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丹参注射液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急性心血管并发症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叶美素;温利平;杨筱敏;郑育

关键词:丹参注射液, 治疗, 维持性血透患者, 心血管并发症, 疗效, 慢性透析患者, 尿毒症患者, 急性并发症, 透析技术, 首要原因, 生存率, 发生率, 证明, 应用, 效果, 提高, 死亡, 过程, 处理
摘要:近年来由于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尿毒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提高到50%~70%,但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未减少.国内外的研究证明,心血管并发症仍是慢性透析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1].特别是透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急性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7年3月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透析时的心血管并发症,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丹参注射液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急性心血管并发症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近年来由于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尿毒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提高到50%~70%,但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未减少.国内外的研究证明,心血管并发症仍是慢性透析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1].特别是透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急性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7年3月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透析时的心血管并发症,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叶美素;温利平;杨筱敏;郑育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压力超负荷大鼠左室肥厚中解耦连蛋白-2的表达与心肌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心肌解耦连蛋白-2(UCP2)对压力超负荷致左室肥厚中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大鼠压力超负荷模型(手术组),等数量的假手术大鼠为对照组.观察周期为30 d,UCP2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术后4 dUCP2表达上调,并持续增高至30 d.(2)手术组细胞凋亡在术后1 d升高,4~7 d时进入高峰,其后低水平持续存在,而对照组未发现凋亡存在.结论:UCP2参与了压力超负荷左室肥厚中细胞凋亡的调控,并可能成为干预这一过程的靶基因.

    作者:杭涛;江时森;宫剑滨;张启高;汪春晖;谢渡江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视网膜计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评价

    目的:评价视网膜计测定值预测白内障术后佳矫正视力的效果.方法:白内障手术患者346例,术前根据晶状体核硬度按Emery法分组.A组为Ⅰ~Ⅲ级核197例,B组为Ⅳ级核115例.C组为Ⅴ级核34例.各组分别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手术眼行视网膜计检查,术后30 d检查佳矫正视力.并用SAS软件包行统计学检验.结果:A、B两组术前视网膜计测定值与术后佳矫正视力相关(A组P<0.01,B组P<0.05),C组术前视网膜计测定值与术后佳矫正视力不相关(P>0.05).结论:视网膜计测定值对核硬度Ⅰ~Ⅳ的白内障患者的术后视力有较好预测效果,对于核硬度Ⅴ级的白内障患者应结合相关临床检查做综合评估.

    作者:徐巍华;华佩炎;岑洁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16层CT冠状动脉造影用于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造影(CTA)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4例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所有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重组和后处理,记录MB-MCA位置,测量心肌桥(MB)厚度、壁冠状动脉(MCA)长度、心肌包绕情况以及MCA两端成角情况,计算MCA狭窄率,分析MB厚度、MCA长度、狭窄率间相关性.结果:114例患者中诊断33例、36处MB-MCA,位于左冠状前降支25例,MCA平均长度为(20.0±12.3)mm,MB平均厚度为(2.1±0.7)mm,MCA平均狭窄率为(19.7±12.1)%,MCA长度、狭窄率、MB厚度间没相关性.结论:冠状动脉CTA可以准确显示MB-MCA,并可测量其长度,厚度,并评价MB-MCA冠脉的形态.

    作者:梁坚豪;陈燕萍;赵继泉;朱新进;曾惠良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幽门螺杆菌血清分型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分型与上消化道不同疾病的关系.方法:入选198例Hp阳性的胃镜检查患者,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却的血清学分型,并取胃窦黏膜经HE染色观察胃窦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198例患者中检出HpⅠ型菌株173例(87.4%),Ⅱ型菌株25例(12.6%).Ⅰ型较Ⅱ型Hp感染者胃镜下消化性溃疡、胃癌的比例更高(P=0.012);与慢性胃炎组比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胃癌组的Ⅰ型感染者更高(P值分别为0.026、0.048),而与胃溃疡组差异无显著性(P=0.125).病理组织学改变Ⅰ型较Ⅱ型Hp感染者的结果更为严重(P=0.038).结论:临床上消化道疾病患者Hp感染以Ⅰ型菌株为多见.Hp感染的分型诊断有助于对胃、十二指肠疾病类型及病情的判断,Ⅰ型菌株感染者需要更为积极的治疗.

    作者:王韶英;陈锡美;王迎昕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白蛋白mRNA的表达与病变进展的关系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白蛋白mRNA表达与病变进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BV DNA含量.采用逆转录巢式PCR分别检测代偿性肝硬化、失代偿性肝硬化和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白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37例肝硬化患者中21例为代偿期,16例为失代偿期.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阳性率为67%(14/21),HBV DNA含量为(4.3±2.1)×10<'6> copies/mL;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蛋白mRNA阳性率为14%(3/21).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阳性率为88%(14/16),HBVDNA含量为(5.1±3.4)×10<'7> copies/mL;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蛋白mRNA阳性率为56%(9/16).20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白蛋白mRNA阳性率为5%(1/20).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白蛋白mRNA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HBV DNA与肝硬化患者肝脏病变进程密切相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白蛋白mRNA表达与肝脏损害相关,二者可作为肝硬化病情进展的评价指标.

    作者:许鸣;张智;张珍;李泽泳;李亚红;付延玉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治疗鼓膜穿孔28例

    目的:探讨应用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治疗鼓膜穿孔的疗效.方法:应用耳内镜以同种异体健康颞肌筋膜或自体脂肪组织作鼓膜修补术,治疗33耳鼓膜穿孔.结果:有31耳鼓膜穿孔愈合良好且听力提高比较满意,穿孔愈合率为93.9%(31/33).结论:应用耳内镜完成鼓膜修补具有操作更直接方便、愈合率高、并发痘少、节省费用等优点,值得临床上广泛开展及推广应用.

    作者:纪业江;陈穗俊;龙桦;陈梅玲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酪氨酸激酶ETK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ETK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技术对196例肺组织标本(包括鳞状细胞癌44例、腺癌56例、小细胞肺癌71例、正常肺组织25例)ETK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肺癌组织中ETK阳性表达率为54.4%,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包括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细胞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4.1%和44.6%,小细胞肺癌为74.6%,ETK在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NSCLC(P<0.05),鳞癌和腺癌细胞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正常肺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ETK为阴性.结论:ETK可能参与肺癌特别是小细胞肺癌的发病,可作为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分子标记物,ETK表达与肺癌的组织学分级可能无相关性.

    作者:陈平莲;郭琳琅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口腔特需服务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口腔门诊特需服务患者对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方法:调查每月医疗服务满意度.结果:每月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显示,特诊中心患者对服务满意度在90%以上.结论:综合提升口腔护理服务水平有利于满足患者牙科服务需求.

    作者:叶慧铭;吴少娟;黄晓虹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螺旋CT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痛(HIE)在螺旋CT表现及临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经临床确诊的HIE患儿的螺旋CT资料及临床资料,两者分度间行一致性分析.结果:97例中,临床分度轻度30例,中度59例,重度8例;CT检查5例未见异常,CT分度27例轻度,54例中度,11例重度.新生儿HIE CT征象主要为颅内大小不一的低密区、脑室受压变形及各种类型的颅内出血.CT分度和临床分度存在一定一致性.结论:螺旋CT头颅检查在HIE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喻宁芬;张又祥;邓礼;肖雪;陈英;于力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地塞米松、强的松序贯疗法治疗成人肾病综合征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强的松序贯疗法治疗成人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8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地塞米松、强的松序贯疗法组(治疗组)38例和口服强的松标准疗法组(对照组)50例,观察疗效及有关指标.结果:水肿消退时间和尿蛋白转阴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分别短12.7 d、17.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达到缓解所需平均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短19.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治疗方案副作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塞米松、强的松序贯疗法能快速诱导缓解,缩短尿蛋白的转阴时间,有一定推广使用价值.

    作者:陈义杰;林林辉;黄小涛;肖韩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皮下瘀血与血管走向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后皮下瘀血的延伸方向与血管走向的关系.方法:抽取112例因静脉穿刺导致皮下瘀血的患者,分为皮下组织正常组48例,皮下组织疏松组64例.在患者瘀血中心用十字划分法,横血管方向为横径,顺血管方向为竖径.比较两组的横径和竖径.若横径<竖径,视为皮下淤血的延伸方向与血管走向一致.结果:两组皮下瘀血横、竖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459 3).两组中的横、竖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检验,P<0.001).结论:皮下瘀血的发展延伸的方向与血管走向一致.

    作者:邱敏智;庾少清;邝惠冰;冯秀玲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小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改变

    目的:寻求梗阻性黄疸肠黏膜屏障破坏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梗阻性黄疸模型,于胆总管结扎10 d后,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s免疫印迹检测末端回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zonula occludens-1),闭锁蛋白(0ccludin),壳牢素-1,4(claudin-1,-4)的分布和表达,并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Western blots图像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梗阻性黄疸时大鼠回肠黏膜萎缩明显,平均肠绒毛高度、黏膜厚度和隐窝深度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下降27.8%、21.7%和25.4%(均P<0.01).正常回肠黏膜ZO-1、闭锁蛋白及壳牢素-1分布相似,主要位于顶端细胞膜,沿绒毛下方、均匀连续分布;梗阻性黄疸时分布散乱异常,染色变浅;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从对照组的70.0%、80.0%和90.0%降至实验组的35.7%、32.1%和39.2%(均P<0.05),且肠绒毛高度的下降与ZO-1表达率的降低成正相关(P<0.01).而壳牢素-4的数量和分布改变不明显.对Western blot图像定量分析得到相同的结果.结论:梗阻性黄疸时小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分布异常及数量改变,影响肠黏膜上皮屏障的完整性,破坏小肠黏膜屏障.

    作者:陈振勇;冯贤松;周有生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三种孕激素对体外培养子宫肌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孕酮、左炔诺孕酮和醋酸甲羟孕酮对体外培养子宫肌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子宫肌瘤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应用不同浓度孕酮、左炔诺孕酮和醋酸甲羟孕酮后子宫肌瘤细胞增殖的情况,并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成功进行子宫肌瘤细胞的原代培养,加入浓度为10、1000 ng/mL孕酮、左炔诺孕酮和醋酸甲羟孕酮后,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促进细胞增殖.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呈剂量依赖性,浓度为0.1 ng/mL时轻度促进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加入浓度为1000 ng/mL孕酮、左炔诺孕酮和醋酸甲羟孕酮后,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促进胞核内PCNA的表达(P<0.05).结论:孕酮、左炔诺孕酮和醋酸甲羟孕酮可刺激体外培养肌瘤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倪一青;孔娜;韩素萍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丙泊酚复合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在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技术应用于椎管减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64例颈椎管狭窄行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32例.两组均选用气管内插管全凭静脉麻醉.A组于诱导前2 min丙泊酚1 mg/kg静注,在气管内插管后5 min丙泊酚8~12 mg/(kg·h)持续静脉泵注;B组于诱导前2 min硝酸甘油3~6μg/kg静注,在气管内插管后5 min硝酸甘油1.5~2μg/(kg·min)、丙泊酚5~8 mg/(kg·h)持续静脉泵注.术中调整硝酸甘油及丙泊酚的泵注速度,使两组平均动脉压(MAP)降低15%~20%左右.手术结束时停止降压.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5 min、气管插管后5 min(T1)、手术进行1 h(T2)及手术结束(T3)时MAP、HR、SpO2、ECG、pH值及尿量变化,计算HR与收缩压的乘积(RPP),总结术中出血量及总输液量,并统计术后心脑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气管插管后MAP及RPP值均较诱导前明显降低(P<0.01),而组间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术中出血量B组少于A组(P<0.01).术中尿量、总输液量、SpO2及pH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均未见明显的心脑栓塞并发症发生.结论:丙泊酚复合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技术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

    作者:孙德峰;王丽杰;阎妮;吴涛;安刚;吴崇天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评估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对冠心病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9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01例和非冠心病组268例,观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非冠心病组.三支、闭塞痛变的冠心痛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Logistic回归显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脉病变紧密相关,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预测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作者:何松清;江时森;李昌繁;宫剑滨;张启高;王立军;彭永平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老年直肠癌围手术期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老年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诊治.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10年间广东省陆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3例老年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直肠癌手术患者手术前并存病多达67.O%,术后并发症达43.7%,病死率高达5.8%.结论:及时、适当、有效地治疗老年直肠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并存病和术后并发症是提高疗效、降低围手术期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余永东;姚学清;林锋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穴位注射联用TDP辅助治疗咳喘病175例

    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咳喘病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如不及时治疗将会影响呼吸系统功能.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将穴位注射与TDP应用于咳喘病症的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辉燕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丙泊酚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比较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腹腔镜手术患者在适当的麻醉深度控制下对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苏醒过程的影响,评价靶控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手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择期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40例,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1组)及靶控输注组(T组).每组20例,分别观察记录麻醉开始前、诱导后、腹腔穿刺时、气腹建立后、手术结束时、拔管前、拔管后5 min等各时点的脑电指数,记录诱导期血压(SBP、DBP和MAP)、心率、呛咳、插管反应及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烦躁、脉搏氧饱和度下降及术中知晓情况.结果:Ⅰ组诱导时血压下降程度高于T组,SBP<90mmHg的发生率高于T组(P<0.05),插管反应发生率高于T组(P<0.05).T组患者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比Ⅰ组短(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与静吸复合麻醉比较,丙泊酚静脉靶控麻醉的诱导及术中控制更为平稳,苏醒质量上要优于后者.但丙泊酚靶控的适浓度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纪健;李正;朱涛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单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内皮素-1及无复流的影响

    目的:评价单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内皮素-1(ET-1)及无复流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10 mg/kg)和假手术组.冠状动脉结扎1 h,松解2 h制备AMI再灌注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及心肌ET-1的含量,终行病理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显著降低AMI再灌注后血浆ET-1的水平(P<0.01);而心肌组织ET-1的含量治疗组仅复流区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复流范围显著减少(P<0.01).结论:单剂量阿托伐他汀具有内皮保护作用.能有效防治AMI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发生.

    作者:赵希军;刘现亮;何国祥 刊期: 2008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