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修辉;罗毅;肖绍文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儿科常见病,其由志贺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1],发病于夏秋季节,通常由不洁食物引起,经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及解黏液血便伴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近年来我们采用凤尾草佐治小儿菌痢,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小华;杨康治;韩必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肺癌是常见的肺部恶性肿瘤,病变恶性程度高,发展快,多数病例在确诊时已属晚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命.目前,肺癌的治疗手段很多,经血管途径介入治疗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为肺癌患者,尤其是中晚期、已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黄子诚;陈胜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ABCB4基因外显子23点突变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31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扩增ABCB4基因外显子23,PCR产物进行DNA序列测定,以检测突变情况.结果:31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血样标本,均扩增出ABCB4基因的外显子23,未发现外显子23的缺失.随机挑选20例标本测定外显子23的DNA序列,未发现点突变.结论:ABCB4基因外显子23与中国皖南地区的ICP发生无关或关联很小,皖南地区ICP患者中可能存在其他的ABCB4基因突变热点.ABCB4基因点突变与ICP发病的相关性仍应进行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及其他突变热点的筛查.
作者:李铁臣;宫磊;胡卫华;孔丽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小鼠成骨细胞骨重建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骨重建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辛伐他汀处理小鼠成骨细胞后,采用基因芯片检测骨重建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结果:辛伐他汀处理小鼠成骨细胞后,基因芯片筛选出与骨重建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9条,明显上调的有5条(Ratio>2.0),明显下调的有4条(Ratio<0.5).结论:辛伐他汀促进骨重建作用的机制不仅涉及骨形成相关基因,而且与抑制骨吸收的相关基因关系密切.
作者:胡飞;张雪洋;周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总结侧脑室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近10年手术治疗的13例侧脑室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位于三角区、体部9例,枕角2例,颞角2例,肿瘤大径4.1~8.0 cm.结果:本组10例经顶枕入路,2例经颞中回入路,1例经胼胝体后部入路,均获肿瘤全切,无死亡及其他主要并发症.结论:侧脑室脑膜瘤早期临床无特异症状,肿瘤大小、位置、供血影响手术入路的选择.选择合适入路、应用显微技术、保护瘤周重要结构是全切肿瘤的关键.
作者:俞文华;车志豪;许培源;朱强;张祖勇;陈锋;杜权;江林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肾康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CR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采用常规治疗+肾康灌肠液保留灌肠.分别观察病人治疗前、后的临床积分及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B组显效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A组显效2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7%;B组所用治疗方法降低尿素氮、肌酐作用明显优于A组,提高血红蛋白、红细胞作用也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肾康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早期CRF效果较理想,能缓解病情、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王文凤;张世明;陈通文;高景龙;李桂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110例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62例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分析比较其疗效情况.结果: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半个月内颅高压、脑组织切口疝发生率分别为12.5%、8.3%,均明显低于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手术的32.3%、27.4%(P<0.05);预后优良率(良好+中残)60.4%高于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患者的40.3%(P<0.05),死亡率18.8%明显低于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手术的37.1%(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可有效提高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游恒星;邱建东;杨维;陈氡;练晓文;方向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药物热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上与其他发热性疾病常难以鉴别,药物热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个症状,也可能是唯一或主要的症状.抗生素是导致药物热常见的药物.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和临床的广泛应用,药物热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为了提高对药物热的认识,我们对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诊断的由抗生素致药物热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药物与发热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国庆;谢仲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与托吡酯(TPM)合用时对幼鼠肝脏组织学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3组实验组,分别每日1次经口灌胃给予VPA 300mg/kg、TPM 40 mg/kg和VPA 300 mg/kg+TPM 40 mg/kg.阴性对照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经皮下注射10%四氯化碳(CCl4)橄榄油溶液5 mL/kg,每周2次.连续用药3个月后,应用光镜进行肝脏病理学研究,检测血清生化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结果:(1)病理组织学检查,光镜下阳性对照组可见广泛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弥漫性点状坏死灶;TPM组可见中央静脉周围少数肝细胞浊肿变性;VPA组可见部分肝细胞脂肪变性;VPA+TPM组可见部分肝细胞浊肿变性和脂肪变性,视野内还可见少数肝细胞点状坏死,枯否细胞轻度增生.(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两单用药组和VPA+TPM组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和肝匀浆中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变化,但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升高;VPA组和VPA+TPM药组谷胱甘肽(GSH)含量明显降低,肝GST活性均明显升高,但两组间GSH含量和GST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剂量范围内,长期服用抗癫痫药VPA可引起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轻微病理改变,VPA与TPM合用引起肝脏病理的改变较单用药时加重.
作者:黄静;任榕娜;陈新民;叶礼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7月共收治以脑挫裂伤为主的颅脑损伤病人145例,其中33例进行早期预见性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汉民;黄国河;王文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报告1例血压正常产妇在硬膜外麻醉穿刺过程中突发产前子痫.1病例资料患者26岁,孕1产0,宫内孕38+5周,孕期无高血压、水肿、蛋白尿.既往无高血压和癫痫病史.因持续性枕横位,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待产期间监测血压为96~120/64~82 mmHg,入手术室测血压为110/70 mmHg.取左侧卧位行腰2、3硬膜外穿刺.因进修麻醉医生技术生疏,穿刺约10 min仍未成功,遂改由本院医生再行穿刺,但此时患者述头昏,未予重视.
作者:年士艳;冯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1],好发于经常作前臂旋转、伸屈肘关节劳动或运动的人,多发于中青年人.笔者采用小针刀疗法为主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患者24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陈宗建;陈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卡孕栓治疗对胎盘滞留产妇手取胎盘的发生机会的影响,为第三产程的处理提供积极的方法.方法:共104例产后胎盘滞留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卡孕栓组31例,直肠置入卡孕栓1 mg;缩宫素组36例,脐静脉推注缩宫素20 U加生理盐水20 mL;对照组37例.比较3组的手取胎盘发生率、第三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结果:卡孕栓组手取胎盘发生率41.94%(13/31)、产后2 h出血量(308.74±39.98)mL、第三产程(37.26±4.93)min,均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卡孕栓可减少胎盘滞留产妇手取胎盘的发生,减少产后出血和缩短第三产程.
作者:陈翊;徐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缩宫素在子宫肌瘤挖出术中对血压的影响.方法:对50例择期行子宫肌瘤挖出术患者在术中宫体局部注射缩宫素前5、3、1 min及注射后30、60、90、120、150、180 s时分别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及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注射缩宫素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下降,心率增快,中心静脉压下降,与注射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脉搏脉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结论:子宫肌瘤挖出术中用缩宫素可致血压一过性下降.
作者:王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35岁,农民.因双髋部、双肩部疼痛伴活动不利2个月,右髋部加重5d收治住院.患者缘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行走时疼痛,曾行X线检查右膝示:右膝轻度骨质增生.
作者:何春军;朱辉;陈浩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对我院儿科近来收治的感染相关粒细胞减少症103例进行分析,为诊治该病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2005年11月至2006年8月住院患儿中发生感染相关粒细胞减少症103例,对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经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03例中<1岁占25.2%,1~3岁占21.4%,>3岁占53.4%,以>3岁患儿居多;其中呼吸道感染占85.4%,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见.本组15例患儿伴轻度贫血,9例患儿血小板数下降,3例全血细胞减少.结论:粒细胞减少症在儿科临床中比较常见,其临床意义主要提示感染,而病程多为良性经过;对反复出现或伴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的患儿,必要时行骨髓穿刺检查,以排除少见疾病.
作者:宋培红;芦惠;黄先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979年Wang首次成功地从前列腺组织中分离和提纯出分子量为35 000的糖蛋白并命名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PSA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诊断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的肿瘤标记物.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PSA还存在多种分子亚型,而且这些分子亚型对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更为敏感和特异,从而为前列腺癌和前列腺良性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的鉴别以及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作者:吴文冰;兰小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手术后患者的中心静脉管道感染情况及其与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科监护病区近2年来心脏手术后患者的中心静脉管道,按留置时间分类,对明确的和可疑的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患者,均留取外周血和导管标本进行培养.结果:留置时间4~7 d时,中心静脉管道感染率为1.1%,留置时间8~14 d的感染率为20.8%,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时间超过15 d的患者,导管感染率为78.9%.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结论:体外循环手术后患者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发生率与留置时间长短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中心静脉管道的感染率显著升高;而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作者:赵荣;胡雪慧;崔勤;薛卫斌;藏妍;郑霄;苏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阻塞性黄疸患者在手术前后血液中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钠素等物质浓度改变的情况及其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观察阻塞性黄疸患者手术前3、1 d,手术后1、3、7 d 5个时段内毒素、TNF-α、心钠素浓度的变化情况.并与非阻塞性黄疸的胆石症患者相比较.结果:观察组中术后1 d血浆内毒素浓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并呈进行性下降.但术后7 d仍较对照组的浓度高(P<0.05).手术前观察组血浆心钠素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在手术后呈进行性下降,于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清TNF-α浓度在术前3、1 d,术后1、3 d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阻塞性黄疸患者发病过程中内毒素血症、TNF-α浓度升高是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手术解除胆道梗阻能阻断病情进展,是治疗的根本方法.
作者:邓交;包仕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华南地区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高转移性为其生物特征之一.从原位增殖性的肿瘤发展为侵袭转移癌的演进过程中,肿瘤细胞必须具备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梁玉莹;黎静 刊期: 2007年第04期