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霞;邢军;聂改红;张文丽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来曲唑作用不同时间对体外培养的异位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检测来曲唑处理的异位子宫内膜基质细胞0~60 h的抑制情况,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作用36 h后异位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凋亡率;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药物作用后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来曲唑呈时间和剂量方式抑制细胞的生长增殖.药物作用36 h,各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药物浓度为10-8mol/L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来曲唑对异位子宫内膜基质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高霞;邢军;聂改红;张文丽 刊期: 2009年第21期
肌肉松弛药是全身麻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患有某些疾病如重症肌无力的患者或对肌松药过敏的患者,使用肌松药存在一定的顾虑.此外,肌松药还可能诱发一些不良反应如术后肌痛、过敏反应、恶心呕吐,甚至导致恶性高热等严重并发症,其残余的肌松作用还可能导致呼吸恢复延迟.因此我们应该合理使用肌松药,尤其在困难插管时我们更要慎重考虑.本文对无肌松条件下插管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张春梅;施冲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EDTA-K2抗凝剂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可能性及原因.方法:用3种方法分别对21例疑似因EDTA-K2抗凝剂而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进行平行检测.结果:使用EDTA-K2抗凝剂的血小板计数结果明显减少,而使用肝素作为抗凝剂测定的血小板数和人工血小板计数结果相近且正常.结论:作为血液分析常用的EDTA-K2抗凝剂能引起极少教人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这可能与这部人体内含有血小板自身抗体有关.
作者:肖传宇;侯文华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在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预见性护理的应用.方法:根据BNP值设计预见性护理程序,将入住我科老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60例,分为预见性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比较两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住院天数及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预见性护理组较常规治疗组有效抢救时间、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P<0.05),家属满意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赢得时间,提高救护质量,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作者:顾叶秋;龚佳青;刘漩;林嘉鳞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观察老年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患者用单药周剂量紫杉醇脂质体作为一线方案化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药紫杉醇脂质体静脉滴注,剂量:35 mg/m2,每周1次,连用6周后休息2周为1个周期.随后评价疗效.结果:2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1例为稳定;副反应仅见Ⅰ度骨髓抑制.结论:单药周剂量紫杉醇脂质体治疗老年晚期前列腺癌安全性好,疗效需要扩大病例数进一步观察.
作者:程继文;蒙清贵;陆浩源;王植柔;白先忠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基因扩增情况.并对操作方法进行优化.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08年10月期间我院乳甲科进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病理切片,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Her-2基因扩增情况,并与免疫组化结果相比较,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同时优化操作方法.结果:收集的40例乳腺癌石蜡切片中,免疫组化检测Her-2蛋白表达(+++)有6例,(++)有22例,(+)有7例,(-)有5例.其中Her-2蛋白表达(+++)的标本FISH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基因扩增与蛋白表达的符合率为100%;Her-2蛋白表达(++)的标本FISH结果有6例阳性,16例阴性,基因扩增与蛋白表达的符合率为27.3%.Her-2蛋白表达(+)及(-)的标本FISH结果均为阴性.Her-2蛋白表达(++)及以上的标本基因扩增与蛋白表达的符合率达到42.9%(r=0.584,P<0.01).结论:FISH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的结果与IHC检测的蛋白表达结果符合率较好,可作为乳腺癌Her-2基因检测的一项新技术;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严格控制切片厚度、消化时间及变性杂交温度等因素.
作者:李娟;李从荣;顾剑;李艳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1562C/T分型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测定患者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IMT≥1.3 mm为粥样硬化斑块,根据颈动脉有无粥样硬化分为颈动脉硬化组和颈动脉正常组.分别测定这两组患者的MMP-9基因1562C/T分型.结果:颈动脉硬化组与颈动脉正常组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4.1%,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6,P=0.036).结论:MMP-9 T等位基因与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作者:卢杭桢;杨纯玉;熊玮 刊期: 2009年第21期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常见的心肌病,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与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有关.为探讨小儿DCM的治疗策略,我科参照国内外文献.对初发的7例DCM住院患儿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静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瘤周脑水肿、肿瘤囊性变及临床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6例胶质瘤肿瘤组织、瘤周水肿带以及8例正常脑组织中VEGF和CD34表达:ELISA方法检测肿瘤囊性变的囊液及血清中VEGF蛋白含量.结果:根据病理分级,恶性度越高的肿瘤组织其VEGF表达阳性率越高,且与胶质瘤血管生成、瘤周脑水肿均呈显著正相关(rs=0.495,P<0.01;rs=0.582.P<0.01).肿瘤囊液中VEGF蛋白含量显著高于血清中含量(P<0.01).结论:VEGF和瘤周脑水肿、肿瘤血管生成和胶质瘤囊性变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其表达水平对判断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分级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野战鹰;蔡琦;倪海涛;董方箴;杨钧;李铮;路伟;潘保根 刊期: 2009年第21期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常用的急救手术之一,包括常规气管切开术、紧急气管切开术、环甲膜切开术、快速气管切开术及近年来开展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等,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气管不畅,梗阻及呼吸窘迫、衰竭的患者,在危重患者的救治中起到积极作用[1].气管切开术后时有拔管困难等情况的发生,此时应及时行电子喉镜检查,查明原因.
作者:何秀芳;陈穗俊;傅敏仪;黄桂球 刊期: 2009年第21期
2003-2008年,我科行食管贲门癌切除术1 064例,现将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7例(1.60%)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7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12例,女5例,年龄49~72岁,平均61.7岁.其中食管癌切除术后11例,贲门癌切除术后6例.机械吻合16例,手工吻合1例.发生出血在术后48 h内12例,此12例中发生于术后12 h内的急性出血10例,以胃肠减压中新鲜血性胃液逐渐增多为主要症状,2例发生于术后12~48 h,胃肠减压先为正常胃液,后短期出现较多新鲜血性胃液:术后3~7 d 2例,术后7~15 d 3例,均以呕血、黑便为主要症状,此5例经胃镜检查证实4例发生于吻合口或残胃残端新出现的溃疡面出血,1例发生于胃黏膜广泛散在糜烂性出血;出血量500~3 000 mL,平均1 500 mL.
作者:张旭;岳世昌;刘长宏;周绥福;周一民;吕德胜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肺炎继发血小板增多(ST)的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选择125例住院的肺炎患儿,根据入院后的血小板(PLT)值,分为PLT增多组(PLT>400×109/L)和非PLT增多组(PLT≤400×109/L),并对以下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比较,临床特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病程、呼吸窘迫发生率;实验室资料包括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PLT计数、血清铁、C-反应蛋白、血小板生成素、白介素-6、胸片改变等指标.结果:28例肺炎患儿有PLT增多,低PLT 431×109/L,高PLT 723×109/L.与非PLT增多组比较,PLT增多的肺炎患儿有更小的年龄、较高的呼吸窘迫发生率(P<0.01);而年龄、性别及住院时病程无差异(P>0.05).与非PLT增多组比较,PLT增多组的肺炎患儿血红蛋白、血清铁明显降低(P<0.01):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C-发应蛋白、血小板生成素、白介素-6及胸片中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而血白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肺炎患儿可引起ST,血小板生成素、白介素-6参与肺炎ST的发生,PLT增多与肺炎的炎症反应及临床病情严重度有关.
作者:张园海;徐强;任跃;吴蓉洲;褚茂平;陈其;项如莲 刊期: 2009年第21期
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笔者采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时,发生对侧硬膜下积液9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例,女3例,年龄4~69岁,平均47岁.术前患者GCS评分3~7分,其中2例处于脑疝状态.单侧的硬膜下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3例,多发性的颅内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干伤1例,均采用去大骨瓣减压术+血肿清除术.术后均出现减压骨窗张力升高,颅脑CT示对侧额颞部低密度影.术后2周内出现硬膜下积液2例,2周后7例.
作者:刘补兴;张法云;王坚 刊期: 2009年第21期
患者女,23岁,因停经40 d,突发性下腹痛4 h+于2008年11月13日11:45入院.入院时查体:T 36.2℃,P 72次/min,R 18次/min,BP 120/80 mmHg,表情痛苦,被迫体位,心肺听诊未闻及明显异常.腹肌紧张,下腹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官颈光滑,宫颈举痛,后穹隆饱满,宫体压痛,双侧附件区压痛及反跳痛明显,后穹隆穿刺抽出4 mL不凝血.
作者:王娟;李霞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高效的方法,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红细胞中硫鸟嘌呤核苷酸浓度.方法: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T-HPLC)技术,测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红细胞内6-巯嘌呤(6-MP)及其代谢产物[硫鸟嘌呤核苷酸、6-硫代黄嘌呤(6-TX)、6-甲基巯基嘌呤(6-MMP)]浓度.色谱柱为ResolveC18,柱温40℃.流动相A为0.2%的乙酸溶液,流动相B为甲醇.梯度洗脱程序为在16min内流动相B的浓度从0上升到80%.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0~12.5 min用290nm检测6-硫鸟嘌呤(6-TG)、6-MP和6-TX,12.5 min时切换为340nm检测6-MMP.结果:进样体积为10μL时,6-TG和6-TX的线性范围为0~20nmol/mL(r=0.999 3,r=0.998 0).硫鸟嘌呤核苷酸浓度与测定后第9天的白细胞计数呈负相关(P<0.01).结论:RT-HPLC法简便、准确检测6-MP代谢物浓度,有助于个体化的治疗.
作者:邹亚伟;王昭霞;牟德海;关镜明;卫凤桂;翟莺莺;陈福雄;吴梓梁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分析引起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的相关疾病,探讨可能相关的疾病.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9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门静脉海绵样变的住院患者资料,着重对相关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30个入组患者,其中恶性肿瘤12例,9例为肝癌;消化非恶性疾病9例,7例为肝硬化;血液系统疾病和肾脏疾病各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4例无明确相关疾病中1例有糖尿病,1例有高脂血症.7例消化道出血中胃镜均发现有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结论:本组患者中引起门静脉海绵样变的主要疾病是消化系统疾病,以肝脏疾病为多见,因肝脏疾病引起者上消化道出血并发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危险较高.上腹部消化系统肿瘤引起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肿瘤.老年患者中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可能是单独引起门静脉海绵样变的疾病之一.
作者:黄春伟;殷勤;吴建胜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观察高龄患者静脉麻醉肠镜检查的安全性,探讨相关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0例行异丙酚静脉麻醉肠镜检查的高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的总结.结果:高龄患者行静脉麻醉肠镜检查是安全的,而且患者的痛苦反应程度小;虽然检查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一过性下降(P<0.05).但经严密的观察与及时处理,检查结束后上述指标很快恢复正常范围;37例顺利完成检查,只有1例因横结肠松弛,2例因肿瘤导致肠腔狭窄而无法完成肠镜检查.结论:检查前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检查中密切观察、加强监护,检查后做好观察与指导,对顺利完成检查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秀姮;杜惠娟;邓惠英;张月华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建立快速的序列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方法,检测人多药耐药基因C3435T、G2677T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优化SSP-PCR反应条件,将其结果与DNA测序进行比对,确定其准确性.采集158例汉族正常人的外周血,检测MDR1 C3435T和G2677T基因的变异情况.结果:优化后SSP-PCR结果与测序结果相符合.158例个体C3435T基因分布,C纯合子占37.34%,T纯合子占11.39%,C/T杂合子占51.27%.G2677T基因分布,G、T、A等位基因出现频率分别为44.30%、39.24%、16.46%.汉族人中此两位点多态性分布与高加索人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SSP-PCR MDR1 C3435T、G2677T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快速分型技术.
作者:张岩;杨梅;倪晓洁;郑少玲;夏鹏;杨亦荣;陈必成;潘晓东;傅晶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效果及其对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培养法分离、扩增大鼠MSCs.取第4代MSCs,用终浓度为25μg Fe/mL的SPIO-多聚赖氨酸(PLL)复合物进行标记.标记后动态观察MSCs的形态改变,用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的活力,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普鲁士蓝铁染色证实细胞内铁,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铁含量.结果:MSCs的SPIO-PLL标记阳性率达100%,标记后的MSCs细胞内铁含量为(18.38±2.80)pg/cell,是未标记细胞的76倍.标记细胞的形态、活力、生长增殖能力与未标记细胞相比无明显改变.结论:PLL介导SPIO标记MSCs方法简便、效率高,不影响MSCs的生物学特性,可用于MSCs的标记和示踪.
作者:陈国东;李丹;许杰华;王劲;朱康顺;单鸿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发生堵塞的原因和减少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护理对策.方法: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137例留置PICC导管进行静脉输液、静脉高价营养及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9例留置PICC患者发生堵管,7例经处理后得到再通,2例无法再通而拔管.结果:PICC导管堵塞与护士操作不当、输注高浓度药物前后冲管及封管方法不正确、老年患者血液黏度异常有关.结论:了解并合理应用PICC导管,正确的冲管及正压封管,配制浓度适宜的封管液,合理用药,严密观察,可防止导管堵塞,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胡凤琼;张莉国 刊期: 200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