骨材料之间形成贯通的髓腔;对照组为少量纤维组织连接.术后8周和16周材料降解率分别是30.3%和52.2%.结论:以聚乳酸、β-磷酸三钙制备的骨修复材料对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作者:李力;桂斌捷;吕浩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患者男,14岁,因右侧扁桃体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块20余天入院.患者1个月前感冒后自觉右侧扁桃体不适,有异物感,在当地抗炎治疗1周,未见好转,肿块逐渐增大,生长迅速,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
作者:邢荣格;郭效忠;高远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HBV YMDD变异检测方法,用于乙肝患者拉米夫定治疗中耐药性突变的监测.方法:采用三种特异性Taqman MGB探针和一对共同引物,分别针对总HBV、YIDD变异、YVDD变异的三管并行检测,以确定YMDD变异的类型及其在病毒群中的比例.以序列直接测定法作为诊断YMDD变异的金标准,对该方法YMDD变异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诊断符合率作评价.并对112例经拉米夫定治疗的血清HBV DNA持续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检测其YMDD变异情况.结果:该方法检测YIDD、YVDD的低检测界限为1 000 Copies/mL,能在106 Copies/mL病毒群中检出0.1%的变异株的存在.以直接测序方法为金标准,该方法YMDD变异检测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96%,诊断符合率为97.5%.该方法检测112例患者37例发生YMDD变异,阳性率为27.2%.结论:该方法能够直接检测HBV YMDD变异的类型及其在病毒群中的比例,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经济实用等优点,适合临床实验室开展拉米夫定耐药性突变的监测.
作者:胡荣盛;徐亚丽 刊期: 2009年第18期
颈性眩晕是门诊上较为常见病之一.该病由颈椎骨质退变增生发生在钩突关节处,或椎体不稳致使钩椎关节松动,使横突孔出现移位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及周围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扭曲与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表现为眩晕为主的临床症状,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1].
作者:陈锡兵;董剑;许力昭;夏明波 刊期: 2009年第18期
1 型糖尿病(T1DM)为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近年来全球患病率不断增加.在明确发病机制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有效的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作者:吕成兰;欧阳建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评价恩度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与NP方案比较.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我科就诊31例ⅢB和Ⅳ期的NSCLC患者分成两组,联合化疗组14例,NP方案+恩度,NVB 2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第8天,DDP 20 mg/m2静脉滴注,每天1次× 4 d,恩度15 mg/d静脉滴注,1次/d × 14 d.自化疗第1天起,单纯化疗组17例,NP方案用法同联合化疗组.每21 d为1个周期,每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联合化疗组有效率为42.9%,疾病控制率为85.7%,中位无进展生存6.3个月.单纯化疗组有效率为17.6%,疾病控制率47.1%,中位无进展生存3.6个月.结论:恩度与NP方案联合能明显提高晚期NSCLC的疾病控制率,延长患者疾病进展时间,临床安全性好且未增加NP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王飞;王亚非;杨莉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普米克令舒与沐舒坦氧气驱动雾化治疗新生儿肺炎的疗效.方法: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沐舒坦(盐酸氢溴索注射液)7.5 mg 、B组给予普米克令舒(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1 mL、C组给予联合应用普米克令舒与沐舒坦,均加生理盐水至2 mL,氧气驱动雾化吸入,2次/d,连用5~7 d.观察比较3组临床指标、呼吸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C组呼吸增快、胸骨凹陷、紫绀、肺部啰音的消失时间及住院日均明显短于A组和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C组二氧化碳分压于治疗后12 h开始各时点均有明显下降,氧合指数于治疗后24 h开始各时点均有明显上升,与单独应用普米克令舒或沐舒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应用普米克令舒与沐舒坦氧气驱动雾化治疗,作用更直接,起效更快,效果肯定,无不良反应,适用于不同等级医院,为新生儿肺炎的辅助治疗提供了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途径.
作者:杜娟;胡晓红;方锦平 刊期: 2009年第18期
2009年3-4月湖北省襄樊市中心血站分别接到市中医院和市中心医院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标本各1例.通过血清学试验,笔者发现这2例患者的自身抗体均为IgG型抗-Ce联合抗体.
作者:侯治兵;张艳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危重病患者炎症介质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60例危重病患者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3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试验组接受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对照组接受全肠外营养支持(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两组等氮等热量供给.营养支持前1 d及营养支持后第10天检测血浆TNF-α及IL-10水平,并随访28 d,观察两组情况.结果:试验组病死率为26.7%,对照组病死率为36.7%,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病患者血浆TNF-α及IL-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对照组及试验组治疗前的血浆TNF-α及IL-10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营养支持后第10 d,对照组及试验组的TNF-α及IL-10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试验组的TNF-α及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重病患者存在炎症反应紊乱.PN+EN较TPN更能降低危重患者的炎症介质,减轻炎症反应,但不能降低病死率.
作者:刘德红;虞敏;戴懿;魏刚;邓哲;孟新科;郑晓英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调查药物与肠内营养患者发生腹泻的关系.方法:将2006年9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住院且在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发生腹泻的81例患者列入病例组,未发生腹泻的114例患者列入对照组,采用统一的调查表,由调查人员通过问诊、医嘱、护理记录、检验结果等收集患者的疾病严重度、排便、用药等情况.对获取的资料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1个变量进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变量为危险因素,分别为疾病严重程度(OR=3.137)、抗酸药(OR=3.883)、胃动力药(OR=5.875)、钾制剂(OR=3.839).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动力药(OR=6.408)、抑酸药(OR=5.488)、钾制剂(OR=5.164)为危险因素.结论:药物是肠内营养患者发生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临床医师对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要谨慎用药.
作者:赵秋玲;杨全峰;李富军;王慧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数字胃肠机双对比造影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可疑的早期食管癌患者应用数字胃肠机气钡双对比造影技术进行检查,随机抽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对其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主要表现为局部黏膜粗细不均、扭曲及中断,不规则小龛影和充盈缺损,病变区功能改变,即食管柔软度及舒张度减低,甚至消失.结论:数字胃肠机双对比造影可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而且安全有效,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刚;黄为宁;曹长健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转化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的发生时间,出血前的血压、血糖、用药情况、临床表现、CT或MRI特点和治疗结果.结果:出血发生于梗死后7 d内 7例,8~14 d 21例,15~21 d 11例,22 d以上2例.发生出血前的血压收缩压<139 mmHg 11例,140 mmHg~159 mmHg 13例,160 mmHg~179 mmHg 12例,180 mmHg以上 5例.空腹血糖<6.11 mmol/L 11例;6.12~7.0 mmol/L 19例;>7.0 mmol/L 11例.治疗:溶栓 4例 ,抗凝15 例,降纤6例,抗血小板26例.临床表现:头痛 9例,呕吐 7例,眩晕 6例,偏瘫加重 12例,抽搐发作 3例,新发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重 7例,精神症状 2例.CT或MRI特点,血肿型12例,非血肿型29例,治疗反应:21 d内出血明显吸收29例,60 d内吸收7例,死亡5例.结论: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发生与出血前的血压、用药情况明显相关.非血肿型的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好于血肿型.
作者:于利平;吕静波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脊柱骨转移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提高原发肿瘤诊断率的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宁波市第二医院1998-2008年间79例脊柱骨转移癌的临床资料以及病理形态表现,其中29例原发部位不明的肿瘤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本组79例,男43例,女36例,发病年龄35~87岁,平均55.8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疼痛及脊髓神经损害.脊柱骨转移癌发生部位依次为:颈椎5例,胸椎30例,腰椎43例,骶椎1例.根据临床资料及病理组织学检查,50例可以明确其原发病灶,另有29例不能确定原发部位,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其中的21例可以确定其组织来源.原发病变部位依次为:肺部28例,女性生殖系统及乳腺19例,胃肠道11 例,前列腺6例,甲状腺3例,肝脏2 例,肾脏及膀胱各1例.结论:脊柱骨转移癌多见于老年男性,腰椎为脊柱转移癌好发部位,常见的原发部位是肺及女性生殖系统及乳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确定来源不明脊柱骨转移癌的原发部位有帮助.
作者:陶冬英;王云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分析江苏淮安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非鳞状细胞恶性肿瘤的发病状况、病理特点及综合治疗策略.方法:对1989-2003年外科治疗146例食管非鳞癌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非鳞癌性食管恶性肿瘤占食管恶性肿瘤的3.7%,其中腺癌占非鳞癌食管恶性肿瘤的61%,小细胞癌占30.8%,食管癌肉瘤占6.2%,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占1.4%,横纹肌肉瘤占0.7%.手术切除率90.4%,生存率分别为:腺癌1年生存率69.7%,3年生存率30.3%;5年生存率15.7%;小细胞癌1年生存率51.1%;3年生存率26.7%;5年生存率8.9%;癌肉瘤3年生存率77.8%;5年生存率66.7%;肉瘤5年生存率100.0%.结论:食管腺癌发病无地区性,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腺癌与西方食管腺癌组织来源不同;食管小细胞癌恶性程度极高,易外侵及发生远处转移;癌肉瘤和其他类型肉瘤在食管恶性肿瘤中发病罕见.腺癌、小细胞临床表现与食管鳞癌基本相同,小细胞癌以远处转移为主,首选同期放化疗,腺癌及其他类型肿瘤的治疗,以手术为首选综合治疗.
作者:尤振兵;朱卫国;郭伟;徐达夫;稽建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在侵蚀性葡萄胎化疗中测定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与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的变化对侵蚀性葡萄胎的诊断、疗效观察及判断疾病转归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侵蚀性葡萄胎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记录病灶RI,同时记录血清β-HCG值.对化疗前后子宫病灶区动脉血流RI与血清β-HCG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侵蚀性葡萄胎患者中宫壁回声增粗或见低回声结节,血流丰富,RI<0.4,血清β-HCG增高;化疗取得疗效后异常血流逐渐减少,RI呈逐渐升高趋势,血清β-HCG逐渐恢复正常.研究结果示化疗前后子宫病灶区动脉血流RI与血清β-HCG相关性良好.结论:利用彩色多普勒测定子宫动脉RI与检测血清β-HCG对侵蚀性葡萄胎的诊断以及观察其化疗疗效是有临床价值的.
作者:张洪燕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膜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对44例气胸及顽固性胸腔积液患者行闭式引流后注入药物行胸膜固定术,并与43例单纯引流患者分析临床资料、疗效、并发症等差异.结果:两组在总治愈率、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治疗组能缩短肺复张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降低复发率(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膜固定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且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开展.
作者:黄泽宽;罗书裕;林增锐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患者男,58岁,2006年9月体检时发现血小板增多.我院检查:浅表淋巴结未及,胸骨无压痛,肝脾肋缘下未及,三次化验血小板计数均在1 000 × 109/L以上,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诊断标准符合文献[1]给予羟基脲0.5~1.5 g/d,共用1年.
作者:张子彦 刊期: 2009年第18期
例1:患者男,58岁,以无痛性左腹股沟肿块1年入院.查体:左腹股沟扪及4 cm×5 cm大小肿块,质硬,无压痛.B超示左腹股沟4 cm×5 cm×5 cm大小实质性团块,高回声.
作者:吴小芬;林连祥;张宝金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患者男,43岁,农工.既往体健,无溃疡病史.家族中否认有精神病史.于2008年某日无明显诱因,突然吐血数次,约计2 000 mL以上.当时自觉头脑不清,急送医院治疗,诊断为:胃部大出血.
作者:周洁 刊期: 2009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