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映红;翁盛贤;严小玲;张建国
本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了56例50岁以上老年结核性脑膜炎(以下简称结脑)病人,现对发病至接受抗结核治疗时间超过2周的32例病人误诊原因进行分如下.
作者:韦晓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早期发现、确诊并正确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糖尿病的诊断、分型、病情的进展、并发症的判断及预后都与实验室检查密切相关.检测项目的科学选择及检测结果的正确评价都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将对临床工作中的常用糖尿病的检测指标作一介绍.
作者:吴永华;张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前,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已经可以用于胸外科大部分手术的治疗,并取得相同疗效,成为胸外科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1].较传统的开放手术,VATS具有微创、出血量少、切口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2004年4月至2006年4月,我院共为510例患者实施VATS术,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雅琴;牟月燕;王美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喋呤加AP方案治疗骨肉瘤后Ⅳ度骨髓抑制患者的护理.方法:通过心理护理、保护性隔离、基础护理、血小板减少护理、饮食等护理措施及按医嘱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抗生素、输注成份血等,治疗大剂量甲氨蝶呤+AP方案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结果:32例通过加强护理无一例患者因为骨髓抑制出现感染性发热和出血.结论:通过本护理措施及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抗生素、输注成份血等综合处理,可以大大减少Ⅳ度骨髓抑制的并发症.
作者:史阳湘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糖尿病肾病男性患者64名,另选70名正常男性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糖尿病肾病组患者下肢血管发生明显病变,动脉损害都是双侧及多节段性的.以膝以下动脉为主,其内-中膜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增厚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下肢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值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的诊断、预防、治疗方式的选择、预后判断及疗效观察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鉴峰;郑长虹;曹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内固定治疗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的呼吸管理.方法:从护理的角度探讨呼吸机应用、气道管理、呼吸监测、镇静剂应用等在治疗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32例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有30例经机械通气治疗5~16 d后一次性成功脱机,痊愈出院;2例分别因重度颅脑损伤及失血性休克死亡.结论:护理中加强呼吸管理是利用机械通气内固定成功救治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关键.
作者:张兰珍;程碧环;李珠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化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及骨髓白血病细胞下降指数(MBCDI)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初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建立MBCDI,分别比较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的初发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化疗后白血病细胞数和MBCDI,分析初发时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化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数、MBCDI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化疗前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均不相关(P值分别为0.620 0和0.245 1),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化疗前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P=0.277 8);化疗后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均相关(P值均为0.000 1),并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2 98和-0.343 73),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的化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P=0.0001);化疗后MBCDI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均相关(P值均为0.000 1),并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8 69和0.386 07),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的MBCDI依次下降,相互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01).结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前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与预后无关,化疗后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和MBCDI均可用于预测患者完全缓解、持续缓解及长期生存的可能性,MBCDI的相关性更强.
作者:刘伟红;吴日荷;方炳木;李琳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心脏标测中单极和双极心内电图的异同.方法:12例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接受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多导生理记录仪同步记录窦性心律下体表心电图和冠状静脉窦(CS)单极、双极心内电图(分别为CS1、CS2和CS12、CS223),比较振幅、时限和局部激动时间的异同.结果:单极电图和双极电图的心房A波振幅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单极电图的心室(V)波振幅高于双极电图的V波振幅(P<0.05).单极电图的A波和V波的时限均明显大于双极电图的A波时限(P<0.05).单极电图和双极电图中局部激动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心脏标测中双极和单极电图的振幅和时限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的联合应用能够提供关于局部激动和远场电位的互相补充的信息.
作者:周益锋;郭继鸿;许原;李学斌;张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前,呼吸机已经成为抢救危重病人重要的仪器设备之一,但随着呼吸机使用的增加,呼吸机本身引起的肺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
作者:张志寰;蔡绍曦;赵海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纳洛酮与醒脑净联合治疗意识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将200例患者分为3组,Ⅰ组予纳洛酮加醒脑净治疗,Ⅱ组予醒脑净治疗,Ⅲ组予纳洛酮治疗.结果:Ⅰ组总有效率94.44%,Ⅱ组总有效率82.35%,Ⅲ组总有效率83.05%.经统计学处理,Ⅰ组与Ⅱ组总有效率对比,Ⅰ组与Ⅲ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Ⅱ组与Ⅲ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纳洛酮联合醒脑净治疗意识障碍的疗效明显优于该两种药物的单独应用,且其不良反应没有增加.
作者:刘菁;郭少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次序检测肺活量对有不同阻塞程度通气功能障碍患者的肺容量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先吸气后呼气和先呼气后吸气两种不同次序检测肺活量方法,对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A组(轻度阻塞)、B组(中度阻塞)各30例进行观察.然后,每例患者均进行功能残气量测定(氮冲洗法),通过计算得出两种不同次序下的肺活量(VC)、深吸气量(IC)、补呼气量(ERV)、残气量(RV)、肺总量(TLC)、残总百分比(RV/TLC)值进行比较.结果:采用先吸气后呼气测得的呼气肺活量(EVC)、ERV值较先呼气后吸气测得的吸气肺活量(IVC)、ERV值低(P<0.01);采用IVC换算出的IC、RV、RV/TLC值均比EVC换算出的低(P<0.01);而两者测得的TLC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无论是轻度阻塞或是中度阻塞,IVC及其组成部分ERV值均较EVC及其组成部分ERV值高.而IVC中的IC值较EVC中的IC值低.
作者:严英硕;周燕斌;郭禹标;黄建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采用吸气肺活量对肺气肿病例重新进行评级的影响.方法:对68例初步诊断为肺气肿的病例进行吸气肺活量测定,计算其组成部分深吸气量(IC)和补呼气量(ERV)值.利用已测的功能残气量(FRC)值,计算出残总比(RV/TLC)值,重新进行肺气肿评级.结果:68例拟诊肺气肿病例,经吸气肺活量重新评级后,原重度肺气肿的有4例转为中度肺气肿;原中度肺气肿的有6例转为轻度肺气肿;原轻度肺气肿的有6例转为正常.共有16例发生级别改变,占24%.结论:使用吸气肺活量进行肺气肿评级,虽然对肺总量影响不大(P>0.05),但是由其计算出来的残气量值却明显偏低(P<0.01),从而使RV/TLC值较呼气肺活量计算出的要低,避免了RV/TLC的假性升高,能更准确地作出肺气肿的评级.究其原因,与吸气肺活量得出较低的ERV值、患者操作方便等因素有关.
作者:严英硕;周燕斌;郭禹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15脱氧前列腺素J2(15 d-PGJ2)对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抑制作用和对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2)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Hcy和15 d-PGJ2对大鼠VSMCs进行刺激,以3H-TdR掺入方法观察15 d-PGJ2对Hcy诱导大鼠VSMCs增殖的抑制作用,以Western印迹方法分析ERK1/2蛋白表达和ERK1/2磷酸化水平.结果:15 d-PGJ2可明显抑制Hcy诱导的大鼠VSMCs增殖,但对Hcy诱导的ERK1/2磷酸化无明显作用.结论:15 d-PGJ2可能通过MAPK/ERK1/2信号途径的下游步骤抑制Hcy诱导的大鼠VSMCs增殖.
作者:王天成;刘向炜;寇丽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有效的内科治疗途径.方法:对643例住院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375例已形成包裹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采取合理抗结核、积极抽胸水、必要时胸内注药、使用激素等措施.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围门诊期的前15 d是包裹形成的关键时期(P<0.005),其中351例(93.6%)包裹性胸膜炎患者达到临床痊愈.结论:除了采取综合治疗外,治疗时间宜足够长,建议以12个月为宜,必要时可延长时间至胸水消失.
作者:曹青山;王改;王金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慢性皮肤溃疡治疗比较困难,一般药物疗效不佳.我们应用40%硫酸镁与苯妥英钠粉局部外用配合全身用药治疗慢性溃疡,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进红;杨秋莲;李春玲;王新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评估气道内超声扫描对支气管和肺内占位性病变侵犯支气管壁的准确程度.方法:采用前瞻性定群研究.2003年1月至2006年4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纤维支气管镜室检查的连续性患者中,经CT或纤支镜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获得知情同意后入选,共49例,男29例,女20例.普通纤支镜检查完成后,即进行经气管-支气管腔内超声(EBUS)扫描.15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以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估EBUS对病变侵犯管壁深度判断的准确性.结果:49例患者中,5例超声下未发现病灶,44例超声下可见病灶的患者中,37例见病灶不同程度侵犯管壁,30例恶性肿瘤中29例均发现有管壁侵犯,占97%,9例良性病变中3例提示管壁侵犯.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5例患者中,14例术前EBUS诊断肿瘤侵犯管壁,13例肿瘤侵犯软骨,1例未显示软骨组织,术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14例患者肿瘤均侵犯支气管壁,准确度100%,12例患者肿瘤侵犯软骨,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7%、100%、33.3%,加上未见软骨病例,则准确度为87.5%.未行手术治疗病例中,良性病变共13例,其中5例考虑管壁未受侵犯,8例考虑管壁侵犯(均为周围型病变);恶性病变17例,16例均考虑侵犯管壁,其中中央型11例,周围型6例.结论:气道内超声扫描对于支气管和肺内占位性病变对管壁的侵犯深度准确度较高,但对肺周围型病变,判断是否侵犯软骨可能出现假阳性.
作者:李静;陈正贤;刘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诱导痰中细胞组成的变化,COPD患者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气流受限的关系.方法:对33例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A组)、27例稳定期COPD患者(B组)、14例健康吸烟者(C组)、14例健康不吸烟者(D组)进行肺功能测定及痰诱导,痰液处理后沉渣作细胞学分析.结果:(1)A、B、C、D组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分别为(10.2±5.28)×106/mL、(44±1.63)×106/mL、(3.0±1.45)×106/mL、(1.9±1.07)×106/mL,细胞分类中A、B、C组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分别为(70.9±13.6)%、(57.0±10.9)%、(52.3±11.1)%,而在D组中则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分别为(34.8±6.9)%、(25.6±8.2)%、(26.9±7.3)%;(2)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1)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稳定期患者、健康吸烟者诱导痰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不吸烟健康者诱导痰细胞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2)气道局部中性粒细胞增多与COPD患者气流受限存在密切的关系.
作者:曾勉;刘凌云;张式鸿;严英硕;吴健锋;王辉;贺云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儿男,5个月.因阵发哭闹伴呕吐16 h,血便1次来诊.就诊前16 h患儿无诱因阵发哭闹,期间呕吐胃内容物两次,非喷射性;来诊时解黏液血便1次,量少.患儿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神倦乏力,心肺无异常,腹胀、软,肝脾不大,未触及明显包块,肠鸣音亢进.予补液扩容后行空气灌肠.立位腹平片见中腹部软组织肿块影,中腹部、右中、右下腹见充气扩张肠管,结肠未见空气.空气灌肠显示降结肠软组织肿块影向近端推移至左上腹约相当于横结肠位置停止,逐渐加压未能复位.套鞘较松弛,套头呈分叶状.空气灌肠过程中突发心跳骤停,即行心肺复苏,约半小时后出现自主室性心律.患儿呈深昏迷,无自主呼吸,血压测不出,唇周肢端紫绀,双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消失,腹胀,呈板状腹,肠鸣音消失.
作者:梁穗新;郭予雄;钟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137例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三项结果,探讨其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尿IgG、ALB、β2-MG水平,并同时检测尿常规及血清肌酐水平.结果:在尿蛋白正常组中,尿IgG和β2-MG的阳性率分别为2.8%和28.2%;在尿白蛋白升高组中,上述两者的阳性率分别为62.1%和71.2%;同时,血清肌酐值在两组中不同,尿白蛋白升高组高于尿蛋白正常组;此外,在尿白蛋白升高组中,随着尿中IgG的出现,血清肌酐值相应地升高.结论:尿蛋白三项能弥补单纯尿蛋白定量检测的局限性,更准确地反映糖尿病肾病的本来面貌,当尿中ALB处于正常范围时,β2-MG检测能反映肾小管损伤情况;当尿中ALB升高时,IgG检测能反映肾小球损伤的程度,并对肾功能评价提供参考.
作者:唐晓虹;尹良红;聂立红;蔡启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变化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方法:对35例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血浆Fbg及35例对照组的血浆Fbg分别进行测定.结果: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浆Fbg明显增高(P<0.001),动脉血氧分压与血浆Fbg水平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血浆Fbg水平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Fbg可作为COPD急性期反应的指标,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与其增高密切相关,在COPD患者的病情监测及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国玲;李威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