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广军;段晓燕
目的:了解医科大学学生关于甲型H1N1流感(甲流)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州市某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以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对甲流知识的知晓程度较低,平均得分7.64分(总分12分);医学专业学生甲流知晓率高于非医学专业,女生高于男生;学生获取甲流知识主要途径是网络,占84.2%,其次是电视广播,占49.1%,课堂获知的仅占15.2%.结论:医学生对甲流知识的知晓情况较差,学校应加强以课堂为主渠道,通过上好健康教育课或者知识讲座切实做好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李美青;叶菊风;张琼花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的防治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肾衰竭模型.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治疗前后检测血尿素氮、血肌酐、尿渗量、尿NAG、尿N-2酰-β-D-尿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β2-微球蛋白(β2-MG),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治疗组血肌酐、血尿素氮、尿NAG、尿β2-MG较模型组明显下降,而尿渗透压升高,肾脏病理改变好转.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鼠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余堂宏;胡宏;梁伟;刘金洪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分析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primary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CC 50 例、肝硬化30例、正常肝组织10例中EZH2、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HCC、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的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4.00%(12/50)、66.67%(20/30)、10.00%(1/10),三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4,P<0.05),且VEGF蛋白在肝硬化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HCC的表达()(2=11.22,P<0.05);HCC、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的EZH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8.00%(44/50)、46.67%(14/30)、30.00%(3/10),三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3,P<0.05),且EZH2蛋白在HCC 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χ2=16.07,χ2=14.07,P<0.05).结论:EZH2、VEGF在HCC中的表达关系不密切(P>0.05);但EZH2和VEGF异常表达与HCC的发展密切相关,在HCC的发展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康凯夫;张鑫;陈小伍;石祥呈 刊期: 2009年第23期
急性腹膜炎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腹症,指腹膜受到物理性、化学性或细菌性刺激时发生的急性炎症.临床上将其分为原发性腹膜炎(primary peritonitis,又称自发性腹膜炎)、继发性腹膜炎(secondary peritonitis)及第三型腹膜炎(tertiary peritonitis,TP).本文就近几年对TP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夏冬;陈明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以TLR4配体LPS刺激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对照者单核细胞,应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单核细胞TLR4 mRNA、A20 mRNA的变化,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TNF-α、IL-10 浓度.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单核细胞TLR4 mRNA、A20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受LPS刺激后A20 mRNA 无明显上调.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单核细胞LPS刺激后与对照组单核细胞LPS刺激后相比,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产生更多,白介素-10(IL-10)产生较少.结论:单核细胞TLR4信号通路参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炎症反应.TLR4表达上调、A20上调不足与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陈海英;曲鹏;丁彦春;宋慧君;牛楠;徐丹;李蕾 刊期: 2009年第23期
患者,女,40岁,因发现右侧腹股沟肿物半年,于2007年6月入院.患者平素体健,月经规则,痛经,程度轻,经量中等,偶有血块.半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腹股沟区有一肿物,自诉直径约3~4 cm,轻压痛.月经期肿物胀大,疼痛加剧,外部皮肤无红肿,遂来我院进一步诊治.
作者:娄思园;生秀杰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吸入对缓解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216例处于缓解期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72例)、低剂量治疗组(72例)和高剂量治疗组(7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低剂量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关特罗/氟替卡松(50μg/250μg)吸入,高剂量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特罗/氟替卡松(50μg/500μg)吸入.分析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肺功能变化以及血气方面的区别.结果:高剂量治疗组在临床疗效、肺功能变化以及血气分析等方面均优于低剂量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能改善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能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许成芳;朱建波;梁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观察止咳穴位贴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间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住院部收治的60例儿童支原体感染患儿,年龄7个月~10岁,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西医治疗均采用阿奇霉素针剂静滴,用量10mg/(kg·d),连用3~5d.治疗组将止咳穴位贴固定敷贴于足底涌泉穴上,儿童贴6~8 h,1次/d,疗程1周;对照组只采用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在住院时间、退热时间、咳嗽好转时间、肺部哆音消失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的退热时间、咳嗽好转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止咳穴位贴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感染有效.
作者:吕英豪;葛金玲;朱朝海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在儿童及青少年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胃黏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儿童及青少年(3~18岁)病例共97例纳入研究并行上消化内镜检查获取胃黏膜活检标本,其中慢性胃炎67例及十二指肠溃疡30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胃黏膜IFN-γ、IL-10 mRNA 表达.血清Hp-IgG抗体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尿素酶试验及组织学检查作为确定却感染状态的依据.结果:儿童及青少年Hp感染者胃窦黏膜IFN-γ mRNA阳性表达率、相对表达水平及IL-10 mRNA阳性表达率均较无Hp感染者高.IL-12B、IL-10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与胃窦黏膜慢性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儿童及青少年Hp感染在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胃窦黏膜中主要诱发Th1为主的细胞免疫反应.
作者:单庆文;经承学;王琳琳;吕自力;谢湘芝;唐清;云翔 刊期: 2009年第23期
患者男,31岁.发现左足跟渐进增大肿块2年.自诉初中时曾有左足扭伤史,2年前发现左足跟有一花生米粒大小包块,无不适症状,行走自如,2年来肿块渐进增大现约2 cm×3 cm,为明确诊治于2009年4月6 13入院,入院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血碱性磷酸酶81 IU/L(正常).
作者:李权;陈明国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黄色人种和白色人种晚期脊髓损伤患者嗅鞘细胞移植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2005年收治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接受黄种人胚胎嗅鞘细胞移植的患者60例,其中黄种人和白种人各30例.将胚胎嗅鞘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部位的上下两点.所有患者在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术前和术后2~6周按ASIA标准评价,比较不同人种对胚胎嗅鞘细胞移植后功能恢复的疗效.结果:(1)黄种人组手术前后ASIA评分变化,轻触觉(48.77±25.00)分→(54.27±23.29)分(P=0.005);痛觉(49.40±24.76)分→(55.67±23.19)分(P=0.002);运动评分(36.67±18.99)分→(41.40±18.73)分(P=0.000).白种人组轻触觉(35.07±24.69)分→(41.77±23.62)分(P=0.000);痛觉(35.53±25.17)分→(39.20±22.55)分(P=0.000);运动评分(28.83±20.41)分→(31.77±19.54)分(P=0.000).(2)黄种人组和白种人组患者轻触觉、痛觉、运动评分改善情况差异无显著性[(5.50±10.03)分vs.(6.70±7.01)分,(P=0.557);(6.93±9.57)分vs (5.67±6.58)分,P=0.515;(4.73±6.26)分vs. (2.93±3.60)分,P=0.197].结论:胚胎嗅鞘细胞移植能帮助晚期脊髓损伤患者恢复部分神经功能,黄色人种和白色人种嗅鞘细胞移植后疗效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郗海涛;陈琳;黄红云;张峰;刘彦铖;陈娣;王庆苗;江昭;解自行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患者复合异丙酚输注不同效应室靶浓度瑞芬太尼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门诊ASA I~Ⅱ级早孕需人工流产者90例,随机分为3组(n=30),各组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均为4.5μg/mL,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EC50分别为A组0.8 ng/mL,B组1.3 ng/mL,C组1.8 ng/mL.比较3组患者之间体动反应程度、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术后腹痛程度评分.结果:各组在给予伤害性刺激前后血液动力学均在正常范围内.A组患者轻、中度伤害性刺激体动反应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B组与C组之间比较,B组轻、中度伤害性刺激体动反应高于C组(P<0.05).而3组患者剧烈体动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叉,而术后腹痛程度评分(VAS)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流产术患者复合异丙酚4.5μg/mL时,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的效应室靶浓度EC50为1.8 ng/mL麻醉效果好,安全性强,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李林;韩光伟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血管造影表现及栓塞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经病理或头颅MRI诊断 .的血管母细胞瘤患者,术前全部行全脑血管DSA造影,并应用电解弹簧圈或Glubran胶进行术前栓塞治疗.15例于栓塞后3 d内行手术切除,1例进行观察.结果:16例病变均位于后颅窝.脑血管造影提示单纯由小脑后下动脉供血的3例,由双侧小脑上动脉供血的4例,由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等多条供血的9例.单纯应用电解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3例,单纯应用Glubran胶进行栓塞治疗5例,二者联合应用栓塞者8例.15例病灶显微镜下全切,术中平均出血(350±60)mL.1例因肿瘤体积缩小及瘤体坏死,进行观察随访.结论:血管母细胞瘤主要由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单独或联合供血.应用电解弹簧圈或Glubran胶进行栓塞治疗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及提高手术安全性.单纯栓塞治疗有可能成为血管母细胞瘤治疗的一种方式.
作者:舒航;陈光忠;李昭杰;詹升全;曾少建;林晓风;周东;唐凯 刊期: 2009年第23期
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在全球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病死率高,所以有效地治疗宫颈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医者需要热切关注的问题.宫颈癌术后联合化疗能明显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但抗癌药多对人体正常细胞产生毒副作用,因此,从天然动植物中提取高效无毒的抗癌活性成分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天然药物抗癌研究的一些进展,为宫颈癌的抗癌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陈娇;张蔚;雷曼殊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雷米芬太尼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方案.方法:60例择期全麻的婴幼儿按入室顺序分为对照组(C组)和芬太尼1、2μg/kg组(F1、F2组),每组20例,分别在术毕前10 min静注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的芬太尼.观察各组的手术、拔管及出室时间.在术毕前10 min(T1)、术毕停药(T2)、拔管(T3)、拔管后10 min(T4)、回病房(T5)、回病房后10 min(T6)记录各组在各个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躁动评分(RS)、镇静评分(RSS).结果:F2 组拔管和出室时间较C组和F1组延长(P<0.05).T3~T6时,C组RS评分高于F1和F2组(P<0.05),T3~T4时,F1组高于F2组(P<0.05).T3~T6时,C组RSS评分低于F1和F2组(P<0.05),T4~T6时,F1组低于F2组(P<0.05).与T1时比,C组HR在T3~T6时增快(P<0.05),F1组在T6时增快(P<0.05).与T1时比,C组MAP在T3~T6升高(P<0.05).F:组SpO2在T3~T4时下降(P<0.05).结论:芬太尼1μg/kg术毕前10 min静注能预防婴幼儿雷米芬太尼麻醉苏醒期躁动,并且安全、平稳.
作者:唐磊;张道珍;马星钢;姚翠翠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不同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观察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住院的119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回顾性地分析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病死率的影响.结果: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期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存活率明显提高.结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越早使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之一,或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越有可能改变患者顸后.在挽救生命的紧急关头,不必拘泥于哪一种核苷(酸)类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其均可明显提高存活率.
作者:曹海燕;蔡胜蓝;张妍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跟踪我院5年来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儿童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进展情况,为Hp检测成为上消化道症状就诊儿童常规检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04-2008年因上消化道症状在我院诊治进行胃黏膜活检标本快速尿素酶试验与组织学染色、血清Hp抗体检测和粪便却抗原检测的患儿,分别采取抽签法,随机抽取各年度病例80例,对以上4项检测≥2项结果显示阳性者,判定为Hp感染,并对其发病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的Hp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的阳性发生率明显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33.3%上升到2008年的56.1%,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Hp感染引起儿童上消化道症状近年来呈明显的上升趋势,Hp检测应成为有上消化道症状就诊患儿童的常规检查之一.
作者:白植峰;吴晓霞;金国信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糖尿病正日益严重地威胁人类健康,其患病率增长迅速,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已经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尽管预防糖尿病已经有多项大型研究[1-3],但糖调节异常阶段β细胞已有50%~80%受损.如何更早期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β细胞功能,达到彻底防止糖尿病发生的目的.我们选择糖耐量正常但具有空腹高胰岛素血症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研究增加运动量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情况,以指导这部分高危人群在更早期阶段预防糖尿病发生.
作者:于雪梅;冯萍;金慧英;黄一鑫;赵桃月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0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患者进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结果:所有骨折均愈合,2例术后感染,无钛板的排斥反应,3例咬合关系欠佳.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效果值得肯定.
作者:朱李军;陈仲伟;王启朋;江稳;冯航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6-2008年收治的23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男14例,女9例,年龄(47.9 4-14.5)岁,病程1~30 d.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及浅静脉曲张等.均经彩超、CT静脉造影及静脉造影确诊;21例单纯予抗凝、溶栓、祛聚等治疗;2例介入下行置管溶栓术,其中1例同时行球囊扩张成形术.23例患者中,5例发展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结论: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急,进展迅速,血栓蔓延、脱落常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高度关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愈后合理的抗凝治疗,对于防止血栓复发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建华;徐健;马文锋;张健;段志泉;辛世杰 刊期: 2009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