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若凡;陈铿;沈慧勇;许杰;丁悦;李卫平
目的:研究在麻醉前下肢加压包扎预防剖腹产腰麻后低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在腰麻-硬膜外麻醉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的产妇60例,ASA Ⅰ级~Ⅱ级,分成包扎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30例.Ⅰ组麻醉前下肢用弹力绷带包扎趾端到大腿中段,Ⅱ组不包扎.两组入室均开放静脉,给予静脉输注复方乳酸钠10 mL/(kg·h)扩容.记录两组产妇麻醉前(T0)、麻醉后5 min(T1)、麻醉后10min(T2)、麻醉后20min(T3)和麻醉后30min(T4)各时点的SBP变化以及低血压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Ⅰ组T1~T2时SBP下降(P<0.05),Ⅱ组T1~T3时SBP均下降,其中T1~T2时差异有显著性(P<0.01),T3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Ⅰ组比较,T1~13时Ⅱ组SBP下降明显(P<0.05),与T0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麻醉前下肢加压包扎能有效预防剖腹产腰麻后低血压的发生.
作者:蓝碧龙;蓝秋芳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1980年糖尿病(DM)普查出的168例糖代谢异常患者(144例T2DM、24例IGT)25年临床转归.方法:根据患者病情不同,对144例T2DM和24例IGT患者分别给予生活方式及药物干预,25年间对114例T2DM患者及22例IGT各项临床指标进行随访.结果:114例T2DM中4例患者逆转为IGT;心脑血管、肾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分别为57.0%、60.5%;25年病死率为70.2%(80/114).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病、多脏器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24例IGT患者失访2例,18.2%发展成DM,年转变率为0.73%,36.4%仍为IGT,45.5%转为NGT.结论:T2DM慢性并发症以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患病率高,且随病程延长增加;综合干预可有效降低IGT向DM转化.
作者:张晓梅;时照明;徐浣白;潘明麟;周占伟;石建华;孙卫华;张士荣;陈建文;黄詠齐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瘤周脑水肿、肿瘤囊性变及临床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6例胶质瘤肿瘤组织、瘤周水肿带以及8例正常脑组织中VEGF和CD34表达:ELISA方法检测肿瘤囊性变的囊液及血清中VEGF蛋白含量.结果:根据病理分级,恶性度越高的肿瘤组织其VEGF表达阳性率越高,且与胶质瘤血管生成、瘤周脑水肿均呈显著正相关(rs=0.495,P<0.01;rs=0.582.P<0.01).肿瘤囊液中VEGF蛋白含量显著高于血清中含量(P<0.01).结论:VEGF和瘤周脑水肿、肿瘤血管生成和胶质瘤囊性变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其表达水平对判断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分级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野战鹰;蔡琦;倪海涛;董方箴;杨钧;李铮;路伟;潘保根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寻求长期膀胱造瘘患者造瘘管佳更换时间.方法:通过对我院128例需长期膀胱造瘘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根据尿液pH值等客观指标将患者进行分类,然后以2周和4周为其佳换管时间,并观察患者舒适度、感染率等指标.结果:128例患者长期留置膀胱造瘘管均通畅,无1例患者发生逆行感染导致发热、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后果:亦无1例发生明显膀胱感染致频繁膀胱痉挛及反复造瘘管口溢尿;仅有6例患者出现轻度的泌尿系感染,因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显著增高.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临床护理,并结合长期膀胱造痿患者尿液pH值,制定换管时间,效果确切,护理理想,患者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章灵芝;林云琴;张智敏;苏燕;陈劭泱;汪官富 刊期: 2009年第21期
患者女,67岁,于1996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踝、双膝关节肿胀、疼痛,伴晨僵,发热,在外院查RF(+),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给予对症治疗,症状减轻,此后间断口服消炎止痛药、激素、中药等(具体不详).2008年12月自觉全身关节肿痛加重,双下肢及颜面部浮肿,不能下地行走,生活不能自理,伴食欲下降、腹胀,口服消炎止痛药后关节肿痛不能缓解,为进一步诊治于2009年2月1日来我院住院治疗.
作者:李惠民;李哲;林为民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转氨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CHC)远期疗效.方法:选择68例丙氨酸转移酶(ALT)持续正常CHC患者为观察组,50例ALT升高的CHC患者为对照组,均接受PEG-IFN α-2a每周一次皮下注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HCV RNA基因型为1b或未分出型者疗程为48周,基因为2a型者疗程24周.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停药后3年,内容包括持续病毒学应答、生化应答、影像学改变及生存质量评估.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1例和40例完成3年随访.结果:随访至3年末,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获得相似的较高持续病毒学应答率(80.4% vs 80.0%,P=1.000),随访1年末时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病例在后2年的随访中无一例复发.取得SVR的患者均保持了持续生化学应答和影像学稳定,同时两组患者生存质量也得到提高,尤其是社会功能、活力、总健康状况、情绪角色及心理健康5个领域改善明显.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转氨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可取得与ALT升高者相似的远期疗效.
作者:姜天俊;范荣;谢杨新;李建静;张秀;张新伟;赵鹏 刊期: 2009年第21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涉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的复杂的慢性炎性疾病,其起始触发因子及其信号传导途径目前还不清楚.但经修饰的脂质和感染因子被认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对于各种触发因子,机体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病源相关分子模式为我们所熟知的是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多种细胞成分如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均发现有TLRs表达.高脂血症早就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经修饰的脂质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触发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目前还没有定论,很多研究发现经修饰的脂质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至少部分是TLR依赖的.近又发现一些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因子是,TLR4的内源性配体,通过TLR4/NF-κB信号系统发挥作用.综上所述,TLR4/NF-κB信号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林媛媛;曲鹏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通过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与磁共振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TOF-MRA)的对比分析,探讨其在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中的应用.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OCSP分型及扩散加权戍像、头部3D-TOF-MRA影像学检查,分析MRA的影像学表现并与OCSP分型进行对比.结果:在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中的应用,OCSP分型结果与MRA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各型符合率分别为TACI 91.7%,PACI 66.7%,POCI 100%.结论:OCSP分型与TOF-MRA相互独立、相互补充,两者联合可及时指导临床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同时可显示血管的狭窄位置及狭窄程度,及时指导治疗.
作者:吴光任;卢斐翠;罗传铭;张礼鹃;涂昌灼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介入治疗中动脉瘤破裂的麻醉处理及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外科介入治疗中出现的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介入治疗中动脉瘤破裂患者经积极治疗,有4例完全康复,1例患者出现对侧肢体轻度偏瘫.结论:经过神经外科医师与麻醉科医师的积极有效处理,往往能使术中动脉瘤破裂患者转危为安,避免不良预后.
作者:周翔;杨俊哲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心房肌细胞原代培养和快速电场起搏模型的建立方法,为对房颤早期电重构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1周左右的大鼠,取左、右心房,胰蛋白酶结合Ⅱ型胶原酶消化细胞,利用2次差异性贴壁技术及加用Brdu纯化心房肌细胞,观察细胞形态以及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心房肌细胞特异性表达的α-肌动蛋白鉴定心房肌细胞.结果:可得到高存活率和高纯度的心房肌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鉴定,90%以上培养细胞α-肌动蛋白抗体染色阳性.快速电场起搏24 h后细胞存活率无显著降低.结论:分离培养大鼠心房肌细胞时,低浓度的胰酶和胶原酶合用,并用2次差速贴壁,可提高原代心肌培养的存活率和纯度,初步建立了快速起搏的房颤模型,为房颤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王伟;程伟;肖颖彬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研究妊娠期妇女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特点,探讨妊娠期妇女宫颈病变筛查的安全性和早期诊断的必要性.方法:2008年1-5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妇科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技术(TCT)对478例妇女进行宫颈病变筛查,其中253例为妊娠期妇女(妊娠组),225例为同期、同龄进行健康检查的非妊娠期妇女(非妊娠组).采用TBS诊断分类标准进行细胞学诊断.结果:妊娠组宫颈细胞学总异常检出率为15.42%,其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检出率为11.46%,其他感染性病变的检出率为21.34%,鳞状上皮细胞异常15.02%,腺上皮细胞异常0.40%.非妊娠组宫颈细胞学总异常检出率为12.44%,其中HPV检出卒为4.00%,其他感染性病变的检出率为12.44%,鳞状上皮细胞异常12.00%,腺上皮细胞异常0.44%.结论:妊娠期妇女生殖道感染发生率高于非妊娠期妇女,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发生率与非妊娠期妇女相似.TCT用于常规产前检查进行宫颈病变的筛查是必要的、安全的,应重视妊娠期妇女宫颈细胞学筛查.
作者:徐又先;李立;杨岚;陈广莉;明芳;韦静;弋文娟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个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94例,表格随机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实验组给予个性化围手术期护理,两组患者分别于接受访视前、接受访视后、入手术室后测量患者的焦虑值,心率、血压及术后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前访视前两组患者的SAS(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心率、血压比较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术前访视后,实验组的SAS评分、心率、血压波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个性化护理能降低患者的焦虑值使生命体征稳定,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的康复,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陈显玲;余瑞乐;陈连瑞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检测体外受精移植(IVF-ET)胚胎,培养液中胚胎分泌的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sHLA-G)水平,探讨sHLA-G与IVF妊娠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年3-6月,唐都医院妇产科生殖中心进行试管婴儿的患者,体外单个培养胚胎的培养液,通过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sHLA-G的浓度.结果:在41例患者的84份胚胎培养液中,移植至少一个sHLA-G阳性胚胎的妊娠率69%,明显高于全部移植sHLA-G阴性的妊娠率18%(P<0.05).结论:检测胚胎sHLA-G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辅助形态学评估选择胚胎移植,预测IVF妊娠率.
作者:巨瑛;罗亚宁;王晓红;尹国武;闵保华;姚元庆 刊期: 2009年第21期
例1,患者男,23岁.间断出现尿痛及尿频1个月于2008年6月初诊.否认有冶游史.患者主动承认服食氯胺酮两年余.肝功能检查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7 U/L(正常值0~40),谷氨酰转肽酶(GGT)68 U/L(正常值11~50).首诊查尿常规未见异常,但随诊10个月内复查尿常规5次,2次出现尿蛋白(+)和(+++),2次出现WBC(+)和(+++).
作者:姜海洋;谭明波;张定;孙璇;程洁敏;林杨 刊期: 2009年第21期
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笔者采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时,发生对侧硬膜下积液9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例,女3例,年龄4~69岁,平均47岁.术前患者GCS评分3~7分,其中2例处于脑疝状态.单侧的硬膜下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3例,多发性的颅内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干伤1例,均采用去大骨瓣减压术+血肿清除术.术后均出现减压骨窗张力升高,颅脑CT示对侧额颞部低密度影.术后2周内出现硬膜下积液2例,2周后7例.
作者:刘补兴;张法云;王坚 刊期: 2009年第21期
异常分娩(dystocia)是希腊语,俗称难产,常发生于初产妇,指产程延长或进展缓慢,需要催产、手术阴道助产或剖宫产结束分娩.2003年,美国有17%的孕妇需要催产素催产,2005年初次剖宫产率达30%以上[1],我国的剖宫产率也逐步上升,由60年代的11.2%~21.4%上升至90年代的30%~40%,有的医院甚至高达60%~70%.其中难产占初次剖宫产总数的50%以上.由于近年臀位、横位、多胎等多行择期剖宫产,头位难产的比例不断增高,如何防治头位难产成为难产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正确处理难产可以明显影响分娩结局,因此产科医生应该熟练掌握诊断、处理和预防难产的理论和方法[2].
作者:商敏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浆单个核细胞中核因子-κB活性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GDM组)、35例正常妊娠孕妇(NGT组)血浆单个核细胞中核因子-κB活性,同时测定各组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结果:(1)GDM组单个核细胞中核因子-κB活性(0.46±0.14)显著高于NGT组(0.34±0.14,P<0.05).(2)单个核细胞中核因子-κB活性与HOMA-IR、孕前BMI、C肽、胰岛素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GDM患者血浆单个核细胞中核因子-κB活性升高,且其与HOMA-IR呈显著正相关,提示核因子-κB参与妊娠期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作者:张妍;杜彩霞;张苏河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宫腔镜电切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择期宫腔镜电切术患者50例,分为两组:布托啡诺-丙泊酚组(B组)和芬太尼-丙泊酚组(F组),每组25例.观察两组术前OAA/S镇静评分,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SpO2变化,扩宫、电切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丙泊酚用量;记录麻醉手术相关时间、术后宫缩痛及呼吸抑制程度、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B组术前OAA/S镇静评分明显低于F组(P<0.05).B组扩宫、电切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及总量较F组明显减少(P<0.05).B组离院时间明显长于F组(P<0.05),但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与F组相似(P>0.05).B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F组(P<0.05),丙泊酚注射痛、术后宫缩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但术后嗜睡发生率明显高于F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具有麻醉效果好、麻醉并发症少、术后镇痛效果好的优点,可安全用于宫腔镜电切术的麻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伟;曾睿峰;罗宏;李军;连庆泉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干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对我院42例脑干出血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分析.结果:高发年龄49~63岁,高危因素以高血压常见.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眩晕、头痛次之.各种眼征表现复杂,以双侧瞳孔缩小多.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为本病主要病因.脑干出血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预后不佳.
作者:冯学问;雷盛钦;胡水婷;鲍贤俊 刊期: 2009年第21期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常见的心肌病,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与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有关.为探讨小儿DCM的治疗策略,我科参照国内外文献.对初发的7例DCM住院患儿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静 刊期: 200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