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腔阻抗法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在ICU的应用对病人费用和预后的影响

温隽珉;吴胜楠;易菁;周志强;陈怀生;张华东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 超声心动描记术, 危重病
摘要:目的:探讨在ICU危重病人应用胸腔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所测心功能结果与超声心动图结果的相关性,评估其早期揭示循环功能不良和在早期高危病人复苏治疗中的指导作用,以及早期应用对病人费用和预后的影响.方法:2005年10月至2006年7月入住我科、ICU住院时间24 h以上以及APACHEⅡ评分区间相似的60例ICU危重病人,40例(APACHEⅡ评分26.3±6.6)常规监护,20例(APACHEⅡ评分25.5±5.8)入ICU后加用胸腔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持续监测并在期间行超声心动图,将两种心功能方法所得结果进行相关性比较;后比较两组病人的费用和预后.结果: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所获得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值与彩色超声心动图所获得的值接近,LVEF的相关性为0.85,CO的相关性为0.75,CI的相关性为0.76,CI的偏差和精确度为(0.78±0.48)L/(min·m2).常规组与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持续监测组的ICU人均日费用分别为(5 095±2 626)元和(3 701±2 045)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病死率分别为25%和2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ICU危重病人早期应用胸腔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与彩色超声心动图对心功能的评估有良好的相关性,为早期复苏治疗提供直观、可靠、连续性的依据,对预防由于长时间组织低血流量和低灌注所致的休克、器官衰竭和一系列并发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使ICU危重病人的治疗管理更科学合理,可能有利于降低病人的费用,对其可否改善病人预后有待进一步观察.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全凭静脉麻醉术后呼吸骤停1例

    患者男,70岁.因结肠癌肝转移行结肠癌根治术入院.术前患者一般情况可,既往健康.体格检查:血压150/80mmHg,心率68次/min,体重59 kg.辅助检查示ECG正常,胸片示右膈改变考虑膈下脏器病变所致,B超示肝多发实质性占位,电解质、血常规均正常.入室后予咪达唑仑4 mg、阿曲库铵40 mg、芬太尼0.2 mg、异丙酚8 mg诱导后行器官插管.术中以异丙酚300 mg/h、雷米芬太尼1mg/h、阿曲库铵40 mg/h麻醉维持.术中患者血压偏高,心率60~90次/min,予乌拉地尔25 mg静注,效果欠佳,稍后予尼卡地平5 mg静注、曲马多50 mg静注.手术时间3 h,术后血压再度升高,予乌拉地尔25 mg静注.

    作者:文立明;陈功;翁浩;张小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与中青年肺结核临床特点比较

    目的:探讨老年及中青年肺结核各自的临床特点,针对老年肺结核的特殊性,提出相应的诊断策略.方法:选择89例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患者及同期住院60岁以下中青年肺结核患者124例,从肺结核临床表现、痰菌检查、胸部X线特点、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结核菌检查结果差异无显著性,X线胸片特征及病灶类型不同,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老年肺结核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发症多、易误诊、痰涂片找结核杆菌阳性率高,是重要的传染源之一,故临床医师应掌握老年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马为;赵子文;赵祝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目前,呼吸机已经成为抢救危重病人重要的仪器设备之一,但随着呼吸机使用的增加,呼吸机本身引起的肺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

    作者:张志寰;蔡绍曦;赵海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住院病人梅毒感染检出情况分析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住院病人梅毒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梅毒在住院病人中的存在现状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住院病人中梅毒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214例梅毒患者中有显性梅毒28例、先天梅毒5例、后天隐性梅毒163例、先天隐性梅毒1例、神经梅毒17例;住院患者中梅毒病人数逐年增多;隐性梅毒在大于60岁年龄段患病人数较其他年龄段多;隐性梅毒分布于外科、内科、皮肤科、妇科等9个科室,神经梅毒则分布于神经科、皮肤科.结论:住院病人中梅毒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隐性梅毒在住院患者中数量多、分布较广.因此,对存在高危因素的住院患者进行常规梅毒筛查是及早发现隐性梅毒并防止其传播及减少职业性感染的有效防治措施之一.

    作者:黎志刚;曾仁山;杨捷;吴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单腔深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48例

    目的:探讨单腔深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单腔深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48例(细管组),并与传统胸导管闭式引流45例(粗管组)在基本临床资料、疗效、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细管组气胸的总治愈率为91.7%,与粗管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腔深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法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缩短肺复张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P<0.05).结论:应用单腔深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操作安全、简便,疗效满意,值得临床医师推广应用.

    作者:刘慧;张天托;叶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重度脓毒症患者多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重度脓毒症(severe sepsis)患者多脏器功能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50例重度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GSH组和对照组.GSH组加用GSH 2.4 g/d静脉滴注,其余治疗两组相同.于治疗前和治疗第7天测定各种血浆生化指标.结果:两组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和尿素氮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且GSH组前3项指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两组血浆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而GSH组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均P<0.05).结论:GSH对重度脓毒症患者的肝、肾、心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明自强;俞林明;吕银祥;吕少明;王黎卫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Galectin-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比较galectin-3(Gal-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良性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明确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二步法检测214例甲状腺手术标本中Gal-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Gal-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92.6%,显著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28.1%)、腺瘤(41.8%)及甲状腺炎(12.9%).结论:Gal-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的特异指标.

    作者:吴文君;许岚;刘晓;朱圣炜;刘国萍;孙荣超;杨树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15脱氧前列腺素J2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15脱氧前列腺素J2(15 d-PGJ2)对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抑制作用和对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2)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Hcy和15 d-PGJ2对大鼠VSMCs进行刺激,以3H-TdR掺入方法观察15 d-PGJ2对Hcy诱导大鼠VSMCs增殖的抑制作用,以Western印迹方法分析ERK1/2蛋白表达和ERK1/2磷酸化水平.结果:15 d-PGJ2可明显抑制Hcy诱导的大鼠VSMCs增殖,但对Hcy诱导的ERK1/2磷酸化无明显作用.结论:15 d-PGJ2可能通过MAPK/ERK1/2信号途径的下游步骤抑制Hcy诱导的大鼠VSMCs增殖.

    作者:王天成;刘向炜;寇丽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丙泊酚静脉麻醉于无痛胃镜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胃镜检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82例患者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后,进行胃镜检查,观察胃镜检查的安全性,处理并发症.结果:182例患者中有176例顺利完成胃镜检查,完成时间为3~8 min.镜检中及镜检后,有2例血氧饱和度快速下降,加大吸入氧气量等处理后迅速缓解;1例血压迅速下降,3例心率低于60 次/min,经给予静注麻黄碱10 mg或阿托品1 mg后即恢复正常;8例恶心呕吐经观察30 min后缓解.结论: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胃镜检查是一种安全、舒适、有效的方法,但应注意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

    作者:黄增相;吴建胜;付美英;陈先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COPD患者诱导痰的细胞学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诱导痰中细胞组成的变化,COPD患者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气流受限的关系.方法:对33例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A组)、27例稳定期COPD患者(B组)、14例健康吸烟者(C组)、14例健康不吸烟者(D组)进行肺功能测定及痰诱导,痰液处理后沉渣作细胞学分析.结果:(1)A、B、C、D组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分别为(10.2±5.28)×106/mL、(44±1.63)×106/mL、(3.0±1.45)×106/mL、(1.9±1.07)×106/mL,细胞分类中A、B、C组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分别为(70.9±13.6)%、(57.0±10.9)%、(52.3±11.1)%,而在D组中则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分别为(34.8±6.9)%、(25.6±8.2)%、(26.9±7.3)%;(2)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1)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稳定期患者、健康吸烟者诱导痰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不吸烟健康者诱导痰细胞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2)气道局部中性粒细胞增多与COPD患者气流受限存在密切的关系.

    作者:曾勉;刘凌云;张式鸿;严英硕;吴健锋;王辉;贺云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小儿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掌握小儿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状况.方法:对住院化疗的99例肿瘤患儿的449例次疗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感染发生率为42.42%,疗程的感染率为11.80%;73.81%的感染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有感染者人均住院日比无感染者长11 d.结论:对粒细胞减少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及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易文华;钱蔚珍;张柔玲;林玉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COP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变化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方法:对35例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血浆Fbg及35例对照组的血浆Fbg分别进行测定.结果: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浆Fbg明显增高(P<0.001),动脉血氧分压与血浆Fbg水平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血浆Fbg水平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Fbg可作为COPD急性期反应的指标,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与其增高密切相关,在COPD患者的病情监测及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国玲;李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调查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并与健康人作对照,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患者一般情况、多种生化检查结果及糖尿病相关问题.结果: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各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健康人,生存质量各维度的得分有的与多种因素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结论: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显著降低,影响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是多样的.

    作者:潘明政;李玲;庄晓明;范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人结核性脑膜炎误诊32例分析

    本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了56例50岁以上老年结核性脑膜炎(以下简称结脑)病人,现对发病至接受抗结核治疗时间超过2周的32例病人误诊原因进行分如下.

    作者:韦晓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恶性胸腔积液导管引流并胸腔化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恶性胸腔积液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并胸腔化疗的疗效.方法: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尽胸腔积液后注入卡铂联合四环素的方法治疗(治疗组),另一组采用引流并注入四环素的方法治疗(对照组),观察其疗效和毒副作用.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33,P<0.05);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并胸腔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高、简单、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赖善福;张惠光;易娇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375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有效的内科治疗途径.方法:对643例住院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375例已形成包裹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采取合理抗结核、积极抽胸水、必要时胸内注药、使用激素等措施.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围门诊期的前15 d是包裹形成的关键时期(P<0.005),其中351例(93.6%)包裹性胸膜炎患者达到临床痊愈.结论:除了采取综合治疗外,治疗时间宜足够长,建议以12个月为宜,必要时可延长时间至胸水消失.

    作者:曹青山;王改;王金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儿童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复发-缓解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多种自身抗体导致不同靶器官的损害为特点,多见于20~40岁育龄妇女,儿童少见,婴幼儿极少见,现报道1例.

    作者:张玲敏;沈思钰;蔡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机械通气内固定治疗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的呼吸管理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内固定治疗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的呼吸管理.方法:从护理的角度探讨呼吸机应用、气道管理、呼吸监测、镇静剂应用等在治疗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32例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有30例经机械通气治疗5~16 d后一次性成功脱机,痊愈出院;2例分别因重度颅脑损伤及失血性休克死亡.结论:护理中加强呼吸管理是利用机械通气内固定成功救治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关键.

    作者:张兰珍;程碧环;李珠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大剂量甲氨喋呤加AP方案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喋呤加AP方案治疗骨肉瘤后Ⅳ度骨髓抑制患者的护理.方法:通过心理护理、保护性隔离、基础护理、血小板减少护理、饮食等护理措施及按医嘱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抗生素、输注成份血等,治疗大剂量甲氨蝶呤+AP方案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结果:32例通过加强护理无一例患者因为骨髓抑制出现感染性发热和出血.结论:通过本护理措施及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抗生素、输注成份血等综合处理,可以大大减少Ⅳ度骨髓抑制的并发症.

    作者:史阳湘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27例

    目的:通过对急性多灶性脑出血(acute mutifocal cerebral hemorrhage,AMCH)病例的系统分析,探讨其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27例AMCH患者的病因、CT影像、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及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本病的病因组成、病灶分布特点.结果:1例患者为弥漫性全脑多发脑出血病灶,余26例出血灶57个.出血病灶为基底节区29个,丘脑10个,其他分布于脑叶、小脑、外囊、脑干.病因以高血压动脉硬化性AMCH多,其他病因包括脑淀粉样血管病、抗凝治疗、血液病.意识障碍21例,双侧肢体瘫痪22例.结论:AMCH的发病机制多样,高血压动脉硬化可能是本病常见的病因.常见出血部位是基底节区,其次是丘脑.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及双侧肢体症状为明显.

    作者:曲辉;赵性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