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恩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28例

朱国庆;虞希祥;郝伟远;施昌盛;陈斌;施振静

关键词:肝肿瘤, 化学栓塞, 治疗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甲胎蛋白
摘要:目的:探讨恩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不良反应.方法:6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28例,予恩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对照组32例,予常规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时治疗前后实体肿瘤疗效、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甲胎蛋白(AFP)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结果: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实验组治疗后实体肿瘤缓解率和AFP转阴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两组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在术后3d均显著升高,实验组术后7d血清VEGF表达水平能迅速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P<0.05).结论:恩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肿瘤的近期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安全性好,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的治疗方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362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血药浓度监测对新生儿地高辛合理用药的重要作用,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性.方法:荧光偏振免疫法及时测定362例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低于有效浓度范围(<0.8μg/L)的患儿占29.3%,在有效浓度范围内(O.8~2.2μg/L)的患儿占61.6%,高于有效浓度范围(>2.2μg/L)的患儿占9.1%.结论:地高辛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新生儿在吸收、分布、代谢等方面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对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对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中毒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江桂芬;周志凌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含奥沙利铂方案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疗效观察

    肝癌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已上升为恶性肿瘤的第2位,早期患者手术治疗为首选,但是临床能诊断出的原发性肝癌,常常已处于中晚期,我国原发性肝癌又多伴有严重肝硬化,往往肝功能失代偿,预后差,很多患者已不能完全切除,此时,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为首选方法.

    作者:黄刚;陶小红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第5腰椎横突肥大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目的:探讨第5腰椎横突肥大综合征的保守及手术治疗方法和适应证.方法:对279例腰5横突肥大的病例分别采取保守及手术治疗.结果:277例获3个月~7年随访,平均随访11.4个月.临床症状改善优良率:频谱照射组53.60%,局部封闭组90.48%,频谱照射+封闭组97.22%,横突切除组71.43%,假关节融合组80%,腰5骶1融合组100%.保守疗法中频谱照射+封闭疗效佳,手术疗法中腰5骶1椎间植骨融合组疗效佳.结论:第5腰椎横突肥大综合征首选保守治疗,频谱照射配合局部封闭是一种治疗单纯性第5腰椎横突肥大综合征疗效较佳的保守疗法;对于保守疗效欠佳的病例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其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多种因素.

    作者:涂强;丁焕文;刘宝;王虹;曾锁林;徐国洲;刘辉亮;王少华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脑外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脑外伤合并骨折的患者,常常在骨折处有大量的骨痂形成,无论是骨痂量还是骨痂形成速度均较单纯骨折者要多、要快,甚至出现异位骨化现象.

    作者:马俊;蔡贤华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人肝细胞生长因子与肝再生增强因子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构建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HGF)与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并进行鉴定,为促肝细胞再生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首先分别以重组质粒pUC18-hHGF和Puc18-hALR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hHGF和hALR的基因序列,然后利用重叠延伸PCR方法将获得的基因序列通过一个连接序列进行连接,构建融合基因hHGF/hALR.后将融合基因定向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的Nhe I和Xba I酶切住点之间,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HGF/hALR,并进行双酶切及测序鉴定.结果:hHGF和hALR的PCR扩增产物电泳后分别观察到2.2 kb和0.4kb的单一DNA条带,与理论值相符.重叠延伸PCR扩增后的融合基因产物电泳后观察到2.6kb的单一DNA条带,与预期值一致.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HGF/hALR经双酶切,电泳后观察到2.6 kb和5.4kb的两条DNA条带,与预期值相符,测序鉴定结果表明序列正确.结论:成功构建了hHGF与hALR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为促肝细胞再生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吴爱荣;麻周萍;叶文英;汪建琴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fanctional abdominal pain syndrome,FAPs)又称慢性特发性腹痛或慢性功能性腹痛,是指持续或频繁发作的腹痛,病程超过半年,但与胃肠道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功能性疾[1].

    作者:王婷婷;倪志;刘南植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疗效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在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降糖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血糖控制欠佳[糖化血红蛋白(HbAlc)>7.5%]的2型糖尿病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31例,分为治疗组(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16例)和对照组(诺和灵30R+瑞格列奈,15例),疗程12周,以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评价其有效性;根据低血糖反应及血生化指标的变化,评价其安全性;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安全性、疗效方面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血糖发生率治疗组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能有效、平稳地控制24h血糖,低血糖反应少,有利于全天血糖控制.

    作者:孔彩霞;徐洁;李阳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对人胃癌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影响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Nano-HAP)对人胃癌细胞系增殖、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O、25、50、100、150、200μg/mL的Nano-HAP分别作用3种细胞48h;100μg/mL的Nano-HAP分别作用3种细胞细胞12、24、36、48、60、72h,使用MTT法检测Nano-HAP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100μg/mL Nano-HAP分别作用于SGC-7901、BGC-823、MKN-28细胞48h,以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以过河实验、黏附测定观察Nano-HAP对胃癌细胞侵袭力的影响.结果:Nano-HAP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生长,且呈剂量-时间效应关系.过河实验、黏附实验显示,Nano-HAP能降低胃癌细胞的体外侵袭和运动能力,随浓度增高,过河时间延长,细胞黏附力降低(P<0.05).结论:Nano-HAP可抑制人胃癌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并降低其体外侵袭能力.

    作者:陈晓娟;李小平;唐忠志;刘非凡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紧密连接蛋白-4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紧密连接蛋白-4(Claudin-4)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不同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04-2007年在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住院手术治疗、术前未行化疗、放疗的卵巢上皮性肿瘤标本存档蜡块共计13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EliVision)检测Claudin-4和MMP-2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织、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组织、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ladudin-4蛋白和MMP-2蛋白的表达都随着卵巢肿瘤由正常-良性-交界性-癌的发展呈上升趋势(P<0.01).结论:Claudin-4和MMP-2与卵巢上皮性肿瘤细胞恶性转化相关.

    作者:刘奕;吕杰强;陈一喆;林明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可回收式金属支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消化道狭窄一般多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内镜下各种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对不适合或不宜手术治疗的各种原因导致的消化道狭窄,可采用高频电凝电切、微波、探条扩张等治疗方法.但上述方法的疗效持续时间短,多须反复治疗.

    作者:陶坤明;姚定康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非心肌梗死胸痛患者ST段抬高的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非心肌梗死时胸痛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的原因,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相鉴别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对2001-2007年的14例胸痛、胸闷患者临床资料、心电图ST段抬高的原因及心电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电图呈心肌梗死样改变的14例非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中,急性心包炎3例,早期复极综合征3例,主动脉夹层2例,变异性心绞痛2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肺栓塞1例,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结论:心电图ST段抬高且合并胸痛、胸闷,不仅仅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还可出现在其他患者或正常人群中.

    作者:丁进;宫剑滨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四肢骨折失败原因分析

    接骨板内同定是治疗四肢骨折的常用方法.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1]采用有限接触接骨板的设计模式,螺钉孔采用圆锥形螺纹锁定孔和动力加压孔一体化设计结构,为接骨板同定骨折提供了成角稳定性.

    作者:程千;谷贵山;狄东华;赵建忠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添加紫外线照射充氧血预充液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红细胞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使用添加紫外线照射充氧血预充液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红细胞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48例行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于全身血液肝素化后通过锁骨下静脉按10 mL/kg体重采血或使用库存血细胞行紫外线照射并充氧后加入预充液,对照组使用等量生理盐水,两组预充液中其他成分相同,其他处理两组相同.两组均于麻醉诱导后、转机30min、开放主动脉30min、术后第1天采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脂质过氧化物(PLPO)、红细胞脂质过氧化物(ELPO)浓度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ESOD)活性.结果:两组患者体外循环后PLPO、ELPO浓度均有明显上升,ESOD活性在开放主动脉30min后有所上升随后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体外循环开始后各时间点PLPO,ELPO水平低于对照组,ESOD水平在开放主动脉后各时间点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添加紫外线照射充氧血预充液具有减轻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红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

    作者:周涛;向道康;周亮贤;舒义竹;吴学志;张大国;阎兴治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Brugada综合征漏诊误诊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Brugada综合征被漏诊误诊情况,从而加强时该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改善预后.方法:系统回顾分析11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漏诊误诊情况.结果:11例患者在首诊时分别被漏诊误诊为其他疾病,在复诊时结合心电图特征和临床症状确诊为Brugada综合征.结论:Brugada综合征漏诊误诊原因为心电图表现的隐匿性、多变性和医师对该病的警惕性不高,加强对该病的全面认识有助于及时诊断及治疗以改善预后.

    作者:李乔;曾欣;孙青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椎管内应用阿片类等镇痛药长期镇痛的并发症和副作用

    1976年科学家首次发现鞘内注射阿片受体激动剂能有效减轻动物疼痛,仅隔3年,这种镇痛方法即试用于临床.随后,椎管内应用镇痛药,特别是硬膜外腔应用阿片类镇痛药物被广泛用于手术后疼痛等急性疼痛的镇痛.不仅如此,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长期给予阿片类等镇痛药还被广泛用于晚期癌症剧痛患者镇痛和传统方法镇痛效果不佳的慢性疼痛镇痛.

    作者:陈小波;简道林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肋间神经冷冻镇痛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冷冻法在开胸术后应用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00例开胸手术患者分成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组(A组,n=50)与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镇痛泵镇痛组(B组,n=50).A组关胸前冷冻切口及上下各一肋间和放置胸引管的肋阃神经根部[(-60±10)℃,90s],B组关胸前用罗哌卡因,在切口及上下各一肋间和放置胸引管的肋间神经阻滞+术后静脉镇痛泵.根据VAS法对术后胸痛进行评价,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追加镇痛药物、肺部并发症和术后肺功能FEV1的情况,及进行术后肋间神经功能恢复的随访.结果:在VAS评分、追加镇疼药物使用和肺部并发症及术后肺功能FEV1等,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B组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O.05);A组患者可出现较长时间切口周围及上腹部麻木感,但基本可以耐受.结论:肋间神经冷冻镇痛法在开胸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开胸术后镇痛方法.

    作者:魏玉磊;石文君;崔玉环;陈刚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目的:了解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初发病例分为治疗组(亚砷酸组)和对照组(维甲酸联合化疗组),分别观察两组的完全缓解率,达到完全缓解所需要的时间,高白细胞综合征、DIC等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对于对照组中未获缓解的患者以及治疗期间复发患者采用联合亚砷酸治疗的方法,观察上述指标.结果:初发病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00%和75.0%,并且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对照组平均需要38d,而治疗组平均仅需要29d,平均缩短9d的时间.复发病例采用联合亚砷酸治疗的方案仍然可以达到62.5%的完全缓解率,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平均需要35d.两组患者完全缓解率和达到完全缓解所需要时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高白细胞综合征以及早期DIC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其他不良反应比较轻微,且通常为一过性.不需停药,经对症处理均能好转.结论: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痛的临床疗效确切,并且与维甲酸和联合化疗无交叉耐药,对于使用维甲酸和联合化疗治疗以后复发的患者,亚砷酸同样有效,并且不良反应轻微,治疗过程中可以大大缩短疾病恢复的时间,减少住院天数,节省医疗费用.

    作者:唐小万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外减压法娩核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是决定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角膜透明度的关键,因此,如何减轻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已经成为所有眼科医师共同关心的问题.我们于2007年起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采用不同方法娩核,目的在于观察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以便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雅娜;颜伟年;叶宇峰;董映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胃息肉钳夹活检术与切除术后的病理诊断比较

    目的:评估内镜下钳夹活检术对胃息肉诊断的准确性,探讨胃息肉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近7年在湘雅医院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的患者资料,重点比较胃息肉钳夹活检术与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后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48例胃息肉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单发42例(88%).共检出息肉55枚.多位于胃窦和胃体,37枚(67%)息肉直径大于1cm.息肉钳夹活检术与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仅为60%,Kappa值为0.38,P<O.01.所有患者在接受内镜下治疗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胃息肉钳夹活检术与切除后的标本病理结果存在显著的不一致,根据钳夹活检术对胃息肉进行分类不一定可靠.内镜下治疗胃息肉安全、有效,对于无内镜下治疗禁忌证的胃息肉患者,建议在首次内镜检查时即予以息肉切除.

    作者:叶玲;张桂英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Eotaxin、MCP-1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简称RSV毛支)患儿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Eotaxin)、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28例RSV毛支患儿和28例健康儿童血清Eotaxin、MCP-1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RSV毛支患儿急性期血清Eotaxin、MC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恢复期Eotaxin、MCP-1水平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Eotaxin、MCP-1水平的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且两者呈正相关.结论:Eotaxin、MCP-1参与毛支的发病,监测血清Eotaxin、MCP-1浓度,可以反映RSV毛支惠几呼吸道炎症活动情况及疾病的严重程度.

    作者:邵美娟;王晓微;倪莉;余玲玲;文国华;胡云良;陈新宇 刊期: 2009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