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气道内超声扫描评估支气管和肺内占位性病变对支气管壁的侵犯深度

李静;陈正贤;刘宽

关键词:支气管肿瘤, 肺肿瘤, 侵犯, 气道内超声扫描
摘要:目的:评估气道内超声扫描对支气管和肺内占位性病变侵犯支气管壁的准确程度.方法:采用前瞻性定群研究.2003年1月至2006年4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纤维支气管镜室检查的连续性患者中,经CT或纤支镜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获得知情同意后入选,共49例,男29例,女20例.普通纤支镜检查完成后,即进行经气管-支气管腔内超声(EBUS)扫描.15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以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估EBUS对病变侵犯管壁深度判断的准确性.结果:49例患者中,5例超声下未发现病灶,44例超声下可见病灶的患者中,37例见病灶不同程度侵犯管壁,30例恶性肿瘤中29例均发现有管壁侵犯,占97%,9例良性病变中3例提示管壁侵犯.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5例患者中,14例术前EBUS诊断肿瘤侵犯管壁,13例肿瘤侵犯软骨,1例未显示软骨组织,术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14例患者肿瘤均侵犯支气管壁,准确度100%,12例患者肿瘤侵犯软骨,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7%、100%、33.3%,加上未见软骨病例,则准确度为87.5%.未行手术治疗病例中,良性病变共13例,其中5例考虑管壁未受侵犯,8例考虑管壁侵犯(均为周围型病变);恶性病变17例,16例均考虑侵犯管壁,其中中央型11例,周围型6例.结论:气道内超声扫描对于支气管和肺内占位性病变对管壁的侵犯深度准确度较高,但对肺周围型病变,判断是否侵犯软骨可能出现假阳性.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胸腔积液结核抗体IgG和腺苷脱氨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结核抗体IgG和腺苷脱氨酶(ADA)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结核抗体IgG采用斑点免疫金渗滤法,ADA采用酶比色法,同时对107例结核性胸膜炎和45例非结核性(主要为恶性肿瘤)患者的胸水进行检测.结果:结核抗体在结核性和非结核性胸水中阳性率分别为45.8%和20.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5.8%和80%;ADA在结核性和非结核性胸水中分别为(64.2±22.8)U/L和(19.5±10.9)U/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若以ADA>45 U/L为诊断结核阳性界值,则两组阳性率分别为91.6%和11.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6%和88.9%.若以结核抗体和ADA均为阳性判断,可明显提高特异性.结论:检测患者胸水中结核抗体和ADA活性在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何聚莲;谭耀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涎腺恶性混合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涎腺恶性混合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及鉴别诊断.方法:对l例涎腺恶性混合瘤进行光镜观察,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结果: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具有软骨黏液样基质的混合瘤成分和腺样囊性癌成分共存,肿瘤细胞上皮膜蛋白、S-100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波型蛋白呈阳性表达.结论:涎腺恶性混合瘤较少见,诊断必须结合病史及体格检查,发现涎腺肿物增大及固定应怀疑为恶性肿瘤,涎腺恶性混合瘤确诊必须依靠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

    作者:罗卫民;陈玉英;谭丽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肾病下肢动脉硬化的诊断及评定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糖尿病肾病男性患者64名,另选70名正常男性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糖尿病肾病组患者下肢血管发生明显病变,动脉损害都是双侧及多节段性的.以膝以下动脉为主,其内-中膜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增厚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下肢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值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的诊断、预防、治疗方式的选择、预后判断及疗效观察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鉴峰;郑长虹;曹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骨髓白血病细胞下降指数在评估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化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及骨髓白血病细胞下降指数(MBCDI)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初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建立MBCDI,分别比较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的初发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化疗后白血病细胞数和MBCDI,分析初发时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化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数、MBCDI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化疗前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均不相关(P值分别为0.620 0和0.245 1),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化疗前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P=0.277 8);化疗后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均相关(P值均为0.000 1),并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2 98和-0.343 73),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的化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P=0.0001);化疗后MBCDI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均相关(P值均为0.000 1),并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8 69和0.386 07),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的MBCDI依次下降,相互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01).结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前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与预后无关,化疗后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和MBCDI均可用于预测患者完全缓解、持续缓解及长期生存的可能性,MBCDI的相关性更强.

    作者:刘伟红;吴日荷;方炳木;李琳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异搏定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上,研究异搏定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视网膜内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异搏定处理组,每组30只.通过结扎大鼠左颈总动脉1 h,然后再灌注.异搏定处理组腹腔注射异搏定1 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kg,分别检测1、6、12、24、48、72 h各时段大鼠视网膜内的细胞凋亡,每时段大鼠各5只.结果:再灌注后,细胞凋亡主要出现于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大鼠视网膜在再灌注6 h逐渐出现细胞凋亡,12 h逐渐增加,24 h细胞凋亡达到高峰,偶尔在外核层可见凋亡细胞.然后细胞凋亡逐渐减少,但是,到了术后72 h,仍然可见视网膜内有细胞凋亡,而异搏定可以减少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发生.结论:异搏定可以抑制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发生,对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国栋;游志鹏;袁援生;李燕;茶雪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我院肺炎治疗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肺炎治疗中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抽取2005年9-11月出院的肺炎患儿病例资料111份,统计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使用频度、联合用药情况等,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分析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我院肺炎治疗中使用频度高的抗菌药物依次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其中,单用占83.8%,二联用药占16.2%,首选宜选药物占77.5%.结论:我院肺炎治疗中抗菌药物大多为单用,且多选用宜选药物,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仍存在某些问题需要改进.

    作者:李荣;朱慧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胸腔阻抗法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在ICU的应用对病人费用和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ICU危重病人应用胸腔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所测心功能结果与超声心动图结果的相关性,评估其早期揭示循环功能不良和在早期高危病人复苏治疗中的指导作用,以及早期应用对病人费用和预后的影响.方法:2005年10月至2006年7月入住我科、ICU住院时间24 h以上以及APACHEⅡ评分区间相似的60例ICU危重病人,40例(APACHEⅡ评分26.3±6.6)常规监护,20例(APACHEⅡ评分25.5±5.8)入ICU后加用胸腔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持续监测并在期间行超声心动图,将两种心功能方法所得结果进行相关性比较;后比较两组病人的费用和预后.结果: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所获得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值与彩色超声心动图所获得的值接近,LVEF的相关性为0.85,CO的相关性为0.75,CI的相关性为0.76,CI的偏差和精确度为(0.78±0.48)L/(min·m2).常规组与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持续监测组的ICU人均日费用分别为(5 095±2 626)元和(3 701±2 045)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病死率分别为25%和2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ICU危重病人早期应用胸腔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与彩色超声心动图对心功能的评估有良好的相关性,为早期复苏治疗提供直观、可靠、连续性的依据,对预防由于长时间组织低血流量和低灌注所致的休克、器官衰竭和一系列并发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使ICU危重病人的治疗管理更科学合理,可能有利于降低病人的费用,对其可否改善病人预后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温隽珉;吴胜楠;易菁;周志强;陈怀生;张华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水通道蛋白4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研究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后大脑中水通道蛋白4(AQP4)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意义.方法:35只7日龄新生SD大鼠分为7组,包括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6组(缺氧缺血组),分别在缺氧缺血性脑病0、2、4、6、8、12 h断头取脑,做病理切片,免疫组化分析,脑组织匀浆用放免法测定细胞因子TNF-α.结果:AQP4主要表达在脉络丛、室管膜上皮、海马及水肿区,随着时间的延长,AQP4表达呈增高趋势.对应的病理改变为细胞内水肿、炎症反应.脑组织内细胞因子TNF-α在缺氧缺血性脑病2 h与对照组相比即明显增加(P<0.05).结论:AQP4和TNF-α与新生鼠缺氧缺血后的脑水肿关系密切,且二者之间可能有某种关系,抑制AQP4和TNF-α可为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张费通;崔其亮;刘海燕;黎刚;谭岱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COP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变化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方法:对35例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血浆Fbg及35例对照组的血浆Fbg分别进行测定.结果: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浆Fbg明显增高(P<0.001),动脉血氧分压与血浆Fbg水平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血浆Fbg水平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Fbg可作为COPD急性期反应的指标,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与其增高密切相关,在COPD患者的病情监测及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国玲;李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375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有效的内科治疗途径.方法:对643例住院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375例已形成包裹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采取合理抗结核、积极抽胸水、必要时胸内注药、使用激素等措施.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围门诊期的前15 d是包裹形成的关键时期(P<0.005),其中351例(93.6%)包裹性胸膜炎患者达到临床痊愈.结论:除了采取综合治疗外,治疗时间宜足够长,建议以12个月为宜,必要时可延长时间至胸水消失.

    作者:曹青山;王改;王金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的肺隐球菌病2例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 tococcosis)是由新生隐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正常人吸入所致肺部局限性感染,一般症状少,不少能够自愈,若因过度劳累或有免疫缺损的慢性病患者(如晚期恶性肿瘤,白血病,长期接受大剂量激素、广谱抗生素及抗癌药治疗等),吸人真菌后在肺内形成病灶,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且多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且无明显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易被误诊为肺部肿瘤.了解该病的发病特点,对正确诊断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对近半年来经肺活检病理证实的肺隐球菌病2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吴本权;张天托;饶宪;毕筱刚;周凤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0.2%5-氟尿嘧啶热溶液外泡治疗多发性跖疣

    笔者于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对47例多发性跖疣患者采用0.2%5-氟尿嘧啶热溶液外泡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霞;赵洪波;鲁英;任海燕;翁燕荣;陈玉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肺功能表现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肺功能表现,并就其异同作一比较.方法:测定69例结缔组织病患者的常规肺功能,其中RA组39例,SLE组30例,并设64例非吸烟健康人作对照组,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RA组和SLE组的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每升肺泡通气量之CO弥散量(DLco/VA)、残气容积与肺总量之比值(RV/TLC)与对照组相比差异皆有显著性(P<0.05),RA组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大通气量(MVV)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RA组DLco与TLC、RV正相关(r=0.35,P<0.05和r=0.43,P<0.05),SLE组DLco与TLC、RV正相关(r=0.40,P<0.05和r=0.43,P<0.05).结论:结缔组织病患者肺功能损害以弥散功能为主,肺功能检测可以作为结缔组织疾病肺部受累早期的诊断标准,也可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杜宏春;钟韵;李志平;郭禹标;黄建强;彭丽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糖代谢及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的影响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链脲佐菌素(strptoz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糖代谢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STZ诱发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予缬沙坦20 mg/(kg·d)灌胃(ARB组),用药10周,设正常对照组(CON组)和糖尿病未治疗组(DM组),该两组按等量饮用水灌胃.实验结束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浓度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检测血清SOD水平和MDA含量.结果:大鼠成功诱发糖尿病.与DM组比较,ARB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下降(P<0.05),胰岛素分泌增加(P<0.05),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空腹血糖水平与MD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SOD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缬沙坦能改善糖代谢,该有益作用可能与其抑制机体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黄淑妍;刘雪芳;陈澍;张一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肾上腺功能性色素性皮质腺瘤1例

    肾上腺功能性色素性皮质腺瘤是很少见的良性肿瘤,因其肿瘤细胞内含丰富的脂褐素,肉眼呈棕黑色,故又称黑色腺瘤.我院收治l例,现就其病理和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李春光;黄勇;顾安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目前,呼吸机已经成为抢救危重病人重要的仪器设备之一,但随着呼吸机使用的增加,呼吸机本身引起的肺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

    作者:张志寰;蔡绍曦;赵海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睡眠结构分析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mdrome,OSAH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睡眠呼吸疾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患病率为4%.OSAHS的主要改变之一是由于缺氧引起的睡眠结构紊乱.本文总结了我院近来32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睡眠结构变化,对其睡眠结构及其与年龄、体重指数(BMI)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作者:陶维华;魏永莉;王凌伟;韩雪梅;邱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纳洛酮治疗部分前循环梗死型脑梗死26例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部分(PACI)型脑梗死的疗效.方法:PACI型脑梗死患者51例分治疗组26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予降颅压、扩管、溶栓、抗凝、控压、降血脂及营养脑神经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1.2~1.8 mg加入0.9%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3次,连续应用14 d.在入院时、90 d后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应用SPSS 11.5软件对以上结果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纳洛酮对同一脑梗死亚型的预后是否存在影响.结果:两组的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及吸烟史等差异均无显著性,但第90天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纳洛酮能减少PACI型脑梗死致残率,减轻其临床症状,改善预后,并且安全性高,未发现副作用.

    作者:黄艺洪;由行;廖全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支气管哮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主要包括VEGF-A、B、C、D、E、F,其中研究多的和通常所说的是指VEGF2A.VEGF2A是由两条相同多肽链通过二硫键构成的同源二聚体糖蛋白,目前发现VEGF受体分为C-fms-样酪氨酸激酶(VEGFR-1/flt-1)、胎肝激酶-1(VEGFR-2/KDR/ilk-1)和VEGFR-3/fit-4,主要表达在内皮细胞膜表面.VEGF在肺组织中分布广泛,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嗜酸粒细胞(EOS)、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均可分泌VEGF.VEGF与受体结合介导随后的信号转导,引起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如血管新生和血管渗透性升高.PDGF、TNF-α、FGF-4、bFGF、TGF-β、血管生成素-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IL-1、IL-6等可诱导VEGF的分泌.

    作者:彭红娟;蔡绍曦;赵海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婴儿回肠-结肠套叠并肠扭转1例

    患儿男,5个月.因阵发哭闹伴呕吐16 h,血便1次来诊.就诊前16 h患儿无诱因阵发哭闹,期间呕吐胃内容物两次,非喷射性;来诊时解黏液血便1次,量少.患儿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神倦乏力,心肺无异常,腹胀、软,肝脾不大,未触及明显包块,肠鸣音亢进.予补液扩容后行空气灌肠.立位腹平片见中腹部软组织肿块影,中腹部、右中、右下腹见充气扩张肠管,结肠未见空气.空气灌肠显示降结肠软组织肿块影向近端推移至左上腹约相当于横结肠位置停止,逐渐加压未能复位.套鞘较松弛,套头呈分叶状.空气灌肠过程中突发心跳骤停,即行心肺复苏,约半小时后出现自主室性心律.患儿呈深昏迷,无自主呼吸,血压测不出,唇周肢端紫绀,双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消失,腹胀,呈板状腹,肠鸣音消失.

    作者:梁穗新;郭予雄;钟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