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波治疗外耳道乳头状瘤临床观察

楼正才

关键词:微波治疗, 外耳道乳头状瘤, 微波热疗, 临床资料, 出血少, 患者, 耳科
摘要:微波热疗具有简便、出血少等优点,耳科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耳道乳头状瘤.本研究对37例微波治疗外耳道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嗜酸性粒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的研究现状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作为变态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一般认为其功能与其所产生和释放的化学性递质、颗粒相关蛋白和某些细胞因子有关.然而,自从发现成熟EOS具有表达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MHC)所编码的HLA-DR蛋白的能力以来,EOS作为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现就近年EOS作为APC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张宏美;张宁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的肺隐球菌病2例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 tococcosis)是由新生隐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正常人吸入所致肺部局限性感染,一般症状少,不少能够自愈,若因过度劳累或有免疫缺损的慢性病患者(如晚期恶性肿瘤,白血病,长期接受大剂量激素、广谱抗生素及抗癌药治疗等),吸人真菌后在肺内形成病灶,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且多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且无明显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易被误诊为肺部肿瘤.了解该病的发病特点,对正确诊断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对近半年来经肺活检病理证实的肺隐球菌病2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吴本权;张天托;饶宪;毕筱刚;周凤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微波治疗外耳道乳头状瘤临床观察

    微波热疗具有简便、出血少等优点,耳科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耳道乳头状瘤.本研究对37例微波治疗外耳道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楼正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15脱氧前列腺素J2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15脱氧前列腺素J2(15 d-PGJ2)对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抑制作用和对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2)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Hcy和15 d-PGJ2对大鼠VSMCs进行刺激,以3H-TdR掺入方法观察15 d-PGJ2对Hcy诱导大鼠VSMCs增殖的抑制作用,以Western印迹方法分析ERK1/2蛋白表达和ERK1/2磷酸化水平.结果:15 d-PGJ2可明显抑制Hcy诱导的大鼠VSMCs增殖,但对Hcy诱导的ERK1/2磷酸化无明显作用.结论:15 d-PGJ2可能通过MAPK/ERK1/2信号途径的下游步骤抑制Hcy诱导的大鼠VSMCs增殖.

    作者:王天成;刘向炜;寇丽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先天性巨结肠病因学研究进展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病,HD)又称肠无神经节细胞症,为小儿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居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第二位.尽管对HD的病因学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对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仍然是国内外学者的热门话题.近年,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应用,尤其是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对HD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目前较一致的观点是:HD是具有多基因遗传特性的先天性发育畸形,胚胎早期阶段微环境改变及遗传学因素在巨结肠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即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此外,病毒感染、肠壁缺血等因素也参与该病的发生.本文就HD病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未德成;王忠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高氦浓度氦氧混合气体对某些呼吸道疾病患者缺氧症状改善的机制初探

    80%的氦和20%的氧组成的氦氧混合气体对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呼吸道疾病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其作用机制虽有文献作过阐述,但未明之处颇多,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作者:李志平;郭禹标;黄建强;罗益锋;钟韵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气道内超声扫描评估支气管和肺内占位性病变对支气管壁的侵犯深度

    目的:评估气道内超声扫描对支气管和肺内占位性病变侵犯支气管壁的准确程度.方法:采用前瞻性定群研究.2003年1月至2006年4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纤维支气管镜室检查的连续性患者中,经CT或纤支镜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获得知情同意后入选,共49例,男29例,女20例.普通纤支镜检查完成后,即进行经气管-支气管腔内超声(EBUS)扫描.15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以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估EBUS对病变侵犯管壁深度判断的准确性.结果:49例患者中,5例超声下未发现病灶,44例超声下可见病灶的患者中,37例见病灶不同程度侵犯管壁,30例恶性肿瘤中29例均发现有管壁侵犯,占97%,9例良性病变中3例提示管壁侵犯.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5例患者中,14例术前EBUS诊断肿瘤侵犯管壁,13例肿瘤侵犯软骨,1例未显示软骨组织,术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14例患者肿瘤均侵犯支气管壁,准确度100%,12例患者肿瘤侵犯软骨,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7%、100%、33.3%,加上未见软骨病例,则准确度为87.5%.未行手术治疗病例中,良性病变共13例,其中5例考虑管壁未受侵犯,8例考虑管壁侵犯(均为周围型病变);恶性病变17例,16例均考虑侵犯管壁,其中中央型11例,周围型6例.结论:气道内超声扫描对于支气管和肺内占位性病变对管壁的侵犯深度准确度较高,但对肺周围型病变,判断是否侵犯软骨可能出现假阳性.

    作者:李静;陈正贤;刘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单极和双极心内电图的比较

    目的:比较心脏标测中单极和双极心内电图的异同.方法:12例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接受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多导生理记录仪同步记录窦性心律下体表心电图和冠状静脉窦(CS)单极、双极心内电图(分别为CS1、CS2和CS12、CS223),比较振幅、时限和局部激动时间的异同.结果:单极电图和双极电图的心房A波振幅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单极电图的心室(V)波振幅高于双极电图的V波振幅(P<0.05).单极电图的A波和V波的时限均明显大于双极电图的A波时限(P<0.05).单极电图和双极电图中局部激动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心脏标测中双极和单极电图的振幅和时限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的联合应用能够提供关于局部激动和远场电位的互相补充的信息.

    作者:周益锋;郭继鸿;许原;李学斌;张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纳洛酮治疗部分前循环梗死型脑梗死26例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部分(PACI)型脑梗死的疗效.方法:PACI型脑梗死患者51例分治疗组26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予降颅压、扩管、溶栓、抗凝、控压、降血脂及营养脑神经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1.2~1.8 mg加入0.9%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3次,连续应用14 d.在入院时、90 d后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应用SPSS 11.5软件对以上结果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纳洛酮对同一脑梗死亚型的预后是否存在影响.结果:两组的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及吸烟史等差异均无显著性,但第90天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纳洛酮能减少PACI型脑梗死致残率,减轻其临床症状,改善预后,并且安全性高,未发现副作用.

    作者:黄艺洪;由行;廖全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1~3岁幼儿肺炎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及阻力变化

    目的:研究1~3岁幼儿肺炎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Crs)及阻力(Rrs)的变化.方法:422例幼儿肺炎分为1~2岁和~3岁两个年龄组,其中重症肺炎108例(1~2岁59例、~3岁49例),普通肺炎314例(1~2岁153例、~3岁161例)及58例正常幼儿(1~2岁28例、~3岁30例);采用美国森迪公司2600型肺功能仪,用被动流速容量技术(PFV)进行Crs及Rrs的测定.结果:1~2岁重症肺炎组、普通肺炎组和正常对照组的Crs分别为(0.011±0.004)、(0.016±0.008)、(0.024±0.011)L/(kPa·kg),Rrs分别为(3.92±1.99)、(3.42±1.90)、(2.68±0.86)kPa·s/L.~3岁重症肺炎组、普通肺炎组和正常对照组的Crs分别为(0.014±0.006)、(0.018±0.012)、(0.027±0.011)L/(kPa·kg),Rrs分别为(3.05±1.22)、(2.59±1.17)、(1.98±0.80)kPa·s/L,3组间Crs及Rr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幼儿肺炎时Crs降低,Rrs增高,且病情愈严重改变愈明显.

    作者:黄旭强;邓力;温惠虹;何春卉;江文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结核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

    目的:探讨结核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从生物、理化、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综述结核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性.结果:提出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防范意识.结论:合理应用防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工作环境,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可减少结核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

    作者:沈惠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重组人可溶性凋亡配体相关蛋白联合顺铂抑制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目的:探讨重组人可溶性凋亡配体相关蛋白(rhTRAIL)和顺铂联用对抑制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有无协同增效作用.方法:将24只荷人A549肺腺癌BALB/CA-nu裸鼠随机分成4组,(1)阴性对照组;(2)rhTRAIL组(1 μg/mL,隔日1次×8次);(3)顺铂组(1.5 mg/kg,每周2次×4次);(4)联合用药组(rhTRAIL 1 μg/mL,隔日1次×8次+顺铂1.5 mg/kg,每周2次×4次).分别测量瘤重、瘤体积,计算肿瘤生长指数和抑瘤率,并观察各组移植瘤组织的毒副作用和病理形态结构.结果:阴性对照组肿瘤生长指数为7.63±2.01,而rhTRAIL组和顺铂组分别为4.15±1.04和4.37±0.93,联合用药组则减低至1.69±0.37.rhTRAIL组、顺铂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6.8%和30.3%,联合用药组则增高达69.5%.rhTRAIL组、顺铂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联合用药组和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各组裸鼠的毒副作用轻微,治疗前后体重无明显变化.结论:rhTRAIL、顺铂均可抑制A549裸鼠移植瘤的生长,rhTRAIL和顺铂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rhTRAIL有望成为-种重要的生物制剂应用于肺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作者:张梅春;赵子文;刘朝晖;曾军;何卫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骨损伤生物学治疗新途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on protein-1,MCP-1)可趋化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调节骨形成或骨吸收,招募它的主要细胞因子MCP-1在调节骨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MCP-1有望成为治疗骨损伤的一种值得探索的生物学治疗新途径.本文综述了MCP-1在骨感染、骨发育、骨重建时的诱导,应用于骨损伤时可增加单核细胞招募数量及其治疗骨损伤的可能性.

    作者:杨国义;徐皓;陈宗雄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肠镜下病理阴性的直肠癌平滑肌浸润1例

    肠镜检查及镜下病理活检是诊断直肠癌的主要手段之一,直肠癌镜下多表现为息肉样隆起,呈菜花样,向肠腔内突出,或癌体早期糜烂坏死,形成溃疡,边缘结节状周径,或肠壁浸润,引起局灶性僵硬,形成环行狭窄.病理活检有助于确诊.我们发现1例直肠癌,肠镜下呈菜花状隆起,边界尚清,但镜下多部位11块黏膜组织病理均阴性.经大块组织活检术发现平滑肌已浸润的直肠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特报道如下.

    作者:徐幼飞;王小英;朱永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支气管哮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主要包括VEGF-A、B、C、D、E、F,其中研究多的和通常所说的是指VEGF2A.VEGF2A是由两条相同多肽链通过二硫键构成的同源二聚体糖蛋白,目前发现VEGF受体分为C-fms-样酪氨酸激酶(VEGFR-1/flt-1)、胎肝激酶-1(VEGFR-2/KDR/ilk-1)和VEGFR-3/fit-4,主要表达在内皮细胞膜表面.VEGF在肺组织中分布广泛,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嗜酸粒细胞(EOS)、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均可分泌VEGF.VEGF与受体结合介导随后的信号转导,引起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如血管新生和血管渗透性升高.PDGF、TNF-α、FGF-4、bFGF、TGF-β、血管生成素-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IL-1、IL-6等可诱导VEGF的分泌.

    作者:彭红娟;蔡绍曦;赵海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骨髓白血病细胞下降指数在评估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化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及骨髓白血病细胞下降指数(MBCDI)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初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建立MBCDI,分别比较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的初发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化疗后白血病细胞数和MBCDI,分析初发时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化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数、MBCDI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化疗前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均不相关(P值分别为0.620 0和0.245 1),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化疗前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P=0.277 8);化疗后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均相关(P值均为0.000 1),并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2 98和-0.343 73),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的化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P=0.0001);化疗后MBCDI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均相关(P值均为0.000 1),并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8 69和0.386 07),持续缓解组、复发组、未缓解组和早期死亡组的MBCDI依次下降,相互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01).结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前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与预后无关,化疗后的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和MBCDI均可用于预测患者完全缓解、持续缓解及长期生存的可能性,MBCDI的相关性更强.

    作者:刘伟红;吴日荷;方炳木;李琳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特发性肺纤维化1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方法:结合复习文献资料,总结分析11例IPF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IPF患者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杵状指及Velcro 罗音为突出表现,高分辨率CT对诊断IPF具有特殊价值,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是确诊IPF的主要手段和好依据,目前治疗IPF的药物仍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结论:目前本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临床误诊误治率高,尚无特效疗法,抗纤维化药物成为当今研究肺纤维化治疗的热点.

    作者:张宏美;张宁新;郭奕鸿;王黎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造影特征

    目的:比较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冠脉造影病变特征,为制定干预策略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78例ACS患者分为ST段抬高组(33例)与非ST段抬高组(45例),均行冠脉造影.分析其病变特征,包括病变范围、钙化病变、侧支循环等.结果:病变范围、钙化病变、侧支循环、弥漫性长病变等的发生率,非ST段抬高组高于ST段抬高组;血栓形成及完全闭塞病变则相反;偏心性病变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非ST段抬高的ACS血管病变复杂,多是病变慢性进展的结果;而ST段抬高的ACS血管病变本身并不一定很复杂,但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较高.

    作者:彭万军;林斌;林文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重度脓毒症患者多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重度脓毒症(severe sepsis)患者多脏器功能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50例重度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GSH组和对照组.GSH组加用GSH 2.4 g/d静脉滴注,其余治疗两组相同.于治疗前和治疗第7天测定各种血浆生化指标.结果:两组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和尿素氮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且GSH组前3项指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两组血浆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而GSH组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均P<0.05).结论:GSH对重度脓毒症患者的肝、肾、心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明自强;俞林明;吕银祥;吕少明;王黎卫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丙泊酚静脉麻醉于无痛胃镜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胃镜检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82例患者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后,进行胃镜检查,观察胃镜检查的安全性,处理并发症.结果:182例患者中有176例顺利完成胃镜检查,完成时间为3~8 min.镜检中及镜检后,有2例血氧饱和度快速下降,加大吸入氧气量等处理后迅速缓解;1例血压迅速下降,3例心率低于60 次/min,经给予静注麻黄碱10 mg或阿托品1 mg后即恢复正常;8例恶心呕吐经观察30 min后缓解.结论: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胃镜检查是一种安全、舒适、有效的方法,但应注意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

    作者:黄增相;吴建胜;付美英;陈先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